[返回手机数码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一篇文章看懂“半导体”产业链!

送交者: BLUESKYUK[★★★★声望勋衔17★★★★] 于 2024-05-30 17:10 已读 1318 次 3赞  

BLUESKYUK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一篇文章看懂“半导体”产业链!

这几天不少一级市场做LP的朋友都在跟我分享他们的好心情,因为3440亿规模的大基金三期落地了。


二级市场好像是一日游,不过这不重要,二级市场本来就是充满情绪的地方。


为了发展我们的半导体行业,管理层确实是花了大笔资金。


一般产业基金能带来几倍左右的杠杆效应,当年大基金一期987.2亿,那可是撬动超过5000亿的资金。


获得资金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达到75家,比如北方华创、三安光电、长江存储等企业都拿到了不少投资。


不过大部分都集中在芯片制造,占了67%的比例,还有芯片设计也不少。


2019年的时候我们的半导体被制裁到了不得不突破的时候,规模2041.5亿的大基金二期来了,撬动的资金更庞大。


二期除了继续支持芯片制造之外,在存储和功率器件上面也颇为重视。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中芯国际,当时拿到了107亿的巨资,不过在上游设备领域的投入,相对来说不算多,只有6家设备企业。


现在的大基金三期,从去年就不断有消息传出来,现在算是证实了,规模3440亿,比前两期加起来还多。


如果算上可能被撬动的资金,上万亿是很轻松的事情。


我看了一下本次的股东有19位。


上图这个就是名单,个个都是身份显赫。


前两大股东就不用说了,上海国资是第三,五大行紧随其后,商量好的持股都一样。


现在大基金三期会倾向于哪些领域,短时间内肯定是不知道的。


不过这三千多亿砸下去,带动过万亿的其他资金肯定是轻轻松松的。


看来我们的半导体行业,又要轰轰烈烈发展一波了。


我是技术出身,老读者应该知道,其实我平时关注科技型公司的时间更多。


但是科技型公司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高弹性高风险。


这类公司在我的交易系统里,属于“纯成长”类公司,如果选择这类公司,需要有比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成长型公司的特点就是资本投入比较大,所以很难有比较好的分红,只能靠市值增长获利,就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趁着这阵子和朋友们讨论半导体比较多,所以接下来讲一下这个行业。


本文先大概简要梳理一下半导体产业链,后面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深度分析。


一、设计

从整个芯片的生产流程来看,第一个环节就是设计。


设计分为两个主要环节,一个是IP,另一个是EDA。


这里的IP不是我们熟悉的IP地址,而是一个核,分很多类型,预先设计、验证好的功能模块。


所以IP可以说是芯片中的核心,目前全球主要的玩家,几乎集中在老美那,比如我们很熟悉的ARM和Imagination,就拿走了很大的市场蛋糕。


我们国内也有做这个的,比如之前被炒得很火的“寒武纪”,还有对标ARM的华夏芯,还有陷入亏损泥潭的“芯原股份”等等。


这一块我们的实力非常弱,理论上这个大基金三期是应该扶持一把的。


然后另一个EDA主要就是软件工具,在70年代之前,那个时候的集成电路远没有现在这么复杂,设计师主要是靠手工画图。


后来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快速进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软件来代替设计师双手,所以就有了现在的EDA产业。


尤其是现在的芯片越来越复杂,没有软件的辅助,根本设计不了芯片,所以EDA被称为“芯片之母”。


现在EDA全球老大是新思科技(Synopsys),拿走了32%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就在今年的年初,宣布以35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Ansys,真的是遥遥领先了。


即便是实力同样不弱的铿腾电子(Cadence)、明导国际(Mentor Graphics)和西门子,也还差了不少。


我们国内也有不少公司在布局,比如“芯华章”还比较有名,上市公司里面,“华大九天和概伦电子”就是专门做这个的,都还非常弱小。


非上市公司里面,还有国微集团也是不错的,这是深圳第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主要是基因比较好,继承了当年的国家集成电路908、909工程。


虽然国微集团没有上市,但他的母公司“国微控股”是在香港上市的。


有了软件这个强大工具之后,再基于IP这个核心,就可以进行IC设计了,IC就是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主要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大类,这两门都是电子专业的基础课课。


学过电子的都知道,我们现实世界的信号都是模拟的,否则没法传输。


所以模拟电路主要就是传输和处理模拟信号,比如常用的放大电路啊,滤波电路啊等等。


数字电路主要是用来运算和逻辑处理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根据收到的信号要达到某个目的,这个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就需要数字电路来完成。


现代集成电路,早就已经完全融合了模拟和数字,所以基本上都是同时出现在整个电路里面的,非常复杂。


一块芯片要生产出来,主要取决于工艺和设备,一块芯片要设计出来,那就是拼脑力和经验积累。


这也是我们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快的原因,比如华为的芯片设计能力就非常强。


当然全球巨头,主要还是集中在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几家公司身上,比如高通、博通、英伟达、联发科这些。


尤其是英伟达这几个月超级火,AI简直把他给带飞上天了。


国内做IC设计的,主要是三大巨头,华为的海思是其中之一,估计未来会长时间占据国内龙头位置。


还有紫光集团旗下的紫光展锐那也是行业的一匹黑马,实力非常厉害。


另外中兴通讯旗下的中兴微电子也很不错,目前主要给自己的通信设备设计芯片。


说起中兴微电子,就让我想起名字完全谐音的“中星微电子”,这家公司来头更大,在图像芯片领域,有很高的地位。


二、制造设备

1、底片


芯片和光伏殊途同归,都是硅片做出来的,只是纯度要求不一样。


所以芯片产业的第一台设备就是“单晶炉”,先把硅料做成硅棒,然后切成硅片,半导体领域叫晶圆。


现在一般常用的是8寸和12寸,尺寸越大芯片的制造成本就越低,但是技术难度更高。


这个国内的北方华创和晶盛机电当之无愧的双雄,北方华创比较偏向半导体,晶盛机电比较偏向光伏。


这两家公司都分析过多次,未来也还会继续讲。


国外的话,德国的PVATePlaAG和日本的Ferrotec也还不错,不过在我们这没什么存在感。


硅片经过一系列精加工后,,就需要放到氧气或水汽等氧化剂的氛围中进行高温热处理,让硅片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这个设备叫氧化扩散设备,目前国内做的公司不多,只有北方华创做得不错。


2、光刻


接下来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被卡脖子的光刻环节。


先把氧化后的硅片涂上一层光刻胶,作用是形成感光层。


然后光刻机通过掩模版把设计好的电路图投影到光刻胶上,通过曝光让它发生化学反应。


反应完成后再洗掉剩下的光刻胶,电路图就留在了硅片上。


这个过程主要用到光刻机和涂胶显影设备,光刻机我们现在还做不出高端设备,全球老大当然就是荷兰的ASML,还有日本的佳能和尼康也还不错。


我们这几年也在加快研发进度,比如中科院、中电科、光机所等专业机构,都在研发中。


还有上海微电子和芯碁微装也在布局,“芯碁微装”成立的时间不长,2021才上市,大股东里面几乎都是基金。


可能也正是因为他研发光刻机的原因,一家利润不到2个亿的公司,市值达到了83亿,市场真舍得给估值。


目前国内生产的光刻机很低端,希望尽快更上一层楼。


显影就是把晶圆浸泡在显影容易里面,把光刻之后的电路图给显示出来。


涂胶显影设备做的企业就更少了,国内好像只有“芯源微”这家公司在研发,他的估值那就更高了,一年的利润同样也才2亿多,市值已经高达131亿。


目前国际上的涂胶显影设备主要掌握在日本企业手里,比如东京电子(TEL)和迪恩士(DNS),还有韩国的CND也还行。


显影设备标记出来的位置,还没有真正刻到晶圆上面,通过蚀刻才能留下不灭的痕迹。


不过在蚀刻之前,一般会先进行离子注入,当然也有先蚀刻再离子注入的情况。


3、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就是把多成分的掺杂剂离子,在真空环境中,高速引入固体,并且留在里面,从而改变固体的电学性质。


因为硅片本身的导电性很差,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要人为掺杂进去某些杂质,加强一点导电性,不然怎么叫半导体,而不叫绝缘体或者导体。


而且还可以改变硅片的性质,比如注入五价元素,就变成了N型硅,如果注入三价元素,就变成了P型硅。


这个离子注入机设备很贵,也很有技术含量,现在全球市场大部分都被美国应用材料拿走了,大概占比70%左右。


还有美国的亚舍立(Axcelis)又拿走了20%左右。


我们现在做得最好的,应该是中电48所旗下的“中科信”,他的CI E3000和CI S400这两款产品在国内算是比较好的。


上市公司里面做离子注入机的,好像只有中微半导体和万业企业。


这个“万业企业”比较特殊,本质上是一家投资公司,现在他的大股东还是“浦科投资”。


当年浦科投资拉着一帮机构,开场就是用并购的方式,买了不少半导体公司,后来就慢慢的把重心放在集成电路设备领域了。


4、蚀刻


蚀刻分为干法蚀刻和湿法蚀刻,看到过电路板的应该知道,一般都会凹凸不平,有的地方还会镂空,这就是蚀刻机把晶圆表面的材料根据需求去掉之后的效果。


蚀刻的精度要求没有光刻高,所以技术难度要低很多,国内的发展速度也挺快,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表现就不错。


国际上的话,主要是美国泛林(LAM)、日本东京电子(TEL)、美国应用材料(AMAT)、日立高新(Hitachi)、韩国TES这几家,拿走了全球很大的市场份额。


5、薄膜沉积


蚀刻之后,电路图终于是永久性的留在了晶圆上面,但仅仅还只是一张图纸,完整的电路是需要众多的元器件组成的,比如常见的电容、电阻、晶体管等等。


芯片跟普通的电路板还不一样,电子专业毕业的应该都手动焊接过电路板,比如自己做收音机做万用表等等。


这些电路板面积大,可是芯片是很小一块,不可能把普通元器件直接装上去。


所以芯片的元器件非常薄,在微米级别甚至纳米级别,所以叫薄膜,像我们手机贴膜一样,把它给贴到芯片上。


这个过程就叫“薄膜沉积”,沉积的方式挺多的,用设备贴上去就叫物理沉积(PVD),一般各种金属采用的是这种。


还有用化学物质长出来也行,就叫化学气相沉积(CVD),把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就会生成薄膜。


还有原子层沉积(ALD),这个就高深了。


现在全球范围内做化学气相沉积(CVD)设备的公司多一些,因为应用范围更广,主要集中在美、日、德、韩。


我们国内也有不少,北方华创肯定少不了,还有中微公司、拓荆科技、微导纳米、中晟光电等等。


这些公司的规模其实都不大,但是估值都非常高。


做物理沉积(PVD)的企业要少一点,国际上主要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和泛林(LAM),还有日本的东京电子和KokusaiElectr。


国内的PVD企业没有太出名的,北方华创也只有两款。


左边这款是12寸的,右边是8寸的。


PVD和CVD最大的区别是工艺温度差别很大,CVD的工艺温度超过了回火温度,所以在镀膜之后,必须要进行真空热处理,否则就会变形。


另外CVD有很好的“绕镀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镀膜效果更好,但是也更容易产生杂质。


而且同等水平的PVD设备价格要比CVD设备高不少,虽然PVD的效率要高不少,但是我觉得综合比起来,还是CVD性价比更高。


不过PVD是物理沉积,没有尾气排放,所以有“绿色工程”之称,而且不会产生杂质,CVD不但会排放尾气,还有腐蚀性,所以对操作环境要求更高。


各有优缺点吧,市场更喜欢CVD一些,可能也是考虑到成本和工艺问题。


现在PVD是美国应用材料(AMAT)公司一家独大,拿走了全球90%左右的市场份额,绝对的龙头就有绝对的定价权。


北方华创想要突围,难度还是有点大。


但是必须要努力发展,国内做薄膜沉积设备做得好的,只有北方华创和沈阳拓荆,但是沈阳拓荆目前只做CVD和ALD,并不做PVD。


北方华创作为一根独苗,未来就靠他了。


之所重点讲这个薄膜沉积设备,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技术难度相对光刻机来说,要低一些,我们是可以突破的。


第二个是晶圆厂在投资的时候,80%左右的资金都用来买设备,而设备里面刻蚀占了大头,大概30%左右,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薄膜沉积设备,大概占25%左右,光刻机虽然贵,占比也就23%左右。


所以关注半导体设备企业的,应该重点研究薄膜沉积设备。


6、抛光


芯片外表看起来很小一块,其实是多层叠起来的,在叠加过程中,每一层的平整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必须要经过高精度抛光。


现在主流的技术是CMP抛光,是机械抛光和化学抛光的组合。


机械抛光就是物理研磨,化学抛光就是溶解。


单纯的机械抛光很容易造成损伤,而单纯的化学抛光速度又太慢,所以CMP抛光就结合了两者的优势。


在抛光过程中加入研磨液,用来软化被抛光物质,然后抛光垫上的研磨微粒会对芯片进行研磨,从而完成抛光。


这个抛光设备的难度挺大的,全球龙头依然还是美国应用材料(AMAT),还有日本荏原(Ebara)也还行,他们两家几乎拿走了全球90%左右的市场份额。


国内做得好的,中电科当然算一家,上市公司里面,只有华海清科和盛美上海这两家有布局,华海清科的CMP设备卖得还不错。


这几年华海清科的CMP设备营收增长还挺快,五年之前收入只有千万级别,现在已经快23个亿了。


公司的业绩也几乎全部来源于CMP设备,看来是要非拿下这个领域不可。


以上流程在多次重复之后,就能得到芯片的雏形,最后封装测试,就是芯片的成品。


这两个环节相对来说都没太多技术含量,封装就是把晶圆上制作好的芯片一块块切下来,然后固定在基板上,加上保护壳就完事。


三、制造材料

在芯片的制造过程中,主要用到下面几种材料。


首先当然就是硅片,TCL中环主要做大硅片,这在光伏领域没那么受欢迎,因为成本高,光伏都卷成这样了,大硅片的市场容量相对小很多。


但是芯片制造喜欢大硅片,因为一块硅片能生产出更多芯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所以我之前讲光伏的时候,就说TCL中环未来可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半导体领域去。


这个领域的公司非常多,上市公司也有不少,全球也就我们多,因为技术含量最低。


然后就是光刻胶,这是高科技,主要由感光树脂、增感剂和溶剂组成,分为正胶和负胶两类。


正胶就是本来不可溶,经过光照后,变成可溶物质,负胶就是反的,本来可溶,光照后变成不可溶物质。


别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胶水,技术含量很高的,就比如从工艺上来说,胶水在成像的时候,会同时生产衍射、反射和散射,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一旦这种现象产生过多,就会影响分辨率,尤其是芯片那么小的面积,对分辨率的要求本来就很高很高,那么谁能让胶水的分辨率更高,谁就厉害。


现在全球顶级的技术主要掌握在美日手里,典型代表就是陶氏化学和日本的JSR,而且日本还有诸多类似企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光刻胶发展其实很早,几乎和日本同步,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落后越来越多。


近几年又重新再追赶,但是差距依然比较大。


现在国内做得最好的是“南大光电”,但是和国际巨头相比,还是比较落后。


现在我们的光刻胶主要还是靠进口,国产化率只有10%左右,尤其是KrF光刻胶和Arf光刻胶,国产化率只有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后EUV光刻胶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大规模量产,量产的都是低端的。


现在除了南大光电之外,还有北京科华、晶瑞股份等公司也在奋力追赶,期待他们能早日实现国产替代。


第三个用得较多的材料是掩膜版,又叫做光罩,,这个东西很重要,是芯片生产过程中,承载图形的载体,精度要求非常高。


这个领域我们发展很慢,在2019年我们才生产出第一张自主研发的11代TFT掩膜版,就为了生产这么个东西,就花了20年的时间。


因为1998年的时候,我们就生产了第一张大面积的掩膜版,还是用了别人的技术,20年后才有了自主技术。


要知道掩膜版在半导体材料中的使用占比,是排名第三的,仅次于硅片和气体,占比大概是13%左右。


所以这一块是我们未来需要花大力气补上的短板。


国内也有多家公司布局该领域,比如清溢光电、路维光电等等,“清溢光电”是我们最早做掩膜版的公司。


不过国产的掩膜版质量实在差得有点多,这些公司都拿到了巨额的融资,希望他们加倍努力吧。


然后就是湿电子化学品,这是一个泛称,因为半导体需要用到的化工材料种类比较多,比如显影液、剥离液、清洗液、刻蚀液等等一大堆。


这些化工材料的用量其实比较小,但是又不可缺少,所以被称为电子行业的“工业味精”。


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国内对这个感兴趣的好像不多,我没看到大的巨头布局这个领域。


现在全球的市场主要被德国的巴斯夫,美国的亚什兰化学和霍尼韦尔,日本的住友化学和三菱化学这些公司所掌控。


我们虽然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在做这个,但是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技术水平,还是差的比较远。


然后就是特种气体,在半导体里面成为电子气体,被称为电子工业的血液和粮食。


这东西最大的难点就是纯度,能够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这东西的的市场容量并不高,现在整体差不多也就200亿左右吧,而且生产线前期投资比较大,没多少人愿意做这个。


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难度等级也不小,比如对可靠性和稳定性可谓是要求极高,所以这些年的新玩家并不多。


不过好在电子气体的生产难度并不是很高,所以现在国产化率还是很高的,现在除了个别特殊气体,基本上不用靠进口。


但是我看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几家公司,也不怎么赚钱。


第六种用得比较多的材料是CMP抛光材料,因为抛光过程中一直在消耗,所以抛光液和抛光垫的需求一直都很大。


很可惜这一领域我们依然很弱,华海清科虽然CMP设备做得风生水起,但是这种消耗性零配件,远比不上国际巨头。


现在主要还是靠进口美国卡博特、陶氏化学、日本Fujim等等这些公司的产品。


从材料的行业格局来看,相信大家都能轻易感受到,这一领域我们现在还很薄弱,当然硅片除外。


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两点,一点是产品精度或者工艺门槛太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第二点是市场规模比较小,很多有实力的大企业不愿意去做。


但这又是半导体必不可少的环节,希望未来能重视并且补上这个短板。


至于芯片生产环节就不讲了,只要解决了材料和设备问题,生产难度就会小很多。


现在全球生产芯片的几个巨头大家也都很熟悉,比如台积电、联华电子、三星等等。


内地主要就是中芯国际、闻泰科技、长江存储等等。


后面我也会单独一家家详细分析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


四、总结

半导体是一个好行业,但其实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


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研发投入非常大,但是不一定赚钱就很轻松。

喜欢BLUESKYUK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