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和气生财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赚大钱还是亏大本?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出发

送交者: 桂花酒[♂★★★和气生财★★★♂] 于 2024-07-10 11:50 已读 1395 次 1赞  

桂花酒的个人频道

+关注
2024-07-10 21:45 来源: 萨沙讲史堂      发布于:江苏省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赚大钱还是亏大本?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朝皇帝明成祖派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市出发,开始其首次下西洋。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花费了大量资金,中国究竟是赚钱还是亏本?


对于国家重大的政策,往往不能以该政策本身是赚钱还是亏本来计算。


打个比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第一次航行,显然是亏本了。


哥伦布为了航行筹资长达十多年,最终凑齐了3艘帆船,雇佣的船员就有80多人。他们前后航行了半年,还损失了1艘船,花费是很巨大的。


哥伦布在这次航行中,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他们只发现中美洲几个岛屿,上面居住着落后的土著人。这些土著人有数量极少的黄金,还是很多代人存下来的,其他别无值钱的东西。


所以,哥伦布第一次几乎是两手空空回到欧洲。


那么,你能说哥伦布的航行是亏本的吗?


当然不是。


新大陆的航线开通以后,哥伦布的金主西班牙很快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


西班牙每年派遣两支运载金银的船队,来往于美洲与本土之间。1503年到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一共掠夺了154吨黄金,7439吨白银。


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被西班牙占有,这一比例显示了西班牙在殖民时期的经济霸权地位。



郑和下西洋,也是同样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彻底打通了大明到东南亚和印度洋的众多贸易航线,为明朝海上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而很多航线因为各种原因,在朱棣时期已经被中断了,严重影响了大明的海外贸易。


大明作为当时世界顶级强国,开通海上贸易航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在商贸上有支配性的霸主地位。


自1550年代海路彻底开通,到明朝灭亡1644年,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1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极为罕见。


中国的商品在全世界都非常有竞争力的,甚至达到垄断地位。



千百年的技术积累,让大明商品的质量优秀,同时人工成本很低,堪称物美价廉。


资料中这么说: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更有甚者,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对于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1636年一艘开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登记载运的丝织品可多达1000余箱,利润可达十倍之高。


丝绸和麻都很牛逼,棉布又是如何呢?


自从元代叫黄道婆改进了纺织术,中国棉纺技术突飞猛进。随着大明鼓励全面种植棉花,一代代技术升级。到了明朝中后期,仅松江府一地,每年的棉布产量就在2000万匹以上。


资料中这么写:中国的棉布出口,也随着“隆庆开关”后海外贸易的繁荣,迅速火热起来,优质的中国棉布,源源不断输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明朝中后期时,中国每年仅向菲律宾一地,就出口棉布一万多匹,甚至精明的中国商人,还开发出了新“运营模式”——从菲律宾收购棉花,运回本土加工生产,再回菲律宾摆摊卖给当地老百姓。这一来一往,血赚,还很受当地人欢迎。棉布成为中国货在菲律宾销路最大的商品。



开通贸易航线让大明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也是在商贸中大赚特赚的决定性因素。


在明代以前的中国朝代,经济方面有个重大的缺陷,就是货币紧缺。


中国的白银产量稀少,民间交易多用铜钱。而铜钱制造成本很高,铜又是贵重金属,导致货币总量有限。


货币紧缺的最大问题,是会导致铜钱和白银购买力突然猛增。然而这同物价无关,完全是货币发行问题,是一种金融现象。在货币紧缺的国家,想要大力发展商贸是基本不可能的,尤其对外贸易发展难度极大。


货币不仅是价值的尺度,更是流通与支付的手段。古人说“钱者,人君之大权,御世之神物也”,也认识到“百货不通,万商束手”。货币紧缺不仅对经济发展、商品交换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货币的持有和流动体现着社会购买力的再分配,货币的增加与减少会加剧财富的转移与流动。所以货币紧缺带来的不仅是不方便,还容易加剧贫富分化、酿成社会问题。


而郑和打通的海外贸易线路,也大大减轻了明朝货币紧缺问题,因为有大量海外白银的输入。



17世纪上半叶,每年造访菲律宾的明朝船只,就赚走100万比索的白银。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


中国国内白银数量的猛增,仍然抵不上对于白银的需求量。这使得中国保持较低的物价,白银的购买力达到宋代的2倍。


结果就是,中国商品出口价格较低。


资料中这么写:


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像是分文不取一样……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账》里的总结说:“正是郑和下西洋从海外赚回大量的金银,解决了中国自唐宋以来的贵金属紧缺的局面,从此银子方取代了劣金属和纸币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至于郑和七下西洋本身,确实是亏本的生意,主要是花费过于庞大。


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是宣扬大明国威,类似于今天跑到黑非洲撒钱装大爷,气势是不能少的,更要注重面子。郑和舰队非常庞大,共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


船队每人每天的饮食需要为粮食1公斤,水3公斤,蔬菜瓜果0.5公斤。仅在海上十天的航行,直接的饮食需要:粮食270吨,饮水710吨,蔬菜水果135吨。


这样算起来,十天的饮食耗费超过1000吨,花费相当惊人。


这只是吃喝,造船和雇佣船员的费用更是惊人。


历史学家黄仁宇作出推算,郑和下西洋花费了白银近600万两,相当于大明一年财政收入的两倍。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重大的,开通了很多以往不存在的航线,大大促进了贸易。


根据学者估计,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贸易利益,最少为黄金二十万两,白银数千万两,是宋元两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喜欢桂花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