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情感笔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追剧《小舍得》,演尽中国家长们的焦虑——不可避免的被内卷了

送交者: 出征[★品衔R5★] 于 2021-04-30 23:54 已读 235 次  

出征的个人频道

+关注

壹学者

最近,最火爆的电视剧莫非蒋欣、宋佳等人领衔主演的《小舍得》,这部剧刚一开播就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先来看某家长群里的一段对话——

鸡、牛……?这乍一看仿佛在交流畜牧经验,但这其实是当今两位家长的问答。




而这些一股养殖味的词汇,都出自“鸡娃”这门新兴学科。

在这门学科里,“鸡”还细分为“荤鸡”、“素鸡”、“自鸡”、“家鸡”,娃分为“青蛙”、“牛蛙”、“小蝌蚪”、“原版娃”……

在这种近乎癫狂的氛围下,家长们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艺术......他们殚精竭虑,他们宵衣旰食,他们鸡儿鸡女,甚至鸡起了自己。




其终极目的,就是把孩子鸡成牛蛙,鸡进名校,鸡进上流社会。


01




父母望子成龙、尽力去培养孩子成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近几年随着竞争越来越大,以至出现“内卷”的现象,“鸡娃”终于席卷了绝大多数的家长。


“内卷”它本来是人类学家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面上自我重复的一种现象。现在用来形容一种“饱和式竞争”,付出越多,但是并没有带来相应收获甚至可能下降。


简单来说,教育内卷就是学习上的“恶性竞争”,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未来能够成功考入名牌大学,不得不额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学龄前开始,就已经穿梭在各大培训机构,家长的想法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了,我家孩子也必须学,坚决不能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

孩子一旦进入小学,则更为严重,甚至从那会开始就失去了“自由”。为了打好基础,课外补习班是必不可少的,而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也是焦虑不堪。


最近《小舍得》开播,聚焦的正是中国教育的“内卷”,演绎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众生相。


在《小舍得》中,为了让夏欢欢(南俪之女)能够进入优等的培训机构学习奥数,几乎是全家总动员,挖尽身边所有资源,已经退休的外公也顾上脸面,去求曾经有过过节的下属。

爸爸夏君山为了女儿的成绩,逼着自己给压根就不喜欢的房地产老板做设计图,只因为对方认识培训机构的经理。

而作为小姨的田雨岚也倾尽全力,求婆家给培训机构捐赠桌椅。

如此兴师动众,只为一个名额,连教育机构的老师都感慨:“三拨力量在其中使劲,就为了一个小女孩上奥数班,现在的家长也是够拼了


虽然是电视剧,但现实比剧情更夸张,为了孩子的教育,如今的家长能有多疯狂?


最熟悉的莫过于学区房。


不管在几线城市,房价最高的几乎都是学区房。


2016年,北京西城区文昌胡同深处,一个只有11平米的、毫不起眼的老屋子,竟然卖出530万的高价。

买下这处房子的家长目的则很简单,就是为了孩子可以上北京市实验二小,这所北京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小学。


据了解,当时房产中介标价是460万,没想到几位购买者为了子女的教育,彼此互拼房价,最终以530万的价格成交。


一个学区房,能让一个家庭从此过上节衣缩食的生活。作为父母甚至不敢病、不敢休息,只能牟足劲儿拼命工作。


当然,学区房也只是教育的第一步,除了校园教育外,课外辅导、兴趣班等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书法、奥数、钢琴……一个孩子至少要上3到5个培训班,才能勉强不被同龄孩子比下去。


可见,孩子优秀的背后,是家长无休止的拼命。所以现在很多人说:“这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养一台烧钱机器。”

话糙理不糙,养过孩子的都知道,简单吃饱、穿暖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是很多人恐惧生孩子的原因之一。


02


其实,没有人生来就愿意承受压力,只是现实并不允许,在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几乎无人能幸免。


在《小舍得》中,南俪夫妇原本对女儿的教育一直很佛系,对于夏欢欢的学习基本处于放养的状态。


可当夏欢欢成绩下降,再加上田雨岚时不时冷嘲热讽,夫妻二人备受刺激,随后彻底告别佛系,开始费尽心血为女儿找培训机构。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自己焦虑,而是身边人不停地往前跑,你又怎么甘心原地踏步,所以只能跟着一起跑。

有人是被逼着往前走的,但是像田雨岚这种主动“鸡娃”的家长,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


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田雨岚一直缺乏安全感,在她的观念里,只有学习好,迈进好大学的门槛,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所以,从儿子上二年级开始,田雨岚就把儿子的周末安排得满满的,上各种补习班。在她的强势教育下,儿子着实很优秀。


然而,优秀的代价却是,儿子幸福的童年被剥夺了,小小年纪就拥有了一副让人心疼的忧郁眼神。

有人说,这是全民焦虑的时代,为了子女的教育,父母们呕心沥血,同样被各种学习班占满时间的学生也过得并不痛快。


但家长有错吗?似乎并没有。


白岩松曾经说过:好的学历不一定让你站在巅峰,但可以保证你不跌落谷底。


家长越焦虑,孩子就越惨。


都不用看街上那些还没书包高、也没书包重的小屁孩了。问问身边有学龄孩子的家庭,有一个能在晚上10点之前做完作业的吗?


不能。要求高一点的学校,甚至做到凌晨都有可能。


更别说想要成为“牛蛙”的了,那各种培训班、“超前教育”更是势在必行。


低龄学奥数、考托福……各种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满天飞。


前段时间,一位教育博主晒出了自己11岁儿子的托福成绩单:上了5次托福课,考了114分。并且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答:在美国肯定足够了,在海淀考小学,那肯定不够。

还有学奥数这股热潮热到,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袁亚湘表态:“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企图给广大父母降火。

但是当自己孩子考试不及格、排名垫底、被人看不起的时候,哪个当家长的会不着急?


这种时候,哪管自己孩子到底是不是读奥数的料,都会直接把孩子送去学奥数,为的是不掉队,为的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甚至有人还会病急乱投医,让孩子参加什么提高记忆力课程、“量子波动学习班”,被割韭菜……

这样的“鸡娃”方式,完全不夸张地说,简直就是“不分青红皂白”。


但是这么做,就会得到预期回报吗?


当家长们满脑子全是什么高分啊,名校啊,出人头地啊,有没有哪一刻想过孩子能不能顶得住啊?有没有问过孩子,这样的爱,是他们想要的吗?


他们的爱好,都是父母的爱好;他们的目标,都是父母的目标。


当孩子终于被你们竭尽全力的推上顶峰,你猜他看到的到底是高处炫目的霞光,还是接下来不知道该怎么走的一片虚无?

我们其实很不愿意承认也不太敢承认,很多成年人在带孩子这件事上极度“虚伪”,表面上透露着“我为孩子教育耗尽财力、付出一切,鸡娃我自己也很累”的委屈,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孩子适合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有多少家长,嘴上说着“我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手上却拿着没考满分的试卷义愤填膺?


《小舍得》中,”鸡娃代表”田雨岚和“佛系妈妈”的南俪,在彼此的较劲中,互相攀比中,一点点忘了自己抚育孩子的初衷,在一场接一场的挤兑中,心态失衡、手法扭曲,孩子就成了她们满足自我欲望的工具。

喜欢出征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