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美军过河(二)
真正的舰队防空 在现在的海军中,我们最常见到的防空武器就是远程防空导弹。
配备垂直发射系统和相控阵雷达的“盾舰”可以有效的拦截下各种“远道而来”的战斗机或反舰导弹。
不过无人机性能低下价格便宜,而且经常是从近处发起偷袭,用昂贵的远程防空导弹去拦截的话多少有些“牛刀杀鸡”。
所以军舰对付无人机靠的主要是末端近防系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射炮。
和舰炮一样,舰载高射炮比陆地上那种常见的手摇式高射炮高端得多。它的学名叫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lose-In Weapon System,CIWS)。
美国海军的近防系统是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密集阵”,该系统安装了由电机驱动的6管20毫米加特林转管炮,射速能达到每分钟4500发。
它同时还配备了能够自动瞄准目标的火控雷达,坚决杜绝一切“漏网之鱼”。
不过这个系统也并非十全十美。
比如说它的口径较小,有效射程较近,只有1.5公里。拦截亚音速导弹没问题,但如果碰到超音速导弹就很可能会来不及。
而深陷“火力不足恐惧症晚期”的我们就比较厉害了,在综合了各家设计的优缺点后,我们最终研发出了由大功率电机驱动的11管30毫米近防炮。
该系统的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一万发以上,有效射程3公里以上且集成了高端的雷达光电火控系统,可自动拦截2到3倍音速的反舰导弹。
影视画面:
这是人类近防炮的天花板、治愈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终极神药。
而这还不算完,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研发20管30毫米近防炮。该炮的射速能达到每分钟2万发以上,目标是拦截5倍音速的高超音速导弹。
不过不管是哪国的舰载近防系统,其战斗力都远超陆地装甲车。
那美军为什么还要把装甲车搬上军舰呢?
难道这些玩意打起无人机来比近防炮更好使吗?
并不是。
那些装甲车 装备的是M242型“大毒蛇”25毫米机关炮,它们甚至连高射炮都算不上。
该机关炮的本职工作是扫射地面目标,不仅射速低(每分钟不超过500发),而且需要靠人眼瞄准。
这种配置能不能打中无人机就完全看炮手的状态和上帝的心情了,毕竟海上还有浪。
那么放着强悍的舰载近防炮不用,跑去依靠性能低下的人力机关炮,美军是在玩行为艺术吗?
其实也不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近防炮的射速太快,一个扳机扣下去,好几万美元的弹药就没了。而胡塞老哥用来攻击舰船的无人机也就一两万美元一架。
宝马单换三蹦子了属于是,隔着屏幕我都觉得亏。
但这已经是现役海军系统中成本最低的方案了,如果换成前文提到的防空导弹,那就是上百万美元一发起步了。
大家到这里是来打仗的不是来平账的,成本问题还是要考虑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近防炮的备弹量有限。
美国“密集阵”近防炮一次只能装载900多发炮弹,打20秒就歇菜了。
而再次装弹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基本上就只能下一场战斗再见了。
所以在一场战斗中,一门近防炮的业务极限是拦下三到四个目标。
这对于反舰导弹或战斗机的威胁来说是足够的。
因为这些飞行器很难突破现代舰队的远程防空导弹防御网,顶多也就冲过来一两只“漏网之鱼”。
但无人机就不同了,正如上文所说,它们因为太便宜,所以往往不需要面对昂贵的远程防空导弹。
也就是说压力全都压在近防炮一个人的身上。
如果对手一次多派几架过来,炮弹有限的近防炮就会吃不消。
所以美国人才会想到把装甲车搬上舰,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廉价的机关炮来补充一下舰队的防空火力。
这很机灵,也很松弛。
因为无人机再怎么低端也是能飞的“物种”,要保证命中率,基本的雷达和火控系统还是需要的。
之前大量的实战经验已经证明,用依靠人眼瞄准的陆地武器去反无人机,成功率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更何况无人机本身也在进化,现在已经出现速度更快的喷气式“自杀小摩托”了。
难道无人机就无解了吗?
当然不是。
别看无人机现在风头正劲,但它说到底也只是个低端武器。其“量大管饱”的背后是低下的综合性能。
各国军队之所以会觉得无人机头疼,并不是因为这玩意有多厉害,而只是因为在现有的武器系统中,还缺乏针对性的 装备。
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赶紧研发有针对性的武器系统就行了。
其实军用无人机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它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承担起了战场侦查的任务。
进入本世纪后,无人机就从单纯的侦查 工具升级为了攻击武器,美国自己就是一个无人机大国。
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美军在反无人机领域交出的答卷居然是“陆炮上舰”。
美军这种越活越回去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完全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再也没有美军的石头可摸了。
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