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特约评论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知青作家刘晓航和那个时代

送交者: gomai[♂☆★★佛怒火莲★★☆♂] 于 2024-11-22 5:22 已读 1167 次 3赞  

gomai的个人频道

+关注
  著名知青作家刘晓航在他的“我的文革 我的青春”一文中是这样描写自己下乡那一刻的感受的:“1968年12月6日我告别了为我送行的母亲和妹妹,踏上了插队落户的征程。但是我和许多知青不同的是,我第一天去农村时想到的不是要扎根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而是想着总有一天要离开这片土地,因为我不属于那里》。 

  抱着这种思想下乡的刘晓航,因此不仅不能融入村民集体里,且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村民抱有偏见。比如他对当地男村民们唱情歌小调后,惹得女村民们羞怒,之后男村民们开怀大笑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这一瞬间,淤积在他们(村民们)心头缺衣少食、柴米油盐的烦恼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这是一种多么卑微的满足(开怀大笑),旁观的我却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王胡、小D,他们繁衍的子孙香火不断,我由衷佩服这位文学巨匠,对社会的剖析批判如此透彻,物质的贫困必然导致精神的贫困。我难以融合到他们的群体中去,落落寡合。" 

  读到这里真的让人想不明白,刘晓航仅仅作为一名城市普通青年,为何把农村青年们再正常不过的打情骂俏,看的那么卑微与悲哀那。而且物质贫困怎么就必然是精神贫困了那,历史上多少伟人和思想家,甚至音乐家都是在贫穷中成长起来的,况且刘晓航自己又比这些村民们能富有多少那。 

  而且当地村民多少代都是这样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怎么到了刘晓航嘴里就变的那么悲,那么哀了那。甚至在他的眼里,穷就不应该有为了延续香火的男欢女爱,就应该早早的断子绝孙,否则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王胡。不客气地讲,刘晓航对农民如此地刻薄和鄙视,甚至能让人感到就是出于一种阶级意识的歧视。 

  仅仅作为一位普通城市青年,刘晓航为何会有这种歧视和偏见那。刘晓航在文章中自曝喜欢西方名著,好像是把 “红与黑” 读烂了。笔者估计问题就出在这里,估计他是把读了几本西方名著的自己,看成了西方式的精神贵族了。他崇拜的可能是“红与黑”里法国贵妇人的婚外恋情,认为那才是高贵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他鄙视贫穷者们打情骂俏时的嬉笑,认为那是穷人卑微的满足。 

  从刘晓航插队的地方可以猜测,他大概是生长在安徽的某个2-3线城市,不可能在插队之前过的是公子哥的浪漫生活。那他这种高高在上,鄙视农民的底气到底是从哪来的那。其实文革后期类似刘晓航这种人有不少,他们在根本不了解西方的情况下,只是通过几本所谓的名著,名画就盲目崇拜西洋文化,张嘴就是蒙娜丽莎和莫奈的印象派,闭嘴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和红与黑,他们把这些当作最高的美和精神食粮,无限意淫这些书画, 然后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而后到了改革开放,这帮人自然而然地又最积极地推崇西方性解放,并以此为借口搞舞会派对,接着就是婚外恋,潜规则,甚至嫖娼等等。不客气地讲,正是这些自视西方式精神贵族,自视比农村人高一等的文人们,一旦条件成熟,一夜之间就都变成了赤裸裸的臭流氓,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他们人性里丑恶的一面,比老实本分的工人和农民丑陋的多。说他们是满嘴的西洋经典,一肚子中国式的男盗女娼也不为过。结果到了83年各地出现舞场乱搞的事情并遭到邓小平的严打。

  类似刘晓航这种,用读了几本西方名著,就把自己包装成了西方精神贵族,进而把农村青年朴实的情感看成卑微和精神贫困,这种充满了高低贵贱的阶层意识,其实正是人类社会诸恶根源里最主要的根源。而作为一位文学家满脑子都是这种丑陋的阶层意识,那就等同于在制造社会丑恶。 

  而这种阶层意识其实正是文化大革命要反对,要打倒的东西。所以不客气地讲,在当时的极左社会意识形态下,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有些人被打倒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不能埋怨别人。就像今天的美国谁敢歧视黑人,哪怕不是故意的,也必定遭到惩罚一样。同样刘晓航要是被关牛棚接受改造的话,一点都不冤枉。
喜欢gomai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