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 0209:下一个中美博弈的重要领域,生物技术?
当所有人的目光依然集中在Deepseek对美国科技产业的冲击上时,另一个重要的领域的“冲击”已经在酝酿并即将爆发。中国商务部于2月6日宣布,将美国领先的基因组测序公司 Illumina 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是首家被列入该清单的生物科技企业。Illumina 生产的设备贡献了全球超过60%的基因测序数据,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看出端倪了吗?下一个中美博弈的重要领域,可能就是生物技术领域。一、在linkedin上,我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专业文章,文章的标题是:“我们所有的药物都会来自中国吗?”一直以来,中国对制药行业的主要贡献是原料药——活性药物成分(API),这些成分被西方(和日本)创新者用来生产最终的药品。但是最近几年,中国公司在真正的新药(即药物发现)方面正在稳步崛起。中国公司现在负责大约25%的新临床试验启动,超过了欧洲。在早期(I期)、肿瘤学和细胞基因疗法领域,中国公司的实力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前不久,我也看到了彭博的一篇文章,作者认为,随着中国创新的速度持续加快,中国的临床试验管道在过去三年内翻了一番(根据《自然》的一项分析,从2021年7月的2,251个原创中国药物开发项目增加到2024年1月的4,391个),欧洲成为最大的输家,现在,比欧洲更多的创新药物(新分子实体)在中国起源。这些创新药物吸引了西方制药公司,它们越来越多地寻求中国来填补药物开发的空白。大型西方制药公司,如礼来、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已经在中国建立了重要的业务开发体系。“每个大型药企的研发负责人去年至少去过一次中国,艾克维(AbbVie)和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等公司在上海举办了专门的合作伙伴日,结识当地公司,而像罗氏(Roche)、拜耳(Bayer)和礼来等公司,则已开设或计划开设孵化器,以便与早期创业公司建立关系。”★也就是说,全球主要制药公司的研发模式已经变成:
集中在中国寻找“突破性分子”——获取中国公司/研发机构授权许可——在中国进行I期临床试验,因为价格便宜——然后再将其转交给西方制药公司——在美国进行昂贵的Ⅱ/Ⅲ期临床试验并将药物推向市场。这种安排对中美双方是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举例说明:
默沙东(Merck),从2024年8月以来进行了四笔重要的交易,其中三笔是与中国公司合作。最重要的一笔交易是默沙东在2024年11月在极短时间内从中国的LaNova公司获得一种新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为什么?
因为这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开发了ivonescimab,并授权给Summit Therapeutics(美国公司),而Summit在6月公布试验结果,显示ivonescimab在肺癌治疗中优于默沙东的Keytruda。
而Keytruda是默沙东的核心产品,年收入高达250亿美元。默沙东在一个月后又与恒瑞医药达成了1.12亿美元的交易,获得了一种口服GLP-1药物的许可,该药物有望帮助它与肥胖症治疗领域的“巨头”Wegovy/Ozempic和Zepbound竞争。这桩交易的重要性根据业内评价,将严重威胁致力于减肥和肥胖症治疗研究的其他公司。二、十年磨一剑,中国技术发展正在从量变引起质变从2015年开始,生物科技就是《2025中国制造”计划》中的核心事项。CFD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大量加速通过仿制药申请,增加审评人员,显著缩短新药申请的审查时间,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创新药物的第一项IND(研究性新药)申请在2017年相比前一年增长了78%。到了2018年,中国加入了国际会议(ICH),使其药物开发体系与西方监管机构兼容。
最重要的监管变化是缩短临床试验启动的时间,2018年从审批制转变为“默许许可”审批制度——如果监管机构在60天内未提出异议,公司便可继续进行。IND审批的平均时间从改革前的501天缩短至改革后的87天。而除了监管机制改革外,最核心的就是国家级投资的大规模增加,而研发资金的投入又吸引了大量海外研究人员回国。
“许多擅长癌症免疫疗法、抗体技术和细胞治疗的中国科学家最终选择回国,开始创办公司并研发新药。这一波“海归潮”开始于2015年左右,并推动了中国药物发现的快速发展。”★监管改革—国家投资—产业进化—人才回流,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非常有利于进行垂直整合的发展模式,而这对于习惯于“渐进式发展”(想想现在的苹果)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是真正的严峻挑战。中国整体的科技发展已经形成了最有效的护城河——制度优势。我想,中国科技的爆发对美国的冲击不会停止,而且美国终将意识到中国的科技发展模式的领先性,而最让他们失望的会是,这种先进模式,他们无法复制。大家早安!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