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荷塘月色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觉悟指南、顿悟手册(2022年5月新版)上篇

送交者: 湖叶[♂☆★声望品衔7★☆♂] 于 2023-03-16 6:47 已读 496 次  

湖叶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一点申明:


 


由于下文佛学名词较多,有人以为我是佛教中人。


我已经在别处声明过了,现在再次申明:我不是的。


也许有人认为我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是个“附佛外道”,


我也只好认了。


因为如果完全重新造名词,未免太麻烦了。


我是个懒人。


如有让人不愉快的地方,只能说抱歉了。


另外,我对所谓的知识产权是有疑问的,


假设美国和中国同时发明了治疗艾滋病的药,(因为该药的因缘已成熟,任何人都可能发明的)


而美国抢先一步注册了,


是不是中国就不能用这个药了,一定要付钱?


------------------------------------------------------------------------


 


有个电影(《四零五谋杀案》)说得好: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


 


(至于真理到底可全知还是不可全知?连这个问题也有可能是不可知的。至少我不知道。并且,很讨厌地,我认为别人也不知道,因为我偏向“不可确定全知论”。如何确定真地已经全知道了,如何确定真地没有未知了,如何确定真地没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了?


 


逻辑上是不可能确定的。却很容易被自己的超能力甚至“极其超能力”给蒙骗了(或被新奇的幻境梦境带偏了)。------怀疑论。


 


然而,无论可知还是不可知,真理或真相就是真的理、真的相,就在那里,无可动摇,无论人们能不能到达。泰山就是泰山,不会因为没人认识就不成为泰山。)---------决定论。


 


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四个真,“觉,不离当下、是真的“”瞬间即永恒、可以记录或记忆,是真的”“我的真情实感、是真的,例如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我是真的(无论找不找得到我究竟在哪里)”


 


“飞矢不动”,瞬间即永恒。什么都没过去,只是不在眼前而已。


 


“飞矢不动”,据说是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提出的。


未必说的是“瞬间即是永恒”。


我之所以引用这个命题,是因为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在每一个瞬间,这支飞箭都是不动的,有固定位置的。


(决定论。我的怀疑论主要是指向“到底是谁或怎么决定的?”这个根本大问。)


 


这不是空洞的理论,是指向我们的生命实践的。


以最明显的视觉而言,人人眼前一个大荧幕,在放映《我的一生》这个连续剧。


每一个瞬间,都好比飞矢,好比一格胶片,是不动不变的。


 


王德峰教授认为有个“无限心”如何安顿的问题。


我认为,面对死亡,面对未知,好比面对黑暗,由于恐惧难免生起无限地猜想乃至妄想,的确需要安顿。


 


《坛经》中有一则“斗法”。


一僧围着慧能转了三周。然而顿了顿禅杖。意思是问六祖懂不懂?


因为慧能常说自性如十方虚空(即空间),


而他觉得,可以把生命的觉性在时间上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


每一个,各自独立,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等等,是永恒的。


(慧能如何回答,请自行查看。先略过不提)


 


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四个真,“觉,不离当下、是真的“”瞬间即永恒、是真的”“我的真情实感、是真的,例如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我是真的(无论找不找得到我究竟在哪里)”


 


人们常常忽视自己的自我迷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然而一旦长大成人,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什么?在哪里?


例如本人,在大约六七岁时,就开始烦躁,表现为神经性皮炎,要通过反复抓挠,确定身体还在。而提笔要写点什么,开始就是个“我”字。(我在怀疑,我是这身体吗?)


然后自然就是怕死了,怕这个身体死了我也没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似乎按理说,我们就只是会动的物体,所谓动物,比较高级而已。


显然,其实不是。


或者说,我们对此不安心,不满意。


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物像会动会变而心镜不动不变之上的。


把这个心镜安顿在某个物像(或身体或心脏或脑子)之上,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无法接受的。


 


“飞矢不动”,瞬间即永恒。什么都没过去,只是(现在、目前)不在眼前而已。


未来,(极大概率)一定会来(未知,假设一定会来),也只是(暂时)还不在眼前而已。


 


我们的每一个瞬间,镜像不二的当下,都是永恒的真相,无可更改或篡改。所以也不是“就在那里”,而是就在这里,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只是我主观地认为:彼此达到不了对方的客观真相而已。(其实,各自的绝对真相谁都不可能知道,甚至包括自己。不那么绝对的,就在眼前的,是可知的。)我的主观就是你的客观,你的主观就是我的客观。难免误会,理解不能,终究孤独。


 


这曾被我称为“自我意识陷阱”


 


生命(及意识)以及“非生命”(未必没有意识)的本质或许是能量(及被能量点亮的光)。


能量必然点亮意识,如灯必有光,更好比镜必然显像,


而有的意识(生命)误以为自己是被心镜中的物像点亮的。(对于人类来说,更多地是会误以为自己的知觉是建立在对身体的触觉之上。)


 


我们不知道自己就是“不知”(好比黑暗),被知,被光明,(被建立在触觉之上的所谓身体)......遮瞎了眼。(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知建立在不知之上)


 


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野兽等其他动物,或许就在于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明上加明,头上安头。


认为此明必为某明所明。此知觉必然是被某个能知能觉所知所觉的。"所知"明显,"暗能"不知道在哪里,往往误以为是所知所觉中最“亲近”的那个,即身体。


 


从此,能所对立,镜像对立,我与非我对立,是谓对象化思维。(自我意识的建立是有个过程的,没有人是突然知道有个我的,婴儿抢奶喝,并不自私,只是本能而已)


 


自我意识不太可能有所谓的"绝对的有"或"绝对地无自我意识”,至少我个人的经验不是如此。我不记得我是在某一天突然就从没有自我意识变得知道有个我了。假设我记错了。那么我是在哪一天“无中生有”的呢?学会说“我”的那一天?觉得痛的那一天?还是开始焦虑的那一天?(当人学会了我这个概念,但在潜意识里发觉找不到自己时,就会开始不自觉地焦虑紧张乃至燥郁。)


 


我以前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对痛感之类的触觉那么重视。


现在比较能理解了。我小时候开始焦虑时,也是在潜意识里通过抓挠反复确认自己的身体还在的。


 


对我来说,还有孤独感,也是伴随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我(没做过调查)主观地认为,一个人个性越强,个体意识、自由意志、自我意识越明显,就越感到自己的孤立与独立。(反之亦然,有可能孤独与个性互相促进越演越烈。)


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孤独。而喜欢热闹的,未尝不是因为害怕孤独。(会害怕,正说明其感受到了孤独)


 


这还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乃至要表达的自己与别人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是不一样的。(例如照片与镜像的不同,自己声音的录音听起来很陌生,等等)


 


而自己的绝对真相究竟如何, (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连我们自己都看不到找不到的。(相对的真相,就在眼前的当下,还是可知的。)


 


需要说明的是:孤独感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而孤独这件事是没有的。至少也有清风明月相伴。(只是极少会有人在乎花花草草之类的......)


 


所谓“改”,顶多不过是在原来的真相上加了个假相而已。所谓假,是相对于真而言。戏假情真。至少怕死怕得要死,总是真的吧?除妄亦是妄,识妄即是真。认识到自己有可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不会过于自以为是了。)


 


其实也无所谓前后,只是我们只能见前不能见后而已。(更准确地说,是只习惯向前看,所谓向内返照,也是在向前看眼前的黑暗,对我来说,太无聊了。 除非你对触感特别敏感。)请注意,向前看,看到的不是未来,就是现在,来自过去,是已经注定了的。(我们看不到未来。过去的真相对我们来说,也是未知。现在来自过去,不等于过去,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不太可能一点都不变的。)(既然现在是过去传来的信息在此时此地的集合,没有理由认为一定没有下一个瞬间,死后未必断灭。)


 


(人人眼前一个2D的大屏幕,我们与它的距离为0 。3d的平直的空间是我们推想出来的。严格说来,是个幻觉。科学家已经推算出空间实际应该是弯曲的。)


 


我们的眼后不是明,也不是暗或黑暗或darkness,连所谓的能见之镜、(诸如此类)也没有,更不要说镜中明暗或五彩了。


 


这个“不知”姑且可以算是一切的背景、舞台、姑且可以推想为根本,姑且可以当作自己的归宿,(如能不惧生死,就更好了。既然瞬间即永恒,又何必非要有个来去。只是所谓“无限心”,由对死亡的恐惧而生起的“无限的想象乃至妄想”的确需要个安顿处(受王德峰教授的启发)


 


其实都是记忆相,时间相,相续相,这条“蛇”或“念珠串”,(如同视觉暂留)带给我们的错觉,本就时时刻刻都在生死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断章于《庄子》)。我们不知道自己忘记或记错了什么。不是么?


 


前世后世之说,是说不通的。甚至可以说是荒唐的。有前世记忆只能说明没有真的死。那些没有前世记忆的才是真的死过了。既然清空了记忆重来,就是独立的人格了。另一个人了。(获得了重新做人,重新培养人格的机会)


 


有一次,某位网友问我:为什么他觉得自己有很多前世,却都是死于同一场南京大屠杀的。我打了个比方。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好比叠在一起的麻将牌。区别只是叠得整齐不整齐。来世下面还有来世,还是要清空了重来,不值得追求。更何况死了应该就脱离时间线了。所谓前世的记忆不可能没有个开头,那就不是什么前世,而就是这一世。


 


(面对那个“不知”,人们各有各的想象,各有各的愿望。过于执着的想象,过于坚定的愿望已经成为不容非议的信仰。其实即便假设只是猜想,也有猜对的可能,的确没有必要一定要去非议。除非他们要(背后暗中)诅咒甚至消灭退出者。)


 


各种加强信念的ACTIVITY, 甚至科学实验,都是一类的。科学信念中最基本的估计是能量守恒。暗物质暗能量找不到,但一定在暗处。其实没有道理,也可以是算错了,或在宇宙这个密室之外。就是一种信念。


 


镜中像和电视里的一样,都好比是有个虚拟世界(有意或无意地)放映出来“呼应”我们的。(呼应恐惧也是一种呼应)


 


(从电视剧剧情里是推算不出电视机原理的,只能算是大胆的猜想。换了个新奇的电视剧剧情也一样。换了个梦不等于梦醒了。)


 


(不要太入戏,太认真。学会欣赏永恒的美,包括悲剧或闹剧之美,甚至恐怖片。不过,这话说起来容易过分轻松,生死间的确是有大恐怖的。所以做个心中无鬼,乃至心中无愧的好人还是有好处的。向自己坦白吧。自己原谅自己。自己宽恕自己。真心要改不用向别人表示。)


 


-------------------------------------------------------------


有个电影说得好:一切都会过去,唯有真理永存。


其实什么都没过去,只是不在眼前而已。


其实也无所谓前后,只是我们只能见前不能见后而已。


楞严:见非是明,非是暗,非是见。见不能及。


我们的眼后不是明,也不是暗或黑暗或darkness,连所谓的见性、性镜、(诸如此类)也没有,更不要说镜中明暗或五彩缤纷了。


这个“不见”“不知”才是一切“知见”的背景、舞台、根本,才是真正的自己,


性镜中的境像和电视里的一样,都好比是有个虚拟世界(有意或无意地)放映出来“呼应”我们的。


-----------------------------------------------------------------


一、什么叫“觉悟”?


 


这是一种体验,一种经验。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正知道什么叫觉悟。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


(但顿悟这个梨不是你想吃就能吃,或随手拿来就能吃的。因缘不够成熟,硬要吃,可能适得其反。)


请注意,这种经验,绝不是指某种“觉受”,幻听,幻视,(突如其来的清醒感干净感,对光、音、颜色、立体、黑暗的高度敏感)等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感受。


那些特殊的体验只是对你的考验,是一种障碍/魔障。


真正的觉悟者,往往会像六祖慧能一样感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本"就是"怎么想得到本来就...”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觉悟?觉悟有什么好处?


对于刚刚开悟/顿悟的人来说,


觉悟似乎没什么好处。释迦觉悟后仍然在要饭,孔子被称为丧家之犬,


庄子是个下岗公务员,向朋友借粮被拒,回家写了篇“近渴与远水”的寓言。


我们的“顿悟”似乎也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关于“有用”与“无用”之辩,庄子已有妙文,我就不再赘述了。


那些杀人放火,不眨眼睛,劫道劫色,毫不愧疚,


穷凶极恶之徒就不用看下去了。觉悟对你们来说确实是没什么好处的。


因为你们很难真正觉悟。(或者说:你们已经够“觉悟”了,“觉悟”过了头了。)


自以为觉悟而肆意妄为的话,只会招来当头一棒,乃至更严厉的惩罚。


不过,如果你们心中还有一丝恐惧的话,还是看看的好。


 


三、觉悟前的准备工作


1)知道有觉悟这回事,并有觉悟的愿望。


佛经中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父亲怕傻儿子在他死后没饭吃,就把一颗无价的珠宝缝在儿子的衣服里。


在数不尽的众生中只要有一个生命真正觉悟了,就好比父亲已经把这珠缝好了。


所有众生觉悟的因缘其实已经成熟了,就等他们自己去发现了。


可是如果这个儿子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无价珍宝,或者傻到以为它不能当饭吃,不当一回事,


然么即使因缘巧合,一时开悟了,也会轻轻放过,继续流浪。


 


2)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觉悟容易,树立自信难。


目前来说,已觉悟的人毕竟太少。要搞投票的话,肯定失败。


如果我们只会人云亦云,一味地随波逐流的话,那么还不如不要觉悟了。


因为,被别人否定没关系,连自己都否定自己的话,就是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了。


 


3)真正的逻辑思维。


一般人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只能是一,或者是二,


不能既是一又是二,或者既不是一又不是二,认为那不合逻辑,


其实不然。


 


三道逻辑题如下,并附“标准答案”


A 问: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着太阳转?


(答:两者都对,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把它看成是不动的,那么太阳就是围着地球转了。或者,两者都不对,应是一起围着质心、重心在转。)


B 问:没有规律是不是一种规律


(答:是的,无规则运动倾向于均匀分布,而不是相反。均匀是一种有序,而不是无序,这是很容易搞混的,应注意。)


c 问:唯物与唯心,皆空(皆虚拟)与皆尘(皆实在),是不是一回事。


(答:是的,都是某物,就等于都不是某物。全阴=全阳)


 


4)有精神病史,或者精神病家族史的请注意。


其实我们都有精神病家族史,我们都是亲戚,只是有的远有的近而已。


因此我们都有可能出现幻觉,暗示,高度敏感等各种奇异的现象的可能。


请记住:我们并不需要任何所谓好的,美的,善的现象或东西来证明自己。


同样,任何反面的东西或现象也不能反证我们。


我们觉悟了,我们自己知道。


剩下的事情只是慢慢通过实践树立自信,走自己的路,继续觉悟,以至彻悟。(很有可能,所谓“大彻大悟”就只是一根胡萝卜。)


不需要什么证明了。


其实,关于幻听、幻视、暗示、高度敏感,极有可能是每个人在觉悟的道路上必经的关口(考验)。


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能被带着走。


补充一点,最危险的不是反对之声,而是赞扬之声,


无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有可能是你难以想象的幻听,幻视)


切莫飘飘然,轻举妄动,妄言,妄念。切记切记!


 


5)中土难生,人身难得,正法难闻。


人身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人生半苦半乐,既不至于过分耽于享乐,也不会太过逼于痛苦,


因而有更多机会开悟。


然而现在我们大多放弃了这个机会。


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告诉我们,我们只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动物而已。


我们似乎应该好好听驯兽员的话,能做到注意笼子的卫生就很不错了。


看看我们公共场所的卫生,好像还真是野性难驯。


在不少老师的嘴里,人性一词是可以等同兽性的,甚至还有所不如。


有的老师和家长更是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为教育手段。


其结果必然是普遍的自暴自弃了。


现在我们要为觉悟做准备,就必须得战胜这个心魔。


我们作为人,离佛最近,因为他也是人。


我们作为中国人,拥有太多的关于觉悟的文化遗产,


以至于今天你随便在网上逛逛,都能看到这篇文章。


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因缘?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这个知,就是知觉之知,不是知识之知,就是本人曾反复说的圆满平直的自性。


如来的智慧德相你早就具足了。


你所缺少可能也就是自信/谦虚而已。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愿你早日明了自性,战胜自我(包括自卑和狂妄)。


 


四、如何开悟(立地成佛)。


诸位眼前肯定是一屏幕,现在请保持你的姿势不变,(如果姿势太舒服了,不如坐直了,打起精神来)


把屏幕外的东西也看成是在一个屏幕上。包括你的身体。


 


这是一个大屏幕。它可以上演昆虫世界,也可以上演阿波罗13,并不存在谁大谁小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平直”“平等”了。


接下来,把这个大屏幕想象成一个车窗,你的脸正贴在车窗上,不论你的身体动还是不动,不论“车窗”外(或者更象“车窗”里)


的景色如何变化,这个“车窗”是不变的,是“圆满”的。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就好比车开入了山洞,“车窗”仍旧是圆满平直的。


假设我们正在不停地快速眨眼,每睁开一次眼,都好比看到电影胶卷上的一格。


我们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下一格是什么。


因为无论它是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是精彩还是乏味,都只是一格而已。


你拥有整个电影院,为什么要计较一部电影,甚至只是一格胶片呢?


整个时空都都如同视觉暂留,是一种错觉。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宇宙中的一粒灰尘上的一种微生物。


相反,整个宇宙只是我们手里这颗水晶球(音球外,还有眼前的这个屏幕)上暂时的幻象。


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我们去看3D电影时要戴的眼镜,只是一个工具。


老子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们何曾有身?


我们误把播放器当成我们自己了。


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自性”,也就是成佛了。


 


必须注意的是,这部电影是立体声的,是360度环绕立体声,这就是上文所说的水晶球。(如有雷同,只能说明英雄所见略同。)


同样是每个人都本来具备的,


 


而所谓的电影院,更确切地说是电影资料库就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乃至集体潜意识,集体无意识之内。


 


其实,要想真正觉醒,最好的方法就是打起精神来,有时是需要些外在的激励之类的因素的。


过去有人以为禅宗用参话头的方式,把人逼到一个傻等的状态中,是错的。


那些对话,绝非斗智的游戏了,而是在激烈地斗法。


 


五、语录点评之一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元音:“菩提权做树,明镜假作台,本来不染污,说净亦尘埃。”


 


据说佛祖在菩提树下觉悟,还有传说菩提树能自己抖去灰尘,因此菩提成了觉悟的同义词。


在古代应该找不到比明镜更好的比喻来形容圆满平直的自性了。


看过上文“立地成佛”的朋友,应该发现自性圆满,无边无畔,当然无“台”无“树”了,


如果有的话,也是在镜/水晶球内,而非镜/水晶球外。


 


所谓尘劳烦恼,追求完美者希望一点也没有。


然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保持觉悟,纵使一时波涛汹涌,很快也就风平浪静了。


 


性是地,情是种,法是雨,悟是树,觉是花,什么是果呢?


果可能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又或者是“相忘于江湖”。


 


有道是:“身似播放器,心如显示屏。释开洁癖尘,悲喜都是戏。”


 


六、了生死


“朝闻道,夕死可以”(孔子)


每天晚上闭眼时,要有可以马上死去的觉悟。


每天早上睁眼时,要有又获新生的觉悟。


(这两个觉悟,近于日剧中常出现的“觉悟”,已经不是觉悟的原意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


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了,


只不过从昨天留下的影子(记忆)还在,让我们有了相续的错觉。


 


假设有来世的话,那个未来的你,同样是你也不是你。


 


死是无法经历的,可以经历的只能是一种生。


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够看着自己死去,


那被看的正在死。那正在看的呢,死了吗?


如果死了,怎么还能看呢?


 


可见死并不可怕。


反而是不死的吸血鬼与僵尸成为了西方恐怖片的两大主题。


西方文化,继承古希腊文化,对于肉体过于迷恋,


肉体的死或不死都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而我国唐朝的著作《楞严经》,早就提出了:肉身会皱会死,


而见性、自性,如同明镜,是不皱不死的。


 


在《金刚经》更明确地指出“如来(看着有来去,实则无所来去的本来,即一种客观存在)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也就是说“如来的本来”的力量使你的死成为一种彻底的死,无法经历经验。


 


如果“如来”的力量使你再生,那个你已经是崭新的你了


 


打个比方,所谓轮回并不如同佛珠用一根线串着,


而是像错落地叠在一起的麻将牌。


所以即不能说有轮回,也不能说没有轮回。


 


上文提到的幻听,有可能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心声在潜意识上留下的痕迹。


 
喜欢湖叶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湖叶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