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时事快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丰盛》04 ~ 09 對稱法則

送交者: 哈哈嘻嘻哈哈[☆智慧喜悅豐盛☆] 于 2023-03-21 15:05 已读 918 次 2赞  

哈哈嘻嘻哈哈的个人频道

+关注
杨定一|《丰盛》04~05 信仰、正向、感恩的重要性

的确,华特斯采用的语言和逻辑,让我自然感到一种共鸣。他把重点放在人间的财富,但从我的角度,其实我们还可以进入更深的层面。我在这里,希望用我个人的语言和经验,为你进一步说明他在执行层面的重点。


你已经知道,对华特斯而言,一个人想要体会心想事成,也只是随时活出以下的关键:首先,在脑海不断守住一个画面、一个目标。同时,有一种信心甚至信仰(相信这个画面已经完成)并且为此不断诚恳地感恩。


华特斯当时认为他所谈的原理是一种法则,才会称之为「富足的科学」。他也会提醒你,如果你希望让念头显化,想要心想事成,就要符合创造的心态。假如你还落在一种强调对立、竞争、独占的心态,也就无法和无色无形的聪明达成一致,而不可能得到这种最高聪明的祝福。


但我个人觉得有意思的是,从「全部生命」的角度出发,华特斯的诠释其实还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当有意思的心态,帮助你面对人间种种的变化。


首先,是当下。


这一点,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你过去也许从来没想过,当下和富足有什么关系?然而,如果你真的想要富足,华特斯会提醒你,其实你不需要去点点滴滴防范未来。你只要守住丰盛的目标,不需要再去烦恼怎么克服阻碍,也不要再担心可能遭受什么损失或负面后果。你只要把自己完全交给眼前的事,不断地守住眼前的项目、心中的画面与目标,并且不断地感恩,相信一切已经实现。


你只是活在当下,随时感恩,不去担心,竟然反而可以化解任何阻碍。不只如此,活在当下,也为你不断地建立正向的思考。


你我活在这个世界,难免都要遇到困难和考验。一般人都会抱怨,最多是想办法去克服。然而,对华特斯来说,你根本不需要有「克服困难」的想法。甚至,连一句话、一个念头只要稍微提到未来可能的困难,包括眼前的考验、不顺、疑虑,你都不要去肯定,更不要去延伸。总之,在你心中,不要残留一点点失败的可能。


如果你做过我在《好睡》带出来的练习——不要和别人分享失眠的烦恼,而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自然也就能够接受这样的观念。一样地,华特斯也会进一步建议你,不要让心思停留在危机、阻碍、焦虑、烦恼,更不要让自己有机会去谈这些烦恼。


如果你还任由自己不断地烦恼和担心,对华特斯来说,你还落在一种竞争心态,同时也在持续肯定失败与坏事的可能,反而让这些不好的可能产生足以替代的作用。对他而言,你如果希望富足、成功、达成目标,最好让自己的每个念头、每一句话都站在正向、鼓励的层面。倘若还带有一点点负面、批评、打击自己或别人的味道,那么,就马上修正。


华特斯也会教你,要把样样当作机会,不要对任何事失望。毕竟,表面上的失败,很可能是接下来的成功所需要的过程。表面上的不好,从整体来看,都是无色无形聪明的安排。就连任何表面看来的邪恶和危害,最多也只是发展阶段不成熟的暂时现象。你要做的,也只是保持信心,相信最终的发展必然是样样都圆满。


对华特斯而言,一个人如果能彻底保持这样的信仰,眼前表面上的失败早晚会消失。而你应该也发现了,这样的信仰,本身也就是一种彻底的正向。透过这种信仰,你可能早晚会发现,每个表面的失败都蕴含着一个更大的成功,最多只是自己当时没能全面的了解,而还可能感到挫折。


你现在多少能够体会到,对华特斯来说,一个人遇到种种的困难甚至失败,真正重要的是他还能不能继续走下去。然而,所谓的「走下去」其实也只是继续感恩,继续信仰,继续相信心目中的画面和目标。


最后,华特斯也会提醒你,如果真心走这条路,投入生命的富足,活在当下,你自然会把生命简化。别人的娱乐和消遣,对你可能逐渐地失去吸引力。你或许也会发现自己想避开某些人和场合,自然不想接触负面、悲观的人或资讯,就好像不让自己有机会失去正向的信仰。你最珍惜的,可能也就是每一个练习的机会——只要有空档,就不断守住心中的画面,守住目标,随时感恩。


我相信你读到这里,自然可以体会到,华特斯的观念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有它的深度和价值。有意思的是,华特斯这位西方人会想谈富足的科学,其实是希望能够反映东方整体的哲学。


当然,你马上会意识到,如果只守住富足的目标,其实不能算是整体。我也要坦白说,华特斯所谈的,最多也只有部分跟我个人的观念是相同的。他会从追求富足出发,也就是他还肯定物质绝对的重要性。于是,这些观念再深入,还是落在人间的价值。


我们最多是站在「全部生命」的理解,从整体的观点,将他所谈的方法向内心的层面扩大,而不是只守住财富或人间命运的转变。这一点,我接下来会再多做一点说明。

杨定一|《丰盛》05 东方的观点

当然,你会接触「全部生命系列」,也许正是因为你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生,想知道这一生是怎么来的、要怎么活。而你也可能早就知道,光是在西方,类似的探讨至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人类已经开始探讨幸福,会辩论怎样算是活得好,想知道一个人的品德和命运是不是相关。举例来说,亚里斯多德既注重一个人内在的品德,也同时认为外在的健康、财富和容貌一样重要,然而,斯多噶学派的哲学家则认为品徳才是一个人幸福的条件,而外在则是其次。


读到他们的讨论,你应该不会觉得陌生。去探讨哪个层面对人生的幸福才重要,这并不是只有古人才有的追求,而是你也会想知道的。


当然,生活在华人文化的你,自然会发现,这些西方文化的探讨在东方一样是老早就有,而且在历史上一再浮现。这是因为东方文明的历史更悠久,甚至,因为东方人比较内省,对人间的种种现象早已创出一套完整的生命科学,而自然在修行和灵性的层面站在领先的地位。


回到「一个人的内心和外在的命运是不是相关」这个主题,只要你去找,也会发现,这种思想在华人的文化其实是经过一些演变。


你可能对《道德经》这段话并不陌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两千三百年前,老子认为「善」是符合道的自然表达,一个人符合道,自然会从内心友善,也不会想在这个世界争取什么,不认为有什么是非对错值得去主张。显然,对老子而言,这和外在世界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两个轨道。


再过几百年,东晋时期的《抱朴子》已经渗入了「取得」和「得到」的观念:「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立善积功……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你读到这一段,应该会觉得很有意思,没想到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有这样的想法——认为一个人行善、救人、不作恶、善良,想做什么,都会成就,甚至有希望成仙,或得到长生。后来,南宋《太上感应篇》也提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些话在民间流传很广,是更进一步去强调:一个人的命运好坏与个人的作为有关。


再几百年后,明朝一位读书人袁了凡留下一份家训,在后世流传很广——《了凡四训》。你或许也读过,知道这是他为后代整理的四堂功课。


袁了凡的第一堂功课为「立命」,认为人的命运不是注定,而是可以靠自己创造。第二堂功课是「改过」,认为只要能随时修正小的过失,自然不会犯下大的过错。第三堂功课是「积善」,鼓励人多做善事,命运自然会有所改变。第四堂功课是「谦德」,教人要谦虚,要随时学习,也就有机会改善自己的处境。你可能也知道,许多慈善家和宗教家会引用《了凡四训》的说法,鼓励一般人多做善事来改变命运,这样的思想,对华人确实有很深的影响。


这样的演变,可能也让你体会到,自《道德经》之后,《抱朴子》《太上感应篇》和《了凡四训》一千多年来已经一步一步地将一个人的念头和行为,跟他这一生的后果连结起来,而认为可以透过念头与行为的改变,来取得一生的好命、顺利和丰盛。相较之下,西方近一、两百年才出现的吸引力法则和心想事成的方法,只能算是刚起步没多久的系统。


然而不光是华人有类似的说法,只要更广泛去探索,自然会发现印度的经典也这么说。再略作深究,就会发现每个宗教都有这种「取得」和「后果」的观念,都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尤其是正向的耕耘,可以得到最好的后果。


其中,华人最熟悉的,也就是一般人所谈的菩萨道,菩萨道讲究念头和行为的一致。也鼓励正向的行为,认为透过样样正向的行为,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个「好」的基础「好」的因果,不只如此,菩萨道还把这个观念扩展到这一生之外。如果你有好的念头、做善事,就算在这一生看不到好的结果,下一生或未来也会获益。当然,菩萨道鼓励你点点滴滴行善,倒不光是为了这一生或下一生在人间的后果,更是在强调福德的观念。而且,最高的福德是为了解脱、成佛,倒不光是为了守住人间的成就。


古人从取得和后果的观念,也自然衍生出业力的法则。你如果接触过一些古代的经典,就会发现古人对业力做了很详细的分类与归纳。他们老早观察到,有些业力,在这一生很快就可以看到后果(现报),就像我们把迴力镖丢出去,马上会看到它折返回来。但也有另一部分的业力,是从过去累积下来,到这一生才让我们承受(生报;后报),当然,你再继续考据下去,也就会发现业力和果报的观念不是佛教的专利,印度教老早就有,而后来的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主张。


你也可能体会到,在亚洲,这些观念并不仅仅只是理论,而更是早就渗入社会的运作。举例来说,站在「取得」和「后果」的观念上,印度教也自然会强调服务瑜伽(karmayoga) ,鼓励一般人要不断地服务、做善事,而且透过世间的法(dharma )教导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人透过他的角色都可以做善事,还可以做到最好。


你从印度的例子,大概也会想到华人的情况。儒家文化也强调「礼」,从形式来规范每个阶级的正确行为,将一个人生活的样样都安排好——是哪一个等级,就依照那个等级的身分行事。透过礼,让每个人不断接受自己的社会阶层,而且在这个阶层下要样样做到最好。


这些观念就好像为人类带来一种道德的指南针,千百年来持续影响人类历史。我认为,这都是好事,然而,从另个层面来看,这种思想也催生了种姓制度和社会阶级的观念,把一个人在社会里的角色给固定下来。


你或许会感慨,再怎么好的设定和规范,哪怕原本用心是好的,最终还是为人带来了制约和束缚。但是,无论如何,你也会发现,没有哪一个主要的文化或宗教会强调做坏事可以得到好的后果。刚刚好都是相反各个文化和宗教都会去强调——无论眼前的命运好不好、顺不顺利,活得丰不丰盛,一个人还是要谦虚、要做善事才可以有好报。这本身,我认为是古人最伟大的地方。


不只如此,你只要多接触古人的说法,应该也体会到,东方文化对人间种种现象,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成功不成功,其实有更深入的观察。


举例来说,如果要探讨一件事会不会成功,对华人而言,也需要讲究缘分。缘分的「缘」是从佛教传来的观念,其实就是吸引力法则所讲究的——人与人、人与事、万事万物之间的作用和互动。而且,东方文化所讲究的缘不光是这一生的互动,也包括从因--果、业力的角度来看,过去是不是曾经有过好的互动?是善缘?还是恶缘?


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谈,缘分的「分」还带有名分的观念。强调缘分,也就是表达人和人之间不光要有适当的吸引力(缘),还要有妥当的角色,让这样的缘可以展现出来。你也会明白,华人尽管强调缘分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强调「不能强求」,而这正是一种臣服的心态。


不只如此,缘分的「分」,也有恰如其分的意思。一个人要成功,要懂得掌握适当的时点,随时把注意力集中而投入在上面,主动去做一些妥当的动作。我相信你在成长的过程,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都被父母或老师提醒过要尽本分,要有分寸,要把一切做得刚刚好。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有趣,好像一切都是相通的,后来西方的作家透过吸引力法则强调的守住目标,主动投入,其实也是一致的。


然而,从整体来看,既然一切都是注定的,那么,一个人努力,确实不见得会成功。在这一点,华人的因缘观是看得比较深刻,强调的是——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还要刚刚好有缘分、有机缘。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成功,也要检讨自己是不是有种种条件的组合,例如是不是有和人培养好的动力,让缘分圆满(一般人会称为结善缘);是不是和环境有正向的互动(一般人可能称为好风水);是不是掌握了恰当的时机,来配合个人和大环境的周期(也就是一般人所讲的运势)。


这些观念,你应该都不陌生,甚至你可能都跟身边的人分享过,你会知道,是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配合,才能促成最后的成功。成功,其实并不是光靠个人的意志可以勉强得来的。


许多人在不如意时,都算过命。我想,你可能也这么做过,即使你不相信算命,身边或许也有热心的人帮你安排。无论你过去相不相信,你可能也知道,华人传统的算命和风水透过很简单的阴阳五行生克,不但可以推算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帮助还是抵销,甚至还可以透过这个道理去推测人一生的运势——什么时候可以顺势而为,而什么时候又该沉潜休息。这其实是一套博大精深的系统。


在华人的文化,《易经》可以说是最早谈这些原理的经典。古人认为如果你懂得其中所谈的变化的道理,不光可以知道眼前的吉凶,还可以绵密地推算出一个人、一个社会(古时候称为朝代)的大运。过去的人用这种推算的方式也留下相当多预言,到现在还有人不断地想去验证。从这个角度,你可以体会到,东方文化对成功、不成功或说命运的解释,其实有相当面的一套道理。倒不像西方人,以为只靠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得到成功。


你到这里自然会发现,擅长内省的东方文化,对人间种种现象的理解,原本是远远走在全世界的前面。只是西方世界后来在物质和科技层面的快速发展,好像让东方人失去了自信,竟然会忽略自己文化早就有一套生命的科学,还尽全力想要复制西方的发展,认为那才是进步的标竿。


仔细观察,也就这两、三百年,东方世界已经催生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文化,这种文化的变异,不光让东方人追得上西方,可能还做得更好。这当然也展现了东方人灵活适应环境的能力,然而,也就这样子,东方世界反而变得比西方更物质化,甚至完全把延伸物质的能力、转变物质的效率变成衡量文明的标准。


现在,很多人等不及得到后果。你过去可能听到别人这么问,甚至自己也反问过——如果谦虚、行善,不见得能立即得到后果,甚至要到下一辈子或下下辈子才能看到,那么,一个人难道只能接受这一生的阶级或命运吗?还是有方法可以跳出来?可以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


这些答复,其实东方的经典老早都有。只是西方近代的历史短,包袱比较少,再加上讲究个人的自由,也掌握了世界资源的优势,而更能用现代的语言融合这些智慧,成为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


真没想到,现在反而是我们要回过头来,将这些观念重新从西方引人东方。

《丰盛》06 丰盛的练习

无论在世界哪一个角落,自然会有人把前面提到的改命、心想事成的观念设计成练习的形式,帮助自己和别人一起追求丰盛。我相信你可能也接触过。


这些练习不光近代才有,我在前一章提到明朝的袁了凡,他就设计了一个「功过格」,让人记录做过的好事、犯下的过失,每天做一个结算和反省。他用这个方法提醒自己和每个人要做善事,来改变命运。近期由不同作家一再带出来的心想事成,更是有各式各样的功课,也有人组织团体,彼此提醒练习。


你当初会接触这些练习,也许是希望理解人生是怎么来的,也可能是想要帮助自己度过眼前的难关。当然,你可能浅尝即止,不到两天就把这些练习忘得干干净净;也可真练习了一段时间,但因为缺乏更深的理解,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这些方法一般都着重在物质层面的作用,而都有它的道理。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心的基础,是让我们透过这样的基础,可以进入生命更深的共鸣。


在这一章,我想透过我的方法,把这些心想事成的观念带回「全部生命」的轨道,带出真正能让你平安、和谐、圆满、丰盛的心想事成的练习,尤其是正向思考。


过去,我透过《真原医》的种种练习,从饮食、运动、心理的层面,希望为生病的朋友争取时间,让他们可以淨化身心,投人内心更深的层面。你可能也还记得《真原医》有一个和「功过格」类似的「好事坏事纪录表」,让小孩子把做过的好事从表格的上方往下写,需要检讨改进的项目从表格的下方往上填。当然,这样的功课,是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做。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真诚的反省功课,只要做,也就让身心合一。


在这里,透过《丰盛》这本书的观念和练习,我也是希望帮助困在创伤和失落走不出来的朋友,让他们运用这些正向的练习,为自己创造一个神圣的空间——不光是能够从人生的困难走出来,更能体会到生命真正的幸福与丰盛、甚至更深层面的一种美、一种力量。


你会发现,我所整理的练习都相当简化,方便你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这么做,一方面让你可以执行,同时也让你站在现在的理解,去体会念头和头脑的作用。而且,你如果想做这些练习,要真正发自内心,让自己从里到外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个行为都彻底符合正向思考,为自己创出一个感恩和显化的空间。


我也要提醒,这些练习可以说是你个人的实验,在做的时候,不只是尽量守住正向的表达,而且也去体会自己念头、情绪,语言和行为的转变。你从内心诚恳地表达,也就自然帮助自己守住正向、圆满、幸福和丰盛,让接下来的每个行为、每个反应,每个感情、每个念头一致地为内心的幸福和丰盛服务。


练习1:改变表达的习惯


改变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就好像让自己从一种什么都缺的心态,转向已经什么都拥有的满足和幸福。


练习:将「我想要……」「我期待……」改成「我是……」「我就是……」。

你可以用你的话,来表达能带你走出困境的能力,而在你心中画出一个你已经拥有这个能力的丰富的画面。透过这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从你心里某一个角落开始,你已经把一个表面上还没发生的画面,变成了事实。


练习2:把「不」改成「是」

尽量不要用负面的「绝不」,而是把任何负面的表达都改成正向,甚至改成「永远是」,也就是把否定的句子换成肯定。举例来说,你可以把「这件事可能不会成功」改成「一切会顺利,一切已经成形」。


一样地,你可以试试看,只要是平常可能出现在心里、甚至可能会说出口的负面言语,都可以做为实验的素材。你需要做的,也只是把这些过去或现在还会浮现在脑海里的负面表达,转化成一个或多个现在想到的正向的句子。


写下你想到的句子,读读看,体会内心的变化。你很可能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像的还更正向,而你会想出更多正向的表达。透过这些表达,你可以活得不只是幸福,还更是过去难以想像的幸福。


透过这些表达的转换,带动自己的念头、语言、行动朝着正向前进,就好像对自己、对世界声明——生命中的好事不光是可能发生,而且是注定发生,已经发生。你也可以体会到,透过这些正向的表达,无论面对人,事,物,甚至自己,好像多了一些内心的空间,不再那么紧绷。甚至,也就自然得到灵感,可以帮助你面对挑战,活得精彩而幸福。


练习3:从“不可以”到“可以”


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实验,也许是一早的反省,也许是晚上对一天的整理。你透过这样的实验或许也会发现:换一种表达方式,所表达的不光是「可以」,其实是这一切的正向、幸福和丰盛已经在成形、在显化了。


你或许会想写出你的句子,而我也希望你写出自己的句子。透过这种练习,你我可以很轻松地面对自己负面的习气,用完全不同的眼光体会自己,把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美活出来。


练习4:从「我应该」到「我已经」

把「我应该」改成「我有这个权利......」,甚至是「我已轻……」。


这些表达,你可能需要多练习几次,来熟练这种转换,并且让正向的表达稳定地落到心里。你也可能到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每一个「应该」都含着一种「怎么当初没做到」的懊恼、后侮与自责。


然而就算你过去都这么责备自己,也就放过吧。从现在开始,你可以把表达里所含的任何假设都去掉,回到这里现在——「我不光是该做什么,我已经在做,已经做到」。


即使你还没办法随时转成「已经是、老早有」的正向表达,我也会建议你平时最好少用或不用「当初应该」「早知道」这些话。现在,你或许已经体会到,这些话不光带来一种负面的念头,还带来一种当时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制约。其实,这些负面的连结,我们一点都不需要去建立。


练习5:从「期待」到「本来就是」


快乐,舒畅,欢喜


把「我期待」「我想像」改成「我知道,本来就是如此」「我有充分的把握就是如此」。


透过这种表达的转换,你对于原本不敢多想的好事,或许开始觉得有一点主动的能力。即使过去不是如此,你也有充分的把握,经过你的努力,可以如此。


练习6:从「不确定」到「完全确定」


把「如果」「可能」改成「当然」「肯定」。


将或许、如果、可能……这些词所隐含的不确定,转化成你确定会投入的热忱。这么做,你不光是在激励自己,同时也把专注和投入的心情感染周边的人。

你大概已经发现,前面这些练习,主要在把语言或念头转成正向,同时把否定或假设性的不安全感转到肯定的层面,让你学会跨过「觉得自己还缺什么」的不足感或是「过去不顺利」残留下来的负面反应,而将内心的目标反过来用正向的方式重新表达。


简单来说,这些练习要你做的,也只是把缺乏的感觉和各种担心,全部转成「我值得」「我有这个权利」「我可以」的幸福、丰盛和满足,而你可以再进一步把这种肯定带到生活每一个层面,透过每一个行为来点点滴滴表达正向。


熟练了正向的表达,你可以进一步运用前面谈的心想事成的技巧,来表达你的感恩与幸福:首先,在心中创造更完整、更生动的幸福的画面,并且把所想要的结果描述得具体而清晰,清晰到你从生命的每一个层面(包括五官的知觉和观想)都已经好像可以听到、闻到、感触到最后的结果。


透过以下的三个步骤,你也就好像从每一个角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回路:


(一)你想要怎样的幸福,具体观想它,把它当作已经得到了。


(二)眼前的一切,都配合着你心目中这个幸福的画面不断地正向成长,你不光已经很具体得到了,而你的成长同时带来很大的欢喜。


(三)把这个过程,点点滴滴观想起来,愈具体愈好。你可以想想你的幸福可能为你个人、为周边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舒畅和欢喜,而这快乐、舒畅、欢喜自然扩散出去,成为一切的快乐、舒畅和欢喜。


你会发现,做到这里,你不可能不感恩,而且,也只会感恩。你会不断地感谢这种最好的安排——不光是最好的结果,还是最好的选择,最理想的经过,是透过眼前的项目,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和精力,而可以活得幸福而丰盛。


你不断地肯定一切,不只是肯定眼前看得到的结果,更是不断地感恩、感谢一切都是刚刚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我需要的,无论结果如何,对我都是最好。一切的过程都好,一切的安排都好,一切的恩典都好。就好像眼前、心中想完成的事,其实已经老早完成,而你最多只是点点滴滴随时感谢进行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


你读到这里,可能还会反问——既然我在「全部生命系列」不断强调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那么,为什么还需要鼓励大家在这个不存在的世界做丰盛的练习?


没错,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对你,这个世界确实不存在,那么,为什么不能在这个不存在的世界做这些正向的练习、丰盛的练习?我在这里要相当坦白,如果你还不断地有反弹、想抗议、觉得不顺、感到委屈、想要避开这个人间,对你而言,这世界还是真实不过。你还在不断受到这个不存在的世界的影响。


这时候,透过这些丰盛的练习,而主要是正向的练习,你反而能够一再地让头脑净化,将原本又多又杂的顾虑和烦恼简化成正向的念头。虽然还是念头,但经过正向的统一,已经让你可以专注、可以投入,可以体会到面对人生,自己并不是一个小小的、无能为力的个体。


从我的角度,这些丰盛的练习,可以集中头脑的注意而达到一种同步或谐振的状态,让念头减少,让脑波单纯化并且相互加成。不要小看这种同步的作用,其实和静坐等种种方法带来的效果是相通的。是透过头脑的简化和同步,你的身心才能一致化。透过这种一致,你的人生才可以进一步得到彻底的转变。


透过这些练习,你等于是为自己更深层面的追求,创造出一个神圣的空间。你将念头和生命简化,早晚有一天,也就可以轻松不费力落到你本来就有的层面。

《豐盛》07 禱告所帶來的豐盛

如果你曾經遇到困難,而且是透過個人的力量幾乎不可能解開的,我相信你一定曾經禱告過——也許是在寺廟裡向神明祈求,也可能是在教堂裡禱告,甚至只是在夜深人靜時流著眼淚,不知道能向誰求,只希望能夠得到老天或貴人的幫助。


當然,我們一般看到「禱告」兩個字,通常想到的是西方人在教堂裡的禱告。在西方,各種心想事成的方法也幾乎都會引用《聖經》談禱告的句子,作為支持吸引力法則的根據。你大概也讀過,有些作家會用耶穌說的「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是信得著的,就必得著。」


這些《聖經》的話,其實不光被拿來支持吸引力法則,對西方的祈禱文化更是有很深刻的影響。我在國外參加過大型的祈禱會,也聽到許多傳道人用這些話來鼓勵大家,來帶動每個人禱告的心。


然而,你可能會感覺到,這種引用《聖經》的方式好像把重點落在「要怎麼禱告會比較有效率?比較能得到結果?」就好像把信心或信仰當作一種關鍵機制——有信仰,禱告才會靈驗。


當然,這種想法多少反映了西方文化偏重物質的價值觀。也就是認為禱告的目的,是為了祈求這一生命運的好轉。既然如此,當然要找出能夠提高禱告效率的關鍵。


你再仔細觀察《聖經》談禱告的段落,不難發現裡頭還含著一個更重要的重點——初步的禱告,也許還在祈求;但是,真正的禱告並不在於求什麼,而是透過禱告在感謝主,與主交流,並且不斷地一直肯定我們所想要的結果。


我相信,你透過現在的理解也會明白,古人所談的觀念始終是相通的。或者說真正重要的觀念,從來都不是新的,而好像是人類需要一再地把已經失落的智慧找回來。華特斯用他富足的科學所談的感恩,表面上是種「新思路」,然而也不過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提醒世人不要錯過禱告真正的重點。


你如果曾經在某個時刻,透過禱告祈求,那麼,你站在現在的理解上,也就自然發現——禱告和所求之物,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和你原本想的竟然是完全顛倒。


原來,真正的禱告,並不是因為你禱告而讓你得到什麼。反過來,是結果早就走在前面。換句話說,就好像你想要的結果,其實你已經得到了,而並不是透過禱告才求來的。你的禱告,最多是為這一切補上一個「因」——對結果已經發生做一個肯定,並且感激上帝、感激一切,讓你得到這圓滿的結果。


這一點,可能是當初為了某個願望而禱告的你,想都沒想到的。許多方法都會強調禱告,但我總認為它們的解說並不夠完整。其實,最好的禱告,自然會變成感恩,而且到頭來是為感恩而感恩,為禱告而禱告。你可能還記得我在《真原醫》帶出來「謝謝!」的練習,讓你拿「謝謝!」作為一個咒語,在心裡不斷重複。其實,這麼做,本身也就是最好的禱告。


而且,你只要做這樣的練習,自然更能體會到,禱告並不是為了得到你想要的結果,而是讓你有機會不斷地感恩、不斷地肯定上帝的恩典。沒想到,這個恩典竟然早就包括你心中想得到的結果。


從我的角度,禱告,最多也只是在特定的場合、時段,用特定的儀式來進行感恩。如果,你從早到晚隨時可以感恩,其實也已經活在禱告中。


再換一個角度講,最多是為了讓頭腦和心一致,你還需要去肯定、承認眼前的結果老早發生。你的禱告,也只是感恩這樣的完成,這樣的圓滿。要不然,你可能還在誤導自己——以為從早到晚透過禱告不停地求一個東西,就會管用。而你也不會知道,其實圓滿、完成本來是追求不來的。認為可以透過禱告來祈求,這種想法已經違反最基本的道理,更不用講不符合吸引力法則。


當然,你也可能還是覺得這個道理含著很大的矛盾,很難想像結果怎麼可能發生在禱告之前。在這裡,我也只能從個人的體驗出發,提醒你,你如果真心想要跨過這種表面上的矛盾,其實是要透過信仰——相信一切已經完成,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信仰大,相信到底,你自然活出這顛倒的因果。甚至,你不會想去追究其間的因--果。信仰大,你也沒有什麼成功或失敗的觀念,而隨時都可以回到眼前點點滴滴的當下,讓自己投入眼前的事,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


從《聖經》談禱告的段落和我個人的體驗來看,禱告不光是感恩,更帶著臣服的觀念。你的禱告,其實是隨時把自己交給一個更大的聰明——我過去稱為一體或整體。透過禱告,你也只是在表達——我信賴主,我相信它對我個人的情況比我自己更了解,而自然會有一個妥當的安排,帶著我走下去。


你帶著這樣的信仰去禱告,也只是讓主完全了解你心裡最深的期待,而接下來就跟隨主帶你活出一切,顯化一切。當然,你已經聽過我提醒不只一次——你本來想得到的,很可能不符合一體或整體的安排,甚至可能顛倒。然而,你只要信仰夠大,可以完全臣服,自然不會計較結果。不計較,你最多也只可能不斷地繼續信仰,繼續臣服。


你會發現,信仰到底,或最高的信仰,也就是臣服。信仰到底,臣服到底,最多是讓你回到眼前的瞬間,讓你把一切的期待、一切的渴望交給這個瞬間。


你自然隨時活在當下。只有這樣子,你才可能消失各種渴望和期待的動力。也就好像,無論你心中原本有什麼期待、有什麼渴望,你竟然能夠放過,而讓每一個瞬間帶著你走下去,活出它自己。


你真正有信仰,自然會誠想,自然會真心。你如果隨時住在禱告所帶來的信仰和臣服,也自然會正向,更不用講會想貢獻出來。種貢獻的心,服務的心,也自然會遠遠比想得到、想追求的心更大。


你大概沒想到,透過信仰,透過真心的臣服與禱告,你竟然已活出華特斯主張的創造的心態、正向的感恩。


唯一的不同是,華特斯還強調要守住一個畫面。然而,只要你親自去做,大概已隱約體會到,對真正有信仰、真心臣服的人,「守住一個畫面」其實是多餘的。


畢竟要你守住一個觀念、守住一個畫面,其實還是一種佔有或獨占。嚴格講也還是一種競爭心態的作用。如果真正站在創造心態,不光根本不會想刻意規劃未來,更不用說還要守住什麼目標、找出什麼解決方案、去克服什麼困難。


你甚至可能會發現,繼續禱告下去,原本所禱告、所祈求的目的,自然會消失。對你,已經沒有一個結果還需要去透過禱告來肯定的。你最多是為感恩而感恩,為祈禱而祈禱。你也不會認為還有什麼因-果關係是透過禱告而顛倒。對你,禱告的因和果已經是一樣,是平等。既然一切是平等,接下來,你的心念也不會有什麼起伏,自然沒有什麼結果還可以讓你想要取得。


我相信,講到這裡,你已經發現,無論是華特斯的心想事成或是「全部生命」的概念,都可以沒有矛盾。儘管華特斯的觀念只對了一部分,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並不夠完整,但是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精神,你反倒不需要否定任何觀念,最多是把它延伸到一個更大、更不費力的層面,接下來,讓你可以輕鬆活出來,而不需要刻意去追求。


其實,回到意識的源頭,才是你真正豐盛的開始,而自然帶出全部和豐盛相關的答案。講得更透徹,懂了什麼是真實,本身就是最高的豐盛,而本身也就含著你這一生全部想找的解答。當然,我會在這本書繼續把這個觀念打開。

《豐盛》08 集體的聰明

我想再回到一個和心想事成相關的觀念,和你一起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這麼做,也可以作為一個實例進一步說明——其實你一切都不需要否定,最多是延伸到一個更大的層面,而可以輕輕鬆鬆活出來。


你應該還記得,希爾在成功法則的一開始就提出「集體的聰明」「集體的力量」,而把個觀念當作成功法則的基礎。當然,你也可以把這種集體的聰明或力量當作是一種集體的藍圖。


希爾想表達的是——你如果想要成功,首先要承認或肯定有一種比自己更大的聰明或力量,而這樣的聰明和力量是來自團體或集體的。當然,希爾所強調的,更多是要你學會運用其他人的聰明和力量。也就是說,你如果想要成功,要先明白,並不是光靠自己的本事就夠,還要懂得讓其他人來配合自己,而自己更要不斷地去協調,讓其他人和自己達成一致。


從我的角度,這些觀念當然是正確。不過,說到底,也只是部分正確。


我們一般人會認為成功完全是靠自己,或許是個人的遺傳、智商、情商、專業的技術、能力、本事、甚至運氣不同於其他人,才可以得到成功。即使沒有這些優勢,我們也會認為是靠著自己堅持到底的毅力,才克服了環境或周邊的困難與挑戰。這時候,如果要談集體的聰明,最多只是被我們當作一種次要的輔助——就好像我們本來就會成功,只是剛好有團隊來幫忙推一把!


總之,對一般人而言,成功與否,反映的其實是個人的本事,而別人的貢獻只能算是次要。我相信,一般人就算不明講,心裡很可能就是這麼想。


而你,大概也有差不多的想法。你或許也發現了,即使希爾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需要依賴集體或團隊的力量,但說到底,還是和一般人的想法類似——強調怎麼透過個人的本領、規劃、毅力甚至魅力,把團隊的力量引導到個人的目標。他所看重的,其實還是個人的功勞。


然而,從我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想要掌握集體的聰明,真正的重點,倒不是看你個人有多少駕馭團隊力量的本事。相反的,是透過這個觀念,讓你有機會肯定周邊其他人的重要性。


我在這裡,可以試著從業力或註定的角度,再為你重新切入這個觀念。


我們在第5章已經談過,從因緣的角度來看,「認為一個人的成功都在於自己」的觀念並不正確。其實,一個人在人間成功與否,完全是注定的——是符合過去種種的安排、殘留的能量或意識狀態,而在這一生延伸出來的。


你大概沒想過,你這一生成功與否,不只對你根本沒有多少代表性,更不是透過個人或誰的努力和奮鬥就可以去解釋。甚至,業力帶來的成功或不成功,完全是你、我、每一個人都擋不住的。


然而,我也不斷強調,你也沒有必要因為懂了業力或註定的道理,就乾脆什麼都不做,只任由命運安排。相反地,我反而是一直鼓勵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你大概也注意到,我過去總是提醒大家,即使一切都已經註定,一個人還是要點點滴滴做到最好,盡力付出。畢竟,既然一切都是注定,你何不當作自己已經被注定要點點滴滴做到最好?而並不是為了想得到什麼或達成什麼目標,你才去做到最好。


你大概也還記得華特斯強調過,其實,點點滴滴做到最好,也只是活在當下——把注意力落在眼前的項目和動態,完全投入。


這一點,希望你記得——是完全投入,而不是讓自己變得好像有兩個「你」在運作:一個「你」在做,而還有一個「你」分心去規劃,在等著未來。其實,只有當下是真的。


如果你真正明白一切都是注定,明白任何結果不全靠個人的本事,那麼,你自然會跟別人和諧,而跟整體不費力達到共振。這一來,對你,就連「借用整體的力量」這種說法都是多餘的。既然你跟整體從來沒有分手過,你最多也只是在謙虛中,不斷肯定整體和其他人帶來的力量與恩典。


本來,你對自己、對別人還可能有種種期待,到這裡,這個期待突然消失了。期待消失,你也就自然發現隨時可以感恩。甚至,對樣樣(無論表面看來是好或壞)都可以誠懇地感恩。


既然你跟整體從來沒有分手,如果在心中守住目標,隨時充滿感恩,不光是每一分努力都會往這個目標集中,甚至就連外界的過程都可能開始扭轉,就好像整個宇宙從各個角落伸出手來,要用各種方法成全你、配合你的目標。


然而,我也觀察到一個現象,有些人得到了好結果,卻總要用各種理由來抵銷它。舉例來說,一個團隊達成目標,本來就值得好好慶祝。但是,我常看到有些負責人非要將這種歡喜打折扣,非要認為只是巧合,只是碰上了大環境很順,而不會認為是值得大家一起慶祝的成就。


你或許會以為這種態度很謙虛,認為這麼解釋才理性。然而,這種拒絕肯定、拒絕慶祝的心態反映的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理解——以為一切好事都要靠個人的計劃才算數,而把整體的力量和恩典當作不存在。


甚至,一個人如果習慣性地貶低好結果,無形中也就好像在跟宇宙暗示「不不不,我不配你這麼幫我,不值得你給我這一切的好結果。」最奇妙的是,一個人抱著這種覺得自己不配的心態,宇宙自然會順著他的想法,漸漸地把這一切的好事給抹掉。


你不妨試試看,讓自己對周邊的期待消失,不再那麼挑剔,多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好處,無論環境配不配合,都可以為每一件大大小小的好事慶祝。你可能會發現,不知不覺,自己逐漸變得既誠懇又正向,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你可以很隨和,很自在,隨時和周邊達到和諧的共振。


你也自然會發現,不光是有好消息可以隨時慶祝,就連聽到了壞消息,也不會再覺得是多嚴重的事。甚至任何表面看來的負面,你都可以用一種正向的方法來解釋。也就這樣子,對你,不再有任何東西那麼嚴肅,那麼重要。對你,樣樣都單純,隨時都可以慶祝,倒不是非要怎樣的狀況才值得慶祝。


這時候,對你,人生也就是一出喜劇,隨時都可以讓你從心裡真正歡喜,而可以笑出來。這種笑,是從內心流出,別人聽到了,不光是能感受到你的誠懇,而且會跟著一起笑,一起真心歡喜。


這種歡喜,自然帶來一種正向,一種扭轉的力量,讓你和周邊的人可以走出種種的困難,肯定樣樣都沒有絕對的重要性。也就這樣子,任何眼前的難題都跟著化解。沒有什麼困難,還能讓你緊張、心慌、甚至絕望。


我相信,這樣的人自然會讓人想去接觸,甚至讓人期待自己也可以如此。


對我,談集體的聰明,才是真正的重點。


你大概已經發現,我所談的,和各種心想事成或鼓勵人行善積德的道理,大致是相通的,只是出發點可能完全不同。我之所以強調種種正向的練習,倒不是為了讓你追求財富或達成物質層面的成就。甚至,從我的角度來看,你如果還帶著物質層面的目的,反而難以成功,即使你擁有種種優勢,到最後還是可能會失敗。


最後,我想提醒你——成功,並不是終點,而是點點滴滴讓人滿足的過程。人間的成功與否,到最後充其量是一種副產物。無論有或沒有,跟整體都不相關,也不重要。


甚至,你要完全脫落成功或失敗的觀念,才會發現——把樣樣看淡、正向、寬容、分享、感恩、信仰,這本身才是真正的成功。


這些話,你看可不可以接受。

《豐盛》09 對稱法則

我相信,經過前面的章節,我們一個個觀念這麼走下來,你應該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自然會想知道——從「全部生命」的觀點,怎麼看「豐盛」這個主題?怎麼看待你在人間對豐盛的追求?


然而,在我們繼續一起走下去之前,我也希望你能夠理解:從人間的角度來看,接下來,有些話或許聽起來會像是潑冷水,好像在否定你過去在人間追求豐盛的努力。然而,其實不是。你從前面的章節應該已經體會到,我還是希望你能夠透過這些人間的方法,至少讓心裡打開一點空間,再進人更深的層面。


只是,無論人間的豐盛有多少用途,我最多是希望對你說實話——除了人間的豐盛,還有一種生命的豐盛、真正的豐盛在等著你去認識。我有責任不斷提醒這一點,但願不讓你這一生的追求走錯了方向。


你可能還記得,我在《神聖的你》就提出了豐盛的觀念,同時也談到「對稱法則(law of symmetry) 」,就好像把它當作一種豐盛的機制。不過,書出版後,我一直沒有聽到任何人問怎麼取得生命的豐盛。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本身可能反映了——是我們的理解還不夠透徹,才不會重視生命帶來的豐盛。


確實,我所談的豐盛,並不只是讓你在人間過得順利、轉變命運、出人頭地,而更是幫助你在內心找到一個出口,讓你跟生命接軌,讓生命帶著你走。我也一再提醒大家——我們所想要的,生命自然會提供。


談對稱法則,我強調——外和內是相對相成的。 「外」或外在,指的是我們在人間可以看到、聽到、體會到、想到的全部,也就是我們所有的經驗。 「內」,指的是內心,倒不是我們可以看到或體會到的。


當然,你還可能記得,我會用「不同的意識軌道」來表達外和內的差異,而你也可以用相對、局限、無常來描述外在,用絕對、無限、永恆來表達內心。這麼說,談內心和外在,也只是在表達我們有不同的意識軌道。然而,這兩個意識軌道並不是分離的,其實是隨時重疊、隨時相對相成的。


我談這麼多,最多也只是為你反映內心和外在的對稱關係一一你的內心,反映外在;你的外在,也反映內心。從我個人的角度,從生命每一個角落——無論內或外,我們都可以找到平衡、圓滿和豐盛。這樣的豐盛是一種完整的狀態,不光只是反映外在或內心。


然而,對稱法則還含著另外一個重點,也就是——內心的力量,遠比外在更大。甚至,內心,是隨時包含著外在,隨時在延伸外在,隨時在調整、調節外在。可以說,是內心帶動外在(物質)。我過去才會說,心會走在前面,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是領導的地位。


其實,透過對稱法則,我也同時在強調,如果你想影響外在,真正的重點並不是怎麼去變更外在,期待外在,反而是隨時把注意帶回到內心,隨時承認內心才是自己真正的本性,隨時臣服到內心。既然內心、本性是最根本、最不費力的狀態,你最多也只能承擔它、休息在它、定在它。


可能你還記得下面這張《神聖的你》的圖,我用地下的光來代表一體或內心的力量,而這個力量遠比外在更大。右邊的人,完全迷失在人間,無法和內心的力量接軌。我相信,這個畫面對你並不陌生。我們認為人間是一切,陷入念頭和煩惱時,也不過就像這樣。然而,我們和內心接軌,會是在一種最輕鬆、舒服、自在的狀態,就像左邊天真愉快的花草、小孩、人和狗。


只有你和內心接軌,所相應的外在才可能達到和諧共振,而可以跟整體同步。把注意隨時帶回到內心,才可以不費力地回到當下。隨時活在當下,你反而會發現沒有什麼好去追求、沒有什麼需要期待。甚至,你會問——還有什麼值得去變更?


你自然能體會到,和內心寬廣的無限相較之下,任何你在這個世界還可以要求、可以取得的,無論金錢,名聲或地位,其實還只是建立在一個相對而狹窄的層面。你得先把自己限制在一個狹窄的範圍,用一種相對而狹窄的尺度,才體會得了它的特色。


如果你把注意力隨時定在無限、永恆,完美的內心,這本身就是最大的豐盛。真正的豐盛不只是你在人間期待的任何物質或價值。


有了這樣的理解,漸漸地,你也不會再認為人間有哪一種物質、經驗、現象、事件還值得你去期待、去為它禱告甚至去爭取。畢竟,只要你還想爭取任何物質層面的東西,你其實還在肯定相對、局限、無常的外在是真實的,而且還誤以為它有永久的價值。


你會真正明白,回到內心,活在當下,最多也只是一種臣服的觀念——最多也只是一切都好,都完美,都剛剛好。不需要「你」的干涉,一切,老早剛剛好。


你本來就是豐盛。


當時,我在《神聖的你》談對稱法則,真正想表達的其實就是這些。沒想到,要透過「全部生命系列」那麼多篇幅,我才可以和你一起走到這裡。


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再一次強調:這本書前面談的心想事成,東方文化鼓勵的行善積德,乃至於我過去講的對稱法則,在人間的範圍確實有它的效果,而且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種改變是你在人間可以體會到的,而它的效果不只是在財富的層面。


其實,只要你願意集中註意力,守住一個目標,隨時感恩,樣樣的成就(包括表面上和財富不相關的領域,例如體育、競賽、藝術…)早晚都有顯化的一天。這也是每個文化傳統都會強調的。


當然,只要親自去實驗這些方法,自然會明白,任何「心想事成」的練習,包括吸引力法則、成功法則、富足的科學,乃至後來各式各樣的方法,最多也只是讓我們在人間體會它的作用,倒還不足以掌握全部生命真正的豐盛。


到這裡,你或許逐漸明白,為什麼我不在一開始就把這些觀念講得這麼透徹。我會不斷地分享這些方法,最主要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透過這些正向的方法和練習,為自己創造出一種神聖的空間。有了這樣的空間,你才有餘裕去追求「全部生命系列」所要談的更深的層面、更大的領域。


畢竟你我每一個人的習氣太重,樣樣都想抓、都想得。可以說,這個世界和人間就是我們透過五官去捕捉起來的。接下來,我們又透過慾望,在腦海建立數不完的迴路,方便自己隨時重複過去所捕捉的經驗和印象。也就這樣子讓我們建立那麼多製約和習氣,而讓自己脫不了身。


對外在價值的肯定和追求,就是我們這一生過去以來最大的製約。這個制約,甚至會讓每一個人都耗費寶貴的生命的能量,終其一生最求一個最後是虛的現象。


既然如此,我當然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階梯,才能陪伴你一步一步地走到這裡。換句話說,也就是透過一點一滴的「有」,我們一起滑到「在」。倘若不是這麼一步步地過渡到這裡,我相信你可能根本讀不懂,更不用說有耐心讀到這裡。


我過去也鼓勵大家,包括你,先採用這些方法,至少讓念頭可以踩一個剎車,注意力可以集中,把人生做個簡化,讓人生的方向得到扭轉。早晚,你會發現,這種改變還只是暫時落在人間的表面。你如果想要真正徹底的轉變,讓生命得到脫胎換骨般的翻身,還需要進入更深的層面。


我之前透過《真原醫》《重生:蛻變於呼吸間》《螺旋舞》《結構調整》《光之瑜伽》《好睡》希望幫助你和每一個人找到健康,找回身心的平衡,然後再往心或靈性的層面去追求。寫《靜坐》也是一樣地,是希望幫助你得到頭腦的淨化與同步,讓你接下來可以有一個基礎,去進一步追求「什麼是真實」這個真正重要的問題。


你會慢慢明白,我在這本書為你解釋吸引力法則、成功法則、富足的科學、豐盛的練習,以及各式各樣的方法,都是希望達到這個目的——將你在人間種種的習氣或狀況做一個全新的整頓,讓你的人生從表面看來的不順利,轉化成內心充滿肯定和正向的順利。接下來,你的生命自然會出現一點空間,讓你可以追求人生更有意義的題目——充分了解什麼是真實,什麼是真正的豐盛,以及怎麼活出它。


從「全部生命系列」和對稱法則的角度,講得更透徹,無論哪一種方法其實都沒有矛盾。外在,本來就反映內心,內心,也反映外在。內外是兩面一體,走到最後,外在也是心,內在也是心。一切,都是心。


既然一切都是心,你當然也就明白,其實不需要在意外在非要怎樣不可。甚至,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規劃、去變更。如果你還覺得需要規劃或變更,最多也只是反映了你還認為外在就是一切,還認為外在有絕對的重要性。


假如你徹底懂了外、內全部都是心,而只有心,你也自然會發現其實你本來已經是完整的,而老早已經活出豐盛,倒不見得一定要取得另外一個層面的豐盛。


我相信你已經體會到,走到這裡,我所談的和過去全部心想事成的方法所著重的已經徹底不同,這也就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接下來,我希望將「全部生命系列」所定義的豐盛,再為你陸陸續續地展開。



贴主:哈哈嘻嘻哈哈于2023_03_30 10:17:10编辑
喜欢哈哈嘻嘻哈哈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