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为什么一会儿软又一会儿硬 (下)
人心为什么一会儿软又一会儿硬 BY FarewellDonkey18我们的语言中只有概念,没有实物。这就容易让我们忘了这一点。我们被那些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的宏论所心折。却没留心其实这些雄辩效应,正是来自于言论在这些“后门”“虫洞”间随心所欲地钻来钻去。语言只有在适用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有效沟通。心肝肠肺。心主神志肺主行水,一旦你将中医的心肺概念混入,五行就出来了,然后阴阳君臣等都串上了。这些与现代解剖功能为基础的器官名称是不兼容的。同一个名词,却此心非彼心。一旦你让这心心相印,则心有多大,后门就有多大。你以为发现了古代一个合理的东西,拿来使用。但其实效果你控制不住。看似仅舀了一瓢,暗中弱水三千都不绝而来。
概念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孔墨老庄都在说“仁”,都不需要定义,彼此也都理解。但今天我们再说“仁”,无论如何考证修改限定,都合不上当年诸子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完全没有了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语言环境。不是说我们没有学会,而是说今天已经不存在理解的可能。不是知识不够,而是知识太多,知识体系都更新过好几茬了。古代知识有限、思维层次少,概念定义粗糙。反而无歧义,易沟通一致。任何古旧的概念知识,直接用到今天的论证中,都漏洞似竹篮打水。
任何成功的思想或文学体系,都创造出了自带的相对封闭的语言小生态。比如圣经、佛经、红楼梦、莎士比亚等。一旦进入这个生态(也仅限于自身生态),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和谐的(合理正确)。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有这个效果。他的再生产理论已经推导出了一般均衡。但由于不喜欢《资本论》的强大语言生态,为避免陷入。经济学需要重新发现再写出来一次。有人自豪地用莎士比亚诗剧语言写了个《大明宫词》,不料全剧贯穿了一股子蹩脚的翻译腔。盖莎翁的语态既不合唐朝也不合今朝。。。整个不适合汉语。但另一个不相干的作者能续写《红楼梦》,还相对不违和,靠的是完全沉浸到原作者的语言生态中。
我写这个帖子的原因,是在谈论语言思维的时候,有网友让我说说“心”。我不敢说。因为除了作为历史进程回顾,这个古代概念引入,会让讨论失去控制,无法收场。其实,靠谱一点的,是什么事,就在这个事物发生的原生环境中去谈论。这个要求有点高。更难的是:真的忍不住。望文生义,借古讽今,旁征博引,自古以来就是写作投机取巧的三大法宝。让人怎能不动心。唉,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得到作者授权)
贴主:Vivian32817于2024_07_22 20:01:40编辑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