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淮河雨:“愚蠢”的只有民粹?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2★★☆♂] 于 2024-11-22 17:53 已读 895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长期以来,义和拳的形象都颇为正面,廊坊大捷则成为义和拳正面形象的最好佐证。事实很残酷,在廊坊大捷中,义和拳一共只给联军造成7人死亡,其中2人还是因为联军自己的误伤。在清军正规部队抵达前,义和拳几乎没有给联军造成任何损失。即便是清军抵达后也只是打出了1:9的惨烈交换比,联军损失54人,清军损失400多人。


作者:淮河雨

慈禧太后和义和拳,其实就是一个自认为即将失去权力的女人利用愚蠢的民粹组织而已。

           01

“身当姬旦之地,无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势极,而虑不出户庭。”这段话出自赵烈文之口,此人知名度不高,但他辅佐的人物却相当了得,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不过不要误会,虽然赵烈文是曾国藩的重要幕僚,但这段话的对象是恭亲王奕䜣。如何解读这段话呢?说难听点,就等于说奕䜣是个废物。曾国藩对奕䜣相对客气,但也给出了“恭邸极聪明,但晃荡不能立足”的评价。的确,以奕䜣的权势,完全可以同慈禧太后平起平坐。

即便不能,也不至于匍匐在慈禧脚下,任由她颐指气使。你奕䜣又不是慈禧的老公,怎么能由着慈禧的性子来,让她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慈禧太后把大清帝国祸害成那个鬼样,有一半是奕䜣的功劳。奕䜣权势极大,朝中支持者众多,魄力却就只有芝麻绿豆那么大一点。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就有胆魄多了,奕䜣确实不如自己的嫂子。但是吧!看历史要全一点,看全了之后,或许也能理解奕䜣。他也不是没有反抗过,只是失败了。

1865年3月,慈禧太后打算扳倒恭亲王奕䜣,理由是奕䜣揽权受贿、妄自尊大、目无君上。奕䜣相当不爽,直接狂怼慈禧。我是先皇六子,你能革我职,还能把我的皇子身份也撤了?在怼完之后,朝中不少大臣站在奕䜣一边,慈禧太后见状也不好做得太过,只好在不久之后重新启用奕䜣。这件事给奕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此开始,奕䜣再也不敢正面硬刚慈禧太后,为自己十几年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1884年甲申易枢之后,奕䜣被一撸到底,慈禧到此真正成为大清帝国的“皇帝”,她拥有了支配帝国的绝对权力。

权力是个好东西,简直是最好的“春药”。慈禧太后从1884年狂吃“春药”,一直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慈禧突然发现“春药”有点吃过头了。慈禧的身份决定了她到底不是真正的皇帝,她只是掌握了皇权。

在古代中国正统的权力传承中,后宫、外戚乱政的一个副作用是必须要给予大臣们足够多的权力和利益,才能让下属们闭嘴。

很好理解,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一个正统的,不含任何瑕疵的真皇帝,那他就具备无穷的正统性,群臣只能俯首。现在不一样了,实际坐在皇位上的是慈禧,按照帝国权力架构的潜规则,她不具备正统性。既然要我服从你一个不正统的慈禧,你不多给点好处,恐怕不行吧。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女性地位那么低下,却常常出现女性最高统治者。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权力的游戏。没有哪个正统皇帝会轻易放权,只有非正统的统治者为了能让臣民认可自己才会大幅度放权。而没有哪个臣子不希望自己手中的权力尽可能扩大,正统皇帝在位时,想要扩大权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如果上位不是那么正统,嘿嘿!这权力不就来了。权力是春药,大家都喜欢,但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

权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什么样的职位对应什么样的权力,相对清楚。可权力也偏偏又不好量化,边界比较模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出去的权力就多了一点。给下面放权太多,想要收回来,那就得看自己的本事了。

慈禧太后无疑就遭遇了这个挑战,而正是在挑战之下,她丧失了理智。图片引用自网络从1865年开始,奕䜣就逐渐被慈禧压制。如果奕䜣足够有魄力,他不至于会在1884年被一撸到底。遗憾的是,一个“恭”字似乎注定了他的性格和命运。

                                               02

义和拳运动之前的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起了戊戌变法,也就是百日维新。年轻的光绪皇帝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试图通过变法革新重振国力。慈禧太后并不反对“改革”,因为她就是依靠改革获得的权力。不要奇怪,在攫取最高权力的过程中,慈禧太后、恭亲王等人并未得到太多老派势力的支持。咸丰皇帝去世后,年幼的同治皇帝成为帝国最高统治者,名义上的。尽管肃顺、端华、载垣等人在慈禧、奕䜣发动的辛酉政变中被杀。

但老派大臣集团对离经叛道的慈禧、奕䜣俨然有了成见,权势之下,他们选择低头,但双方的裂缝却难以弥补。顾命大臣们强烈反对两宫太后和奕䜣介入皇权,而地方势力则对此没有太多的感觉。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深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国将不国,所以一心想要搞“改革维新”。“改革”可不是一件易事,你得有足够的权力才能搞得动。从古到今的改革,推动者都得是最高统治者。不是最高统治者也得是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比如明朝的张居正,一句“我非相,乃摄也”就了然了。地方实力派之所以能搞起洋务运动,两个原因。

一者,太平天国运动让他们崛起,获得了大量中央赋予的权力。二者,太平天国运动后,代表中央权力的两宫太后和奕䜣得位不正。不仅不能及时收权,反倒不得不继续放权,以堵住地方实力派们的悠悠之口。于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具有一定革新精神的地方实力派成为慈禧、奕䜣的政治盟友。慈禧、慈安、奕䜣掌握大权之后,投桃报李,给了李鸿章等人巨大的自主权。这给人留下了一种印象,慈禧太后是支持改革的。事实真相并不是如此,支持改革是假,利用改革派反制老派才是真。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发起的变法没有意见,他甚至希望李鸿章等人帮助光绪。原因倒也简单,李鸿章是自己人,她不希望光绪的变法脱离自己的掌控。

事与愿违,李鸿章等人明白,光绪要的改革跟他们搞的洋务运动不是一回事,所以个个躲得远远的。自古以来,变法改革的对象是既得利益集团,那些又是慈禧太后的权力基本盘。这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必然无法调和。最终的结果非常惨淡,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出手打断了戊戌变法。慈禧那个气呀,你们搞变法触碰我的利益也就算了,还想围园杀后,不能忍了。

围园杀后到底有没有发生?是不是真事?历史上是众说纷纭。不过没有关系,慈禧相信了,而且是坚信不疑。左思右想之下,慈禧决定废掉光绪皇帝。然而让这位老太太始料未及的是,他的想法除了几个铁杆舔狗外,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权势滔天的地方实力派耍小聪明,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但慈禧不是傻子,她知道这些老狐狸没有明说支持或者反对,那就等于是在反对。

你的老板让你给出明确的回答,yes或no,但你说了个or,老板也就明白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本质上就是不想站队,而老板是非常希望你麻溜的站到自己这边来。当老板得到的反馈和自己的预期有明显出入的时候,任何一个聪明人都知道,这跟反对基本可以划等号了。更让慈禧太后气到爆炸的是,洋人们通过外交渠道,明确表示反对废帝。列强们其实是希望清帝国有所改变的,不要太强,但也不要太蠢。

他们要长久维持在华利益,一是要有绝对的实力优势,二是不能让交流变成对牛弹琴。在列强们看来,慈禧太后治下的大清帝国过于僵化,很不利于彼此的交流。所以当光绪发起戊戌变法时,西方各国均对这个还算开化的皇帝表达了好感。慈禧干涉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位灵魂人物之所以能跑掉就是列强们提供了帮助,慈禧太后早已气的牙痒痒。

现在他们又明确表态支持光绪,慈禧第一次感觉到日子没法过了。在老太太看来,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实力派抛弃了自己,列强们也站到光绪这边,一种众叛亲离感瞬间包裹了她。她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北京城里的中央官员们,然而结果令她更加崩溃。在京的最重要大臣 - 荣禄对废立一事的态度是敷衍。

慈禧极度想要知道这只老狐狸的态度,几次逼他。被逼的受不了了,荣禄出了个馊主意。太后呀!咱不着急废了光绪,你先找个储君,把储君立起来,然后再考虑废帝也不迟。应该说荣禄相当聪明,老板让我表态,我有没有表态?我表态了。但我又没说同意慈禧废帝,我只是说让老板把废立的顺序调一调,把事情好好捋一捋。

慈禧很生气,立储君算什么回答?历朝历代,哪个皇帝不立储君?无非是有的早早定下太子人选,有的则是悄悄写好遗诏,等自己死后宣布。这也能算表态?

如此虚与委蛇的态度跟老板让你回答“同意还是反对”,结果你说了个“还是”是一样一样的。慈禧明白,荣禄这个老六是不同意自己废帝的。

诚然慈禧的支持者还有很多,可那些支持者,如刚毅、徐桐、毓贤,这些人在老百姓眼里都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可在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荣禄面前也就配端个茶、倒个水啥的。在内外皆无强大支持者的困境之下,慈禧太后将目光对准了义和拳们。义和拳的行事逻辑是,只要和“洋”字沾边的人得杀,房得拆,什么电线、铁路,统统给扒了。

这种“逢洋必反”的操作深得慈禧的欢心,正是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原本遭到各地官府镇压的义和拳们咸鱼翻身成为帝国各级官吏的座上宾。图片引用自网络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荣禄,这四人对慈禧的影响极大,尤其是李鸿章。当获知四人均不明确支持自己废帝之后,老太太瞬间有了四大支柱集体跑路的天塌地陷之感。从上帝视角看,列强支持光绪皇帝是压迫慈禧发疯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四大重臣的集体“放鸽子”。

                     03

关于义和拳之后与慈禧互相“配合”斗洋人的历史咱就不说了,说说义和拳的下场为啥那么惨。原因其实就一个字 - “蠢”。

政治这门学问高深莫测,永远不要低估政治的残酷性。义和拳就是看不明白政治的复杂,当了替死鬼。政治逻辑最重要的是摆正位置,不能越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义和拳就是没有摆正位置,越权了。义和拳到处扒铁路,到处扯电线,四处捣毁教堂,杀传教士,连洋人的妇女和小孩也不放过。

这些行动的背后其实没有获得来自包括慈禧在内,任何一位清帝国权力高层的授权,说白了就是非法行为。朝廷让你们这么干了吗?没有吧,那在事后不找你们算账,找谁算账呢?那些官吏骂洋人,甚至主张杀洋人。但他们只是动口,没有动手。慈禧恨透了干预大清内政的洋人们,聚集在慈禧周围的官员们便投其所好。但你让他们真动手,他们才没有那么傻。可当慈禧下令同西方列强全面开战后,这些官员们就不同了。

记得之前说过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一个正二品的大员,他能脱掉官服,穿起了义和团的衣服与八国联军厮杀。看似脑回路清奇,实则依旧是在投慈禧所好。能做到正二品的官员,你可以说他迂腐保守,但在向上管理方面,绝对是人精。如若不是慈禧太后玩脱了,跟11国干了一场,列强们要求惩戒。

那些官员还不一定会被处理,这就是政治套路。相比之下,义和拳就是一群无脑民粹。尽管义和拳捣教堂,杀洋人,包括杀本国人(杀的大部分是中国信教平民),慈禧都默许了。

可默许本身就很微妙,没有任何凭证。对慈禧这种级别的大老板,别说没凭证,就是有凭证,皇权之下皆为蝼蚁。战后列强要求诛杀的大清官员超过百人,这些人不少都是在慈禧下令开战后才跟洋人大打出手,可最后还是成了慈禧的替死鬼。至于不在体制内的民间民粹代表 - 义和拳,那自然是随时可以抛弃的贱民,说镇压就毫不客气的疯狂屠杀。也许慈禧的本意是想利用这股民粹来反制对自己有了“二心”的中央和地方重臣们,但没想到,义和拳会错了意。

以为自己和慈禧成了“自己人”,于是义和拳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开始了暴行。结果慈禧哪里把义和拳们当过自己人,一包抽纸而已,用完就可以丢了。退一万步说,就算成了自己人,就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不依法?不遵法?民粹们一直有一种“爱国无罪”的自视甚高感,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洞悉了上意。

并且认为按照上意行事,不管干什么都是无罪的。这种诡谲的逻辑直到今天还顽强的存在于某些人的意识形态中,往小了说,是法治精神的缺乏。往大了说,还没有接受现代文明的观念。改变部分人的观念,比革他们的命还要困难,任重而道远。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