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实秋说读史有感2:糊涂一时的袁世凯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2★★☆♂] 于 2024-11-22 17:47 已读 1112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袁世凯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否则他不会费力推行新政(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也不会响应革命党要求劝清帝退位。只是袁世凯属于被潮流裹挟之人,他懂世界潮流,却又是半懂,他只是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者。时代发展的局限,注定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这样的坚定共和主义者只能是极少数,也注定了清末民初的大乱局:种种复辟、军阀独裁、贿选总统……


袁世凯称帝,着实是民国时期最大的一股逆流,他将国人苦心经营的共和招牌砸了个稀巴烂,直接导致中国南北分裂及之后的军阀割据,直到1928年底东北易帜,中国才在名义上由南京国民政府统一。袁世凯为什么要称帝呢?他明明已经是中国当仁不让的大总统,任期十年且可以连选连任,还可以确定下一任总统。我想从三个方面说起。


一是袁世凯本人想做皇帝。袁世凯出身旧官僚,有浓厚的帝王思想,属于“必要时,我可以做皇帝”的人物。这是袁世凯称帝的首要原因、根本原因。没有这种思想,任其他人再怎么折腾,他也不会称帝。同时代的孙中山不会称帝,华盛顿来中国也不会称帝。袁世凯是什么时候动了称帝的野心呢?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不能因为他称帝了,就认为他一开始就有称帝之心。


马勇在《重寻中国近代史》中认为,袁世凯的经历使他感念朝廷。武昌起义爆发,朝廷命他带兵围剿,他之所以拒绝,并非是在要挟朝廷,而是因为自己只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没有直属部队,增援部队难以及时到达,战争并无胜算。

直到朝廷命他为钦差大臣,统领全国军队时,他才领命出山。从军事角度讲,袁世凯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领兵权,并无过错。袁世凯在武汉打打停停,也不是拥兵自重,借革命党要挟朝廷,而是以打促谈、恢复和平,一方面推动朝廷决心立宪以服国民期待,另一方面以武力胁迫、和平诚意推动革命党偃旗收兵,支持朝廷立宪。直到革命党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坚决主张清帝退位,袁世凯才不得不顺应潮流,呈请清帝逊位。


如果我们按照历史时间线看,这种解释并非全无道理。当我们回到清末那个时间段,除了革命派要推翻皇帝,所有人都不曾想过,就连给朝廷续命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手握重兵的超级重臣,也从未想过要取而代之。

他们认为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与其另立朝廷,不如全力扶持清廷,上下一心共御国难。袁世凯自然不例外,他虽不像曾、李那样科举正道出身,但同样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家族也是深受皇恩,他充其量想当李鸿章第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家族增光、为后代增荣


此外,隆裕太后、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就全指靠着袁世凯,这是为臣者最大的荣耀。他不是不知道,历史上欺负孤儿寡母的,没一个有好下场。曹家篡位,落得后世被当街弑杀。司马家篡位,后世全族被掳(听到王导讲述司马家如何获取天下后,晋明帝不禁说:“若如公言,祚安得长!”)。杨家篡位,落得二世而亡。赵家篡位,同样落得后世全族被掳。当年石勒就豪言,“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操、司马懿父子,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可随着形势的发展,帝王思想有机会抬头了。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固然想直捣黄龙、举国共和,但一无直属军队,二则派别林立,硬碰硬肯定是行不通的。并且,革命党的目的就是建立共和,既然现在皇帝没了,革命就算成功了,谁做大总统无所谓,孙中山将总统之位双手奉上,准备一心去修铁路。

张謇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务实求稳,全面倒向了袁世凯。列强同样需要稳定的中国市场,也转向支持袁世凯。袁世凯是唯一一个能主持全国大局的人,因此名正言顺地做上了大总统。


本来,孙中山一直主张总统制,国家只有一个首脑,这符合中国的皇帝传统,南京临时政府就是总统制。当袁世凯成为举国公认的领袖后,南京临时政府担心袁世凯权力过大、妨碍共和,通过《临时约法》将中国的政体改为了议会制,实权在总理及其掌握的内阁,总统只是个橡皮图章。

这当然开了中国“因人设法”的坏先例。袁世凯大权在握,怎会甘于受一纸约法的限制,沦为毫无实权的象征,很快刺杀了即将组阁并担任总理的宋教仁,修改约法实施总统制,又将总统任期改为十年,可以连选连任,还可以决定下一任总统。他已经成为终身制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总统。


如果说,袁世凯止步于此,安心做如“皇帝”般的大总统直到死,也丝毫不影响他一世英名,称其为“中国的华盛顿”也不过分。可是,他毕竟是袁世凯,不是孙中山,更不是华盛顿。

随着权力的膨胀、形势的发展,他觉得现在的自己和皇帝没什么区别,那就干脆直接做皇帝吧,当然不是专制的,而是立宪的。袁世凯认为自己不过是回到清末时未完成的立宪政治轨道上,却不知现在已经是“有敢为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时代了。


二是权力真空“呼唤”皇帝。袁世凯称帝,要看想不想,还要看能不能。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复辟思潮同样暗流涌动,遗老遗少们在紫禁城的鼓动、袁世凯闹出的洪宪帝制、短命的张勋复辟……这些虽然是历史怪胎、逆历史潮流的丑剧,但它绝不是某些人的异想天开或一厢情愿,而是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世纪初国人精神迷惘的必然结果。


君主专制制度到了明清两代,已经达到了顶峰,皇权巍巍、无可置疑,只有借皇权,从没有代皇权,即使是幼主临朝,或者皇帝几十年不临朝。皇帝是统一的象征,代表着延续的历史。今日的英国王室,其使命和价值便在于此。曾国藩以一己之力缔造湘军,消灭太平天国,为清廷续了命,却从不曾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李鸿章继曾国藩之后,成为第二位中兴名臣,戈登劝他脱离清政府在两广试验新政体,他断然拒绝。从太平天国造就了地方势力的抬头,再到庚子国变时的“东南互保”,到慈禧裹挟光绪帝西逃,再到溥仪3岁登基,从不曾有哪个督抚、将军、大臣搞独立、当皇帝。


单以“东南互保”为例,当慈禧向各国宣战,东南的督抚们则与列强达成密约:东南省份不参与战争,列强也不攻击东南。从事实上看,这是典型的叛国,但它客观上缩小了这场错误战争的规模,避免了全国的生灵涂炭,战后慈禧也并未怪罪东南。

自慈禧携带光绪西逃,东南的督抚就始终在护驾,直到这娘俩回到北京。也就是说,督抚们反宣战不反朝廷,慈禧和光绪所代表的皇权,依然在事实上发挥效力。


清帝逊位后,共和骤然出现。人们很清楚,共和是大势,国家属于人民,可无论理论,还是实操,中国都没有经验。孙中山代表的革命党,本就没有做好建国的准备,武昌起义只是事发突然。指望袁世凯这些旧官僚,更不可能。中国就这样,在突然之间,进入共和;又在迷茫之中,摸索共和。


共和制下的总统,无法填补清帝逊位后造成的权力真空,无论各省,还是中央,分裂的态势愈发明显,军阀混战,国会乱糟糟,党派鱼龙混杂,百姓怨声载道,“民国不如大清”“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等言论颇有市场。

如何解决当前乱局呢?部分知识分子倒回去向君主立宪制寻求帮忙,它的逻辑在于,国家需要一个正儿八经的象征,它最好是皇帝,因为大家都习惯了。皇帝在的时候,大家可以拍桌子,却没人敢掀桌子。这样开历史倒车,与其说是为了封官拜爵,不如说是病急乱投医却开错了药方。


以“筹安会”为例,这是专为袁世凯复辟制造舆论的政治团体,它的成员有6人,均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杨度,清末举人,留学日本,主张君主立宪,始终反对共和,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孙毓筠,清末秀才,留学日本,同盟会成员。

刘师培,清末举人,经学大师,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工作,主张革命,后被清廷收买。李燮和,清末秀才,同盟会成员,参加过多次反清起义。胡瑛,黄兴的学生,多次参加反清起义、刺杀朝廷要员,曾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严复,最有名,他留学英国,翻译了《天演论》,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参与过戊戌变法,还是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此外,国家还存在着不少的守旧派,他们必须要有个皇帝,不然日子就没法过,这个皇帝可以是溥仪,也可以是袁世凯。袁世凯失败后,张勋复辟搞了十几天闹剧,却将那些遗老遗少们彻底动员起来,等到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他们一路追随到天津,再到满洲,不惜做汉奸、当日本人的走狗,这时已经只剩门户私利,只想着谋个一官半职罢了。


三是看客心态“纵容”皇帝。当袁世凯发出称帝意愿时,绝大多数的省长、督军都表态支持,甚至还有不要脸的公开通电、联名劝进,这些人都是见风使舵之徒,哪里有什么节操可言,明知国家大义却不遵守,不仅是看客心态,既然他想称帝,就让他称罢了,对我又不会有影响,尚且还封我官职,没有必要去反对,反对还可能带来灾祸。

而且还煽风点火,毫无节操地迎合他意、帮他造势,鼓吹中国不适合共和,适合君主立宪,甚至花钱组建乞丐请愿团、妓女请愿团,请求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一看,军队支持、百姓支持、社会支持、旧勋贵支持,就洋洋自得地称帝了,他唯独没有看到滚滚向前的历史大势。


袁世凯一称帝,梁启超等社会名流坚决抵制,段祺瑞、冯国璋等铁杆部下纷纷辞职,孙中山等革命派和西南军阀发动护国战争,各省督军眼看形势不妙纷纷倒戈、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发现之前所有的支持都是假的,都是在配合自己演出,他们一翻脸就成了护国运动的进步派,自己成了倒行逆施的孤家寡人(后期张勋复辟也是吃了这个亏),不到一百天取消帝位,又不到一百天愤懑而死。

昔日力挽狂澜的“中国华盛顿”,一念之间沦为了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民贼”。可以说,袁世凯的下场是活该的,但他也是被无耻文人、官僚欺瞒的受害者。袁世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终酿大祸,晚节不保。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明令通缉帝制支持者,但实际无一人入狱、受刑,那些鼓吹帝制者,要么狼狈下野,要么逃进租界,还有的该干嘛干嘛,仿佛这场帝制闹剧从来没有发生过。洪宪帝制,是共和汪洋上的逆流,却也是普通浪花。自此之后,帝制显然不再是救国方案的选项了。

但看客心态依然存在,这是官场的常态,与其胸怀大义、义愤填膺且为此付出代价,不如管好自己、顾好家庭,“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他上升时,大家尽情地鼓掌;他狼狈时,大家奋力地怒骂。总而言之,就这么看着……可是,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他称帝时,沉默就是支持他,是有罪的;群起讨之时,沉默就是反对他,是无罪的。


袁世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走上了称帝的不归路,成了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一步臭棋,直接抹掉了他一生的功绩,这虽然是不公平的,却也是无可奈何。当人们怒骂李鸿章卖国时,却又不得不同情他只是无可奈何的“画押人”,而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称帝,却无法让任何人产生同情,是评价袁世凯如何都不能绕过的一点。

小人物讲小节,大人物讲大节,当一个人违背历史大势、站到国家和人民对立面时,他就不再适用普通的功过是非评判了,更遑论功过相抵、七分功三分过,袁世凯如此,汪精卫亦如此。


历史一再证明,权力只是一种无形的、客观的存在,它自己本身没有力量,它无法形塑人,更无法毁灭人,反而是人在形塑权力。人什么样,权力就什么样;掌握的权力越大,人性的幽暗面暴露的就越多。

人要敬畏权力,掌握权力时要如履薄冰。只有随时可以放弃权力的人,才能真正驾驭权力、不为权力所吞噬。世界上最大的权力,只能是合法的权力,权力越合法,力量越大。所谓合法,核心就是国民的同意。不合法的权力,看似力大无穷、覆盖无边,实际外强中干、一击即溃,并且始终处于朝不保夕、忧心忡忡之中。


怎么得到权力的,就会怎么失去它。你是靠阴谋诡计上来的,必然会因新的阴谋诡计下台,并且下场会很惨。你是靠正儿八经选举上来的,自然就会因选举下去,选举嘛,就是任期制,有上有下。

任期制,严格的任期制,是对共和的践行,也是对国民的承诺,更是对掌权者的保护。人人都想获得权力,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破坏规则、贪恋权位,既是对民主的破坏,势必会导致后来人有样学样,掌权者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一定会被后世唾弃。


如果袁世凯不做皇帝,如果袁世凯做两届就主动让贤,如果……可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一念之间成圣成贼,一瞬就已成为历史。袁世凯在取消帝制后,还妄想继续做他的大总统,可是他已经背叛了人民,人民又怎会容得下他!

1916年的上半年,袁世凯在想什么呢?是深深的懊悔与自责,还是咒骂军阀政客们坑了自己,可是一荣俱荣,一损己损,帝制的鼓吹者们依然逍遥自在,而自己却要承担所有的骂名,这种骂名注定了永世不得翻身,这就是袁世凯的报应吧。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