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尘微: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年春节,村里总有两种人特别扎眼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品衔12★★☆♂] 于 2024-11-08 18:15 已读 1947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每年春节,村里总有两种人特别扎眼:

一种是读过大学的,回家就跟哑巴似的,见了熟人只是礼貌性地点头微笑。

一种早早外出打工,回来活脱脱像一个交际花。

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差?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这个最新的发现。


01

高学历者的“安静”:与家乡的距离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

“沉默不是高傲,而是找不到共同语言的无奈,当一个人的生活半径被教育拉得太大,回到原点时,反而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

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回到农村都会流露出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

他们坐在桌旁,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总是默默点头,回应的笑容里带着一丝局促。

面对村里人寒暄和打趣,反而显得不知所措。

只有邻居家的狗欢快地跑过来,求摸摸头,才能在他们的嘴角,找回一丝丝过去的亲昵。

而且学历越高的人,越安静。

你以为他们是在深思人生大事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被乡土社会的规则整懵了,尤其是这套格格不入的话语体系。


城市社会关系里默认的尊重和边界感,在七大姑八大姨的眼里荡然无存。

你刚踏进家门,她们上来就问:“月薪多少?买房了没?对象找到没?”

你要是说月入过万,对方立马问:“那是铁饭碗吗?”

你要是聊点爱好啥的,人家上来一句:“那玩意儿能当饭吃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一回到家乡就变得沉默寡言,只和父母沟通,别人都觉得我读书读傻了。

我自认为在外面读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世面,但在老家,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外星人。

我想找个人聊,没人跟你同频。

你想展示点见识,但一文不值。

别人的观点你不认同,也不愿意附和,剩下的只有沉默和躲避。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

高等教育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更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

这种改变,不经意间拉开人与故土的距离。

还有一种,就是因为不喜欢这套规则和话语体系,才励志考出去,走出农村的。

忍着恶心,忍了那么多年才走出去,终于远离,如今还要回来舔着脸,追捧村里的那套话语体系,怎么可能?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改变,这都是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没有谁对谁错。

就像一棵树,根虽然还在土里,但枝叶已经伸向了远方

02

打工者的“热情”:主场的归属感


再看看那些打工的,他们可热闹了,像个交际花一样,跟谁都能聊得来。

为啥?因为他们懂规矩啊。

城市,是打工挣钱的地方,老家,才是自己的主场。

在外面学的人情世故,看人眼色办事,回到村就可以立马派上用场了。

他们知道,该在哪儿说啥,该怎么说,说完还能顺便拉个关系。

毕竟,农村才是真正的人情社会。

把老人留在老家,是不是需要邻居亲戚互相帮衬下?

孩子生个病啥的,是不是需要哪个亲戚儿子在医院的关系?

说到底,村里的医疗教育等资源,还没有公平公正到,能够让普通人都能享受到。

关键时刻,还得靠关系。在农村,关系比能力重要。

在这点上,人家门清着呢~

而且在城市,他们是边缘小人物,回到农村,就成了在外打拼的能人。

给父母带的年货,给孩子买的新衣,给自己买的新车,都能让他们收获归属感的同时,享受到家人和邻里的尊重和认可。

事实上,打工者的热情,根源于他们始终和老家保持着相同的思维观念、价值体系和生活频率,他们的成长没有断层,交流也没有隔阂。

在他们眼里,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他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高尚,是不是有精神共振,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活得更好。

所以,他们能适应任何环境,能跟任何人打成一片。



03

读书人觉得这些都是俗物 不屑一顾‍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不同环境和生活轨迹的反映。

对于高学历者来说,安静不是疏远,而是一种适应不协调的尝试。对于打工者来说,热情不是炫耀,而是对归属的感激。

如果读书人觉得自己很清高,认为打工人的那一套都是俗物,只能把自己搞孤立了。

甚至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不懂人情世故的书呆子。

别忘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你现在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等你真的遇到麻烦了,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去。

因为你已经把自己,跟这个社会割裂脱节了。

就像纪伯伦说的:

"即使最崇高的精神,也无法躲避物质的需要。"

你也许会觉得世俗,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世俗的。想要完全脱离这个世俗,除非能独立于这个社会之外。

同样,打工人也没必要对读书受教育嗤之以鼻。因为靠人脉和关系,只能解决一部分现实问题。

涉及到家庭关系、子女教育、职业发展等问题上,就需要有足够的见识阅历和知识。

过年回家时再热情洋溢,也禁不住:天天吵架的婆媳关系、让人头疼的子女,还有百无聊赖的空虚时光。

就像伏尔泰说的:

“我们追求物质是为了生存,但我们追求精神,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0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春节的归乡,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不同的生存之道。

故乡,是心底的栖息地;城市,是成长的战场。

每个人都在两者之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故乡保持联系,有人用沉默,有人用热情,但都是真诚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俯视众生,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游刃有余。

别把自己看得太高,也别把别人看得太低。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道德考试,而是一场生存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你以为你很高尚,其实你只是还没遇到真正的考验。你现在嘲笑的那些世俗,也许有一天,会成为你求之不得的救命稻草。

小时候开的枪,也许有一天会射中成年的你。


希望每个人在归乡之路上,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安心。
贴主:布南温于2024_11_08 18:17:40编辑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