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一个巨大的陷阱,使得两个朝代误入其中,折损百年国运
中国西南一个巨大的陷阱,使得两个朝代误入其中,折损百年国运
原创 参习处 参习处 2024年09月14日 14:48缅甸
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在古代称作金沙江。如今我国境内的金沙江,原本称作“泸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讲的是诸葛亮南征。因为泸水是川滇之间的界江。所以,渡过泸水的蜀汉军队,也就预示着要出境南征了。
直到宋朝,泸水因为水色泛黄,才改称为金沙江。当时,中原王朝已经与云南隔绝数百年。宋朝建立后,云南之外的蒲甘王朝入贡,被称作“缅国”——意为遥远之国。
缅,从此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沿用至今。
缅国(蒲甘王国)立足于大金沙江与钦敦江合流处以东的平原之上。缅国的先人是作为南诏国的先头部队攻打骠国的白狼羌。骠国被南诏所灭,白狼羌也定居此地,随后南诏崩溃,白狼羌得以在骠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在阿奴律陀登基前,蒲甘王国已历经近二百年。
阿奴律陀上位后,先后征服吞并南部的直通王国(孟人)、勃固王国(孟人),西部的阿拉干王朝(若开人)、东部的掸人诸部落,并远征锡兰、真腊、大理,遂奠基了今日的缅甸版图。
阿奴律陀被誉为“缅甸版的秦始皇”,也是后世所称的缅甸三大帝之一。
唐与南诏之战
缅人征战四方的本性,阿奴律陀为始作俑者。而阿奴律陀出身白狼羌,白狼羌曾是南诏的附庸。南诏是得到了唐朝的扶持,才统一六诏,成为西南一霸。
唐朝扶持南诏,是为了制衡自己的强敌吐蕃。
南诏做大后,却与唐朝爆发了天宝之战。原本的附属国犯上,是最不可忍的。唐朝前后两次发兵共十余万,却全军覆没,惨败收场。
南诏王阁罗凤随即投靠吐蕃,被封为赞普钟(王弟)。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南诏趁机占领整个云南。
唐朝为了制衡吐蕃,扶持了南诏。又因南诏的扩张,破坏了平衡。最终反而引发南诏与吐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唐朝,在西南地区彻底失衡。
再加上紧随其后的安史之乱,唐朝从盛世一下跌入残唐五代的漩涡中。即使是两宋西夏辽金大理,也可以看做一个更大的分裂状态。
直到元朝灭南宋,天下再次归于一统。从天宝之战到元朝灭南宋,华夏大地纷乱五百年。
当然,不能说天宝之战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或者唐朝因为在天宝之战的惨败,丧失了主力兵员,才导致紧随其后的安史之乱无法应对。本质上还是唐朝本身出现了问题。
但,西南地区仍应看作纷乱的一个重要源头,不可不防。
析麓川地
元朝灭亡前,西南地区的本土势力麓川崛起。麓川本为傣族的勐卯部落,曾隶属于元朝金齿六路的麓川路。
思可法继任麓川路总管后,逐渐征服周边部族,脱离元朝统治,在怒江以西建立勐卯龙(大卯国)。元朝多次征伐不力,也只能玩谐音梗,把思可法称作“死可伐”。
明军入滇后,麓川王思瓦法(思可法之子)被手下所杀,拥立其侄思伦法,归顺朝廷。明朝封思伦法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仍旧保留辖地。
不久,麓川又与明朝地方军接连发生摩沙勒之战、定边之战,却连遭惨败。思伦法因此被打服,麓川也逐渐势衰。
明朝趁机开始“析麓川地”,先后将原本被麓川征服的地区设立出木邦、孟养、孟定、大侯、南甸5土州府;潞江、湾甸、孟连、者乐甸等5长官司,导致麓川辖地大幅度缩水。
十三年后,休养生息后的麓川,在思任法(思伦法次子,得到其兄思行法让位)上位后,誓言“收复失地”,又引发明朝对麓川的大规模征讨。
第一次征讨,发生在正统四年到五年,明军只是以云南本地兵力为主,却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以思任法遣使入贡高中。
第二次征讨,发生在正统六年(1441),明朝调集湖广川贵15万兵力,分三路进剿麓川,思任法不敌,逃奔缅甸。
第三次征讨,发生在正统八年(1443年)到正统十年(1445年),思任法再败,并被缅甸宣慰司俘获,献于明军。
第四次征讨,发生在正统十三年(1448年),思机法(思任法之子)掠夺孟养宣慰司,明军出境征讨。思机法逃走,明军也已疲惫不堪,遂与思陆法(思机法之子或弟)约定以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
至此,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区,正式被明朝放弃。
明军举全国之力“六师之劲悉南征”,“以一隅骚动天下”。在麓川之役结束后,由于过境云贵川整兵征粮等事宜,又引发了苗瑶大起义。明军主力只能被拖在西南。
同一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之变。
中国历史上的边患,西南最轻,从来不至于从西南崛起一支力量,导致直接的改朝换代。但西南也是最复杂的。
唐朝扶持一个南诏,以图制衡吐蕃。但南诏做大后,却反噬唐朝。
明朝则反着来,为了将独大的麓川拆解,不惜动用全国兵力。结果,麓川虽然解体,却再也没有什么势力可以阻挡缅甸的北上,酿成后来的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相继侵犯境内。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