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闲谈古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安禄山如何被一步步“逼到绝境”?

送交者: 布南温[♂★★★声望勋衔13★★★♂] 于 2023-06-01 10:49 已读 1882 次  

布南温的个人频道

+关注
随记 | 安禄山如何被一步步“逼到绝境”?
原创 Jane Weng 焦中浮沉 2023-03-13 18:30


通常而言,一个朝代若要发生叛乱,一般都是在王朝建立之初的根基不稳阶段,或者是王朝后期的国力衰弱期间。
然而,唐朝的安禄山叛乱是发生在唐朝开元盛世之后,整个唐朝刚刚经历了国力最为顶峰的状态,一场安史之乱却几乎抽光了全部“家底”。
唐朝自此走向下坡路,因此安史之乱也被史学界称为是唐朝国力的转折点。

以往我们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禄山,都是认为唐玄宗误信安禄山这个馋人,安禄山这个胡人也恩将仇报,背叛了唐朝发起安史之乱。
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那为什么安禄山发起叛乱却打着“讨伐逆贼杨国忠”的旗号,安禄山真的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吗?
这本书并非要帮安禄山“洗白”或者“正名”之类的,只是从相对客观角度还原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原因,其归根结底在于唐朝的对外扩张。
正是唐朝唐玄宗长期坚持的对外扩张政策,造成三个必然的后果,三个因素共同催生了安史之乱。
其一,对外扩张导致了政府自上而下地坚持以行政效率为导向;
其二,对外扩张导致了文官与武将之间不同利益集团对于军权的争夺;
其三,对外扩张导致唐朝中央政府威信下降。
这三点因素把安禄山逼到了“绝境”,致使他在“起兵造反”与“吃哑巴亏”之间选择了前者。
第一,对外扩张导致了政府自上而下地坚持以行政效率为导向:
唐玄宗热衷于对外扩张,扩大唐朝疆域领土,而当时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府兵制是以土地为核心,主张士兵与土地相结合,无事耕田、有事打仗,不同区域的府兵都是在相应土地区域中活动、不得越界。
而对外的军事行动,已经是深入北方草原或者沙漠进行作战,此时若仍然坚持府兵制,不利于军事行动快速铺开,也造成了士兵来回折返。
此时的唐朝就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士兵入伍,成为职业军人,机动灵活地调度军队到需要战斗的地方。
同时,募集而来的军队更是享有自主财政权,可以在当地直接收集赋税用于军饷。
综上,军事扩张要求政府行政系统要以效率为主导,而原本的府兵制已然无法满足,唐玄宗改制为募兵制,在加强军事效率的同时,已经埋下藩镇领兵割据与自主财政的祸根。
此外,募兵制下唐朝设立节度使来治理藩镇,是藩镇的最高管理者,安禄山正是在从一步步摸爬打滚到这个岗位。
起初安禄山是胡人,在河北一带谋生,得到了驻守河北名将张守珪的赏识,认了他做义父。
后来,安禄山把握机会在唐玄宗面前露脸,凭借贿赂和巴结获得唐玄宗的认可,正因为他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了适当地方,唐玄宗正式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甚至被杨贵妃收为养子。
自此,安禄山凭借唐朝对外扩张的背景,以及结合自己个人能力,成功当上节度使。其实此时的他,毫无叛乱之心。
第二,对外扩张导致了文官与武将之间不同利益集团对于军权的争夺:
这是因为唐朝前期有一项不成文规定“出将入相”,即在前线立下军功的高级将领可以回朝担任宰相等文官职位,朝廷文官也可以去前线立战功,保证文武之间人员的岗位轮动。
但这也使得文官与武将集团对于军权的争夺,盘根错节的关系助长了不少利益集团,导致军权破碎、难以整合。
此时宰相李林甫提出一项措施来打破这个困局,即“多用寒门、多用胡人”,寒门做官可以摆脱世家大族的利益,胡人打仗也头脑简单、服从命令。
正是李林甫这项原本出于改变利益集团斗争的政策,变相地推动了安禄山更高一步发展。安禄山刚好符合李林甫的两个特征,又是寒门又是胡人。
所以李林甫推荐唐玄宗,安禄山可以兼任更多地方的节度使职位,以打破利益集团对藩镇的染指想法。
因此,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控制了三个北方藩镇,整个华北一带,坐拥十八万士兵,而此时的朝廷不到八万兵力,而安禄山也仍然没有叛乱的想法。
第三,对外扩张导致唐朝中央政府威信下降:
对外扩张的军事政策,使得唐朝军事分布是“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境前线的藩镇士兵数量众多,中央政府兵力很少。
此外,李林甫死后的宰相是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品行不端、学术不正,纯粹是因为家族身份得以上位。
为了证明自己,迎合唐玄宗穷兵黩武的特征,杨国忠屡次发动南方的南诏战争,就是今天的云南。
更严重的是,杨国忠通过连年的强制征兵去攻打南诏,均是大败而归,这场打败耗损唐朝国力,也使得政府威信扫地,百姓怨声载道。
此时的安禄山正在北方冷眼相反,杨国忠看到安禄山如此幸灾乐祸,又在唐玄宗身边谗言说安禄山想要在北方谋反,让唐玄宗命令安禄山前来长安证明自己,若不敢来可以认定为谋反。
此时的安禄山在一定程度上被逼上绝境,最终还是前往了长安面见唐玄宗,哭诉杨国忠诬告自己。
此时二人的关系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不共戴天之仇,安禄山所面对的政治背景就是:中央政府威信下降、军力薄弱、百姓抱怨,政敌杨国忠步步逼紧、势要灭掉自己,反观自己在北方三镇实力雄厚,完全可以发动叛乱,清除政敌。
因此,基于考虑,安禄山选择了后者,在南诏战争失败的第二年发起安史之乱,打出了“讨伐逆贼杨国忠”的旗号。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不仅使得当时的唐朝大伤元气,而且还给后世留下“十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宋朝看到唐朝“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吸取了其教训,转为“内重外轻”的布局,宋朝皇帝直接掌握中央禁军,边境军事薄弱,多民族政权并立由此而来。
喜欢布南温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