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枫下花园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枫下唱响彭丽媛系列2:《英雄赞歌》传承的小资唱法

送交者: 大秦帝国111[☆★金嗓仙女柯南★☆] 于 2022-04-28 9:01 已读 116100 次  

大秦帝国111的个人频道

+关注
?❀唱响彭丽媛系列2:主旋律《英雄赞歌》传承的小资唱法--祝福故乡上海与上海人民!

也许您想不到,这首主旋律的经典典范之作的唱腔以及这首歌原唱者,空政文工团貌不惊人的女高音歌剧演唱家,已故的张映哲大师,是地地道道的被视为“资产阶级唱法”的咽音唱法的嫡传,沪上资产阶级声乐教育家与五官科医生林俊卿博士的衣钵弟子。

据说,当年作曲家公木先生跑遍全国,之所以选中名不见经传的,不到十九岁的张映哲,就是因为她独特的咽音唱法令她极有爆发力与穿透力的豪迈嗓音平添了一种少女奶声奶气的柔美,这是很符合电影《英雄儿女》的原著,上海大文豪巴金先生《团圆》这篇歌颂最可爱的人的小说里面女主角王芳,参军奔赴朝鲜战场之前是一名亭亭玉立的上海姑娘,被上海老工人家庭沪上烈士遗孤(王芳的生母即影片中大首长的前妻是牺牲在上海的烈士地下党员)那种江南儿女气质的。

不过,这其实很符合毛泽东所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且我听过的所有大腕版本中,唯独彭丽媛教授学识深厚且学以致用地再现了这首歌的资产阶级咽音唱法与回肠荡气主旋律奇妙呈现的风采,其他歌者,都太落入程式化红歌民美的俗套。

演唱、出镜与制作  楼主

单双声道,采用彭丽媛教授原版伴奏的标准版

我的清唱版(清清爽爽,轻轻松松的咽音唱法)


最后一句“开鲜花” 高山仰止啊

《英雄赞歌》---祝福故乡上海与上海人民!实际上,作为后浪一辈的新一代演唱者,我对这首歌内涵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战争歌曲与狭义的红歌范畴---我认为这是一首可以献给所有的,1840年以来人民英雄的赞歌,按照王岐山蜀黍的这个著名讲话,孙中山秋瑾谭嗣同等是不是人民英雄,毫无疑问,当然是人民英雄!

前言:本来这是我的“民族美声”发音学习笔记比较后面的一篇,但我这个系列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篇,不分先后。

特别考虑到我非常热爱的已故女高音歌唱家《英雄讚歌》,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曲的原唱张映哲老师就是林老的嫡传弟子,并且晚年担任过林俊卿医学博士成立的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而她首唱的《英雄讚歌》就是多才多艺的医学博士和声乐家、教育家林先生开辟的“咽音唱法”在乐坛结出的璀璨硕果,我自己翻唱这首歌采用同样的方法也毫不费力,深深折服了,就特别重点推出这篇。

歌咏爱好者一定要记住,在您自己的音域范围内唱歌,正确的境界是应该愉快的、嗓音不容易疲劳的,如果相反,则一定是发音方法不正确或者发音器官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能强行用原路继续使用嗓音,一定要充分休养生息,同时进行必要的医疗保健。

此外,唱歌选曲不能太轴,一定要多样化,这也是轮换休息又增加声乐修养的好办法,我自己很喜欢中国戏曲尤其昆曲、评弹和京韵大鼓的曲目。

请一定相信我,好的歌唱方法一定是懂得借力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

英雄赞歌(故事片《英雄儿女》插曲)
词:公木
曲:刘炽
原唱:张映哲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
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
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趟烈火
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吼叫炮声隆
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
虎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
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

其实咽音的本质就是用缩短声带的办法发高音,不要用“大本嗓”去喊高音,而且声带缩短后一定要有与之配套的“发音管”以及配套的气势才能唱好高音。大凡坏嗓子的都是用嗓不当造成的:第一,是发声方法不太科学,比如用“本钱”唱歌及在声带被拉长拉细的情况下用大气量和气压去冲击声带来唱高紧强音,时间久了肯定坏;第二,是方法比较科学但声带的承受已经超过了在音高,音强,音时的范围,也会坏。坏在哪里呢?主要是喉几声带长时间的充血水肿摩擦和极端疲劳造成的声音嘶哑沙等而咽音法就是针对这些来的,比如全部采用缩短声带的办法发声几乎不需要喉肌环甲肌用力了,大气量改小气量,使声带振动的体积和幅度变小,基音音强也变小,主要靠发音管来增加音量和亮度。

 

林俊卿出生于厦门著名的音乐岛---鼓浪屿,1914年农历三月三十日生。他是早年间上海的一位西医、男中音歌唱家和很有成就的歌唱嗓音研究者, 也是我国第一位把意大利传统美声唱法的“ 咽音学派”传送到我国来的人。他把“ 咽音”和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有系统的、一个新型的科学的歌唱发音派别。这就是“ 咽音”学派。

背景材料

作者:(林俊卿的学生、歌唱家)罗荣钜

林先生的祖父原先在闽南的漳浦县务农,后来因从牛背上摔下来断了肋骨,失去劳动能力,才辗转到厦门鼓浪屿投奔基督教会,学了神学,以后成为一名传教士。最初林家并不宽裕, 林先生的父亲经历短期的教会工作后,下决心再求发展,他只身闯到上海,经过一段艰苦的半工半读生活,终于考取于圣约翰大学,专攻医学,其后遂以行医为业。所以"刻苦学习,以求新知"这句话,成为林家值得骄傲的家风。林俊卿先生的母亲廖翠绸,与国际知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先生的夫人廖翠凤乃堂姐妹,与林文庆(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殷雪圃(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的父亲)等当时鼓岛名门世家都有亲戚关系。少年时代的林俊卿在这浓厚而温馨的文化环境中受到陶冶,从小就奠定了兴趣广泛、视野开阔的素质基础。廖翠绸女士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经常在礼拜堂领唱圣诗,林俊卿跟着母亲学唱,5岁时居然能唱一整部《闽南圣诗》,成为儿童唱诗班的小领唱。 

 林俊卿在鼓浪屿读完中学以后,考上南京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理学系。1935年毕业后,林先生又继续考取附属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小儿科。著名妇产科大夫林巧稚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1940年,林俊卿先生获得美国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该院仅办20届,毕业生316人,林先生是最后第四届的毕业生)。毕业后,因母亲患重病,林俊卿遂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鼓浪屿。翌年,开始在上海行医。 

在从医的同时,林俊卿先生也开始加强其在音乐方面的修养。他选择声乐训练为主要项目。从1941年至1947年,林先生先后师从侨居上海的威尔逊夫人(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梅百器和莫那维他等外国音乐教师,其中梅百器和莫那维他这两人对他的影响最大。梅百器(Maestro Mario Paci)是意大利歌唱家及交响乐队指挥,音乐大师Liszt的门徒,Sganbati的高足,早年在意大利担任过歌剧院副指挥,指挥过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的演唱,来华后受当时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的委托创立了"工部局交响乐队",并任首任指挥,是当年东亚最负盛名的音乐家。莫那维他(B.Bonavita)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梅百器教林俊卿学习正宗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指导他艺术表现方面的知识;莫那维他则教林俊卿学习意大利传统的"咽音练声法"。林俊卿最负盛名并且终生为之求索并实践的咽音唱法即发端于此。 

 林俊卿声乐方面的素质基础十分厚实,加上他勤奋好学、肯动心思,在名师指导下,其声乐艺术的进步相当快,对国外美声学派的训练方法也很有独到的体会,因此他的男中音发音正确,音质纯正,用气非常讲究,能把一些外国著名的歌剧中的男中音唱段演唱得十分到位。林俊卿逐渐成为上海很引人注意的业余歌唱家。他曾多次在"意大利俱乐部"的音乐厅登台演唱,梅百器亲自率领交响乐队为其伴奏,每次都大获成功。当时英文版《大陆报》(The China Press)的音乐评论员曾著文称赞林先生"虽然只是一位业余的歌唱家,但技巧水平却远远超过一般专业"。梅百器还特意赠送他一幅有他本人签名的照片,上面亲题"给我伟大的男中音林大夫留念,1945",以资鼓励和肯定。不久后,梅百器客逝上海,林俊卿又在接任指挥的马俄林斯基(Magolinsky)和高华教授(A.Foa,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等人的帮助下,多次参加重大音乐会演唱意大利歌剧选段。现居美国的国际著名音乐评论家顾特那博士,当年也在上海,任《大陆报》音乐评论员,他和许多专家都认为林俊卿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歌唱能力最强的男中音"。 

新中国成立后,为林俊卿卓越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1953年8月,林先生以擅长演唱外国歌曲的业余歌唱家身份随中国艺术代表团出访东欧,在苏联、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和波兰等国家巡回演出。这个艺术代表团规格较高,是建国后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次重要出访,团员中有戴爱莲、刘淑芳、高芝兰等一批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在民主德国,林俊卿毫不费劲地演唱了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的"费加罗咏叹调",这首多次出现高音G、原为男高音唱的歌,却被林俊卿的男中音唱得那么诙谐,那么舒畅,竟使一向被称作"最挑剔的欣赏家"的德国听众为之侧目。在德国有一场演出,因歌剧院同时在拍摄电影,按规定取消"再来一个",但林俊卿的精采演唱赢得了六次的谢幕,还不能平息全场热烈的欢呼,所花的时间比"再来一个"还长得多。 

 在罗马尼亚,林俊卿唱歌剧《小丑》中的"序白"这一段高难度的咏叹调,也唱得极为轻松,让外国友人大开眼界。他在东欧各地演唱100多场,倍受欢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院长称赞林俊卿的嗓音"可以与卡鲁索(当代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比美",民主德国的一家报纸称其独唱是"东德舞台上少见的成就"。若干年后中国派遣留学生到罗马尼亚学习声乐,音乐学院院长还能记得林先生,他不能理解:中国不是有一位林大夫,干么你们还到这里学音乐? 


林俊卿在东欧演唱成功,得力于他对"咽音"唱法的学习与实践。当年林俊卿学习"美声"唱法和意大利歌曲、歌剧选段时,莫那维他曾指出他的音色虽甚迷人,但高音尚不够理想,建议他学习意大利"咽音"唱法。在莫氏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他成功了。男高音的C3难度极高,世界音乐史上能唱C3以上的声乐家寥寥无几,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能连发九次C3,被称为"世界歌王"。而林俊卿擅长唱的就是C3,即便晚年74岁,每天还能唱上千次C3,甚至比C3还高一个半音的降C3,也能唱上连续数百次而不间断、不费力。人们曾经惊呼:"高音C之王在中国。"


中国第一个演唱《白毛女》的著名歌唱家王昆,1953年遇上"洋、土嗓子"之争,有关领导硬要她到中央音乐学院向苏联专家学习"科学的洋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她自己多年建树的民族风格的唱法被毁掉了,声音变得空虚而暗淡,连《白毛女》也唱不了。1956年王昆到上海跟林俊卿学咽音练声,经过半年努力,恢复了嗓音,还能升高一个调。林俊卿这一创举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波兰戏剧学院院长格洛托斯基在其著作中曾特别推崇林俊卿的练声法。 



1958年,中央文化部鼓励林俊卿从事声乐科学研究,决定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声乐研究机构——上海声乐研究所,并为此向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周总理很快给予批示并批给经费。林俊卿对此非常感动,逢人常说:"一个国家的总理,日理万机,还亲自过问一个普通人的研究工作,这在别的国家恐怕是少见的。"同年,文化部任命林俊卿担任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主持研究所的工作。 


 1958年至1965年期间,林俊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先后对80多位歌唱家演员进行治疗和训练,他们中有王昆、张映哲、罗荣钜、郭颂、马玉涛、董振厚、钟振发和来自香港的贾博熙等著名歌唱家,目前可以从白天坚持基本功练习、排练, 晚上再参加音乐会或歌剧的演出, 也不觉嗓子累, 更不会哑如遇感臂咳嗽, 只要在上合之前练练大开口咽音,嗓子立且解徐疲劳。去年我有幸得到林大夫的亲自指点, 变化就更大, 收益更多了。我系统地学完咽音的八个步骤, 彻底与纯假声唱法决裂。



“ 咽音” 这个名称来源于意大利, 据说有三百年的历史, 是意大利老派音乐家对一种特别的练声法的称呼。这个练声法表现为三种结合法:
①“ 真声”与“ 咽音”相结合, 被演唱者掌握后可用于半声;
②“ 假声”与“ 咽音”相结合, 可以增加演唱者的真声成份;
③“ 咽音”与“ 真”“ 假” 声相结合, 成为比较理想的带有金属般的声音。由于这
种结合法能充分发挥歌唱者的发音机能作用, 从而产生上下贯通、音域宽广、伸缩自如、优美动听的歌声。



‘ 咽音” 唱法, 不会损害任何其他唱法和风格, 无论原来是什么唱法和风格, 包括民族
民间歌舞和戏曲演员, 一旦学习掌握了“ 咽音” 后, 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增
添光彩。实践证明, 掌握了“ 咽音”后, 发音能力增强了, 发音位置提高了, 声音更加丰满了。
后来林大夫用科学方法对它进行研究, 根据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 将练习发展成为四个步骤、六个步骤, 最近义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即八个步骤。这是他在长期的自我训练和教学实践中结合了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总结、丰富、提高并经过人体生理解剖学与声学物理的验证的科学方法。
“ 咽音”的八个步骤可概括为:

①无声的基础练习共有四个练习
②用张大口姿势练习发咽音,
③用闭口姿势练习哼咽音
④用张小口姿势练习发咽音
⑤用张小口发咽音方法练唱音阶和练
习在音阶上跳动
⑥练习以张小口发咽音方法转唱各母

⑦作咽部独立形成“ 呜”母音的练习
⑧作“ 打开喉咙” 的练习。
以上八个步骤的关键, 是形成“ 两管”“ 两口”的生理机能训练。


先谈两管—基音共鸣管和泛音共鸣管。泛音管—在咽部各肌肉变得坚韧有力时, 进一步做颈咽肌训练, 又使“ 二腹肌后腹” 向颈中央“ 运动支点”靠拢, 促使甲状骨与舌骨住后退, 颈脊、颈后部肌肉能力加大,整个力量应百分之百地拉向后颈部, 则脸和下巴二腹肌前腹一带的肌肉就会自然放松, 发音时口往上张的力量便大大地增强,声音冲击在咽部的支点即“ 发音管” 中, 并进而配合头腔的振动, 引起泛音管作用, 发出响亮而有穿透力的声音。


两口—发音管既已形成后, “ 两口” 即不难解决。


首先是借以上“ 两管” 的作用, 咽部的口就已形成, 而脸部的口自然是一种附属的“ 乐器”零件。“ 两口”的概念就是要明确认识到咽部的口才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举世闻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吉利和美国声乐教导协会主席维那得都曾这样说“ 歌唱家真正的嘴是咽部, 因为声音不同的结构是咽部造成的。脸上这个嘴不过是让声音透过的一个门而已。”
这就是关于“ 两口”相互关系最简练精确的概念。民族戏曲优秀发声方法是与“ 咽音”唱法息息相通的。四川有一位扬琴老师讲唱腔的圆润必须由脑后出来高音是丢到脑后的。好象背后插根扁担, 声音贯通如流水, 不许唱“ 口边音” 。


京韵大鼓老师说光有高音没有“ 膛音’是不行的, 根基不稳。高音是带有金属般音色的“ 尖声” , 音位很高, 震动频率为赫的高泛音。始终唱在气流上。

喜欢大秦帝国11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大秦帝国111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