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笔会文聊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随笔人民日报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批判(1):1967年10月23日

送交者: markmarkmark[♂☆★★声望品衔12★★☆♂] 于 2022-09-14 18:05 已读 4437 次 11赞  

markmarkmark的个人频道

+关注
给肖霍洛夫及其他的索科洛夫点歌,小提琴和钢琴曲《伏尔加船夫曲》,器乐有时能表达声乐之所不能,如2分16秒、3分48秒及4分零4秒的变奏,从伏尔加河缓缓的波涛涌动中,你能感觉到希望和期盼的升华。

随笔人民日报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批判(1):1967年10月23日

 

马客

 

(一)

 

文学的魅力在于她的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

 

人们对文学的钟爱也基于你总能在这万紫千红的作品中,找到你的恩爱情仇、发现你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因此对文学作品的不喜欢是一种常态的人间正道,比如不喜欢莫言、不喜欢高行健、不喜欢贾浅浅、不喜欢汪芳。。。。

 

但举国一致同仇敌忾的反对一篇文学作品,那挺反人类的。比如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如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学术上有争论,票房有波动,很正常。但全国发行并组织亿万人学习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将吴晗关进秦城监狱后尸骨无存。。。。。

 

当然举国一致的亿万人民崇尚一篇文学作品,也是很另类很奇葩的。比如197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每个班组都要集中学习,我是宣传委员,被安排重点发言,难死阿拉了。

 

比我更难的是上海评弹团,受命集体弹唱《鸟儿问答》,那天晚上,我和我姐我爸妈在九寸电视机前观看了演出实况。一排八九个评弹演员,怀抱三弦或琵琶,端坐高凳:

。。。。。。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合)

不须放屁!(女独,道白)

试看天地翻覆。(站立,合,造型)

 

糯嗲儒雅的吴侬软语,慷慨激昂的霸王开弓“不须放屁!”,我们愣了一下,然后全家集体笑喷。

 

(三)

 

回到苏联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霍洛夫。

 

那是在1970年,我插队的竹马岭。竹马岭离开长途车的下客站,GL公社有十里地,公社有中学,中学的语文老师是从江西师范学院毕业的上海人X老师。我经常在他宿舍或办公室歇脚喝茶或一起煮吃米粉打尖。那天在中学语文的统一教材中读到了课文《中国留学生勇斗苏修》。

 

课文源于1967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署名文章《我留苏学生痛斥肖洛霍夫》。故事是发生在一九六四年一月十日莫斯科大学口试考场。考题为: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和它对苏联文学发展的意义。

 

(四)

 

先概括介绍一下《一个人的遭遇》:

 

作品以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经历,小说的主人公是原先一个工人,战前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卫国战争发生的第三天,他就告别了妻子儿女应征入伍。

 

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受了两年的非人折磨,多次死里逃生,1944年才设法回到祖国。然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在1942年就被敌机炸死,唯一的儿子也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上壮烈牺牲在柏林前线。

 

二战后,他复员回来当汽车司机,后因一次交通事故他被收走了驾驶执照。在他失去职业、流落他乡的时候,收养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万尼亚,组成新的家庭,重新去争取新的幸福生活。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的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五)

 

回到1964年1月10日莫斯科大学的教室。内容太多,我摘抄考试双方的问答头尾。

 

我国留学生: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英勇的苏联人民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显示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他们不怕牺牲,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地战斗着,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保尔·柯察金,卓娅和舒拉那样的英雄,终于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自己的祖国。。。。。


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索科洛夫也经历了这一伟大的战争。肖洛霍夫想说些什么?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中,索科洛夫失去了父亲和兄弟,孤独地生活着。结婚给他带来了幸福,他建立了家庭,有了可爱的妻子,后来又有了儿子和女儿,他特别为儿子的聪明而自豪。



可是卫国战争夺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毁灭了他的幸福家庭,只剩下了孤独的一个人,他是多么痛苦!作者在叙述和索科洛夫相遇的情景时,特别细细致致地描写了索科洛夫的一双眼睛,那是一双充满痛苦、可怜、失望的眼睛。作者十分同情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且通过对他命运的描写,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是谁破坏了索科洛夫的幸福?怎样才能保住索科洛夫的幸福?答案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的意思是:卫国战争破坏了索科洛夫的幸福,如果不是卫国战争,索科洛夫决不会弄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他将是一个十分幸福的人。因此,保住索科洛夫幸福的办法就是不要卫国战争,应该反对卫国战争
——这就是肖洛霍夫的思想

 

苏修教师:什么?肖洛霍夫反对卫国战争?

 

我留学生:是的,顺便提一下,在电影《一个人的遭遇》里,有许多昏暗可怕的镜头。无论是小说,或是电影,作者极力想说明卫国战争的可怕而我们知道伟大的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马列主义告诉我们,这种正义战争是人民所需要的;应该反对的只是那些掠夺性的、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肖洛霍夫反对象卫国战争这样的战争,这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正义的战争

 

苏修教师:难道苏联人民需要八百万人的牺牲吗?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是要知道,卫国战争给苏联人民没有带来别的,只有八百万人的牺牲——几乎大家都失去一个亲人

我留学生:我所接触到的苏联朋友们,在谈起卫国战争时,完全不象你所说的那样,认为只有八百万人的牺牲。他们骄傲地认为,正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才赢得了苏维埃祖国的独立,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完全歪曲了苏联共产党员的形象。小说里唯一的共产党员根本没有一点共产党员的气味,而是一个十足的怕死鬼

 

苏修教师:(肖霍洛夫)是怕死鬼?

 

我留学生:是的,只要看看这样一段情节就够了,在俘虏营里,叛徒发现了共产党员。叛徒说:“我要把你出卖给德国人。”共产党员:“同志,我请你不要出卖我。……”叛徒:“我不是你的同志,你的同志在后方。”为了自己不被出卖,竟称叛徒为同志,并可耻地向叛徒请求,这难道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吗?这和卓娅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是对苏联共产党人的诬蔑

 

苏修教师:这个共产党员不是后来把叛徒杀死了吗?

 

我留学生:杀死了!

 

苏修教师:难道这不是英雄主义吗?

 

我留学生:应该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杀死那个叛徒,然后才能判断这是不是英雄主义。叛徒决心要出卖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知道再请求也没有用了,所以他有了杀死他的念头。但叛徒如果答应不出卖他呢?这个共产党员当然不会杀死他。他请求的目的是为了保命,他杀死他的目的还是为了保命,这与苏联共产党员在死亡面前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苏修教师:为什么共产党员非白白地死去不可呢?他的策略不可以灵活一点吗?

 

我留学生:策略的灵活性是以坚持原则为前提的。列宁说过,失去原则性的“灵活性”不是真正的灵活性,而是一种诡辩主义。

 

(六)

 

苏修教师:(向等着考试的同学)请同学们原谅,我们争论了这么久,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向我留学生)你给我的印象是:不懂得什么叫典型性。现在您再给我回答问题,我们就结束。您分析一下达维多夫这个《被开垦的处女地》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吧!

 

我留学生:达维多夫是一个丧失阶级立场的共产党员。这集中表现在他和路希卡的爱情关系上。路希卡的情夫是一个坚持反动立场的富农的儿子,一个应当被消灭的阶级敌人。肖洛霍夫在达维多夫身上强加了许多对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完全不可能的错误。

 

苏修教师:在肖洛霍夫的笔下,达维多夫知道路希卡不是一个顶好的女人,但他想改造她,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留学生:在这样一部大作品中,自始至终,达维多夫没有对他的情妇损害苏维埃政权利益的叛变行为引起重视,不可设想,他既然没有认识到这里的阶级斗争的内容,又怎么能够把她改造过来呢?

 

苏修教师:肖洛霍夫不是也在这个问题上批评了达维多夫吗?

 

我留学生:如果说开头的几章里他对自己书中的主人公还装作采取批评的态度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几章里,作者的面目便完全暴露出来了。例如:当人们告诉他,路希卡已被赶出村了因为她损害了苏维埃政权的利益。这下子达维多夫的头脑该清醒了吧?可是他回家以后,仍然想她,晚上整夜睡不着觉。而作者对他这种举动没有给以任何的轻微的指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达维多夫和路希卡的“爱情”关系是怎样断掉的呢?很清楚,是因为人们把路希卡赶出村子,被迫断掉的,而不是由于达维多夫觉醒的结果。如果路希卡没有被赶走,达维多夫还会继续对她爱下去,这是十分自然的。这说明达维多夫到最后仍是一个丧失阶级立场的共产党员。在肖洛霍夫看来,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典型。这不是明显的歪曲吗?

 

苏修教师:你是想说共产党员不应该有爱情?你想剥夺他们爱的权利?

 

我留学生:您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怎能剥夺他们“爱”的权利呢?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但是共产党员没有权利去“爱”自己的阶级敌人。这是每一个稍具马列主义常识的人所理解的。

 

(考试到此结束)

 

(七)

 

这里摘的只是这场考试的5%的问答。

 

这是在十年浩劫中人民日报发起对苏联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的全国性的批判。

 

这个批判从成人伸延到了中学生。

 

对一个文学作品、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进行举国上下的口诛笔伐是愚蠢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五十八年前在莫斯科大学的师生就肖霍洛夫作品的问答,老师的文明碾压了学生。

 

朋友说,当年这个大无畏的学生还健在,本来准备约喝杯茶或喝杯酒一起畅叙春秋的。唉,这个COVID。

 

给肖霍洛夫及其他的索科洛夫点歌,小提琴和钢琴曲《伏尔加船夫曲》,器乐有时能表达声乐之所不能,如2分16秒、3分48秒及4分零4秒的变奏,从伏尔加河缓缓的波涛涌动中,你能感觉到希望和期盼的升华。

 

(待续)

 

2022年9月14日星期三

贴主:markmarkmark于2022_09_14 18:08:29编辑

贴主:markmarkmark于2022_09_14 18:09:23编辑
贴主:markmarkmark于2022_09_14 21:08:18编辑
喜欢markmarkmark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markmarkmark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人民日报日人民 (无内容) - 真话难听 (0 bytes) 09/16/22
哈,九寸电视机! 我找到一个富农! - 丁一一 (749 bytes) 09/15/22
好期待!这就是群英会了吧。 - shoppersVIP (183 bytes) 09/15/22
*在兵版被挤兑 (无内容) - 过客无名 (0 bytes) 09/15/22
做诗还机,让人想起橡皮娃娃么 - 沙喉咙 (127 bytes) 09/15/22
哈哈,这个联想很妙... (无内容) - 扎堆儿 (0 bytes) 09/15/22
美赞雄文! (无内容) - 约维尔 (0 bytes) 09/15/22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