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日本健康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爱通宵熬夜、嗜糖嗜咸的我们,离阿尔茨海默病有多远?

送交者: 漢和源[♂★汉和源★♂] 于 2021-04-16 3:26 已读 274 次  

漢和源的个人频道

+关注

截至到2018年,全球痴呆患者为5000多万,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个人确诊,其中约有60-70%都是阿尔茨海默病。到2050年,数据预计将达到1.52亿。

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病),就像是一个可以抹掉大脑记忆的橡皮擦,一个人患病之后,记忆与判断就开始一点点被清除,由轻到重,逐渐丧失基本的工作社交能力,再慢慢丧失生存能力,最终陷入到一片混沌的世界中。


最近看到一则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报道。一对夫妻相濡以沫多年,曾经尽职尽责、做事条理清晰的丈夫在退休后不久,就被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此后陆续开始出现不认识路、不认识自己、不认识亲人的状况。妻子听闻网上报道了一种脑机接口的新技术,抱着一线治愈希望,希望可以给丈夫植入芯片。但在咨询医生之后,她才知道这项技术距离人体试验还为时太早,至于能不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更是难以预料。

这样的选择确实让人动容,也让人气馁。阿尔茨海默病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这一种病仿佛就像是人类寿命延长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副产品。

与其寄希望于类似“脑机接口”这样的前沿黑科技,还不如提前关注下这种病的的相关成因和预防策略。

不管我们距离阿尔茨海默病有多远,知道总要比忽视更好一些。

“成因是谜”的阿尔茨海默病

人们常常把阿尔茨海默病称之为“老年痴呆症”,但其实这里面有两大误解,首先并非所有的痴呆症都属于AD病,AD病其只占到“痴呆”类型中的60%80%,另外,也不只发生在老年,早发型的AD病患者可能在四五十岁就出现症状,甚至20岁。

▲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的神经元出现损害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脑部疾病,患者的大脑会逐渐退化。其病因目前主流的包括遗传因素致病假说、β-淀粉样蛋白假说、tau蛋白假说等,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

关于β-淀粉样蛋白假说(即淀粉样蛋白β斑块的出现和沉积)的实验证据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假说,医学界给出的治疗方法就是侧重于清除这些β-蛋白斑块,但是收效甚微。

最新发布在《Science》的一项研究来自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早在记忆障碍出现之前很久,这种病理性的神经元就被过度激活,从而导致大脑神经元不断地接收错误信号,导致信号处理能力受损。


其实这背后也是由于β-淀粉样蛋白分子在“作祟”,它阻止负责信号传输的谷氨酸从突触间隙转运出去,而且过度活跃神经递质阻滞的谷氨酸,是在β-淀粉样蛋白分子处在早期的可溶性介质时期就形成了,等到斑块形成之后,已经是为时已晚。

但这一研究本身仍然具有猜想的成分。但对于我们而言,只要知道是什么导致这种β-淀粉样蛋白分子和tau蛋白的形成,就可以有效降低自身患AD病的几率。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区别这二者,才是我们的理性选择所在。

宏观上来说,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是由生活方式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还有一部分是由特定的基因病变引起的。而绝大多数都是由年龄增长而产生的患病风险。

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有年龄、性别(女性患病几率更大一些)、阳性家族病史、唐氏综合征、头部外伤、慢性病、较少的用脑、较少社交和不良生活习惯。

根据目前最新研究,不良的睡眠和饮食习惯,正是造成大脑发生病变,产生β-淀粉样蛋白分子这类致病因子的主要原因。

睡眠不佳,

埋下阿尔茨海默病的重大隐患

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发表在《Cell》杂志的研究团队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睡眠质量欠佳的人在数年以后,大脑中会积累更多的β-淀粉样蛋白。

在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中,尽管参与者们都没有发展出认知衰退等临床症状,但研究结果显示,睡眠评估中深度睡眠较少、睡眠更碎片化的参与者,此后几年时间里,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速度更快,而这预示着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悄然发生。


根据香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相比,AD患者的睡眠总时长减少(

喜欢漢和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