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与生活
咖啡与生活
Original 如神仙 如神仙简史很久之前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必须先驱车去星巴克买一杯30+的调味咖啡,否则就感觉元气不足,劳动心态消极,开始不了打工人的一天。
之后品味进阶了,改喝24块的纯美式了,添加什么牛奶/可可/焦糖,根本不能镜像我对复杂生活的纯粹口感,只有略苦微香的纯美式,才是真实人生的表征。
再之后更洋气了,开始买咖啡豆现磨了,先手动后电动,追求第一缕热水萃取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精品豆的焦香,和略带酸味的新鲜。
后来发现家门口的肯德基不但卖豆浆油条包子,也开始卖现磨K咖啡了,办个大神卡一杯也就十块钱,虽然卖汉堡薯条的大姐改行磨咖啡,口感确实比星巴克的帅哥美女略差那么一点,但是价格可比星巴克便宜一大半。同时这一阶段也已经认识到,咖啡和茶,就像牛奶和豆浆,在生化和社会功能上不过是东西方咖啡因(蛋白质)的不同来源,让打工人每天提起精神干活,所以除了口感,每单位咖啡因的支出,也具有了自觉的经济学上的比较意义。
再之后是疫情三年,餐饮业艰难求生,肯德基现磨咖啡卖到一块钱一杯吸引流量,我委实喝了几个月,当然它的策略很成功,我应该同时贡献了可观的总采买额。很奇怪,这家开了二三十年的店,在疫情结束后居然关门了。原本我很赞赏它家灵活的经营策略,疫情期间其实保持了比较正常的客流量,像我这样的不知多花了多少钱在肯德基。看来还是咖啡因卖得太便宜了,伤了业主的元气。
话说咖啡大战如火如荼,茶饮连锁此起彼伏,财经媒体时有热文。其实从长期来看,这玩意怎么建立商业的护城河?本质都是大宗商品,长期同质化会使行业在微薄的利润里苦苦挣扎。
我现在的方式,已与时俱进,进展到固定购买某品牌的咖啡粉颗粒装。感谢工业技术的进步,从医疗产业借鉴过来的冷冻萃取技术,可以使咖啡粉保持在一种相当新鲜的状态,比咖啡胶囊方便,比纯咖啡好喝,估计拼配了一点黑糖,但没有甜味,应该是用来对冲苦味,毕竟趋利避害,就甜离苦是生物本能。折合起来大概3-4元一杯,不过咖啡因比较少,一颗2克,我一般要连喝两杯。不同的配方口味可能能使不同的厂家培养起自己的一些固定用户,形成差异化竞争,有些品牌同样的工艺,确实不好喝,这就是产品经理的审美问题了。
前些天有个东北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付鹏的演讲刷屏,讲到当下的经济实质和“消费降级”,40元的咖啡喝不起了,改8元买一送一的。
其实付鹏的经济观点的基础和来源是日本野村证券的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和“被追赶的经济体”的综合,付鹏只是有机会比较好的用自己的话向公众表达了出来,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和共鸣。
辜朝明是近代难得的真正有深刻洞见的经济学家。我个人把他跟凯恩斯进行比较,两者相差百年,中间还真没有其他人可比拟。他和中国媒体经济学家的比较,相当于日本男足与中国男足。
这里我不是想阐述他具有原创性的经济概念,我想说他的一个应该不太会被人注意的价值判断,他说随着“资产负债表衰退”,进入“被追赶的经济体”阶段的人们,被迫开始调整消费支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降级”),会更注重产品的性能和实际,更注重“性价比”。
他说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其实是说,随着农转非国家一过性的大增长阶段的结束,劳动人民开始面临普遍性的收入停滞,迫使人们不能再仅仅无脑依赖品牌广告,媒体宣传,从众跟随去消费,而不得不靠自己去研究商品知识和进行价值判断和价格比较,来优化自己的支出,这反而会使消费者变得更有知识,更理性,更明智了,整个社会构成的消费理性水平提高了。
当然“性价比”,“消费降级”被商业媒体塑造成一个“贬义词”。“贵就是好,好就是贵”在电梯媒体上轮番洗脑轰炸。
价格是你支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老子孔子巴菲子曰,道在其中焉。
当下经济总体处于通缩状态,对企业非常不友好,长时间持续下跌的价格意味着利润的消失,就像头被埋没在水里。但对消费者是友好的,什么都很便宜。
毕竟房价跌一半,对计划购房者有什么不好呢?
当然,最终这个阶段还是,而且必须被逆转。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还是珍惜“消费降级”的时光吧。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