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智能讯息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MacBook Pro评测:“半岁”M1 吊打老前辈

送交者: thegnailer[♂★★声望品衔9★★♂] 于 2021-04-08 22:56 已读 211 次  

thegnail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苹果生态的大一统计划,在去年 WWDC 苹果公布自研 Mac 芯片之后崭露头角。时隔半年,搭载苹果首款自研 Mac 芯片 M1 的 Mac 三款产品正式发布并开卖。




发布会上各式惊爆眼球的 CPU、GPU 数据,以及极其夸张的续航表现,如今终于落到实处——易评机栏目组拿到了搭载 M1 芯片 8+256GB 基础版本的 MacBook Pro,一番测试下来,年仅“半岁”的 M1,实在让前辈 intel 门面扫地。

01




刚上手


什么最吸引人?




由于模具未改,其实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 刚一上手没什么新鲜感。不过当你将电脑激活,正式启用之后,你会发现,在发布会上特别演示的瞬间唤醒功能,实在是太好用了。

▲体验过于流畅




虽然它可能只比最新的 intel 芯 mac 快那么几秒钟时间,但这种盖子开一半屏幕就亮起,如果你使用 apple watch 解锁的话,几乎就是屏幕开到合适位置就能完成解锁,这种流畅的使用体验,听起来是一码事,用起来是意料之外的好。




02




M1的性能表现


怎么样?




跑分依然是最直观能够体现芯片性能的方式,那么最新版的 Geekbench 和 Cinebench 都已经支持了 M1 芯片,分数跑下来可以说是相当可观了。

单核非常明确了,稳压九代 i9 一头,即便是跑在兼容模式下,也只是不到 10% 的差异。多核心的跑分在 Geekbench 和 Cinebench 下有差异,单纯运算 i9 依然更强,但涉及到语义识别等会用到神经网络引擎的项目里,M1 明显更强,这也是它在 GeekBench 中跑分更高的重要原因。




那么在通过原生模式和兼容模式的不同分数,与 i9 互相印证下,大致能够推测出应用跑在 Rosseta 下的性能损失,在 30% 附近。




嗯,跑跑常规应用是完全没问题不带卡的。

▲Fcpx 剪视频根本算不上高负载操作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 M1 的发热控制。这几天用下来,我唯一一次明显感受到 D 面发热的情况,就是连续 20 多次 cinebench 压力测试后半程,即便是这样的压力测试中,mbp 的风扇噪声得凑近才能听到。其他诸如 fcp 渲染,导出视频等操作下,d 面温热,完全听不到风扇声。而同样情况下,16 英寸的 pro 风扇声几乎已经要上天了。

▲Cinebench 7616~7762




得益于极强的热控制,这款 13 英寸 MBP 的性能释放也是非常之稳定,刚刚说过的连续 20 多次 Cinebench,电量从 45% 跑到 6%,分数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单风扇 但不怎么需要转




等同甚至超越 i9 的性能,同时发热量极小,这是我完全无法理解的黑科技。




03




与16英寸MBP


比之如何?




使用 FCP 这一已经属于 Universal 通用的 App 进行测试,分别对 8K 和 4K 的 ProRes 以及 1080p 的 HEVC 文件进行各个项目的导出与渲染测试。




导出速度如图所示,除了 8K 压 4K 的 H264 表现远不及 16 英寸 Pro,其他表现都是持平或优胜,尤其是在对 HEVC 格式的压缩上,ARM 的先天优势实在过于明显。

新款 13 英寸 Pro在fcp 中的视频预览表现也是非常优秀,轻松驾驭 8K 回放。而最奇妙的是,插件的兼容性目前看来也不错,常用的字幕跟踪,磨皮,专场等等都可以继续使用,只有一个降噪插件无法安装。




可以说对于普通用户来说,13 英寸搭载 M1 芯片的 MBP 的 FCP 剪辑性能要全面优于 16 英寸版本,再一次,这是我无法理解的黑科技。

倒不是说新的 Pro 全面吊打老款 16,运行在兼容模式下的 edge和lr,16 英寸版本的表现明显更好。同样 10 张照片从 lr 全像素导出,新款用时 30 秒,16 英寸用时 10 秒。




04




应用兼容性?




芯片架构的过渡对用户印象最大的地方是应用的兼容性,毕竟开发者没有足够时间将应用程序从英特尔平台移植到新的 CPU 架构上,那如果我在之前 mac 上习惯使用的软件在 m1 上无法使用,那体验肯定好不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开发了 Rosetta 2,用来自动“翻译” x86_64 指令的应用程序,让它们能够在新的 Mac 上运行。




对用户来说,Rosetta 2 的存在感,仅会在你第一次安装 X86 应用时出现:它会在屏幕上弹出一个窗口,询问是否通过 Rosetta 来转译应用。允许之后,你就再也无从得见 Rosetta 2,一切都是后台运行。

05




iPhone或iPad


上的应用呢?




能原生运行 iOS 或 iPadOS 的应用,这是搭载 M1 芯片 Mac 的一大特色。在正式拿到这台 Mac 之前,我本以为能运行移动端 App 是对架构转移期间,应用数量不足导致可用性下降的一种补足。但在感受过 Rosetta 2 的转译效果之后,iOS 和 iPadOS 端的应用根本不是 Mac 实用性的补足,而是拓展。

尤其是游戏。我这里测试了《梦幻模拟战》、《剑与远征》、《恋与制作人》和《影之刃2》这几款游戏,都没有兼容性上的问题,运行流畅且稳定。唯一的问题在于,只能通过触控板单点点击,无法正常游玩需要触碰搓招的《影之刃2》。至于其他三款只需要点点点的游戏,则可以完美运行。尤其《剑与远征》这种带有放置类属性的游戏,在 Mac 上挂机,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三开不卡




需要提到的是,目前移动端应用的窗口大小根据分辨率完全固定,无法调整。不过只要你有心,街上外接屏幕后甚至可以这样。嗯,性能够,不会卡,只是看起来有些浮夸。




那么问题来了,Mac 上就没法好好玩动作类或射击类等需要多点触控的游戏么?我相信,只要接上手柄,这些都不是问题。一旦厂商将手柄映射放开,一切皆有可能。

其他一些能够安装的应用方面,我们选择了几款资讯和拍照类软件进行测试。




资讯类用起来和移动端没什么差别,要说哪里体验不好的话,某些应用对触控板双指滑动滚屏的支持不太好,需要用到按压滑动或者三指拖拽,另外 ios 版的窗口有点小。拍照类软件都能直接调用摄像头,或者是照片里的图片,各式功能都和原版一样。

以上的一些应用都是偏实验性质,实用性不高。不过用 Mac 直接点外卖这操作,我个人是爱了爱了。

▲和平精英 王者荣耀什么的 现在商店里还找不到




那原则上只要开发者将 App 提交上架,流程审批后你就能在搭载 M1 芯片的 Mac App Store 里找到这些移动端应用。所以找不到并因为苹果有什么限制,只是这一应用并没有向 Mac 端提交申请而已。




就这一步操作,直接让 Mac 的应用数量拓展了几个量级。我很期待 M1 Mac 到用户手中之后,大家能依靠移动端应用玩出什么新花样。




06




续航表现?




最后,聊聊续航。屏幕一半亮度,使用 safari 正常浏览网页,一小时掉电只有5%。测试中的一天早九晚六,下载了 30G 的文件,安装了十数个应用,期间码字查资料测试移动端游戏,甚至还跑了几轮 CPU 测试又剪了一小时视频,9 个小时中高强度使用,中间还穿插了许多 x86 兼容应用,最终居然还剩下 20% 的电量。

这完全可以称作是颠覆使用习惯的续航实力,以往不管是 13 还是 16 英寸的 Pro,只要是要外出,我是一定会带电源,现在的 MBP,根本不需要。




那么综合性能表现和兼容性表现,至截稿日,这款搭载自研芯片 M1 的 MacBook Pro 能够非常好地满足适中强度,基础操作的视频剪辑,常用图片编辑的情况不太乐观。至于轻度办公所需的沟通,文字,讲演稿和表格等需求则表现完美,有想法的各位按需选择即可。不过按照苹果的消息,lr 和 ps 也会在大约半年内完成通用版的部署,直接补齐短板。




苹果的号召力,不服不行。

新款 Mbp 已经是一款非常合格且靠谱的工具。再加上夸张到能改变充电习惯的续航和极其优秀的发热控制,M1 作为首个苹果自研的 Mac 芯片,表现完全超出意料。




要数落毛病的话,只有两个 Type-C 接口可能会影响拓展性;另外,最高 16GB 可选的内存对于部分有高内存需求的用户来说是个限制。




如果你的 Mac 不是近两年购入,那么,放心升级就好。




如果你的 Mac 是近两年购入,我想你在看过本文之后,可能会生出砸了它的冲动。




保持淡定,以旧换新,请。

喜欢thegnail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