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论阴阳思想的起源——来自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视角的审视(中)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4-12-10 0:48 已读 4289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刘晓峰:论阴阳思想的起源——来自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视角的审视(中)


三、“乾坤”与“坤乾”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乾坤两卦,是八卦中最重要的部分,乾坤两卦之间的演化,构成了整个易学的基础。在十二消息卦中,冬至之坤卦与夏至之乾卦所拥有的阴阳转折性位置,是乾坤两卦在易学中何以地位崇高极好的注解。


乾坤,是易学中非常重要的关目。《周易·系辞上传》云:“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存于乾坤之中。离开乾坤就不存在易。乾坤为道,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就是变通,而变通是长久的根本。《周易·系辞下传》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变之通之,天佑吉利,让古圣王垂衣而治的,就是乾坤。在八卦排列中,乾坤是父母生六子的父母之卦。《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周易参同契》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六十四卦之重乾坤,良有以也。有关“乾坤”需要特为辩证的,是《礼记·礼运》中记载的一段重要的文字: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郑玄注“吾得坤乾焉”一句云:“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明确将“坤乾”与传为殷商易学的《归藏》相联系,并名之为“阴阳之书”。同一段文字在《孔子家语》中也有载,文大致同于《礼记》,但记“坤乾”为“乾坤”。《礼记正义》引熊氏云:“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家语》改作乾坤,非。”《家语疏证》则认为这是王肃妄改。我关注的是这里的《坤乾》和《夏时》并列,应当也是一套时间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认为“《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如果说春秋时代宋人所传《坤乾》是与“夏时”接近,那么孔子所言《夏时》应当与《坤乾》一样,也与对太阳周年的观察有一定联系。


“坤乾”郑玄注认为是“殷阴阳之书”的《归藏》,这让我想到王充《论衡·正说》所云:“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烈山氏之王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之王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按照这一说法,《连山》《归藏》《周易》,应当都是同一个体系的知识,都是和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相关的。至于《坤乾》所述究竟是怎样一套时间文化,目前我们所知甚少,做不出更多推论。不过明乎十二月消息卦中乾坤两卦的地位,特别是明乎十二月消息卦中坤卦位于冬至一阳生的循环起始地位,我们就明白了“坤乾”何以纪时,也就明白了与《夏时》同列的何以是“坤乾”而不是“乾坤”。这是因为用于纪时的殷人的“坤乾”,与后来完整的易学应当有所不同。很可能坤卦在这里因为是岁首之卦,是自坤而乾、由乾返坤的十二消息卦之首,所以这里名之为“坤乾”。“乾坤”的叫法,应当是在八卦发展到周秦之世、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六十四卦体系完备后。其时不仅乾与坤之间出现了新的排序,并且如《周易·序卦》所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乾坤”这一新的排序,已经被赋予了非常深的社会文化含义。此后人们开始更习惯于“乾坤”的语序,“坤乾”的说法就变成了异质化的存在,《礼记》的文本也被后来的知识体系所修正,所以在《孔子家语》中被修正为“乾坤”。从这一意义上,与我们熟悉的“乾坤”相比,《礼记》的“坤乾”更需注目,因为这个称谓很可能是早期易学知识体系的孑遗。


在没有统一使用“阴阳”这个词之前,“坤乾”可能是对基于循环的周年时间以及建立在这一知识基础上的多层面知识的一个称谓。《论语·为政》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之外,《礼记》《孔子家语》等早期文献都记载了孔子之杞与之宋观夏商两代之礼一事,并且都有“百世可知”这段著名论断。按《汉书·董仲舒传》云: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虖!”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这一段也有论述: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今天对“百世可知”的解释,更多地从孔子观夏商所损益,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为解。如果我们知道“坤乾”和“夏时”是基于循环的周年时间以及建立在这一知识基础上的多层面知识的统称,再看董仲舒“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我们假设夏、商、周三代之礼皆出于“天”,皆以天道一年阴阳变化为基础,那么对“百世可知”一句,在文质之外,或者已经另有其深入理解的余地。


四、乾坤其易之门邪


《周易·系辞下传》引孔子语云: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日影一年之中往复伸缩于圭表刻度之上的过程,让古代中国人联想到门栓插入和抽出的过程。《周易·系辞上传》即云: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这段话说的就是日影如门匙,门匙插入者为闭阖,门匙抽出者为开辟。我们前边阐释十二消息卦阴爻中间空白部分为日影。日影投射于圭表,一如门匙插入,有影者坤。日影短缩于圭表,如门匙抽出,无影者乾。日影年复一年长短变化,往来无穷,此处《易传》有关抽插门栓的比喻,所述正是理解十二消息卦的关键之处,也是理解古代阴阳思想发展的关键之处。正确理解了门匙开闭这一意象,对后面我们解读《左传》有关“八节”的记载很有帮助。《左传・僖公五年》的记载:


傅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杜预《注》:“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又《左传·昭公十七年》亦记“分至启闭”云: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这两条记载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一年分为八节最早的记述,对于二十四节气研究非常重要。文中称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启者,开也。闭者,关也。“启”自东北丑寅之间,至正南之午完成,而“闭”自西南申未之间,至正北之子完成。这正是以门匙开闭之“象”陈述日影伸缩之过程,所述与十二消息卦完全相合。所以“八节”中嵌入于两分两至中间的“启”与“闭”,所概括的与十二月消息卦用卦象形象地展示出来的不仅同是一年寒暑之转变,而且取象也都是以门匙开闭之“象”述日影伸缩之意。


“启”与“闭”是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有了“启”的立春和立夏、“闭”的立秋和立冬,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八节”。八节后来经常被拿来与《周易》的八卦相互对应,如《汉书·律历志》所云:


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目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象事成败,易吉凶之效也。


需要强调的是,“启”“闭”两字关联着古人对世界的想象。问题在于在怎样的空间中开闭?开闭的是什么?我在《二十四节气的生成结构》中曾就此有如下论及:


讨论“启”与“闭”之前,有必要就想象问题在方法论上略陈一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想象,一直是人类思想对未知世界的投射,是人类思想飞翔的翅膀,是具有穿透性和超越性的力量。在科学研究中,大胆的设想是无限创造性的源泉。在人类历史中,想象带着人类走进未知,带着人类认识未知,力图在无限的未知世界中投下我们逻辑的影子。古代中国人生活的精神世界中,有对于世界客观的观察,同时也有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想象。启与闭是在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天地之间。观察与想象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世界中,与“启闭”直接相关的想象,是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按照《淮南子》的描写,古人想象的世界中,天地之间是被子午和卯酉这两根大绳捆绑住的。为加固天地的联系,又加了四钩。这就是二绳四维。东北维和西南维连起来成一条线,而东南维和西北维连起来成一条线。这两条线的方位与二绳所据正东、正南、正西、正北相对,分别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这就是四正四隅。


太阳四季循环照耀,这二绳四钩组成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被称为“日廷”。


在古人的世界里,启闭都发生在这日廷之中(图3)。所以“分至启闭”中的“开”与“关”,并不仅仅是对日影的科学观察,还包括科学观察之外的想象的世界。构成古代文明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尽最大的努力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这个世界。这中间的古今之别,是非常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如果上述对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的“启闭”观念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从《左传》上面两段记载,我们已经可以确证十二消息卦的卦象早在春秋时代已经是普遍的知识。不仅如此,前引郯子的“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更把分至启闭的形成年代推到了古老的传说年代。特别是“自颛顼以来”一句,让我们想到《国语·楚语下》所记载的著名的绝地天通的故事,云:“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揉,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命重黎绝地天通的颛顼受命,尚在少皞之后。如果这段记载反映了历史某一程度的真实,那么十二消息卦的产生年代,已经不止远远在春秋之前,甚至可能远在殷商之前的传说年代。


“乾坤其易之门邪?”十二消息卦卦象所展示的圭表上日影之伸缩,被用门之锁匙、门之启闭这一意象来表述,对于后来的阴阳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展开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看《夏小正》开篇的“正月启蛰”,“启”的含意就变得非常丰富而明确。二十四节气最初惊蛰排位在前,称做“启蛰”,现在看早期这种叫法是大有来头的。“道可道,非常道”,结合上文对坤卦地位的讨论,再寻绎《老子》的“天门开阖,能为雌”“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些话语所表述的意象,含义也会丰富许多。结合十二消息卦的复卦,看《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结合十二消息卦一往一复周年的运行,看“大道氾,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篫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看“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我们可以清楚地领受到《老子》中的“天道”实际上是与周年时间循环相关的很多具象、意象和抽象观念组合在一起的。在医学方面,我们看《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构成“五运六气”中核的“开阖枢”这套概念,实际上都是与十二消息卦的卦象出于同一意象体系的,都是基于古人对太阳周年变化的认识这一基础而抽象出来的。


五、论八卦的早期形态


以上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发展角度思考十二消息卦的形成问题,提出最早的八卦可能产生于利用圭表观测太阳一年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沿着这一线索思考,本文给予阳爻“—”与阴爻“--”以新的解释,提出最早的阳爻“—”是圭表上没有晷影投射的刻度,最早的阴爻“--”是晷影投射在圭表上面的刻度。在对于阴阳二爻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十二消息卦,我们可以看到乾卦()为圭表刻度上无晷影,是为夏至;坤卦()为圭表刻度上晷影贯穿六爻,是为冬至。乾坤两卦之间按照递增、递减的关系形成两个系列:一为晷影日减,一为晷影日增,卦象为晷影一度一度伸缩,所构成者即一年中十二月不同卦象。不过,为强调表现冬至一阳生,十二消息卦的卦象十月对应的是坤卦,将十一月对应为复卦;为强调表现夏至一阴生,四月对应的是乾卦,五月对应为姤卦,是为后来定型的十二消息卦。因为这种掌握一年十二月时间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太阳的阴影观察太阳,是以“阴”观阳,后来把“阴阳”抽象成为特殊名词,应当就是与此观测方式直接相关。


阴阳思想的形成契机,在于对一年时间变化的整体把握,但最早可能并不是使用“阴阳”这个词语来表达的,而是使用以日阴观察太阳所形成的十二消息卦的卦象。对于观测者而言,这组卦象是眼前随时随刻都正在发生于圭表上的具体形象,但摹画出来成为抽象的卦象,却神秘并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因为它是时间之流,展示了天道的循环往复。大哉时也!日月星辰的变化,都在这十二个卦象所表现的时间之流之中,水火金土木的生克变衍,都在这个时间之流之中,父子君臣夫妇,我们人类无不生活于这个时间之流之中,万物春夏秋冬五彩斑斓的轮转,都在这时间之流之中。十二消息卦的卦象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太阳一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规律性运动,这一规律性运动,在司马谈那里就是阴阳家所讲究的“阴阳之大顺”。顺于阴阳,则是黄老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核心观念。一年又一年时间的循环,一阳起于冬至(坤),在夏至(乾)达到顶点又复归于冬至,所以,很可能阴阳思想早期的另一个表述方式是“坤乾”。因为卦象上表现为晷影在圭表上的一伸一缩,其形如门栓开启闭合,沿着这一意象生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开合”和“启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早期阴阳思想的意象性表述。在时间文化上,“启”“闭”观念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开”“合”观念则见于《周易》《老子》《黄帝内经》等著作,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影响非常大的核心意象。


还有一个聚讼纷纷的问题由此也可能找到答案,那就是八卦的卦爻何以为六爻。前面说到我赞成庞朴以《管子》所云“作造六峜,以迎阴阳”的“峜”为爻。但对卦爻何以为六爻,庞朴并未多做讨论。现在看,六爻成卦也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循环是时间生活最重要的特征。昼往夜来,日升月落,春夏秋冬,时间的脚步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先民们对时间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早被发现的时间刻度单位应当是“日”。太阳是全地球人认识时间的第一个标志物。先秦时代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与落是一日劳作和休息的时间标志。由昼与夜组成的一天,则是一年的基本单位。汉字中,“旦”字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把“旦”倒过来就是古体字的“昏”。比日大一号的刻度是月。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月亮定期的循环变化。王国维在释读殷商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后指出,殷商时代分一月为四:自一日至七八日曰初吉,自八九日已降至十四五日曰既生霸,自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曰既望,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日曰既死霸。可知,至少殷商时代已经对月亮的变化周期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实际上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甚早,考古学证明长江流域一万一千年前已经有人工栽培水稻,一万年前黄河流域已经有黍的栽种。漫长的农耕生活中对月相的显在变化一定很早就有深刻认识,所以有关十二个月圆周期为一年的知识应该是确认得比殷商更早。最初为日影的周年移动设定刻度的时候一定是参考了十二月为一年的知识。分析一下十二消息卦的卦象,我们会看到,十二消息卦以坤卦和乾卦为两段,可分成两个部分。其排列和变化严格按照一定的秩序,即依次增加一个阴爻或增加一个阳爻,所以任何一个卦和左右临近的两个卦比较,六爻中都只各变化了一爻。这样排列下来,一年十二个月就被稳定划分在六个刻度之上,这就是六爻。


六爻的存在意味着早期中国古代的太阳观察中已经纳入了月相观察的成分。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说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并不是单纯的太阳周年变化,而是在早期就已经参入月相观察的知识。被推测成书于汉代的《周髀算经》,收有古人对这个过程完整的叙述:“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日月失度而寒暑相奸。往者诎,来者信也,故屈信相感。故冬至之后日右行,夏至之后日左行。左者往,右者来。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外衡冬至,内衡夏至,六气复返,皆谓中气。”这是以后天八卦和十二辰为方位对太阳运行的描述。我特别注目的是“六气复返,皆谓中气”这八个字。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本文第二节所引《周髀算经》对六气往返于“外衡冬至,内衡夏至”的“七衡六间”之中的周年运动情况的具体描述。其中说到的“以当六月节。六月为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正是月相介入二十四节气观测的直接话语。六气一往一返为十二气,这就是二十四气的十二中气。与中气关联的是十二节气。《汉书·律历志》云:“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故传曰:‘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馀于终,事则不悖。’此圣王之重闰也。”和十二月六气往返的中气相对,是十二个节气。四时者,四季也。古人所谓“时”,经常指季节,按照文中逻辑,四季是用来标识“启闭”的,所以“启”与“闭”都是节气。八卦的六爻,具象说是圭表上反映日影伸缩的刻度,抽象说就是一阴一阳的天道。《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与晦明所言月象变化相对,这里的阴阳所说的应当就是日象变化抽象出的说法。


对十二消息卦的上述分析,还在提醒我们几个重要的问题点,这就是最早的卦象可能是六爻组成的别卦,而三爻组成的经卦,反而出现在六爻卦之后。这和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大相径庭的。审视一下十二消息卦的卦象,实际上包含了八个经卦中的乾(☰)、坤(☷)、艮(☶)、兑(☱)、震(☳)、巽(☴)这六卦的卦象。但二阴包一阳的坎卦(☵)和二阳包一阴的离卦(☲),却并不在十二消息卦中。这意味着最早依靠日影观测所取得的抽象的经卦卦象只有六个。换言之,乾(☰)、坤(☷)、艮(☶)、兑(☱)、震(☳)、巽(☴)这六个经卦是按照日影观察的卦象最早被排列出来的,而坎卦(☵)、离卦(☲)的产生应当是在后,并且依循的是其他的画卦原则。


八卦和易学涉及中国文化的根本,值得我们去追索和探寻。八卦是占卜的工具,八卦的卦象既抽象又具象,究竟是什么年代、最初如何产生,并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说服所有人的解释,但可以推想其形成应该是有一个过程的,阅读《周易》也会感受到这本著作应该是经历过非常复杂的成书过程。从考古学的视角看,目前我们找不到证明十二消息卦的卦象出现于远古的直接证据,但中国南北方农业文明都有上万年的历史,对于这万年以上的时间中发生过达到怎样高度的文明,历史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对远古的文明我们切切不能小觑,仅以安徽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为例来看。在距今5300年前的遗址出土了玉龟和龟腹的玉版,这足以让人联想起后来流传广泛的著名的“元龟负图出”“大龟负图”之类洛书传说。而我更关注的是凌家滩出土的一块三角玉牌(图4)。在这块玉牌上围绕中线对称地细致而准确地各画出十八条短线,合为三十六条短线。如果我们想象这是微缩的以六爻为刻度单位的圭版,那么每爻恰恰可以由三条短线组成一组。45度角的玉牌上,斜向于同一方向的三十六短条线,正好表达一往一复的过程。而每一条短线如果代表十天,就正好是一年之数。以上这些推想虽然只是出于笔者个人书斋中的玄思,但这块玉牌形状如此规则、刻度如此整齐,将它与同时出土的和太阳信仰关系密切的玉龟和玉版联系起来看,则玉牌的存在,足以提醒我们那些没有文字、没有金属的年代并不是文化的空白。


先天八卦传为伏羲所画。如《周易·系辞下传》所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先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次序是依据《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逆数也”而得。这是依照乾坤、兑艮、离坎、震巽相错排列,即“乾坤纵而六子横”。后天八卦一传为文王幽于羑里时所画。后天八卦排列次序,是依据《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段话而来。先天、后天八卦中,后天八卦出现得比先天八卦早,而伏羲先天易一直被认为是宋人所作,但张政烺等学者据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中的“帛书易”推断,先天易有更古老的传承。这意味着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都很可能有非常古老的传承。我们如果比较一下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卦象(图5),会发现乾坤、坎离、震巽、艮兑这四对在先天八卦中两两相对的八个卦象在后天八卦中情形非常不同,不再是相同的对置关系。其中,乾坤、震巽、兑艮的对置关系都被打破了,只有坎离两卦的对置关系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所共同的。与后天八卦六经卦错乱相对照,坎离两经卦这一稳定性是格外惹人注目的。前引《管子·轻重戊》那段文字之后还有一段叙述历代圣王别轻重的话,为:“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 之病,而天下化之。黄帝之王,童山竭泽。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封土为社,置木为闾,民始知礼也。当是其时,民无愠恶不服,而天下化之。夏人之王,外凿二十虻,韘十七湛,疏三江,凿五湖,道四泾之水,以商九州之高,以治九薮,民乃知城郭门闾室屋之筑,而天下化之。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  周人之王,循六 ,合阴阳,而天下化之。”这其中最后一句“周人之王,循六,合阴阳,而天下化之”,也是与八卦密切相关的话。重点是“周人之王(文王)与“迎阴阳”不同,是“合阴阳”。虙戏(伏羲)“迎阴阳”与周人之王(文王)的“合阴阳”差别何在?我以为这其中最根本的差别就在“迎”与“合”之间。以圭表测日时,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而冬至与夏至的卦象就是日影贯穿圭表六个刻度的坤()和圭表没有日影贯穿刻度的乾(),一为阴极一为阳极,八卦的主轴就是代表阴阳秩序的乾坤两卦,所述应是先天八卦的卦象。而“合阴阳”重在“合”字,主轴应是代表阴阳变化的坎离两卦,所述是否应是后天八卦的卦象?八卦的形成秩序,可能是“十二消息卦→六经卦→八经卦”的发展次序。至于这一变化过程如何展开,坎离如何后来编入成为经卦,


这涉及坎离两卦的如何产生及其性质与作用,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题目有待今后深入讨论。


以上对八卦早期状态的追索,还让我们思考中国文字最初如何产生这一大问题。孔安国《尚书序》云:“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三坟”固是传说,但如果十二消息卦卦象如我所推断产生极早,我认为说早期八卦的卦象与中国文字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却是可能的。以简单而抽象的卦划,表述一年时间周期性变化,起自早期圭表的卦象,以具象的形式表达如此抽象的含义,这一定给后来发明文字者非常大的启发。从这一意义上,八卦可能真如《尚书序》所言,与中国文明的“书契之始”密切相连。


“易以道阴阳”,讨论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离不开周易和八卦。八卦是中华文明最具有符号学意义的文化。产生于上古的八卦集象数于一身,对古代中国世界的认知结构、核心逻辑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而八卦如何生成?如何最终生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模式?这些是中国古代文化溯源研究的重大课题。以上我们通过对十二消息卦的解读,追索了八卦产生的早期形态,从中看阴阳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可谓其来久远。两者之间的关联,甚至可能追溯到古老的传说时代。那么,是怎样一些中国古人发现了时间的秘密?是怎样一些人将对一年周期的认识最终抽象成阴阳思想的呢?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