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定慧品 4: 口到,心到, 不執著.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3-10 11:24 已读 1322 次 1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定慧品 4: 口到,心到.不執著就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十)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六祖大師惟恐大眾產生誤會,所以再進一步解釋什麼是「一直心」。「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諂就是獻媚,對人趨炎附勢稱為諂;掩蓋真實情況稱為曲,蒙上欺下也是曲。在日常生活中,這念心要正直、要公正、要平等,這念心不要諂曲、不要掩飾。檢討自己這念心,不諂、不曲就是直心;化掉煩惱、去除邪見,這念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淨土,不須另外去找淨土、找直心。

 「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口所說的,心也要做到,如果心做不到仍是毫無用處。古人說:「說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說戒、說定、說慧、說漸、說頓,說得天花亂墜,心卻不相應,不修戒定慧,沒有契悟到菩提心,對修行沒有幫助。雖然自己尚未做到,也可以告訴大眾這個法門的益處,深切地發慚愧心,真正從這個方向去努力,就能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如果是嘴上說,心裡卻想:「我是薄地凡夫,要做得到是很不容易的事,……我講一講就好,等以後再慢慢去做。」這麼想就迷失了自己的菩提心。所以,一方面要說法普度眾生,二方面要藉說法的因緣自己返照,在度眾生當中完成自利,從有言再歸於無言。說而不行,只知道理而不去實踐,根本毫無意義。所以,弘揚佛法,一方面是弘揚,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從這個方向去努力,做一分得一分。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何謂「一切法」?杯子是法,凳子也是法,一部經、一本書也是法,一粒飯、一盤菜也是法,日常的行住坐臥、生活言行,乃至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是法,所以稱為一切法。起心動念也是法,起一個善念是一法,起一個惡念也是一法。念頭不斷地生滅、生滅,這屬於生滅法;外面一切現象界有生、有滅,也稱為生滅法;人有生、有死,也是生滅法。這裡所說的「法」,不是講空、不是名相,而是包含生活言行的點點滴滴,一個念頭、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是一法,念一句佛號是一法,念一百句、一千句、一萬句也是法,精進用功是法,懈怠也是法。佛法中有法性與法相之說,這裡所講的一切法是指法相。

 儒家說「不居功,不諉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就是不執著。無論在任何時間、空間,面對一切有為法、無為法,這念心始終是一直心,即做即了,這就是「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能夠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做了以後不執著自己付出多少,順境、逆境都不執著,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眾生與佛、菩薩的境界差別就在於執著與不執著,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自言沒有講一句佛法,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說自己沒有度一個眾生,這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不居功,做任何事都提得起、放得下,心始終是平靜、光明,如《金剛經》所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一切善法,修了以後不執著,才能與般若相應,通達佛的智慧。

 有些人以為不執著就表示什麼都不用做了,為何還要誦經、啟建法會?誦經、啟建法會是善法,能使福德增勝、長養慈悲心,然而,行一切善法以後不可產生執著。所以,「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行一切善法以後就像未做時的心念一般,心還是平平靜靜、安安穩穩,還是一直心。

 (十一)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迷而未覺的人,執著自己所學的法門、執著人我、執著法相為實有,只研究名相,卻沒有心行。名相可以研究,但是研究之後要不執著名相,才能契入一行三昧。如果執著坐在這裡不動、不倒單、什麼都不想就是一行三昧,反而會障道,因為心有所執,道就不現前。六祖大師更進一步解釋:如果說常坐不動、無思無想就是一行三昧,那不就和無情識的木頭、石頭、草木沒什麼差別,木頭、石頭能成道嗎?有這種見解,不但與道不相應,而且還是障道因緣。因為產生邪見、產生執著、產生法執和我執。所以,除了不起心動念以外,還要清楚、明白、作主。不但打坐如此,走路也是如此,行住坐臥都是如此。

 認為打坐時不起心、不動念是直心,這只講對了一部分,因為除了不起心、不動念,還要清楚、明白、作主,這才是一行三昧的境界。明白了這個道理,打坐也是道,走路也是道,穿衣吃飯皆是道,因為打坐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動、處處作主,走路也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動、處處作主,乃至於功夫養成了,睡覺的時候也是如如不動、清清楚楚,也是了了分明、處處作主,如此才是真正的直心,打坐是直心,走路也是直心,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直心。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道須通流」,道就是指這念心,這念心要像流水一樣暢流、暢通,這念心不要住在任何定點、任何法上。心水沒有染著、無所住,才能通達無礙,否則就成了死水。什麼是死水?對境、對物、對事、對於一切情境,一旦這念心有了任何執著,心水就成了死水,古人說「死水不藏龍」,死水起不了大作用。所以打坐時雖然一念不生,但也不妨礙日常生活上起心動念,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善念、都不執著,心水就流通、自在。

 在日常生活上,時時刻刻起善念,時時刻刻宣揚佛法,時時刻刻建道場、普度眾生,這就是道在通流。這念心就是道,這念心不住任何一處,靜也靜得、動也動得,就能如流水一般通暢無礙。凡夫眾生是動得靜不得,執著靜境的修行人則是靜得動不得,這都是障礙,無法與道相應。真正的道要通流,這念心不住法、不住於任何境界才能通流,否則就成了滯流。想過去,就住在過去的心境;想現在,就住在現在的心境;想未來,就住在未來的心境,這些都是有所住。乃至於想到好事就生歡喜,想到壞事情就起無明、生煩惱,這也是因為心住於法的緣故。如果能做到知道是善也不會歡喜,知道是惡也不起煩惱,這念心始終無掛礙,悠閒自在、寂然不動,始終保持這個心境,才能真正達到通流的境界。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心如果住在任何一個點,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如同作繭自縛。有些人會想:「誦經是住在經上,持咒是住在咒上,持戒是住在戒上,難道誦經、修善都不對嗎?」其實不然,只要了解「心無所住」的道理,就不會有掛礙。因為眾生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佛就開方便法,教大眾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就是將心安住在道理上,這是方便法。等到心沒有雜念、沒有妄念,能夠時時作主,就不需要再念,如《四十二章經》所說的「念無念念」,從有念歸於無念,這就真正得自在,所以「住」在善法或理上,只是一種前方便。

 《六祖壇經》是頓悟自心的法門,如果不了解頓悟與漸修的差別,就易曲解其中的道理,甚至產生疑惑:「先前佛告訴我們要住於善法,現在為什麼又說無住?連善法都不能住,豈不是前後矛盾嗎?」要知道,佛陀所講的「住於善法」是為了度化下根、中根、上根的人,這裡講「無住」是為度上上根機者所開示的頓悟之法。由於下根、中根、上根的人經過先前很久的薰習,現在聽到這個法門才能像上上根的人一樣契悟這個道理。了解這層意義,修任何法門就沒有障礙,這念心才能真正通流。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為每個人心的染污有輕、有重,執著有深、有淺,所以佛講種種法門,目的都是為了使眾生去除執著、解脫滯縛,也就是先破我執,再破法執。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只知道不動,身體不動、口不動、心不動,坐在這裡就像個木頭一樣,與道毫不相干。

 打坐時,除了調身,更重要的還要調心。古德說:「智者調心不調身,愚者調身不調心。」禪宗祖師說:「要得真不動,動中亦不動。」如果要使這念心達到一塵不染的境界,不但打坐時要做到不動,走路時也要能做到;不但在走路時能做到,睡覺時也要能做到;不但行住坐臥都能做到無所住,在十字街頭、燈紅酒綠的場所也要能做到,這就是真正達到不動的境界,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十二)

 「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這裡以舍利弗尊者在林中靜坐遭維摩詰居士訶斥的公案,說明常坐不動並非一行三昧。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在樹林裡打坐,維摩詰居士從林中路過,就問:「舍利弗!你在這裡做什麼?」舍利弗尊者答:「我在打坐。」那時舍利弗尊者修的是小乘法,心住在所修的法門上。維摩詰問:「你怎麼打坐?」舍利弗知道維摩詰是金粟如來轉世,怕自己回答之後遭維摩詰訶斥,所以不回答。於是維摩詰居士說:「我告訴你一個真正打坐的方法,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這與<定慧品>所講的「直心是道場」是同樣的道理。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世界是欲界,欲就是希求、欲望,世間人除了有睡眠、飲食等欲求,還有男女之欲、名利財色之欲,因此這念心不容易定下來。如果自己有這些欲念,當下就是欲界眾生。出家眾為了脫生死,出離紅塵家,宴坐清淨道場,這是一種方便。世間人六根對六塵,所接觸的多是名利財色,常被塵勞所縛;修行人雖已離開染污的塵境,若執著清淨的環境,也是一種欲執,「執」就是貪愛。所以,即使身在清淨的環境中,也不可產生貪愛之心。 

色界眾生沒有欲染,但有色質之礙。外在一切有形有相之物都屬於「色」法,莊嚴的佛像、清淨的道場都是色法,如果對這些境界產生貪愛,有執著色相的心,就是色界眾生。對於喜好的境界有所執著,貪愛種種色相,就是色界的眾生。 

無色界眾生雖已遠離欲界及色界眾生的貪著,但是執著空的境界,將心識住於空定中。即使生到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在三界當中,等到八萬大劫的壽命結束,仍要受輪迴之苦。如果能進一步修四諦,體證苦、空、無常、無我之理,就能出離三界。 

想要離開三界,現在這念心就可以離,離不是逃避,不是逃到任何一個地方,真正的離是要從這念心出離。所以維摩詰居士告訴舍利弗尊者脫離三界的方法,並不是打坐修定,而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什麼是頓悟自心?於三界內不動身口意就是真正的宴坐。所以打坐時不要怕吵鬧,對任何事都不要有取捨之心,不動身口意、一念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染著,這就是真正的宴坐,與永嘉大師所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道理相同。真正明白了,就知道維摩詰居士所講的不動是真正的不動,不但是打坐不動,動中這念心也能自在、也是不動,這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禪宗祖師所說的:「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在日常生活上依然是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繼續不斷地精進用功,但是不執著自己對道場有多大的貢獻、做了多少功德。所以,同樣是精進用功,只是不執著而已。大家要了解,不執著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了以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念心始終宴然不動,雖然不動,心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常知、處處作主。講來講去都是這念心,橫說豎說始終是不離當念。


贴主:ywhan于2023_03_10 11:28:26编辑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