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六祖壇經疑問品 8: 循道奉行

送交者: ywhan[♂★★声望品衔10★★♂] 于 2023-03-04 14:32 已读 2352 次 1赞  

ywha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六祖壇經疑問品
8: 循道奉行


 (二十五)971012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這當中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果報,譬如用鑽子鑽木取火,鑽木的目的是希望能生出火,這也必須要時節因緣和合,鑽子和木頭磨擦到相當程度時產生高熱,火才會現前;如果只鑽幾下,看不見火就不鑽了,怎麼可能生出火苗?所以,做任何事都必須有長遠心、耐心、恆心,就像鑽木取火一樣,才能成就。修行也要有長遠心、耐心、恆心,否則怎麼能成就佛的智慧和功德?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本著以上這些道理去實踐,如鑽木取火一般有耐心、恆心,即使是污穢的淤泥,也一定能生出清淨的蓮花。淤泥是指這個五濁世界,也是指心中的煩惱。蓮花譬喻這念心,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眾生的這念心雖然有煩惱,只要將煩惱轉過來就變成菩提心。要想成就佛道、度化眾生,必須具足禪定、智慧。禪定、智慧在哪裡?也是在煩惱心當中,只要把煩惱轉過來就是,所以不要怕煩惱。如何轉煩惱?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惡念馬上照住、照破。時時刻刻檢討、反省,不起貪心、瞋心、癡心,口不犯四種過失,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身不造殺、盜、淫等惡行,如果有這些毛病,即刻慚愧、懺悔,不要再犯。貪、瞋、癡及四種口過是淤泥,身體的懈怠、放逸……種種不良的行為也是淤泥;雖然是淤泥,可是紅蓮花、白蓮花都能從淤泥當中生出,離開淤泥也生不出蓮花。所以,修行要想成菩薩道、成佛道,離不開這個凡夫心、離不開煩惱心,只要能夠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淤泥中就能生出蓮花。


 蓮花是比喻這念心,這念心如果有煩惱、妄想,就好比生鏽的鐵蓮花,經由檢討、反省、誦經、持咒、打坐、發願,慢慢地煉掉了鐵蓮花上的鏽,再經過不斷的冶煉、琢磨,鐵蓮花就會轉化成清淨的白蓮花。不論是鐵蓮花、銅蓮花、銀蓮花、白蓮花,都是一種譬喻,代表心念的提升。心清淨了,鐵蓮花就轉變成白蓮花;不但心清淨,還具足大慈大悲,這就轉變成紅蓮花;再進一步,定慧精進,達到金剛定的境界,漏盡煩惱、成佛種智,就轉變成金蓮花了。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還以為是人從蓮花裡生出來。當然,人也可以從蓮花化生,在佛的時代就曾記載有女孩從蓮花化生,但是一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不論從什麼地方出生,有生就一定有死,所以還是用功修行最重要。「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眾生心悟了,就是佛心,不要輕忽自己,自認為是薄地凡夫。凡夫心很可貴,因為凡夫心當中有佛性,煩惱轉過來,淤泥定能生蓮,這念心一定能夠成就定慧、得解脫,心清淨、心定了,就能超凡入聖,安住在真正的淨土。


(二十六)971019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良藥苦口利於病,良藥大多都是苦的,但是良藥才能治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直言規勸的話語雖不如恭維話好聽,卻是真正能提升自己的良藥。就像現在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誠直的規勸,有些人可能聽得沒興趣,但這的確是良藥。有些人喜歡說恭維的話,也有些人喜歡聽恭維的話,但是這些好聽的話對自己並沒有幫助,往往自己最不愛聽的話卻是最真實的話,聽進去就能改善自己的行為,所以說「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人非聖賢,誰能無過?重要的是知過、改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勇於改過,福德、智慧就能增長;不承認自己的過失、推諉過失才是可恥的事。很多人到處去求智慧,智慧在哪裡?如果智慧是菩薩給的,菩薩把智慧收回去時,不就沒有智慧了嗎?所以,智慧不是他人賜予的,智慧是本具的,這念心知過、改過,煩惱就轉變成菩提,智慧就能增長。


 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先知先覺的聖者,從不造惡業;第二種是後知後覺的菩薩,能知過、改過就是菩薩行;第三種是不知不覺的眾生,天天在造惡業,殺生、偷盜、放縱欲求,乃至欺上瞞下,不知悔改,然而卻以自己只是薄地凡夫而非聖人的藉口來原諒自己,這就是不知不覺的眾生,實在是對不起自己。所以,要經常在這念心上用功、返照,返照就是檢討、反省,這念心慈悲、平等、清淨、無住,一定能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護短」是掩飾自己的錯誤、缺點,別人善意告訴你錯在何處,自己不但不檢討、反省、慚愧、懺悔,反而生大無明、發大脾氣,這就是護短,這不是賢者的行為。護短的人,內心是黑暗、煩惱,找不出一點光明。懺悔能生功德、懺悔能生善法,沒有慚愧心、悔改心,哪會有善法?所以要經常檢討自己有沒有護短,如果有,立刻要改過,改過就是菩薩,改過就能生智慧。


 「日用常行饒益」,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居作息、順境逆境、動靜閒忙,都不要忘記上面所說的道理。什麼道理?「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要有感恩心,要正義、忍讓、和合、知過改過,也就是把「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饒益一切眾生、饒益道場,這是真正的菩薩行。


 「成道非由施錢」,「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財物布施,法施是以佛法使大眾解脫煩惱,無畏施是令一切眾生免於畏懼、害怕。要想成就道業,除了修布施,還要有正確的知見,如果不知道在這念心上用功,布施再多的錢也只是獲得福報,沒辦法成道。之前講過,韋刺史請示六祖大師:「為什麼達磨祖師說梁武帝沒有功德?」因為梁武帝著重修福報,希望得大福報、大功德,心有所求就不清淨了。六祖大師為了要解除韋刺史和大眾的疑惑,特別提示「福慧雙修」,除了修布施,還要修智慧才能成就道業。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就會以為:「六祖大師講『成道非由施錢』,所以我什麼福報都不修,什麼功德都不做了。」這就又落入執一非他,不是正確的見解。


 所謂「功德歸三寶,好事給大眾,壞事自己檢討」,以佛法來說,要想成就無上道,必須漏盡煩惱、三惑永斷,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得靠智慧、定力,所以成道不是金錢可以換得的,不是修供養、布施就可以成就的。但是,修行必須福慧雙修,如果不修福報,沒有福報,處處都是障礙,還得為食衣住行煩惱,智慧和定力也很難成就。所以要福慧雙修,不但要修福報,還要有定力和智慧才能成道。


 (二十七)971026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修行是在自心當中去檢討、反省,是要契悟菩提心、智慧心、無住心、清淨心,不需要東求西找,不需要在自心以外去尋求種種玄妙的事,這就是修行的方向。


玄,是形而上的知識、感應、神通,所謂玄之又玄、玄妙莫測,一般人稱為特異功能。真正修行學道要放下這些觀念,因為向外祈求,心就跑到外面去了。大眾看了「何勞向外求玄」這句話,不要認為既然是在自心當中用功,就不需要博學多聞,也不需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觀念也不正確。六祖大師是針對那個時代的人多半喜歡談玄說妙、向外求道、不知反觀自照的弊病,特別提醒大眾,如果要想成道,必須解行並重,不但要有智慧,還要身體力行,如果一味追求形而上的道理,卻不知道實踐,最後還是一場空。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依據「無相頌」的道理用功修行,天堂就在眼前。不但天堂在眼前,淨土也在眼前──就在當下這念心。也就是說,悟了,一剎那就到;若是還在迷惑顛倒當中,天堂、淨土就遠在天邊,怎麼求也求不到。所以,天堂、地獄、淨土,佛、魔,都在這念心。


 聽到這些話,有些人可能更迷惑:「天堂只在目前,難道沒有天堂嗎?淨土就在這念心,難道沒有淨土嗎?佛就是覺悟的心,難道沒有佛嗎?」六祖大師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從因上、理上去努力,天堂不離開這念因心,因做到了,果報自然現前。所謂「因地心,果地覺」,因上做到了,這念心就是定慧不二、就是覺悟的心。覺悟以後,還要時時刻刻安住在覺性上,要站得住、站得長,到最後三惑漏盡,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還是這念心!所以「萬里途程,不離初步」,走了一萬里的路程,從起步直到抵達目的地,仍是不離最初起步要走的那念心,沒有第二個心。例如想要從台北到中台山,到了中台山時,在台北發願要來中台山的那個心還在不在?已經到達中台山了,還是這念心,並沒有兩個心,所以說天堂只在眼前。


 很多人想生天堂,拚命在外面的境界去找天堂。報紙上曾經刊載,某個教門要乘飛碟去找上帝。大眾想想,飛碟是個物質,怎麼能找得到上帝?向心外去求,是南轅北轍;就如同在日正當中找影子,騎牛找牛,始終找不到真實的東西。六祖大師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自心去尋道、求道,到最後仍是虛度一生,還是不明白道在哪裡、佛在哪裡、淨土在哪裡,始終在摸索、等待,這就是在迷的眾生。能夠明白六祖大師的「無相頌」,天堂這條路就找到了,淨土、聖賢這條路也找到了,都在這念心。覺悟與迷惑,就在一剎那間。


(二十八)971102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六祖大師宣講「無相頌」之後,再次叮嚀大眾:必須要依據「無相頌」的道理修行,要「見取自性」,才有辦法直成佛道。修行要了解心性之理,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涅槃性。先從知見上去認識自性,明白自己的這念心在哪裡,從這念心上去認定、取捨;拋棄「心外求佛、心外求道」的錯誤見解即是捨,合乎「無相頌」的道理就直下承擔即是取,明白了菩提心、涅槃性,絕對不懷疑,就能「直成佛道」。禪宗講「見性成佛」,見取自性以後就直了自心、直成佛道,不假任何方便,就是這念心,沒有第二個。見了自性就是道,依這個道修行就屬於修道。「直成佛道」更是重要,第一、要有長遠心,不可一曝十寒,第二、要有真實心,不走曲路、小路、遠路,更不要走錯路、不在路上停留,就是一念到底,才能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心性之法是絕對的真理,心性之法不是相對法、不是對待法。世間法都是相對法、有為法;出世間的無為法則是不相對的。菩提心、涅槃性都是絕對的,大眾要在這個地方去契悟一番。歲月不留人,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諸法無常、諸行無常、人命無常,所以不要再等待了!現在就要趕快用功。修行須經過一番努力才能成就,不是坐著等待就能成道。年紀大的人更要趕緊修行,法不相待,哪天閻王送信來的時候,就要去報到了;年紀輕的人也要趕快用功、趕快修行;壯年的人是正好用功、正好修行,所以佛法是適合各種年紀的人,無論是老年人、中年人、成年人、少年人,乃至於小孩都適合。也不要認為自己現在很年輕,等將來再修行,要知道時不我與、法不相待,任何人都沒辦法掌控時間、沒辦法免於無常。


「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現在法會功德圓滿,大眾就各自回去用功,我也得返回曹溪了。對於「無相頌」的道理,如果大眾還有什麼問題,不妨提出來,也可以隨時來問。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這是總結。當時聽法的韋刺史及其僚屬,以及在會的出家眾、居士、善男信女,每個人都有所領悟,並且信受奉行。什麼是「信受奉行」?聽法、聞法以後還要思惟,要深信不忘,因為如果沒有信心,就沒辦法落實;不但要信,更要受持、實踐、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動靜閒忙中去努力,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才能得解脫。無論在家、出家,都必須依循這個道理學習,依循這個道理用功,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贴主:ywhan于2023_03_04 14:36:44编辑
喜欢ywha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