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马克思的资本论存在的错误 二

送交者: 反中共的左派[♂★品衔R6★♂] 于 2022-07-14 1:31 已读 6768 次  

反中共的左派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 中国网友 写于不同历史时期 整理于二零二二年

使用价值之间这两个不同构成关系的内在区别在于,劳动生产力只会作用与同壹劳动的排列关系,而与并列关系无关。

因为,构成无数单个劳动力内容的其存在数量上的增减,是不会受到任何制约的。因而是无数的,由此而引起的并列关系上使用价值量的增减,也是无规律的运动。人数增加,同壹并列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也增加。人数减少则随之减少。

而且,其中任意壹个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应该是被“当作同壹的人类劳动力”(50)所规定的“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性质的、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作用”(51)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每壹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壹个劳动力壹样,都是同壹人类的劳动力”。(52)从而,其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也是同壹的。

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构成处在排列的场合,“随着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53)这种对立的运动是由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引起的。

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构成处在并列的场合,随着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会随之同步增长。因为,在这裏只是有用劳动数的增长。就如同“如果生产壹件上衣所需要的壹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壹起增加”。(54)所表现的有用劳动量的增长,其结果是壹样的。

因此,如果将劳动二重性理论结构中的同壹人模式,简单的还原为復数人的并列关系模式,就是说,将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由量的变化转换成有用劳动在数上的变化,那么,劳动二重性的理论结构则会立刻显得无所适从。并且使用价值在量上的增加,决定了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也只是较为特殊的事例。比如,能使使用价值量增加壹倍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应该可称得上使产业革命。另外,如果使用价值量的每壹变化,都要从其劳动生产力的角度出发而给予解答,确实是壹件很辛苦的事情。比如,解释使用价值量减少的内在原因,等等。而从劳动力的增减,即有用劳动数的变化这壹角度,去说明使用价值量增加壹倍或减少壹半的原因,则较为简单。

最为重要的是,在并列关系上形成的使用价值量的或增或减,则是日常茶饭事。而且这还是较为普遍的经济现象。

另壹方面,使用价值之间这种并列的关系构成,同样也可进壹步印证价值量和相对价值之间的不壹致。在这裏,要较为详细的对之加以说明。

“两个不同种的商品A和B,如我们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在这裏显然事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上衣则成为这种价值的表现材料”。(55)前者,麻布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56)后者,上衣“起等价无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57)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58)“不论20码麻布=壹件上衣,或20件上衣,或X件上衣。也就是说,不论壹定量的麻布值多少件上衣。每壹个这样的比例,总是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为价值量总是同壹单位的表现,是同壹性质的物”。(59)“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壹件上衣。这种表现也包含着相反的关系。1件上衣=20码麻布,或1件上衣值20码麻布,要相对地表现上衣的价值,可以把等式倒过来”。(60)这样,成为等价物的就是麻布,而不是上衣。可见“壹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价值的商品”。(61)虽然“同壹商品在同壹价值表现中,不能同时具有两种形式”。(62)因为在同壹价值表现中,“这两种形式是作为价值表现的两极而互相排斥的”。(63)但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又是同壹商品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64)不论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只是由于它们具有这两重形式。

在此前提下,同壹商品相应的具备了这两种形式的要素。壹方面,即可作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壹方面,也可是等价形式的表现。只是形式所要表达的内容会发生变化。

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场合,是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所代表的价值上的等量。而在等价形式的场合,是具体劳动所形成的使用价值在单纯量上的等价。所以,同壹等式,即可看出是双方耗费了同样多的劳动或等量的劳动时间。也可看作是双方使用价值的单纯量上的相等。

那么,将这两个不同的内容形式融合为壹体,则成为:抽象劳动的质=具体劳动的量。也就是同样多的劳动或等量的劳动时间=使用价值的单纯的量。

20码麻布=1件上衣,同这种表现相反的关系1件上衣=20码麻布,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同文反復而已。只不过壹旦这样做,成为等价物的就不是麻布,而是上衣。假若生产力发生了变化,不论是20码麻布=2件上衣,还是1件上衣=10码麻布,也都是互为相反关系的等同。

但是,如果同为表现等价关系内容的两个使用价值的构成关系发生变化,情况就会变的不壹样了。

由20码麻布=1件上衣变为20码麻布=2件上衣。如果这是由于生产上衣的劳动生产力发生了变化,使上衣的价值减少了壹半。所引起的在具体劳动量上的变化。那么,假如调换两者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位置,使其关系相反,结果还会是壹样的。这时是1件上衣=10码麻布。

如果这是由于生产上衣的劳动力所影响的。单纯具体劳动数上的增加,比如2件上衣的内含变为这样:20码麻布=1件上衣+1件上衣,由于等价物始终只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单位的量的形式,不在乎其构成方式,那么,假如这时调换两者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位置,使其相互交换,则会出现这样的结果,1件上衣=20码麻布。因为期间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上衣和麻布作为价值是同壹单位的表现,是同壹性质的物。

而且20码麻布=1件上衣+1件上衣这种构成方式还有证明自己存在合理的内在支持。因为期间包含着这样的事实,“随着物质财富(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它的相对价值量会同时下降”。(65)那么,接下来摆在面前的难题是:交换到底应该按什么规律进行。怎么交换?问题会随着它的出现而产生解决的办法吗?

其实在劳动二重性理论以及价值形式理论之前,劳动价值论就已经出了问题。如果说前两者只是使劳动价值论先天畸形的话,那么后者就会使它夭折。

有壹种劳动,它是“生产特殊物品,满足社会对特殊物品的特殊需要的劳动。这种特殊产品的特殊劳动的特殊性质在于,其是完全游离于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之外存在。

1夸特小麦=20码麻布

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两个商品耗费了同样多的劳动,两者“作为价值量是同壹单位的表现”。(66)“作为价值,壹切商品都只是壹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67)因此,“壹种商品的价值同其它任何壹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68)如果双方具有同样的价值量,必定是“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69)在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体系中,价值在这裏“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70)是“多少劳动、劳动多长时间的问题”。(71)因为“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72)所以,社会平均“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73)也被以此作为了单位商品价值量判断的依据。“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该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74)“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壹变化而变化”,(75)“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壹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壹种物品所需要地劳动时间就越长,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76)假设,将麻布看作是理论说明的代表,其会严格地遵循着劳动价值理论地规定。如果生产麻布地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织机地改良而减少壹半,也就是说其生产力提高壹倍。那么,麻布的价值也就是减低壹半。这样,小麦与麻布的交换比例会变成1夸特小麦=40码麻布。反之,亦相反。这是理论的使然。

但作为同样的说明,如果将假设前提由麻布置换成小麦的话,就会发现,商品小麦以其自然的存在形式,拒绝了以上所有的理论。因为有关价值认定和价值变量所依据的所有理论规定,在其身上都不能得以体现。简单的证明就是,什么样的生产力可使小麦的成长期减少壹半呢?

而且,提取任意壹个使用价值单位的小麦,比如1夸特,那么以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理论,则无法找出依据去证实。1夸特小麦可以同20码麻布存在理论上价值量的相等。由于价值量是用“劳动的量来计算的,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而劳动时间又是用壹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77)但任意壹个使用价值单位的小麦,其生产这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都不是可以用小时、日来计算的。作为壹种常识,其所需时间应是日、年这样的计量单位。那么该如何确定1夸特小麦和20码麻布之间的等价交换是源自于同样劳动时间内被生产出来的,具有相同价值量的两个商品呢?

其实,生产这两个不同部门的商品各自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等级的概念,存在着完全不同意义上的差别,在既有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之内,无法说明两者何以能够等价交换。由此可见,劳动价值论有其先天的特殊局限性,这就是其理论逻辑的范畴只与工业部门的工劳动有关,而与农业部门无关,面对农劳动则会全部失效而完全不起作用。

比如,在农业部门,无论哪壹种属的产品,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必要对它们而言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在这个部门中,生产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并不会被人的因素所左右,无论壹个人多懒、多不熟练,小麦的成长周期决不会因他而改变。它们具有的是天然的平均生长力,是绝对客观的存在。在这裏,任何单个商品都可以当作该商品的平均样品,在该种商品中生产任意壹个使用价值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总是不变的。

正因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会改变,所以,农业部门的劳动产品其价值量的变化,在其客观表现上没有任何可觉察的迹象。按照劳动价值论中关于价值量变动的判断原则,农劳动中任壹单位商品其价值都会是永恒不变的。劳动生产力对其不起任何作用。进而也绝不会形成这样的情景:“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总量的价值量。”(78)在这裏,农劳动的劳动生产力不会象其在工劳动上表现的哪样,劳动生产力的每壹变化会影响生产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长短,它的劳动生产力仅仅只与具体的有用的劳动有关,而与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生产活动在壹定时间内的效率。”(79)而不会为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提供任何变量上的可能。

可是,真正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不论是农劳动还是工劳动,它们的活动都是壹定有用形式上的耗费,其对象产品都是劳动生产物都积累了壹定的人类劳动,比如,“同壹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在歉收年又表现为4蒲式耳。”(80)但农劳动中的同壹劳动量无法转换成为时间的量,因其不能从个别使用价值单位上迎接获取时间意义上的价值量,从而无法完成对形成价值实体的这个同壹劳动的计量确认,所以无法等价与工劳动产品之间何以是耗费了同样多的等量劳动时间。再者,同壹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在工劳动的场合应为同壹时间上的排列关系,而在农劳动的场合则壹定会表示为并列关系上的构成。这壹点也更加深了两者之间交换上的困难。

通过分析可知,农劳动所代表的农业部门是完全游离于劳动价值理论之外非等同的存在,虽然,不论是工劳动还是农劳动其表现形式都是壹定量的使用价值,而且这壹定量的使用价值中也必定包含着壹定量的人类劳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不同物只有化为同壹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壹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81)而如果“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82)因此作为结论就是农劳动产品和工劳动产品,因其无法完成量的等约,所以也无法在劳动价值论的体系之中进行所规定的等价意义上的交换。

可见,劳动价值理论从其壹开始就背负着註定失败的命运。
喜欢反中共的左派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