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之间的区别 一

送交者: 反中共的左派[♂★品衔R6★♂] 于 2022-07-02 12:22 已读 7394 次 1赞  

反中共的左派的个人频道

+关注
作者 王若水(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写于 一九九八年

被误解的马克思

现在再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是壹个马克思遭到严重误解的领域。

为甚么会误解呢? 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已经做了几十年,为甚么还有误解呢? 马克思的经济学是较少受到误解的,因为马克思有三卷《资本论》摆在那裏。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就有误解了,因为马克思讲得少。哲学呢? 我们过去受苏联影响,只读恩格斯和列宁的几本书,很少读马克思原着。马克思早年钻研哲学,写过壹些文章,但都不好懂,后来他把重点放在政治经济学上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些重要遗着只是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才发表,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誌意识形态》,马克思的《1844 年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些列宁都没有读过。不能说列宁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了解是深刻的,斯大林就更不消说了。斯大林有条件读到上述的马克思着作,但他根本不重视,也不知读过没有。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又是受苏联影响的。我们长期跟在苏联后面,把列宁主义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的合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个影响时间是很长的。

为了说明列宁的哲学思想同马克思的不同,让我们先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谈起。

《唯批》的基本思想,用壹句话来概括,就是: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命题好象没有错,难道马克思不是也这样说吗? 问题就出在对“反映”的了解。

列宁是把这个词和“摄影”“復写”的同义词来使用的? 他在书中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声明“反映”和“摄影”“復写”有什么不同。这种认识论,是常识的唯物论。在中国,由于多年来照抄苏联的说法,学校和课本中都是这样讲的,所以许多人也就以为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

列宁反復强调,认识的对象,即客体的存在,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这种话只有在壹定条件下才是对的,但不能成为壹个普遍的命题? 它否认了“人化的自然” ( 马克思语) 。我面前的这种桌子,当然是独立于我的意识而存在的? 但是桌子不是自然物,它是人造出来的。造第壹张桌子的人,总要事先有壹个设想,也就是桌子的观念。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的特点,就在于他在制造壹件产品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壹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恩全集》23 卷202页) 。不仅桌子,所有的社会财富都要这样看。自然是财富的母亲,劳动是财富的父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初把财富看做是单纯的客体,看成是独立于人以外的、不依赖于人的自然物,亚当斯密则把财富看做是劳动的创造,马克思认为这是壹个巨大的进步。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桌子看成是客体,还要看到桌子的主体方面,也就是从桌子中看到人的劳动、人的意誌、人的智慧。这就是见物又见人,并且是从物中见人。

不仅如此,桌子是商品,它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什么呢? 表面上是物与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离开了人,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什么价值。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要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按照列宁的观点,客体就是客体,不依赖于人存在,这正是马克思所批评的。马克思在着名的《费尔巴哈论纲》中说以往的壹切唯物主义对对象“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 不是从主体( 旧译为主观) 方面去理解”,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长期不为许多人理解,列宁也没有很好理解。

马克思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列宁按照他的反映论观点对此作了解释。他说: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反映可能是对被反映者的近似正确的復写... 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壹般原理。看不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的联系,这是不可能的。” ( 《列宁全集》18 卷338 页)那么马克思说的“存在决定意识”就是说意识是存在的“近似正确的復写”吗? 错了!马克思说的“存在”是社会存在,它并不是在人以外的东西。马克思说的“社会意识”,包括宗教、道德、文艺、法律、哲学等意识形态,它们不是反映人以外的东西,而是反映人自身的存在,而且这种反映也不是依样划葫芦的復写。

马克思在《德意誌意识形态》壹书中是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词的,是说这是壹些打上了阶级烙印的虚幻的观念。拿宗教来说吧,它不但不是什么客观存在物的“近似正确的復写”,甚至根本不是復写。那么怎样用社会存在来解释它的来源呢?

人创造了上帝,但人却反过来说上帝创造了人,这是壹种异化,壹种颠倒。

马克思说: “国家、社会创造了宗教即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 《马恩选集》1 卷1 页) “宗教裏的苦难就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或者说,它是“人民幻想的幸福” ( 同上2 页) 。

因为人民遭受苦难,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要创造出壹个上帝来,作为祈求的对象,把幻想寄托于死后的天国。这样,宗教是现实生活的壹种反映,但它是壹种曲折的、歪曲的反映,不是那种照镜子式的反映,不是列宁理解的那种反映。

列宁在《唯批》后写的《哲学笔记》中,局部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说人的心灵认识事物,“不是简单地、直接地、照镜子那样死板的行为,而是復杂地、二重化地、曲折地... ”。照镜子和照相是壹回事,说认识不是照镜子,就是说不是照相。

其实,意识形态已经不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了( 并非壹切思想都是认识) 。

拿客观的桌子产生桌子的观念这种“唯物主义的壹般原理”来解释意识形态的产生,是根本不行的。旧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是用人以外的客观对象来说明感觉和表象的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用人自身的社会存在来解释意识形态的根源。在前者的情况,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观念是来自面前的客观对象。

在后者的情况,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思想是受什么东西在背后推动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头脑中发生这壹思想过程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跟到底决定着这壹思想过程的进行,这壹事实,对这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 ( 《马恩选集》4 卷250 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词,只用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就是哲学上讨论的“心物关系”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物”吗? 否。马克思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但所有这些都是离不开人的。它是指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人的社会存在? 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人不是纯粹的物质,人有肉体和精神,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不是像斯大林说的那样,是把壹般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而得出来的。

官方马克思主义或正统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阶级性,这样就壹方面取消了人的共性( 人性) ,另壹方面抹杀了人的个性。他们的根据,就是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误解。

第壹,社会关系是很丰富的,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等都是社会关系,不能全部归结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诚然很重要,但是把这种关系从人的总体抽出来,抛掉其他关系,这仍然是抽象的人。马克思说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仅仅是阶级关系。

第二,社会关系是会异化的。许多人都忽视了,马克思在上面那句话之后,紧接着说: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为甚么要批判人的本质呢?

马克思在另外的地方说到“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 《哲学手稿》) ,又说,劳动是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东西,而劳动是自由的实现。

我们有足够的根据认为,马克思的意思是人的本质是自由。但这个本质不是现成地给予人的? 换句话说,人不是生而自由的。在这壹点上,马克思既区别于卢梭,又区别于萨特。人能够自由,这只是人的潜能,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它,而劳动总是在壹定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而生产方式是前壹代人留下来的,不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自由。自由的实现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这是壹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初的、从动物分离出来的人,在壹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壹样不自由的? 但是文化的每壹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壹步。” ( 《反杜林论》)但是这是壹个辩证的过程。人在获得自由的过程中又会陷入新的不自由。

例如,壹定的社会关系本来是使得人的自由能够实现的条件,却又可能变成人的新的桎梏,这就是社会关系的异化。

现在我们可以较好地理解马克思的话了。马克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质只能在壹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的本质。

但是社会关系是会异化的,异化了的社会关系不但不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反而成为反人性的东西。所以马克思说,专制制度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批判这种“现实的本质”,所以没有革命性。按照马克思,这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不仅要批判,而且要推翻: “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壹切关系” ( 《马恩选集》1 卷9 页) 。

从这个观点来看,阶级性虽然可以说是人的现实的本质,但这是异化了的本质,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被摧残为畸形的人,变成了奴隶,变成了活的机器,变成了齿轮和螺丝钉( 雷锋以当齿轮和螺丝钉而自豪,马克思则尖锐地把这当做资本主义对人的扭曲来批判) ,这是人性的异化。

马克思说: “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无产阶级之所以必然产生对他的生活状况的愤慨,就是由于“它的人类本性和它那种公开地、断然地、全面地否定这种本性的生活状况相矛盾。” ( 《马恩全集》2 卷44 页)马克思曾贊扬过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但是他从没有把工人阶级描写得完美无缺,象后来的正统马克思主义那样。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应当消灭自己,消灭自己的阶级性,恢復自己的人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实践的唯人主义

几十年中,某些流行的哲学教科书翻来復去讲的是“存在第壹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这种讲法,没有跳出旧唯物论的窠臼。人们以为,只要加上“思维对存在起反作用”就足以和旧唯物论划清界限了,其实是大谬不然的。

1932 年马克思的《1844 年哲学手稿》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壹件大事,欧洲壹些“马克思学”的学者开始从新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他们发现了壹个不同于俄国版的马克思主义,壹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壹时轰动了欧洲。虽然这项研究为二次大战所中断,但战后又以其冲击波震动了北美,出现了壹大批有关着作,并且孕育出了不同的学派。可以说,《手稿》赋予马克思主义第三次生命。

对“劳动的异化”的分析, 构成了《手稿》的中心部分。这个思想后来就发展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思想的极为重要的概念。过去苏联哲学界长期不註意甚至否认异化这个概念, 所以很多马克思的观点都没有搞清楚。

中国翻译《哲学手稿》不算太晚, 1956 年第壹个译本就产生了。然而由于原文的艰深和译文的生硬,当时只有少数人註意。到八十年代初才在学术界形成研究的热潮——然而这时青年人已开始厌倦马克思主义了,他们追求更时髦的东西,从尼采到萨特。另壹方面,官方又把这种“异端”马克思主义视为主要敌人和批判对象。到现在,青年学生仍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此壹家,无非是讲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还有什么别的呢?

然而如果不把青年马克思和成熟的马克思联系起来,就不可能对马克思有完整准确的了解,就看不到马克思思想中最宝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人,是现实的人或实践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壹种历史哲学,它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 《马恩全集》42 卷131 页)。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人创造了并还在创造着人的世界,同时创造了并还在创造着自己。

最初的人和动物的区别不是很大的。人类面临的第壹个问题就是生存,就是解决衣、食、住的问题,因此就要进行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对这壹点的重要性予以充分估计,说这是“壹切历史的第壹个前提” ( 《马恩选集》1 卷32 页) 。这个问题不解决,人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其他都谈不上。

但仅仅是停留在维持生存这个水平上,人和动物就没有多大区别了。“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人类的机能。然而,如果把这些机能同其他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唯壹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它们就具有动物的性质。” ( 《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 生存、享受、发展。

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享受? 我们在许多年内把享受当做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这是违反马克思的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只反对把自己的享受建筑在别人的痛苦的背上,要改变工人只劳动无享受和资本家只享受不劳动的状况。享受有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或文化享受) 之分,物质享受是消极的,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享受不是最高的需要,最高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这要通过自由劳动来实现。

马克思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 解放人, 首先就要解放劳动。本来是劳动创造了人? 但是在阶级社会中, 劳动却是对人的身心的摧残, 使人不成其为人, 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几千年来, 脑力劳动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体力劳动成为多数被压迫者的命运, 所谓“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在广大的劳动群众中, 不知有多少有才能的人和天才, 只因没有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而被埋没了? 而少数知识分子也只是得到片面的发展。在过去, 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是受经济条件决定的。马克思相信,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废除阶级之后, 人们将能够普遍得到进行自由劳动的机会。所谓自由的劳动,并不仅仅是不受剥削而已,而是壹种创造的劳动,这种劳动是人性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是“乐生的要素”。马克思认为,即使消灭了剥削,只要劳动是为了衣食,为了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这种劳动就仍然不是自由的,是不得不进行的,它仍然属于“必然性的王国”,真正的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 《马恩全集》25 卷926927页) 。恩格斯认为,到了共产主义,人类就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但是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领域是人类不能完全摆脱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自由王国才能繁荣起来。

这裏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经济学上有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开支与家庭总消费支出之比,其数值越小越表明生活富裕。

按照马克思,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自由时间越多,越表明生活的自由和丰富。所谓自由时间,主要不是指闲暇时间,而是指进行创造性劳动( 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建筑设计、理论构思、文艺创作、艺术表演等等) 的时间。在共产主义社会裏, “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 而是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 ( 《马恩全集》46 卷, 下,222 页)马克思曾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形态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的形态( 家长制的, 古代的以及封建的) 特点是人的依赖性? 第二大形态( 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人的独立性, 但这种独立性是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 第三大形态的特点是自由个性, 这种自由个性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财富基础上的。(见《马恩全集》46 卷, 下,104 页)马克思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就是要创造壹种全新的人,为了创造这种人,就要创造壹种全新的社会条件,使得每个人都能充分地全面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的社会不要求个人牺牲自己,相反,“每个人的自由是壹切人的自由的条件”。异化克服了,人将成为“自为的人”,世界成为“为人的世界”。人将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

我在1986 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中说过: “以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什么有什么’的社会, 就是每个人都过百万富翁的生活, 这是普遍存在的误解。它的错误不是把共产主义看得太高了? 恰恰相反, 是看得太低了, 因为这裏使用的价值尺度, 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尺度。马克思的着眼点不是‘物’ , 而是‘人’ , 不是享受, 而是创造( 创造本身也是壹种享受) ”。马克思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的人不是占有得多的“富有的人” , 而是充分发展了人的本性的“丰富的人”。马克思是重视物质生活条件的, 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但是这不等于说, 物质生活是最重要的? 正相反, 马克思把精神的价值放在物质的价值之上。黑格尔提出, 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而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见黑格尔: 《历史哲学?绪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个思想, 把自由看做是人的本质。

只有这样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才能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有机的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吃饭哲学” , 这是壹种浅薄的了解? 毋宁说,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 革命的哲学, 自由的哲学。

历史的实践表明, 许多社会和历史现象不能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来说明。阶级斗争学说包括了辩证法的运用, 但也有违反辩证法的地方。

晚年恩格斯在评论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时曾指出:达尔文以前,生物学家只强调有机界的和谐与合作? 达尔文以后,这些人又只看到斗争。两者都有壹定的道理,但两者都是片面的。自然界的事物的相互作用既包括和谐也包括冲突。“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 ( 《马恩选集》3卷572 页) 。这是正确的辩证法的观点。遗憾的是,恩格斯没有进壹步发挥这个思想来审查阶级斗争学说。他本应当接着说,在社会领域也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象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那样? 可是,他没有这样说。到了列宁,就把这种片面强调斗争的观点从社会领域扩大到整个宇宙, 提出了“斗争是绝对的, 统壹是相对的”命题。但列宁还认为发展既是对立的斗争, 也是对立的统壹( 见《哲学笔记》) 。斯大林干脆取消对立面的统壹, 说发展过程不是通过现象和谐的开展, 而只是通过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

毛泽东本来是坚持“对立统壹”,反对斯大林只讲斗争不讲统壹的, 所以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9 年到1962 年那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壹性”论争, 背景也是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分歧: 承认不承认壹切矛盾都有同壹性。但到了1964 年,毛泽东却又用“壹分为二”来否定“合二而壹”,认为任何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这就回到了斯大林的立场。只讲斗争不讲统壹,把壹切斗争都看成是“妳死我活”的斗争, 这就是指导“文革”的“斗争哲学”。毛泽东在壹些方面虽然是巧妙运用辩证法的能手, 但他并没有完全掌握辩证法? 他否定“否定之否定” , 不承认“正”“反”之后的“合” , 就表现了这壹点。

恩格斯不仅批评了“生存斗争”学说片面强调斗争的错误, 也批评了把这种学说应用于社会领域时只看到生存问题的片面性。他指出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不仅是象动物界那样争取生存资料,而且是要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把动物社会的生活规律直接搬到人类社会中来是不行的。壹有了生产, 所谓的生存斗争便不再围绕着单纯的生产资料来进行, 而要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来进行。” ( 《马恩选集》3 卷572 页)今天我们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应当说,阶级斗争学说有它的真理性,可是它夸大了“阶级”的作用,也夸大了“斗争”的作用,这都是片面性。如果我们因为不满意阶级斗争学说,就提出“阶级合作”,“阶级调和”,笼统地反对革命,那就是陷入另壹个极端了。能够合作当然好,可是妳要合作,对方不合作怎么办? 对压迫难道不应该反抗? 我贊成今天用改良的方法,但我不同意连辛亥革命也否定。别的不说,维持满清的统治,民族问题就无法解决。群体之间总是有利益的矛盾和冲突的,什么时候要强调斗争,什么时候强调合作,斗争和合作又采取什么形式( 并非壹切斗争都是“妳死我活” ) ,都要看具体条件。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和劳资合作有关系,可是如果工人阶级壹味合作,不去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行吗? 黑人运动,妇女运动,也是如此。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是争取来的,不是恩赐的。壹味讲调和、合作、妥协,那是不是连请愿、示威、罢工这些斗争形式也要取消?

以为马克思主义是反对或者害怕自由,特别是个人自由,这种误解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很流行。我在哈佛时,有个学生问我:“如果要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之间做选择,他们会选择什么? ”他们总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自由,是因为这些国家遵循马克思主义。这不奇怪,奇怪的是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也这样宣传。在我们国家,“自由”壹词在很长时间裏是带壹些贬义的,好象这是只有西方国家主张的东西。在六十年代,《人民日报》的头版曾出现过壹条报道,题目是《管庄——自由王国》。管庄是北京东郊的壹个住宅区。妳以为它是说管庄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吗? 不对。它是说管庄的秩序如何乱,小偷、流氓如何猖獗,卫生情况如何糟,总之,是无人管理,壹塌煳涂,这就叫“自由王国”。

壹个自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的报纸,就是这样亵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的。

这种误解和另壹种误解联系,就是以为马克思是轻视个人价值的,共产主义就是“大公无私”的社会,共产主义精神就是毛泽东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果壹个社会或群体裏的每个人都为集体作奉献,作牺牲,而拒绝为自己谋利益,也拒绝接受别人给他的奉献,那大家的奉献到那裏去了呢? 所谓集体的利益就是空的了。我在十年前就说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做不到的,这是壹种悖论。如果有人对我做好事,他是在“利人” ? 但是如果我接受了,我就是“利己” ? 如果我不想“利己”,我就要拒绝他对我的服务,那么我就是不让他“利人”。同样,我去“利人”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这裏的“利己”,是自私的意思,“毫不利己”就是毫不自私? 那么为什么不说“毫不自私”呢? “利己”在这裏是和“利人”相对的,后面的“专门利人”这句话,是“做有利于别人的事”的意思,那么前面的“利己”,就只能是“做有利于自己的事”的意思。既然要“专门”做有利于别人的事,那就是“毫不”做有利于自己的事的意思。壹个革命者只有在为革命而牺牲生命的时刻,才是彻底抛弃自己? 在其他时候,是不需要,也不应该这样做的。须知自己也是革命或建设的壹个力量,须知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列宁提倡的格言要好壹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人人”,包括自己在内,这就不是“无我”。我们不能壹般地反对“利己” ,只能反对“损人利己”,但“利己”不壹定要“损人”,有很多事是既利己又利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教条不适合今天的社会。

要实行市场经济, 就不能要求大家毫不利己,只能把利己和利人结合起来。壹种商品只有能满足别人的需要才能卖出去,才能赚钱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换句话说,只有利人,才能利己,或者说,为了利己,就要利人。这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当然也有人靠欺骗,靠买伪劣商品,但这究竟不是市场经济的通则。所以说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就是“损人利己” , 这个话是不全面的。

有这种误解的人把个人和集体绝对对立起来,以为个人是无足轻重的,集体才是壹切。其实压制个人的集体是异化的集体,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虚幻的集体”。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国家就是这样的集体,它把资产阶级的利益冒充为全民利益,在这个名义下牺牲其他阶级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裏有没有虚幻的集体呢? 也是有的。象林彪和江青集团就把自己的利益冒充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要人民去为“革命”牺牲,而实际上得到好处的是他们。这种虚幻的集体是抹杀个人的正当权益和压抑个人的创造性的。今天我们讲奉献当然是对的,但也要惩治腐败,要问壹问,我的奉献到哪裏去了? 要防止有人口口声声叫别人“无私奉献”,自己却在搞以权谋私。马克思贊成的是“真实的集体”,它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 在这种集体中,个人并不淹没在集体中,而是在集体中得到自由和发展。马克思认为,在他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裏,集体和个人的对立的物质基础已经消除了,因此不需要牺牲个人? 他在《德意誌意识形态》中说,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既不是“自我牺牲精神”,也不是“利己主义” ( 《马恩全集》3 卷275 页) 。

当然,我并不认为马克思找到了壹条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道路,前面已经说过了。

十九世纪的欧洲,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悲惨命运成为壹个触目惊心的问题,作为人道主义者和革命家的马克思把註意力集中于这个问题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个问题已不再是今天的头号问题了。虽然如此,只要异化存在,马克思的壹些思想就没有过时。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就是要使人从形形色色的异化形式解放出来。
喜欢反中共的左派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