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心路游记之六:禅修入门(下)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6-15 12:10 已读 9387 次 1赞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6,禅定两个特征的不兼容性,造成一般人在禅修起始阶段都会遇到难以两者同时兼修的巨大难题,这是禅修者禅修之路上的第一道难关。那么,有没有某种能适合绝大部分人的,相对容易的禅修起始方式呢?以下为初涉禅修者提供一些我对禅修起始阶段如何兼修两个禅定特征的心得。

先说两个真实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在《武林高手》一文中提到的意大利青年,也开始学习禅修了。但他总是抱怨没什么时间修习,因为他是一位半工半读的留学生,读书之余还打着两份散工(一份就是我所在公司的工作),另一份工是在一间意大利餐馆擦碗碟,任务是把成百上千已洗干净的碗碟用布擦得不留一点水印。工作并不繁重,却无聊到直打瞌睡。我说这可是禅修的好时机!我教他擦碗碟时,忘掉功利心(不要想擦碗碟这个任务有意义或是无意义),忘掉自我,注意力既在碗碟上,又不在碗碟上,对自己正在擦碗碟这个任务清清楚楚,对擦碗碟时的每一个动作、姿势、力度都了了分明,心中有数。意大利青年按我的指导尝试了几天后,开心地对我说:果然有用!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下班后不但没有往日的疲倦,还显得精力更充沛,往日心底里时常莫名出现的烦恼也大大减少。

另一个例子则过去好多年了。一个朋友的儿子当时在深圳一间“臭名昭著”(读者应该懂的)的公司里从事装配线上的工作,每天千篇一律地对着眼前的电子线路版,重复着同一套动作。他说他十分理解那些因此而跳楼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有多次想从窗口跳出去的冲动。我在与朋友儿子的通讯中指出,令他情绪低落的原因,不是单调乏味的工作本身,而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联想:想到自己的青春耗费在这电子线路版上、想到自己的价值就是这每月的三千元、想到前路茫茫这种局面不知何日是尽头……。我告诉他,何不把这份工作当作锻炼自己心态的机会?没有强大的心理质素,日后即使有好机会也会被自己错过。我把禅修的入门办法告诉他,建议他用在每日的工作上:清楚意识到眼前的是电子线路板,清楚知道自己的双手在工作中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除此之外,清空脑中的所有杂念,包括与当下工作有关的,包括下班后那些烦恼事,那些开心事,忘掉时间,忘掉自己。若干日子后,朋友的儿子来电:由于按我的方法工作,效率奇高,出错率奇低,更由于他始终心平气和脸带笑容,与同事及上司的关系特别好,现在他已升职为一个小工头,月薪八千。他问我接下来该如何禅修。我回复他:接下来尝试领悟八千等于三千的道理。又过一段时日,他回复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每天清早醒来,都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如何起床、更衣、梳洗、上班、下班,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笑,看着自己如何一本正经,看着自己如何胡作非为。

他开始悟道了。

一般人的印象里,禅修就是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这也是禅修,这种禅修方式叫做坐禅,坐禅常用的姿势佛家称双跏趺坐姿。坐禅确实是禅修的其中一种重要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太适合初学者,因为同时兼修的冲突一下子就被遇上了,加上初期坐禅时的腰酸腿痛初学者难以无视,静态之下那种辛苦的感受更会被放大,没有禅修经验的人会显得无所适从,往往因此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上面两个例子里的禅修方式,叫做“动中禅”,这是一种适合初学者的禅修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在行动中实现禅修。对于初学者,这行动是越简单越好(注:刚好两天前哲版有网友发表了一篇转载《威廉·卡尔文:智力的本质》,可以作为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参考)。两个例子里的初学者,都正在从事某种无须什么大脑思考的,简单机械性体力劳动。此类劳动有一种强迫的性质,令劳动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当然这种清醒远未能达到明觉状态,但因为我要求他们在工作中断除功利心,即尽量减少无序联想及减低情绪起伏,他们已能体会明觉状态的个中滋味。

动中禅不拘一格,读者在家中,在路上,在工厂或公司里,都能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到禅修的时机。对于初学者来说,每次的禅修时间在两到三个小时左右才能收到效果。

也有人通过书法或绘画进行禅修的,这些也属于动中禅。但我认为这些方法不适合初期禅修者。因为书法绘画讲究技巧,技巧是一种属于“智”的运用,而“智”是禅修的大忌。

有看过我之前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我经常有开长途车出差的机会,为此还写了几篇《心路游记》,我把开长途车也作为禅修的一个机会,还自己把这种独创的禅修方式命名为“行车禅”。

行车禅是一种相当容易进入禅定状态的动中禅修方式,但这是一种十分“奢侈”的方式。说其奢侈,是因为必须满足许多特定的要求:驾车者必须有熟练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驾驶经验,对所驾驶的车辆的各项技术指标安全系数都心中有数,还要熟悉路线,这路线必须以高速公路为主,在高速公路持续行走的时间最好不低于两小时,这高速公路还应该是不太繁忙甚至车辆稀少的郊外乡村高速公路(特别是对于初学禅修者)。

满足了上述条件后,就可以开车上路了。

(提醒读者或学习禅修的人士注意:这里有关“行车禅”的内容只是让各位对禅修加深认识,本人并不提倡推广这种禅修方法,因为毕竟是开着车并且在高速公路上,有相当的危险性。并且禅修不是一两次一两日就成功的事,必须反复进行。我想没有多少人有机会频繁地在高速公路跑两三个小时以上。)

对于初期禅修者,通常在高速公路持续驾驶半个小时后,才会出现让驾驶者领会到“禅意”的感受:由于速度的稳定,驾驶者除了把握方向盘外,基本上没有了其它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状态稳定的驾驶后,驾驶者的情绪亦趋于平稳,但“必须认真驾驶”这个强迫性指令至始至终被执行着,驾驶者的意识因此保持着清醒。在清醒意识下,驾驶者对路线、目的地等与此次驾驶有关的所有信息,都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前面说过,内在意识引起的情感波动远比外境引起的情感波动难控制得多。但处在长时间单一的驾驶状态时,由于外境接踵进入驾驶者的视野,内在意识的情感波动就变得很容易被控制,由潜意识产生的无序联想,其频率会变慢甚至停顿下来。结果就是:驾驶者只需对眼前的山水保持着平常心,对所谓美景不要大惊小怪,就能够在不破坏外在和潜意识两种无序联想平衡状态的前提下,把两种无序联想出现的频率双双降下来,也就会对“明觉状态下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的特殊状态”产生初步的认识。不过,此时的认识只能让驾驶者达到“欲界定”的初级层次,离真正禅定还有很远。

我驾驶长途车时,对目的地心中有数,但对距离则不去思考,即无论计划驾驶距离是一百公里、五百公里还是一千公里,我都保持一样的心态。对需要驾驶的时间我同样心中有数,但时间对我来说没有了长短的意义,而只是表示某种技术性指标刻度。也即是说,如果我打算在驾驶过程中禅修,则驾驶过程中的距离时间的“延申概念”都不复存在,我只要清晰知道:我在驾驶,我驾驶的车辆正以某个速度行驶。

这就是一种“当下”的心识。

“活在当下”,许多教人处世的书籍都会提及。《圣经》云:不要为明天忧虑。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态度。而禅修,更要求把“活在当下”作为时刻牢记的座右铭。为什么要“活在当下”?一般人接到一个任务,要连续开十个小时车,走一千公里的路,一股沉重的压力感马上就会在心头形成,这压力感亦是一种无序联想,这种无序联想,把未来的压力提前叠加到眼前。所以我驾驶时,刻意不去思考时间与距离,目的就是为了把压力分散,把其变为尽量小的单元。试想想,一分钟或者一秒钟,一公里或者一米,都是一眨眼就过了,何来压力?

人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把未发生的压力烦恼叠加到一起,人就时刻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那是何其愚蠢的事。

驾驶过程中,我“眼观六路”,但“没有焦点,却又处处焦点”。

这里顺带介绍一些驾驶经验,结合这些经验能让读者更明白禅修:教车师傅教初学者驾车时,常要求学生要集中精神观察路面状况,但又要求学生保持放松,这两个矛盾的要求常常令初学者不得要领。既要集中精神,又要放松,即我说的“没有焦点,处处焦点”。

如果我们在驾驶时心不在焉,迟早会出事故,但如果精神高度紧张,也同样容易出事故。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的奥妙,就在于有没有领悟“没有焦点,处处焦点”。初学驾驶者处在车水马龙的路上,视觉接应不暇,根本不知道该注意什么,又或者注意了不重要的一点,却视而不见具有危险性的另一点。这叫做“处处焦点,实际上没有焦点”(这也是阅历不够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常遇到的问题。亦因此,当有人要求我就时事发表评论时,我都会婉拒。因为,每天都有新的事件发生,每天都“时事追踪”地发表评论,就是“处处焦点”,人就会“迷”进去了)。

此外,“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也反映在对其它车辆或行人的动态,有没有瞻前的预测能力。瞻前的预测能力亦是明觉状态的其中一项要求:对事物的变化流续了了分明。举个例子:以我的经验,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及没有药物或酒精影响的清醒状态前提下,车祸大多出现在转线(变换车道)的时候。特别是初学驾驶者,注意力通常只集中在前方,而不知道如何留意两旁的车辆运行情况。每当要转线前,教车师傅除了要求学生观测倒后镜外,更都会要求学生对计划要进入的行车线用“扭头过肩”的方式观测,因为这是观测“盲点”的唯一方法。但我认为这些还不够,因为这些都是(共时性)当下情况的判断,缺少了对情况(历时性)发展变化的判断。正确的驾驶方法是:倒后镜不只是为了转线时观测车辆而用,而应该是在驾驶过程中,即使没打算转线,也要作为“没有焦点,处处焦点”的一部分,时时观测,这样才会对左右后三方车辆的动态心中有数。如果做到了这点,则在心里作出转线的决定后,在再次观测倒后镜之前,心里已经清楚此时转线有没有危险,所谓盲点实际上已不存在,随后的再次观测倒后镜,及扭头过肩只是一种双保险的确认性质。以这样的方式驾驶,转线时出车祸的几率将大大减少。

“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以及明了事物的变化流续,既是驾车经验之谈,也是禅修时明觉状态的特征,又能成为一般人日常的心理训练项目之一,更是人生、事业上最佳的处世处事策略。“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也是我对“人生不要太执着”这句话的理解。能够做到“没有焦点,处处焦点”,人生会显得特别顺畅,就如有经验驾驶者驾驶车辆时的得心应手(声明:特别顺畅可不保证一定发达哈,别会错意了)。

驾驶时对车窗外的景色,不作情感判断及无序联想。例如,对于眼前一座山峰,我只是在心识上知道这是山峰就够了,而不对这座山峰作出雄伟、美丽、巍峨、这山展示了沧海桑田的伟大见证等情感色彩的评价。或者,在心识上以“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评价:【在人的审美观上】,这山属于雄伟、美丽、巍峨。也不会继续就这座山峰发挥想象力,例如:这山像一条龙、这山像一只虎、这山适不适合居住、山上是否住着神仙等等。

不作情感判断及无序联想,那么,尽管在驾驶着车子,驾驶者实际上就没有付出太多的精神力,即使是长途驾驶,也就不会过于疲倦了。

在人生路上我们往往也有“心累”的感受,正是因为我们“想太多了”。

前面两个利用擦碗碟、装配线工作进行禅修的例子,以及行车禅,都属于动中禅。不过,这些例子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行车禅更是又危险又奢侈不值得提倡。我发现,佛家还有一种也属于动中禅的禅修方式,则既安全又“廉价”,应该适合大多数人。这种禅修方式叫做“行禅”,行禅意思是在行走中参禅。佛教徒常在平路上,以十米距离左右,反复地来回行走进行禅修。

我作行禅时,则采用林中散步的形式。林中散步英文叫做“Bushwalking”,Bushwalking是西方人喜爱的一种郊游运动方式,在澳洲各大小公园里专门开辟有大量供游客行走的小径。这些小径有的适合一家大小轻松安全地游玩,有的只适合成年人作探险之用,有的半个小时就到终点,有的要走一整天。

利用Bushwalking行禅是一种相当安全又不枯燥,更能够体会禅乐的禅修方法,以下为读者简单介绍。

首先要明确的是,禅修不是一两天一两次的事,必须反复多次的修习才有效果,行禅也是如此,不要指望一两次就明白觉悟。不过行禅是一种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即使暂时未能明白禅修,就作为锻炼身体又何妨?

第一、二次行禅实际上只能算是郊游性质,目的是为了熟悉线路,使接下来的行禅能够心中有数。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每次行禅,都应该在同一条线路上进行,才能减少种种不可预测的,对行禅会产生干扰的因素。不过,熟悉线路后,就不能再抱着郊游的心态了。

选择线路时,不要选那些危险的或是太崎岖难行的,因为行禅不是探险,不是猎奇。同时尽可能选择游人出现较少的线路,这也是为了减少对初习禅修人士的干扰。

行禅的时间不宜太短,每次有两三个小时为佳。

独自行禅效果会好一点,但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妨结伴同行。但在行禅过程中,同伴之间应尽量不要语言交流,因为行禅不是交谊活动。

穿适宜步行及防滑的鞋子,宽松的衣服,带上一瓶矿泉水,其余的物品可免则免,尽量轻装,耳机、相机、手机什么的,则不应该带了。记住,行禅不是郊游。

行禅时心境要随意轻松,步幅不徐不疾,心态上不带目的,不要祈盼会有什么令人惊喜的物事出现。

行禅中同样要训练自己做到“没有焦点,处处焦点”:在身处的环境里,对沿途的景物要训练自己做到“尽收眼底”,但又不被任何特别的景色吸引,即面对一朵美丽的花,以及一棵普通的小草要“一视同仁”。 同时对任何景物要只观测而不起任何情感反应,只是中性客观地判断:这是花、这是草、这是树、这是路。

对听到的、嗅到的“鸟语花香”亦如是。

不去想还有多少路要走,还有多少时间才会到达目的地,但要时刻清楚意识到“我在行走”这种情形,一方面对周遭景物了了分明,一方面对自己“正在行走”中的每个步姿了了分明。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起情感反应很难。如果真的起了情感反应,也就顺其自然,但仍然是尝试以第三者(旁观者)的心识代入。例如如果看见一簇好看的花,心中有一股喜悦的感受,就细细品味这种感受,然后得出“哦,在【人的眼中】这簇花赏心悦目”、“对于人来说,赏心悦目的感受原来是这样的”。

此外,尽量不要把日常的烦恼、需要解决的种种难题带到行禅时思考。但对于初学者这也很难做到,许多时候烦恼或要解决难题的念头会不请自来,那就既来之则安之,然后同样尝试以第三者的角度,用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去看待烦恼及难题。例如:嗯,这种事确实会令人心烦;原来这就是烦恼的感觉;原来这叫做痛苦;这难题确实不容易解决等等。习惯了这样思考之后,脑海中种种快乐痛苦烦恼等等情感波动,及由此而诱发的无序联想,就慢慢地变得不再杂乱无章,而是以“没有焦点,处处焦点”的井然有序呈现在心识里,人会逐渐变得清明,就会产生豁然开朗的觉悟。

如果某次行禅因为太多烦恼或困扰而没什么收获,那也顺其自然。来日方长嘛,这次就当郊游或锻炼身体罢了。

反复多次的行禅后,修习者一定会有所得着,从而感受到一种禅乐。这种禅乐,在达到真正禅定时,也会作为情感波动的一种而除去,但对于初次习禅的人,却是一种必要的、能吸引习禅者继续禅修及增强信心的动力。

禅修初学者能达到的禅定境界,一般只能达到最初级的层次——欲界定。当然也不能否认个别悟性特别高的人,能跳过这个层次直接达到禅定境界。

在欲界定时,禅修者“心渐虚凝,不复缘处”,佛家称为“粗住”。再进一步“其心泯泯转细”,这叫做“细住”。持粗细住时,“身心自然正直,不复疲倦,此定虽未能降服贪嗔之欲,且身心及其活动感受仍依色法而立”(意思是尽管情感不再波动,没有胡思乱想,但苦乐感受还有,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不过偶尔会出现“若见电光,暂得见道”的妙处(即禅定的两个特征开始兼容,但未能成为常态)。

二,心识的自我控制阶段:

通过禅修起始阶段的修习,禅修者明白了禅修时的思维方式,与一般的思维方式不同,也体会到禅修之后的禅乐。在接下来不断的禅修过程中,禅修者养成了禅修的思维习惯及深化了禅乐的体会后,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禅修训练。

首先,禅修者开始慢慢地把禅修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及生活中:在短途驾驶中,在市内繁忙的马路上,在上下班途中,在工作中、在家居生活中,时时刻刻对身边发生的事件,心中的种种念头及情感波动,都保持着“没有焦点,处处焦点”的观测方式,在心态上永远以第三者(旁观者)的角色,去看待自己在种种际遇面前的反应,让心境尽量保持在清明的状态。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即把禅定两个特征“同时具备”这个要求保持为常态。

在这样的心境下,禅修者的心灵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不会让人生中的苦与乐任意左右,也就不会轻易被物质世界的物欲牵着鼻子走。因着心灵的自由,禅修者的思想活脱起来,不再拘泥于常规的思维模式。

在起始阶段,对于苦与乐的思考,禅修者还是一种正向的、逻辑性的思。即苦就是苦,乐就是乐,只不过苦乐不再引起禅修者的情感波动而已,但对苦乐的价值判断,依然是停留在“乐是有价值,苦是越少越好”这样的价值观上。

在心识的自我控制阶段,禅修者习惯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一切事物,籍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慢慢就发现,苦乐的真相并不那么简单。从性质上来看,苦事背后往往潜藏着乐事,乐事的后果可能是苦事,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感受上来看,苦的感受可以转化成乐的感受,乐的感受亦可以转化成苦的感受。这些苦乐的真相在一般的人生哲理书籍里都有提及,一般人也能朗朗上口,但经过禅修之后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意义完全不同。一般人只是以此作为人生经验的一部分,需要时可以开解、警戒自己或别人。但禅修者则欲继续一探究竟。为此,禅修者会刻意地在乐的时候寻找其中的苦,刻意地在乐的感受中体会苦,反之亦然。这就是一种心识的自我控制。这种心识自我控制也叫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通过这种心识自我控制的训练,禅修者的心灵更加自由了,他已经能够随意在苦乐意识之间纵横。苦乐意识已不是因为外境的刺激,或不由自主的潜意识所引起,而是一种自主自发可收可放的意识。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禅修者不妨可以有情感波动,但此时的情感波动不是不由自主的,而是自己故意掀起的!

再进一步,禅修者更意识到,乐可以说有价值也可以说没有价值,苦的价值同样是可有可无,也即是:人生的价值观在究竟意义上毫无价值。苦乐的究竟是虚妄。

没有了价值观的蒙蔽,禅修者对事物的真相开始清澈明了。禅修者此时的心识已接近“明觉状态下,对外境及潜意识不发生任何情感波动及无序联想的心识的特殊状态”,即已接近真正的禅定状态(为什么还不是真正的禅定状态?接下来部分以及在“慧觉阶段”都有解释),达到这个状态的境界在佛教天台宗被称为“未到定”。

在未到定境界中,禅修者的身心已经开始了“革命”,意识上会发生许多异常的禅境感受。禅修者此时的感受已不叫感受而称为“觉受”,佛家对这些觉受有“十六触相”的描述,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论述。

我们欣赏高清图片时,不论图像如何逼真,我们都知道图片所反映的图像只是图像而不是真实,图片上的图像及色彩不过是不同光谱组合而成。同时尽管我们可以从图片中看到不同的图像,但我们却知道组成这张图片的材料上,每一个点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在未到定境界中的禅修者,在没有情感波动及没有无序联想的前提下,对事物“没有焦点,处处焦点”的观想,与我们看高清图片的情形类似,这意味着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时空,在禅修者意识中都是虚幻不真实的,这种虚幻不真实的性质是同一、平等和没有差别的,因此禅修者此时可尽情地“指鹿为马”、“指黑为白”、“指桑骂槐” 、“青州牛吃草”(的同时),“益州马腹胀”,互摄互入,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不过,尽管禅修者此时在物质世界已不受诱惑,甚至对物质世界的种种色欲产生了厌恶感,但禅修者依然需要依靠物质世界的种种“法”为依据来参禅。意思是说:禅修者尽管意识上摆脱因果律甚至颠倒因果律,但他所参的禅依然是“法网”里的禅,他必须观法才能得觉,他“觉受”到苦乐意识甚至物质世界的虚妄,却依然“感受”到物质世界的真实。即尽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摸到山还是山,碰到水还是水”。

这种“觉受”与“感受”兼有的情形下,禅修者会遇上禅修之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因为,假如禅修者不能突破法网,窥究“法外之禅”的话,觉受又会变回感受。但已经过禅修之后的感受,与一般人的感受性质上已完全不同,禅修者此时会产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正因为禅修后的感受已经不同于一般人的感受————禅修者会对一般人的兴趣、爱好、社交、美食,甚至所谓人生目标人生志向等等再也提不起兴致。此时禅修者如果不能更上一层楼,就会失去目标,变得迷茫,终日打不起精神,或心不在焉地做日常事务。又或者,看见身边的朋友,兴高采烈地议论或享受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自己却显得兴趣缺缺、格格不入时,心里会觉得惶惑不安,性格会变得孤僻古怪,不近人情。其结果就是:很容易会产生“邪触”及“邪见”,修成的不是禅定而变成了“邪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走火入魔。

因此,在修到未到定时,行禅已不足深修,禅修者必须要身心安住下来,此时坐禅的效果比行禅要强得多。坐禅时最忌躁进,要放下执着,但尝试舍弃自我之际,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戒律此时亦有了意义,因为那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可为自己借鉴,此时持戒可有助于禅修者度过难关。故而,修到未到定时(开始有迷茫感,觉得好像开始失去方向时),建议找名师从旁协助指点。

以上只是浅谈禅修入门的一些心得,真正修炼禅定的具体方式方法有林林总总,其分类有不净观、数息观、专注及缘想观、练气、净土宗之念佛号、密乘之持咒、先天阳气瑜伽等不胜枚举,这里难以一一叙述。不过,市面上有的是关于禅修的书籍及佛教原典,想进一步加强自身修为的人,自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当然,以防万一,预先寻求明师指点也是必要的:留园就有几位这样的大师哈。

有心的读者或会留意到:这篇《禅修入门》,及上一篇《漫谈禅修意义》,表面上谈禅修,实际上也就是谈人生:结合具体人生的禅修,就是受训者的人生。

禅修的一,二阶段,只算是真正禅定的“热身”准备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禅修,呈现出来的效果具有现实性的意义。现实性意义意味着带有功利性,即有着种种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好处”。禅修的第三阶段——慧觉阶段,限于篇幅,将独立分开来另成一篇文章,以供有志于此的读者参考。慧觉阶段,将是进入探索神秘主义经验的真正阶段。这个阶段随着禅定的深入,现实意义将渐渐转化为究竟意义,转化的表现形式,将是不断的“舍去”。如果贪恋于红尘,满意于自己的人生,认为自己没必要,也不愿意舍去什么的人,下一篇文章就不必看啦。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 怂娃儿 给 仁剑 送上一包开心果! - 怂娃儿 (87 bytes) 01/28/24
谢鼓励(^-^)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1/28/24
😅 - 怂娃儿 (276 bytes) 01/28/24
行住坐卧皆是禅啊。 (无内容) - 游客一枚 (0 bytes) 06/17/22
谢若谷???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是啊,能量怎么能分你我呢? (无内容) - 游客一枚 (0 bytes) 06/17/22
谢谢! (无内容) - shoppersVIP (0 bytes) 06/16/22
就叫做缘起互依。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6/22
量子涨落? - shoppersVIP (418 bytes) 06/16/22
唔,大致上可以这样理解? - 仁剑 (123 bytes) 06/15/22
(^-^) shoppersVIP 给 仁剑 开启一瓶香槟酒! - shoppersVIP (128 bytes) 06/15/22
(^-^) shoppersVIP 给 仁剑 送上一包开心果! - shoppersVIP (87 bytes) 06/15/22
(^-^) shoppersVIP 给 仁剑 献上一支玫瑰花! - shoppersVIP (88 bytes) 06/15/22
(^-^) 刀锋 给 仁剑 赠送一袋香包! - 刀锋 (88 bytes) 06/15/22
谢刀神支持???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此篇沒啥好說了?? (无内容) - JacksonNg (0 bytes) 06/15/22
是的,所以叫做受训者。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 shoppersVIP 给 JacksonNg 端来一杯咖啡! - shoppersVIP (88 bytes) 06/15/22
道法自然,万法归宗。 ?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那是"仁劍派"! 請進 ... - JacksonNg (405 bytes) 06/15/22
吴兄,阅读有两种方法: - 仁剑 (687 bytes) 06/15/22
(^-^) JacksonNg 给 仁剑 端来一杯咖啡! - JacksonNg (88 bytes) 06/15/22
抱歉! ... 是"無派"...? (无内容) - JacksonNg (0 bytes) 06/15/22
看我接下来的文章哈。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处处皆禅意。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谢谢(^-^)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谢鼓励(^-^) (无内容) - 仁剑 (0 bytes) 06/15/22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