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亲子教育(中)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5-19 13:37 已读 6736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思想和快乐并列第二:

这个“第二”是有阶段性的。十一、二岁前,快乐第二,思想随后,十一、二岁以后,思想比快乐重要。小孩在十一、二岁之前,理解力有限,对各种知识属于吸收阶段,这时不必和他们讲什么大道理,讲了他们也不懂,这时候的教育我赞成西方式的,就是让小孩在玩乐中学习。不过,该学什么,如何快乐,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为小孩过滤,而不是毫无节制地让他们快乐。对小孩出色的好表现,尽量多与鼓励,表示赞赏。这时候的讲道理,对小孩行为的对错,是以感性的语气表达,只需“喜欢”或者“不喜欢”就够了。这里再教大家一个小窍门,这“喜欢”、“不喜欢”应尽量以第三者为对象,例如,如果儿子把地方搞脏了,做父亲的不要说“我不喜欢我不高兴”,应该说“妈妈会不喜欢不高兴”;妈妈买了好吃的零食回家,当时只有女儿在场,妈妈应该说“这零食爸爸和哥哥应该也会喜欢”等等。

人们日常的观念中,“他(她)”往往代表第三者,是嫉妒的源头,这是因为此时第三者起的作用是比较,例如:哥哥比妹妹好或者妹妹表现比哥哥好等等,这种比较是教育中的大忌,相信许多家长都会明白。但家长们可能不明白,其实在最亲密的人中间,为“他(她)”着想反而是建立相互关心相互爱戴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的使用在儿童阶段越早越好。我认为社会上那些豪门恩怨,如果豪门中的小孩从小在亲人中间养成为他人着想的习惯,日后争夺家产的丑事就不会轻易发生了。

“我”和“你”的概念往往会造成种种矛盾对立。人的心理很奇怪,“我”和“你”表面上很亲密,其实是很脆弱的关系,因为“我你”的意识实质上是自私的源头。有些父母总喜欢对子女说:“我这是为你好、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殊不知这种表达方式会在儿童心里产生三种副作用:一是儿童自我意识过度膨胀了,他会认为别人对我好都是应该的;二是儿童的功利心被培养了:因为你对我好,我才乖,才听话,那意思是对我不好的人我就不必听他的话了;三是儿童对向他示好的父母会产生戒心甚至反感:你为什么要对我好?你对我好我就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吗?这样的话,我宁愿你不要对我好(这些副作用在大人中是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恋人或夫妻之间,这些“我为你好你为我好”的说话,还是少说为妙)。

强调“他(她)”会让“你我”的关系不至于太过紧张,这个所谓“紧张”既包括过分的亲密也包括不愉快的僵持。“他(她)”的存在使“我”在利益面前的自我意识得到合理的控制。多强调“他(她)”,“我和你”不知不觉中就建立起“统一战线”,小孩的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品德亦不知不觉间就被培养出来了。

许多家长都在烦恼小孩的学习时间或学各种才艺的时间不够,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能歌善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童。我却是从不在意,反而在见到他们做功课时间比平日长时,我会把他们赶离功课,要他们尽情玩耍。小孩玩完之后回头做功课,效率反而更高了。

此外,小孩子的所谓快乐,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这家庭环境不是指家庭的物质富裕还是简朴,而是指一种家庭气氛,只有平和温馨充满关怀的家庭气氛,才能给小孩真正的快乐。

我的小孩每天放学回到回家里,如果在会客厅里发现少了谁,都会不经意地问:咦?爸爸呢?妈妈呢?或者哥哥呢妹妹呢。千万不要忽略这样的细节,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潜意识中对家庭稳定、温馨、完全的需要。成功地建立儿童对家庭的安全感归属感,让儿童感到家庭是他背后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儿童的快乐感也就出来了。

对小孩感兴趣的事情,父母也要尽量感兴趣,并且应该是从心底里感兴趣。刚买了小鸡回来的当天(见我的文章《猫鸡缘》),我和儿子都屁股朝天地趴在后院的水泥地上,兴致勃勃地观察小鸡觅食。我可不稀罕什么父亲的尊严,我只喜欢和子女分享快乐的时光。

曾经有一个朋友的女儿,从中国来悉尼留学,在我家住了超过四年,临走之时她对我太太说:“阿姨,好羡慕你的家庭啊!四年多来,从未见过你和叔叔吵架”。是的,这是我相当自豪的一件事,我和我太太之间,有争论,但没有吵架。争论,其对象总是“他”或者“她”,也就是所谓的第三者,包括儿女,包括双方的家人,包括社会事件,国家国际大事,而绝少争论有关“我”与“你”之间的利害冲突。因此,我们夫妻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

在这样的家庭气氛熏陶下,我的一对子女的心理是健康快乐的,我常在街上见到一些儿童,当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某些要求时,会坐在地上竭斯底里的耍赖哭闹,这是一种儿童焦虑症的表现,我的子女则从来没有这样的表现(我的女儿也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人)。从小到大,我的子女玩具不多,新衣服不多,不是我没有钱买,我和我太太的消费理念是:需要才买。但我的孩子对喜欢的东西尽管喜欢,却从没有非得到不可的竭斯底里。例如我们一家子经过麦当劳或肯德基,儿女会兴奋地大喊:啊!麦当劳!我和太太也会随声附和,大家兴奋过后继续行程,最后依然是回家吃妈妈的“住家菜”。女儿喜欢看书,每次上街最喜欢逛书店,但买书却不多,每看到她喜欢的书籍,她会记下书名,下次去图书馆查找,尽量借而不是买,她的这个习惯,是我和太太长期灌输的消费理念下的结果。这里再介绍一个小窍门:计划和子女上街购物之前,如果为子女买玩具或食品也是计划内的,可把定额的金钱先交给子女,让他们自行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通常只限一种),由于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会感到极大的满足。

前一阵有个朋友来访,聊天期间不断摆弄手上一个精致的电子玩意,我一对子女被那东西吸引,朋友便让他们把玩,我也好奇地过去看,并问我儿子那是什么,儿子说这叫ipad。噢,这就是ipad啊,不怕读者笑话,我直到现在(注:指的是十年前)那些i什么什么还是搞不清各有什么不同,却见一对子女已相当熟练地操作着,他们说学校不少同学都有这些i什么什么的。我说你们想买吗?特别是儿子,对这些电子产品一直是有兴趣的,下个月更是他的生日。但两个小孩都只是轻轻摇摇头说:我们还不需要。请注意:是小孩子自己说“不需要”。

家里需要就某件事做决定时,尽量征求小孩的意见,只要他们的决定不是错的离谱,就尽量采纳。有时候明知他们的决定是错的也会采纳,过后当他们知道错时,小孩自己会懂得反省的,父母没必要做事后诸葛亮去批评他们,而应该陪着他们一起惋惜、一起后悔。

我儿子上中学之初,仍想参加校内的橄榄球队,我告诉他:情况有所不同了,他所在的学校的学生以亚裔为主(悉尼的精英中学都是以亚裔为主),喜欢橄榄球的人不多,难于组织起有质量的球队。我儿子不听,那就由他参加吧。果然半年以后他就退出了,因为全校包括高年级的同学里,居然只有他一个是真正懂橄榄球的!平时参加训练的人寥寥无几,与外校比赛场场皆输,弄得他无瘾极了。过后我没有取笑他,而是陪着他叹息:这么好玩的活动怎么没人会玩?

这个月底(注:这是十年前的某个月),儿子要去中国广州参加一个叫“禅武”的武术冬令营。这两天他在收拾行装时发现给他作零用钱的一千元人民币不知放哪儿去了,找来找去找不到,我和太太没有责怪他,只是说:幸亏是出发前找不到,要去到中国才不见的话,你这次出游没有零用钱使用就有点美中不足了。

女儿天生一付菩萨心肠,自小就不愿意杀生。以前我是很喜欢钓鱼的,自从这个宝贝女儿懂事之后,这项活动就基本停止了。记得在女儿六岁时,某天一家人去餐馆吃饭,我们点了一个龙虾刺身,女儿竟哀伤地哭个不停,这以后我们再也不能去有游水海鲜摆在橱窗的餐馆吃饭了。更有甚者,从那天开始,女儿竟拒绝吃任何肉食!这怎么行?她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啊!我和太太虽然焦急,但仍然没有逼迫她吃肉,只是尽可能在其它食品上为她增加营养。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机会来了,在她七岁多的某个时期,我们见她老是挠头发,检查之下发现她生了头虱,太太用一把密齿的梳子把头虱梳到盛了水的脸盆里让她看,那些毛骨悚然的小生物令她有了“切肤之痒”。我没有说这是什么害虫之类的话,只是趁机对她说:她不愿杀生的行为是非常好的品德,但生物之间就有这样的食物链关系,才能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动物杀生时没有恻隐之心,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是杀生时应该有恻隐之心,是不得不为的一种无奈。自此之后,女儿才又开始吃肉,但杀生的事她还是坚决不做。

在孩子小的时候,要他们做决定的事基本上只与他们有关,到他们十岁以后,大人的事也尽量让他们参与。让他们从小就有一定的家庭责任。这种让小孩参与决策的行为,在我的小孩小的时候有点刻意而为,现在已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除了这样的小窍门以外,我的子女没有非要不可的竭斯底里,最重要是因为他们已得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父母发自内心之爱。我的小孩的快乐,小部分来自于物质,但主要是来自于精神。

同年龄的小孩里通常女孩子比男孩子聪明,我的一对子女年纪相差一年多,在学业成绩上、在校表现中、在家表现中,女儿总是比哥哥胜上一筹,这令儿子很是不爽,小时候难免有点自卑。十岁那年,我们买了一套中国产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儿子一下子就迷上了,翻看了几遍,那个傻头傻脑后知后觉反应迟钝不谙世事的郭靖成了他的偶像,他更说他就是郭靖。自此他喜欢了武术。几年下来的刻苦训练有了成效,他的自信亦出来了(现在他依然有参加武术训练,并成了教头。悉尼一些喜庆活动表演里经常有他的身影)。

十一、二岁以后,小孩的理解力大大提高,对知识除了吸收,更有理解的欲望,即懂得消化了,这时候的教育,就要开始加入理性的元素,不能一味地赞美他们了,也不能老是说喜欢或者不喜欢了。但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说教,我对小孩的教育,常采用互动式的讨论或辩论,或因材施教。

自从我家养了三只鸡后,后院多了许多苍蝇,为此我买了个苍蝇拍(我认同佛理,但我不是佛教徒。苍蝇可是鸡最爱的食物,这里可能恶心到部分读者了)。我女儿是不会杀生的,儿子可不管,用他玩武术的身手对苍蝇展开了追杀,可是十有八九拍不到,新的苍蝇拍更在一小时之内被他的无情力报销了。我趁机告诉他,武术和功夫是不同的,真正的功夫必须刚柔并济,且柔更胜于刚。

我们家通常在傍晚六点钟吃晚饭。此时都会开着电视,看民族台SBS的“letters and Numbering”,与电视里的美女主持和风度翩翩的男主持一起进行算术及英文串字互动。六点半,是新闻联播,一家人就当天发生的各种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并不赞成吃饭时禁语的古训,一家人围着一起吃饭,正是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好时光。

除了电视,报纸和互联网上的消息,我们也会和小孩进行交流,即使是有关性行为或恋爱的话题,我们也不会忌讳。

女孩子家通常比较牙尖嘴利,我的女儿正是如此。自小她就喜欢和哥哥抬杠,而且她赢的次数较多。她也喜欢和我辩论,这两年(注:十年前)我和她的辩论典型的有三次:

一次是有关男女平等,男女谁的能力强的辩论。熟悉我文章的读者都知道,我是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的地位应高于男性,女性的综合能力也强于男性。但在和小女的辩论中,我却是站在男性的立场维护男性。女儿毕竟年纪小,那及得上我的见多识广,这次辩论,到最后她竟然哭鼻子了,我便对她说:“输应该输的有风度,大方的认输需要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勇于认输有时比辩赢对方更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待小女心平气和后,我把我那篇有关男人是弱者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解释给她听,她得意地笑了。

一次是有关吸烟是否危害健康的辩论。我是一个吸烟者,在家里这是我唯一不受家人喜欢的事情(当然我都是在室外吸烟)。在那次辩论中,我为吸烟者辩护的论据有三:一,吸烟者不易得肥胖症,因此许多因肥胖造成的并发症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也不易发生;二,那段日子里,周末我常常开长途车,车上不许吸烟的规定常令吸烟的司机打瞌睡,造成车祸的几率大增,到底生命重要还是健康重要?三,我的工作环境接触的都是底层的弱势群体(低收入者、老年人、残疾人、土著),因此我知道吸烟人士在弱势群体里占了很大的比重。周末去监狱探望亲属的客人中,则妇女占绝大多数,而当中吸烟的女士几乎是百分之百。这证明吸烟是弱势群体里一种能消费得起的、舒缓压力的重要方式,让他们吸烟,好过让他们吸毒,好过让他们酗酒。富人舒缓压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驾私人飞机游艇,可以环球旅行,可以欣赏高雅的文学音乐美术。底层人士的压力舒缓不了,除了吸毒酗酒之外就只能诉之于暴力,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所耗的资源,不少于因吸烟引起健康问题需要医治时所耗的资源。正当我为自己那无懈可击的演说洋洋得意之际,小女不紧不慢地说:“爹地,你的三个理由,只有第一个与吸烟是否危害健康有关,另外两个嘛,说得不错,不过似乎有偷换概念的嫌疑”。我顿时眼睛睁的大大的,不可置信地看着自己的女儿,要知道,她当时还不到十三岁!女儿还不放过我接着追问:“爹地,作弊算不算输了”?“算!算!”这点风度我还是有的。“那你是不是应该戒烟呢”?我苦着脸说:“妹妹(我和太太平常都是跟着兄妹俩哥哥妹妹的乱叫一通)饶了我吧,你知道我的嗜好其实是思考和写东西,不抽烟我的脑袋里全是浆糊,想不了事情啊”!“这不是理由,只能说明你的意志力不够”。“是,是,我的意志力不够”。唉,这场辩论我不单是输了,而且还输得很没面子。

再一次的辩论,是关于有没有完美世界的问题。不简单吧?一个十三岁多的女孩,已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而且还有自己的答案。女儿说:不可能存在完美世界。因为完美意味着该得到的都已得到,而且永远不会失去。如果真有那样的世界,那个世界的人就完全无所作为了,完全无所作为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的人生又变成不完美了。而且,痛苦和快乐是相对应的,完美的世界完全没有痛苦,也就不知快乐为何物,动物对快乐痛苦的感受不及人类深刻,那岂不是说,动物比人类更接近完美?读者们是否认同我女儿这段话?我的回答是: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你为完美下的定义太狭隘了,你只是从人的角度看完美,真正的完美是完全在人的观念之外的。女儿似懂非懂的听着,我当时其实也是不知所云的说着,因为我也是人,我和我女儿一样搞不清这人的观念之外是怎么样的一种观念(十多年前不清楚,写完《逻辑后缀学》以后比较清楚了。想知道真正的完美是什么,请阅读笔者的《逻辑后缀学》哈)。

在大是大非或是原则性的问题面前,我对子女要求则是相当严格的。我的女儿由于各方面相当出众,处处受到赞扬,令她觉得飘飘然,有时候就暴露出傲慢的态度。前不久我租了一台车与家人和一众朋友去悉尼蓝山一个植物园游玩,其中两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彼此的性格又十分豪爽,因此沿途嗓门大大的说笑着,女儿不高兴了,去到植物园休息吃午餐的时候,这两位朋友还是兴奋地大声嚷嚷,惹得周围一些西人游客频频行注目礼,女儿嘴巴翘得更高了,一整天摆着一副臭脸。

回到家后女儿说:“那两位叔叔素质太低了,一点修养也没有,我不喜欢他们”。

我对女儿说:“许多人认为日本人的素质比中国人高,德国人更曾经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这两个自认为优秀的民族,却因此而侵略别的国家,造成千千万万的人死亡,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抹不去的污点——优秀,往往是这个世界动乱的契机啊!素质的高低优劣,应该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对别人的要求。不能因为坐在时尚的沙发上就瞧不起蹲在板凳上的人。不能因为土著住的山洞太原始就把他们逼到有抽水马桶的房子里,更不能硬生生拆散土著的家庭而把其子女送去西人家庭抚养。如果认为自己的素质高于别人,就瞧不起别人甚至侵犯别人的利益改变别人的生活生存模式,这本身就是非常低素质的行为”。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