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心路游记之二:行车禅

送交者: 仁剑[♂☆★★声望品衔11★★☆♂] 于 2022-05-07 13:04 已读 7967 次  

仁剑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一个活的很累的乡下人进城,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发一声感叹:我要是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好了!挎着公文包疲惫地赶着上班的白领哂道:看这个乡X!

乡下人生活在乡下很累,但到城市里讨生活,会更累。

一个活的很累的城里人去乡下散心,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发一声感叹:我要是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好了!在田里汗流浃背忙活着的老农啐道:看这个城X!

城里人生活在城市里很累,但到乡下去讨生活,会更累。

累有两种,一种是体力上的累;一种是心灵上的累。

古时候,或者是现在生产工具技术仍落后的地区,累主要表现在体力上,为了解决体力上的累,人们不断发明创造各种用品,随着科技的一日千里,体力累的问题似乎解决了,然而却多了一种心灵上的累,生活水平越提高,人们却觉得越来越累。

想想挺悲哀,也挺滑稽的。

心累,是现代人普遍的感受,而且心累比体力累更让人苦恼,更让人受不了。

心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来自于人的心灵越来越脆弱。

于是,人们都想方设法去减压。其中一种古老当时尚的减压方法是修习禅定或瑜伽。

我禅修多年,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习禅的心得。

关于禅定瑜伽,许多佛家的书籍已有介绍,这里我只简单概略:禅定瑜伽,一是心境静虑一是驾驭心境,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实,瑜伽是一种手段,一种使人明觉自己内心的手段。明觉了内心,就明觉了压力都是虚妄的,压力也就不存在了,心也就不累了。

不过,利用禅定瑜伽来消除压力,其实有点大材小用,因为禅定瑜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大觉大悟,超凡入圣,成就无上菩提。

禅这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会陌生,不少西方人对这种来自于东方的神秘玩意儿也兴趣十足。但无论东西方,在许多人眼里禅其实还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不要说甚深禅定之后那种无量慈悲喜舍的佛慧之觉,单是想得其门而入的入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入定意味着专注或一心不乱。然而人的心意难得有片刻的安宁,不安来自于外境给予的感官刺激和内心意识的各种燥动。然而,人如果脱离感官的刺激是极难忍受的事,因此,禁闭是军队或监狱里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刑罚,亦因此,初习禅的人往往定不了几分钟就杂念频生。入定,对于没受过训练的人,单单靠意志力是很难做到的。

禅定初有小成的人,心境能较长时间平静了,往往就会生出一种宗教般的喜乐,许多人就陶醉在这种喜乐里面,殊不知这种喜乐亦是一种主观的心境,与外境一样亦是一种魔障,是一种心的魔障,此心境会妨碍修炼者的进一步禅修。

前面提到:禅修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明觉。明了也就觉了,觉了也就觉了,并没有什么心境,有心境表示还有相,有相即是未觉。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行为和禅定瑜伽很相似,那就是车辆的驾驶。

对我来说,驾驶,特别是长途驾驶,是一种禅修,我称之为行车禅。

这种说法够古怪的吧?我本就是个古灵精怪的人,常常不按牌理出牌。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啦!佛家早就说过万法是相通的。高明的武术师傅训练徒弟到一定的阶段后,就不是要求徒弟一招一式地练,而是用心去悟,所谓无招胜有招。书法、绘画、茶道、花道、射艺到一定阶段,讲求的也是用心去悟,这些心悟,都是禅理。因此,驾驶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同样能悟出禅理。真正觉悟的人是无有挂碍的,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当中意境,谁能真正悟透?只要悟透,一切皆禅意:在《水语剑禅系列》里,我就把佛家视为修道的大忌——情和修禅联系起来。我认为:专注于真情,同样是破除我执的方便法门之一(因为我理解的“情”属于付出)。

有诗为证:

三千青丝莫尽去,

独留痴恋为君蓄;

巧手编织多情网,

灵心酝酿真爱欲。


下面,就把长途行车也是禅修的道理一一道来。

长途驾驶前,车辆检查是必须的:看看轮胎够不够气,有没有磨损,前后各种指示照明灯亮不亮,发动机运转声音有没有异常,刹车系统是否正常,油箱水箱是否已满,雨刮器有没有问题,倒后镜位置是否正确,驾驶座位置是否舒适合理等等。同时,对这次出车的任务、目的地、距离、路线等了然于胸。再有就是,对途中有可能出现的事故也要有心理准备,因此必要的急救药物(我所在的公司把基本的急救常识作为职员的必修课之一)、简单的车辆维修工具、意外时的求救电话号码等,都是要准备好的东西。

不打无准备之仗。以上所有准备的必要性,相信不用我解释,每个人都明白:行车、打仗、禅修,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是先要排除杂念,做到心中有数。杂念通常来自于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导致心里没有底,心里没有底就会放不开,心有挂碍、心神恍惚、思绪纷陈,开车就容易出事故。同样,习禅就难以专注。

一切准备好,就可以出发了。

习禅过程和长途驾驶过程,在以下方面可以比较:

首先自然是纯技术问题。习禅时师傅教你的打坐姿势、吐纳方式、需要时默诵的经文,与驾驶时需要的技术一样都是必要的,但都不难,反复练习就可以了。

难的,是以下两方面:

一个是心理质素。习禅其实就是一个心理训练过程,众多的禅师各施各法教导弟子如何安心,此类的书籍也很多,我就不一一叙说了,我只希望我的驾驶经验也能给人一点启发。无论是初学驾驶或是资深驾驶,心浮气躁都是驾驶的大敌:年轻人为了过瘾、为了炫耀,常常会作出一些危险的超速或不必要的技巧。对此我只想奉劝一句:如果每次开车都以赛车的标准要求自己,意外就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不一定每次都出事,但一定会出事。驾驶技术好的驾驶者,常常会对路上其他蹩脚的驾驶者嗤之以鼻,或对阻碍自己前路的慢速者大动肝火,因而故意紧贴那些车辆或危险超越,其结果是好技术引出的自满心往往成了车祸的诱因。

因工作的特殊性质,我所在的部门要求驾车者的驾驶技术,要比一般人高得多。曾经参加过一个特殊驾驶技术训练,亲身尝试过:不同类别的轻重型车辆、不同的车速下、不同的路面情况(沙地、柏油路、干湿路、上下坡、直路和转弯)急刹车后所出现的不同状况,因此我对意外出现的因由和后果有切身的体会。如何才是一个优秀的驾车者?安全第一。我参加那个训练班结业时,教练安排了一个考核外的考核:十五公里的路程,路段里有不同的汇合口、时速区、斑马线,有直路弯路上下坡,驾驶者必须在预设时间内,不违反交通规则情况下顺利到达终点。这个要求不特别,特别的是车上还置有一个灌满水的直立水瓶!教练要求驾驶时不但水瓶不能倒下,还以水瓶里的水,溅出的量来评分!这要求车辆运行在启动、停车、加减速转弯之时,都必须保持一种圆滑状态,这是安全驾驶的一个重要标准。不急不躁,云淡风轻,这是每一个驾驶者、每一个习禅的人、每一个生活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心理质素。

再有是注意力问题。初习禅的人即使开始准备工作做得很好,也明白了不能急躁的道理,但禅修时依然难以集中精神。禅修有所成就的人,出关后会神清气爽浑身舒泰,但未入门的人反而更加头昏脑胀,疲惫不堪。为什么呢?这同样可以用长途驾车来参照解释:

禅修时要求修炼者既专注于某一点又要忘我,普通人很难做到,做不到则往往会或者昏昏欲睡或者胡思乱想,而这个问题在长途驾驶时轻易就解决了。因为在长途驾驶时,驾驶者必须头脑清醒——专注于驾驶,又浑忘驾驶。

长途驾驶,注意力必须集中,同时注意力又不能太集中。不集中,就不能及时观察发现路面的突发情况,会出事;太集中,则很快就因紧张而疲劳,就会反应迟钝甚至心生幻觉,同样会出事。这是相当有趣的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或者说,如何既集中又不集中?我的禅修,使我在适应长途驾驶方面比别人多了一条途径,又因长途驾驶的心得使我禅修时更有悟性,两者相得益彰。那就是:足性即逍遥、游外以宏内。这是西晋郭象提倡的一种立世方式,意思是:以出世心,行入世事。用我过去文章里的话,即是对人生对事物对驾驶对禅修,都要深入而不是融入。

什么是不融入?开车上了公路,无论你选择走哪一条路,你一样要向前行,逢山过山,遇水过桥。但请谨记:沿途的山山水水与你没什么关系,美不美也与你没什么关系,因为你当下的任务就是握着方向盘开车;目的地的远近与你没什么关系,因为你当下的任务是握着方向盘开车;你出发前留下的任何未处理的事以及到达目的地后要处理的事与你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当下的任务是握着方向盘开车。放下身外心内的种种牵挂,世间的一切与你不再发生“联系”,这就叫活(驾驶)在当下,这就叫集中注意力,就能心无挂碍,心境空明,对眼前见到的耳中听到的一切了了分明波澜不惊。这种状态与禅修到一定火候时的境界十分相似,一般人没有体会,但开过长途的人应当有同感。特别是当在高速公路上,姿势不变速度不变地连续驾驶一个小时以上时,人的精神兴奋点会减少,情绪起伏的喜乐感受会变成某种适意的麻木,周围的景色就会视而不见,心中的牵挂会变得非常的遥远,颇有点老庄“坐忘”的味道。

但同时又要谨记,身边的一切仍然和你有关系:路旁的路标会指示你前进的方向,告诉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提醒着你这条马路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使用,你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远近的山水不断迎向你又远离你,让你知道自己正向前运动着,并且仍在尘世中、现实中、并没有真的飘飘欲仙(所谓“脱离现实”)——这就叫做深入。深入可以令人心身放松,不会单调乏味,不至于产生幻觉走入极端。

禅修的其中一种修法,也是要修炼者随时观察自己的每一刹那的呼吸、随着呼吸观察身上十万八千个毛孔的舒张收缩、随着舒张收缩观察引致心肝脾肺肾肠胃的蠕动、再随着蠕动观察导致每一条血管的血液流动…都要纤毫毕现、了了分明……有点玄哈!

这里的以驾驶而得出的经验,所谓的“深入而不融入”,我在《逻辑后缀学》里,总结为如下表述:

融入,处处焦点,实际上没有焦点——初级驾驶者;

深入,没有焦点,却又处处焦点——熟练驾驶者。

佛家讲人心里有大我小我。修炼,是为了破除小我觉悟大我,这个也有点玄。还是用开车来参照吧。刚开车上路时,人的精神状态还很好,表面意识还很活跃,这时人的表面意识不但能控制车辆,同时还能兼顾周遭的所有事情,还能思前想后,还能欣赏山水,这个表面意识就是小我。到开上高速公路一段时间后,表面意识承受不了单调的专一驾驶,神思开始恍惚,表面意识开始疲劳,也就是小我开始疲劳(小我都是脆弱的,这也可以粗略解释心灵脆弱的原因)。通常这时候,人就要停下来休息,或一边开车一边吃点零食,或者抽根烟以兴奋表面意识(这亦是人总是需要某种感官刺激的例子)。

但其实,当表面意识进入疲劳状态时,深层的潜意识会开始活跃,深层潜意识可是比表面意识强大得多的意识,只不过会利用的人不多,人通常在睡眠中或遇到紧急事情或受过训练时,潜意识才明显地浮现出来。我受过训练,懂得自我调节,所以我开车进入高速公路之后,是两种意识交替互用的,并且是以潜意识为主:以潜意识时刻监视着路面以及我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此一来,表面意识的负担会因此而大大减少。它只是潜意识的傀儡,机械地执行着技术动作。

由于负担很小,我的表面意识不但不觉得疲劳,还能继续进行思考(关于思考,真正的思考,在下一篇文章会有更多详述)。而强大的潜意识代替表面意识执行着单调的专一驾驶任务时,始终保持着清醒状态,发出各种指令。在高速公路上开得时间越长,我的潜意识越得到发挥,所以我开长途车时精神状态会越来越高昂,与打坐禅修的效果一样。这种挖掘潜意识的经验,因此而被我用到打坐禅修上面,使我能够轻易地入定,旁人难以控制的小我,被我轻易地“搁在屁股底下”,难以兴风作浪。(注:佛教的大我并不等于潜意识,但这篇文章不作太深入的讨论)

最后要提醒的是:我不是提倡别人修什么行车禅。

所谓“行车禅”不是人人可习,没有丰富禅修和驾驶经验为基础,贸然行之是危险的。这篇文章说驾驶,说禅修,真正目的是说人生,把其道理融会贯通,就能“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

依着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可以说成“行也禅,坐也禅,驾车驭心皆自然”。

喜欢仁剑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仁剑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