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读书笔记  江东树

送交者: 过客无名[♂☆★过路的客★☆♂] 于 2021-07-29 18:32 已读 1045 次  

过客无名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两版说明:

此书可说是在断代史研究中,大体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轨。王曾瑜先生认为,如果将宋朝军制写成是成功的军制,就只能是失败的作品。言事易,行事难,在宋时的阶级社会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制的大环境下,诸多积弊竟连一条也无法矫治。凡是对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事,只要触及阶级私利下各种各色既得利益所编织的横江网,就寸步难行;反之,凡是对社会进步、民族兴旺有害的事,只要在阶级私利下各种各色的需求,即使法禁甚严,事实上便大致可通行无阻,更不论没有法禁,或钻法律的空子了。


本书介绍宋朝军制,仅仅是宋朝军事史的一个部分。《宋史·兵制》等书,是古人介绍宋朝兵制的专著。但这些专著囿于当时军事学的发展水平,未能对军队的编制、装备、通信、后勤、战略技术等重大问题,作专门的系统的介绍,其叙述又往往详于北宋,而略于南宋。本书属初步探索的性质。勾划粗略的轮廓则堪称有馀,描述详尽的细节却颇感不足。


第一章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大致维持到北宋灭亡。南宋时,枢密院依然保留,三衙的体制和职权却又很大改变。


枢密使的设置,始于中唐,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始命宦官任内枢密使,宦官往往成为皇帝和臣僚之间的中介。五代时枢密使权限增大,并非专掌军务,但也有武将任枢密使。这类事实实际上开创了宋朝枢密院掌兵的先例。宋朝的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门下称东府,枢密院称西府。除宰相外,参知政事等副相和枢密院长官合称执政。宋朝的宰执是最高行政长官。


宋时的尚书省兵部事实上被枢密院侵夺事权。元丰改制后,保留的枢密院使兵部任然“名存实亡”。唐、明、清的兵部都掌管武官的铨选,而宋、金、元的武官铨选都归吏部掌管,故兵部的事务更少。宋朝的枢密院长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特别是在宋仁宗时定型。任命枢密院长官的原则并非是熟悉或懂得军事,而是从宋初注重任用亲随,后又在事实上成为高等文官的升迁梯级。如此歧视武将,却仍算是武将荣耀升迁的恩典。在宋朝的文官看来,“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中国在汉唐之间,文武区分并不严格,有“出将入相”之说,宋朝文武区分严格,无出将入相之可能。


三衙的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五代初出现的侍卫亲军,至后晋时已扩充为中央军,至后周时,中央军又分成殿前司军和侍卫军两支。北宋初期,又开始了自两司到三衙的演变。宋太祖开国后,表面上仍是“殿前、侍卫两司”,由于将五个最高军职,即殿前都点检和副都点检,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长期空缺,故殿前司由都指挥使主管,而侍卫军却由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分别主管。两司演变为三衙,开始于宋太祖时,而完成于宋真宗时。


由于宋太祖事实上已废除侍卫司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两职,而宋真宗又永远废除都虞候一职,只剩下九员。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北宋的三衙九员长官,可称“三衙管军”。之所以废除原来两司的最高军职,而代之以品秩较低的将领管军掌军,正是为了贬抑武将的政治地位。又将三衙的统兵权由中央扩大到全国,以使藩镇之兵和三衙之兵统统成为天子之兵。禁兵愿意是指天子亲兵,随着三衙统兵范围的扩大,事实上已成为北宋的正规军。北宋所以仍保留禁兵这个并不恰当的名称,也含有循名责实、要使天下的正规军都成为“天子卫兵”之意。


北宋三衙管军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且经常出现空缺,九员管军不满员很快成了常态,或用官位低者权摄。一将可“兼领两司”,表明了宋廷对控制三衙武将的信心,不须担心他们谋反。逐渐形成赵宋家法,“三衙用边臣,戚里及军班出身各一人”。


第二章 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


禁兵作为正规军,其地位自然比厢兵等军种重要的多。禁兵编制的大致规定,据《武经总要》记述“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营又称指挥,然而事实上却很不整齐划一。


北宋初诸班直的人数不会有一万人,但班直还是不时参加征战。北宋的班直一直居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从未以建制单位参加战斗,但仍间或调动诸班直的一些军士参加战争。北宋末,金军初攻开封,才动用班直出战。班直的出战,终究不能挽救亡国之运。


必须指出,以上介绍北宋前期和中期的各代兵力,仅是兵籍上的虚数,与实数必然有差距。宋太祖时,虚数与实数应较为接近,而往后各代,因编制不满员的现象日益严重,虚数与实数的差距应是较大的。北宋的禁兵主要屯扎北方,驻兵一千七百三十二指挥,而南方仅驻兵一百九十五指挥。开封的兵力比北方任何一路强得多,足以“内外相制”。


宋朝统治者并不满足于禁兵驻扎的“内外相制”,自宋太祖始,又创设了所谓“更戍法”。事实上没有固定驻地。为防范军权威胁皇权,必须利用更戍法,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势态,可算是煞费苦心。在出戍征战之际,一般由各种番号临时拼凑成军,各指挥与统兵官之间,口号不通,不能组成臂指相应的战斗整体,往往招致军事失利。更戍法持续了百余年,到宋神宗时,才“慨然更制”,而规定禁兵“无复出戍”。但实际上更戍仍不能全免。


第三章 厢兵等军种


最初,禁兵其实是中央军兼正规军,而厢兵其实是地方军兼杂役军;然而随着各地就粮禁兵的纷纷设置,厢兵和禁兵作为地方军和中央军的差别,就逐渐消失了。厢兵相当部分来自招募,凡是壮健者募充禁兵,“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厢兵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罪犯。


宋朝设置厢兵,“大抵以供百役”。大批厢兵服役,确是可以减轻民户的部分负担。但是,巨额养兵费用也无费是搜刮而得,对厢兵减轻民户负担的程度,不可估计过高。自北宋至南宋,除了将某些厢兵选拔为禁兵,或将某些厢兵指挥升格为禁兵指挥外,始终未废除厢兵这个军种。据现存南宋东南地区的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厢兵指挥不满员的状况比较普遍。


宋朝因袭后周遗志,又陆续设置了很多种乡兵。但除了宋神宗时所遍及各地的保甲外,其他乡兵都是地区性的。宋朝的乡兵与禁兵、厢兵不同,一般不脱离生产。多数乡兵“选自户籍”,其实是征兵;少数乡兵由“士民应募”,其实是募兵。各种乡兵的编制,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记载。依现存某些史料估计,乡兵的编制或是参照各时期正规军的编制,或是参照保甲法等编制,或是采用其他编制,故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宋祁为《兵录》作序说,“凡军有四,一曰禁兵”,“二曰厢兵”,“三曰役兵”,“四曰民兵”。厢兵与役兵其实没什么差别,当时尽管已设置藩兵,却尚未作为一个重要兵种。藩兵在对西夏战争中,起着重大作用,但宋朝却对藩兵实行某种民族歧视政策。按照规定,“藩户不得与汉人婚姻”“藩官不许充汉官派遣”。这就形成了以汉制藩的两套武官体制(两套,个人认为是宋制和非宋制,在这一制度下,两制不想往来,且汉官权势大于藩官)。藩兵虽属西北地方军,却是正规军中的精锐。


第四章 北宋后期军制


神宗时王安石曾对皇帝说,强兵“不过十五百姓训练兵甲,储积财谷。然大抵要驭将帅,令奉行朝廷政令”,这实际上是他的强兵措施。王安石的重点在理财,而不是强兵,神宗亲政后,宋神宗进行一系列强兵措施,却未使宋朝军事能力有所改观,但也起到裁剪老弱,缩减编制的作用。


北宋后期,强化了文臣和宦官统兵体制。特别到北宋末年,除了武将种师道外,其他武将并不统兵。南宋初年,才下令“不以内侍典兵权”,永远取消了宦官统兵。澶渊之盟前河北军很能打,在这之后河北军退化了,随着辽宋和平、夏宋战争开始,陕西兵则最为强悍。金灭北宋非因金战无不胜,而是宋腐败至不战而溃,除了太原守卫战,宋金双方几乎未打过一次硬战。


宋时所谓教头,即是指教习武技之人。北宋禁兵确实没有教头,但身份低微,一般属于军吏,而不是军官。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1:除盗;2:与募兵相参,部分恢复征兵制;3:省养兵财费。保甲是乡兵。


关于北宋后期保甲军训的盛衰,正如马端临所说:“自元丰而后,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阙额,则收其廪给,以为民兵校阅之费。元祐以降,民兵亦衰。崇宁、大观以来,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自唐朝废除征兵制,推行募兵制后,北宋后期实行保甲军训,实为部分恢复征兵制之举。然而却行之不功。


第五章 南宋前期至中期军制


南宋的军种大致可分“屯驻大兵”、禁兵、厢兵、士兵和弓手五类,蕃兵因陕西的陷落,事实上已被撤销。屯驻大兵取代禁兵,成为正规军,而禁兵降为地方役兵。厢兵、士兵和弓手与北宋相同。


岳飞在建炎末尽管他已有一万以上的兵力,由于官位低,尚不能与韩、刘、张等大将并列。直至岳家军复襄汉、救庐州以后,岳飞才升任神武后军都统制,其地位已于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并列,成为独镇长江中游的方面军统帅。岳飞尽管官位稍低于韩世忠和张俊,而岳家军兵力最多,素质最好,并且维持了严格军纪,是对金战争的主力和中坚。


宋朝历史上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发生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宋高宗和秦桧采纳了范同的建议,将岳飞、韩世忠和张俊三大将召到临安,一面以盛宴宽带,一面发表韩世忠和张俊任枢密使,岳飞任枢密副使,剥夺他们的军权。投降金朝,偏安东南的结果,南宋正规军的兵力和素质都大为减弱,但人民的负担却有增无减。


南宋军队有编制不满员的严重问题。军队的实数与虚数之间,必定有相当的差额。南宋时三衙长官不像北宋那样分辖全国禁兵。三衙已成为三支军队,侍卫马军司已非全统马军,侍卫步军司已非全统步军,但都以步军为主。


效用是否刺字,北宋时已有勇敢效用不刺手的规定,而南宋时并无定制。岳飞在建炎初投奔张所时,“特刺效用”,说明当时至少有部分效用是刺字的。由于南宋对于效用的规定并不统一,即使有刺字规定,“而将帅不复遵行”,故在事实上效用就往往不刺字。脸部不刺字,却未肯定手部是否刺字,但反映了兵士社会地位的某种提高,实现了黥兵制的部分废除。


第六章 宋朝水军


北宋对水军并不重视,厢兵的水军大都分布于南方。北宋真正用于边防者,主要是京东登州的水军。在登州驻有禁兵澄海水军弩手两指挥和平海水军两指挥,算是北宋最大的一支水师。


南宋偏安东南,而水军规模却大于北宋,这主要是金、元威胁,必须在沿海布置海防。宋时发明的大车船约长六十三米至九十三米,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大发明。由于南宋陆军的腐败,在两淮主战场已一败涂地,若无水军的胜利,南宋小朝廷显然是难以在江南立足的。水军在扭转战局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宋代水军技术的发展,一是开始装备火药兵器,二是使用车船。车船的优点是航行速度快,机动性强。但车船的缺点是不能在浅水航行,也不能入海。轮船即是车船。中国人虽然发明了车船,但此后除了明代尚可见到“车轮珂”图,至清代完全销声匿迹。然而西方却发明了明轮汽船,又该进为水下螺旋桨。


第七章 南宋中期至后期的军制演变


南宋初,武将地位有所提高,虽然宋廷也设置如都督府之类机构,节制各支大军,事实上并未有效。故文臣统兵往往徒具空文。


开禧北伐失败后,宋朝才逐步加强如制置使、安抚制置使、宣抚使等统兵体制。尽管品味有差,却是事实上的统兵官,直接指挥前沿军务。由制置司等主持军务的结果,往往造成机构重叠。开禧北伐的失败,证明屯驻大兵和三衙兵的不中用,故另组新军的风气也随之大为兴盛。


南宋后期的兵力部署发生变化,四川重兵被迫由蜀道后撤至川东山地,而东南重兵则由沿江进驻于淮汉一带,大江以南反而兵力空虚。


第八章 募兵等各项制度


除了配隶的罪犯外,其他都是募兵。宋代并非纯粹募兵,事实上兵源来自招募、配隶和抓伕。灾年招兵从长远看,增加养兵费用,激化阶级矛盾,加深统治危机。


军士的身长规格越高,军俸也越高,最高要求达1.80米。身长是招兵的主要标准,却又非唯一标准,实际招募时,各军的身长标准也往往可降低要求。也不排除官吏在招兵时作弊的情况。


宋朝的职业兵大体以募兵为主,使农民免除兵役,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利于军队的素质的提高,但宋代因官僚政治的腐朽,募兵制存在着大量流弊。宋朝是当时地球上最高度发展的帝国、其财力、物力要比唐朝雄厚得多,然而宋朝财政危机却消之不退。


第九章 军训和武学、武举


宋时军人的投降姿态,是扔掉兵器,卸甲坐地。宋时的军训也有成功的实例,如宋太祖时,以及岳飞也十分重视实战训练。然而多数情况下,宋军训练颇差,其根本因素是军政腐败。军训废弛,即使如宋神宗和宋孝宗时也加强军训,仍不足以使宋军的素质根本改观。


宋时的武官决不能等同于军人,(武官的范畴比军人大)就服役武官来说,其出身主要有“军功出身”、“军班出身”、“武艺出身”。在崇文抑武的风尚下,宋朝不重视武将的文化,许多军班、军功出身者,可以目不识丁。如岳飞努力学习文化,尊敬和亲近文士,宋高宗却猜忌甚深,视其为野心家。


大量武举出身者不用于军事部门,证明“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的情况,仍没有改变。宋人常感叹“唐设武举,而得郭子仪”。的确,宋朝一直找不出与郭子仪相当的武举出身名将,这是官场中崇文抑武的风气,以及武举、武学的弊端所致,绝非偶然。


第十章 军事装备和通信


宋军装备以弓弩等冷兵器为主,火药居次要地位。缺乏马源,不重视建设强大的骑兵,是宋军的严重弱点。弩是弓的一种,一般是足蹶开张,故只能由步兵使用。弩箭比弓箭射程远,洞穿力强,但射箭间歇要比弓长。


宋时弓弩每宋石的斗力,相当于九十二宋斤半(一宋斤约合1.2市斤)。武卒挽弓的最高纪录为三宋石,蹶弩的最高纪录达九宋石,都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武卒弓弩斗力的几倍。岳飞和韩世忠都能挽弓超过三百宋斤。有所谓神臂弩,射程远及二百四十多布,约合372米以上,只用一人发射,易于推广。宋朝对这种兵器十分宝贵,特别指订了不准私造,私习以及军士毁弃的专门条法。


宋代武器装备优于前代,但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差距一般不足以造成战略上的优势。辽金元一般对宋居于战略优势。


中国传统马种是蒙古马,体形较小,耐粗放饲养,但奔跑速度较慢。宋时马屁较小,马高约合1.27米至1.46米。南宋时,因陕西的丧失,只能增加与西南少数民族的马屁贸易,故马的数量和质量,又在北宋之下。


宋人长期沿用步兵为主的战略,将骑兵分散于各个战场,作为步兵的附庸。尽管在整体和总数上,宋朝骑兵有优势,但在具体战役上,却居于劣势。


第十一章 后期和军费


宋朝因政治腐败,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责任制度。宋朝在各个府州军设置兵器库、甲仗库、防城库之类,是相当普遍的,某些县也有设置。按照古代一般观念,存粮者称仓,积草等称场,而贮备其他物资和钱银者称库。


古代战争后勤供应基本上是粮草供给,兵器不占主要地位。为了便于军队食用,大量制作干粮。每一次较大规模战争,其后勤供应给民间带来很大的痛苦。西夏立国,是充分利用了西北沙漠化的地势。乃至建国之后,西夏也同样得以维持其生存。宋军的实力胜过西夏军,但因沙漠阻隔,供给成为难题。


现代的财政收支是统一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而宋时的财政收支却既有实物,又有钱币,计量单位繁杂。宋朝货币收入节节上升,北宋约为唐后期的三至四倍,宋朝各项实物收入,比货币收入增长慢,但趋势却有所增加。因战事而增加军费,是出现财政赤字的主要因素。


宋时军费概念与现在不同,当时多为支出于赡养将士,而现代军费支出,对武器装备的研制、维修、增加占据了很大比例。宋时生产和补充军费的装备,虽然不一定列入军费统计,但不可忽略,因宋时军器的价值也是相当昂贵。


第十二章 军法、军纪和军政


宋太祖厉行军法,亲自制订所谓“阶级之法”,作为百年不易的法典。阶级法的基本精神是确立各级军职的上下绝对隶属关系,以防所谓“下凌上替”。虽然制订了颇严的军法,因执法或废或弛,军纪败坏,损坏宋军的战斗力。


征兵制下,兵士长期背井离乡。而在募兵制下,一人当兵,就意味着全家受朝廷军俸的赡养,兵士及家属往往共居于军营。由于宋朝常备军过多过滥,即使是北宋的上禁兵或南宋的效用,虽军俸最高,也不能维持优裕生活。


大多数军士可以维持全家温饱,但一部分厢兵则只能供养自身。此外,由于存在官员役使和刻剥军士等情况,致使很多军士在事实上陷于无法存活的遭遇。


第十三章 军制著作和军制思想


人们或许认为,正史的《兵制》体例始于宋祁、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其实不然,纪录宋代太祖、太宗、真宗的《三朝国史》中已有《兵志》,此书成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新唐书》成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晚了三十年。


从宋代开始,出现的军制论著标志着古代军制学进入了初创阶段。宋时军制思想的特点较多从国家治乱兴衰地角度,议论军制的成败得失。但是撰写者多为缺乏军事经验的文士,尚未形成专门的军制学理论,对宋朝武装力量的建设,作用也不大。


第十四章 宋朝军事传统与指挥的若干评价


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积贫即有钱但支出也大,同时加重了民贫;积弱即国家实力强但发力不足。宋朝的大规模常备军造成沉重财政负担,而其军制则以束缚武将才能,降低武将地位和素质,牺牲军事效能为特征。


不能委以全权,授以重兵,而是削弱将帅的指挥权限,这种违背军事常识的将从中御是荒诞的。阵是军队的战斗队列,需要根据敌情、地形等实际情况布阵。然而不赐阵图,并不意味着将从中御的取消,实际上从太宗以后一直都有。


宋朝的传统战略是消极防御,具体表现为习惯分兵防守,不愿集中兵力。影响宋金战局的因素之一是互不统一,互不协同。无法集中优势兵力,统一指挥。宋军以步兵为主,行动迟缓、战法呆板,少有大规模进攻战役和奔袭作战的战例。分兵的结果是处处被动挨打,却仍不愿集中兵力,统一指挥。


以澶渊之盟为例,当时本可一面坚壁清野,一面出奇兵于幽燕,是辽朝则十分危险,但并未实行,这种求和苟安不同于以往以和议争取时间再战的事例,片面苟且,安常习故,不思变革。如金朝在南宋初愿意和议时,实因宋朝军力足以抗衡,但宋廷出于防内,以求偏安,无疑摧残军心士气。


宋军战术上擅长防守战,以守城为主。辽和西夏往往对守备较强的城市是无能为力,使辽军无法长驱直入,只能沿边抄掠。元灭南宋的关键人物并非伯颜,而是刘整,因他取胜了宋军优势:守城、水战,南宋因元朝转变战略而亡国。


发布于 2017-11-17


喜欢过客无名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