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数学和量学

送交者: attton[☆★声望品衔8★☆] 于 2021-05-20 22:43 已读 722 次  

attton的个人频道

+关注
哲学笔记之一:数学和量学

我们都知道,人先有量的概念,后有数的概念。大小、多少,轻重,高低,冷热,长短,都是量的概念。人不会数数的时候,就有这些概念。就连狗和猫都知道量的差别。有一个电影说,非洲豺狗只攻击比它矮小的动物。碰上比他高的,他就不敢攻击了。高矮是个量的概念。豺狗没有尺子,不能度量,只能用对方的高度和自己的高度作比较。这种比较就是量学问题或量学运算。

如果我们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或认识,只能判断量的相对大小, 而不能得到度量出来的数字, 那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处于“量学”阶段,如果对一件事情,我们知道了各方面的数字,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处于“数学阶段”。

简而言之,哲学就是处于量学阶段的学问,而科学是处于数学阶段的学问。牛顿最重要的著作,叫做【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现在人们都认为牛顿的学说是科学而非哲学,因为他使用了数学。也就是说,如果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还不能数字化,那这研究就属于哲学研究,如果能数字化了,那就是科学研究。如果连量学阶段还没有达到,那你就对这问题还没有研究。

动物只能从量学的角度研究问题,人类智慧发达,才发展出数学。

从量学发展到数学,是个挺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从量到数, 需要度量方法。度量方法中重要的,就是确定度量单位。比如尺、公尺、公斤、小时,摄氏温度,原子量,等等,都是度量单位。度量单位有公认的和不公认之分。你可以说你的称的一斤,就是一斤,但是别人认为那只有八两。所以你的度量单位不被公认。但是并不妨碍你用自己的称,量自己的米。所以你的度量单位仍然是度量单位,只是不被公认。因此我们可知度量单位有公认和不公认两种。另外度量单位还有标准的和不标准的。所谓标准的就是有一个固定的,可比照的标准。比如公斤的标准据说是放在法国某天文台或科学院。世界上所有的公斤都以这个模型作标准。所以“公斤”是标准度量单位。还有一些不标准的度量单位,比如我们说八个苹果,四十大筐,这苹果和筐子,都是度量单位。它们都能被公认,但都不标准:每个苹果都不一样,每个筐子也不一样。所以他们不标准。

不管是否标准,是否公认,只要有度量单位,加上度量方法,就可以产生数字。有人因此会说,把量变成数很容易,作个度量单位就行了。但是,如果这个数字需要别人认可,则这个度量单位就必须标准和公认。比如上面说的那个问题:你的称的一斤,不被公认,别人认为只有八两。那你称出来的数字,也不被公认。如果你想让别人承认你得出的数字,必须用公认和标准的度量单位。和公认和标准的度量方法。而这个“公认而标准”的度量单位和方法,却不是很容易建立。致使很多极端重要的问题,到了现在,还处在量学的阶段,没人能把它数字化。

比如说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就是企图把“价值”这个东西数字化。结果他失败了。价值这东西,到现在也没人能数字化。

我们知道,对某物的价值的大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看法因人因时因情况而变化。手头有本日本荻原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一杯水对于在沙漠中干渴的人来说,价值千金。但对其他人则毫无价值。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这说明某东西的价值,因人因时因情况而异,没有一个度量方法,能量出它的固定值。谁如果自己发明一个度量方法,度量出来的结果,因时间场合和当事人的改变,也就失效了。但是马克思先生就要度量它,而且要量出一个不因时间场合当事人改变的结果。他有什么高招?大家都知道,他用劳动作为度量方法。生产一个东西用的劳动量大,这东西的价值就高。但是,他马上就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你又用什么标准单位,来度量劳动?他就说不清楚了。说实在的,劳动到现在也还是不能度量。有人说,我们可以用劳动的时间作度量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是不能通用的,谁都知道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劳动的量是不同的。有人说可以用劳动的效果作度量方法,比如用挖的土方数,运的麻袋数。这方法虽然有点道理,但是土方只能度量土方,不能度量别的,你不能用度量土方的单位和方法,来度量鞋子和手表。我们知道劳动的种类繁多,劳动成果也种类繁多。他们互相之间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度量单位。马克思先生对这个问题用一个很古怪的方式解决了,他发明了“抽象劳动”这么个概念。我们在上面说过,度量结果想让别人认可,其度量单位和方法必须公认和标准。所谓标准就是有个可比照的模型。因此它必须是具体而非抽象的。现在公认的标准计量单位的模型都放在计量局里。所有计量工具必须以这些具体的模型为标准。它要是抽象的,就没用了。

我们知道,所有计量部门,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都从来没有一个“标准劳动单位”,或“抽象标准劳动单位”。马克思先生有这个东西吗?他也没有。他也从来没有给这个东西做过定义和描述。

劳动和价值这两件事,我们每天每时都接触,而且每天每时都在衡量其多少——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在作量学运算。我们一进商店,就开始作紧张的量学运算。我们可以借用一个台湾政治用语“考量”,来表示对量的考虑或运算。商店里可买的东西很多,兜里的钱就这么一点,人人都想用有限的钱,买到尽可能高价值的东西。这时候人在同时作数学和量学两种运算。比如,是买牛肉还是烫衣板——它们的价钱一样。这就是在考量。如果谁买了一些对他没价值的东西,他就是个考量方面的笨蛋,他的生存就成问题。同时他也在作数学计算:如果你买的东西的总价,超过了你口袋里的钱,那你是计数方面的笨蛋。我们看到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文章,说女性到了商店里,马上觉得全世界在向她挑战:这个世界想用最低价值的东西,把她手里的钱骗走,而她要用最少的钱,把最高价值的东西买走。她在和全世界作智慧的角斗,或者说,在作考量的角斗。

实际上不光是女人是如此,男人进了商店也是这样。谁愿意花钱买一些对他没价值的东西?

就是看足球,也和考量有关,实际上足球观众都沉浸在考量之中。人们大叫着:快跑!往前去!狠给一脚!往后站!这家伙磨蹭半天干什么呢?8号慢得像木头!等等,这快慢,前后,狠还是不狠,半天还是立即,都是量的概念。当然其中有一些是可以数字化的。比如快慢,前后,但是人们来不及或者不需要数字化,只来得及进行考量,也就是说,不管人是在购物还是看球,都在紧张地考量。一刻也不停止。

人何以如此沉迷于考量?这考量实在是动物的本能。如果不会考量,动物也活不成, 我们知道动物都喜欢欺负弱小者,都躲避强大者。这强大和弱小,都是相对于动物自身而说的。这也是个量的概念,每个动物都必须考量对方的强弱。如果不进行考量,或考量错误,那么狮子会以为兔子比它还强大,见到兔子就逃跑;老鼠会向猫扑上去;老鹰不敢捉小鸡。这个世界固定的食物链就全都破坏。我们也知道,在雄性求偶的时候要打架争斗,同类的动物争偶至死的情况很少,都是打不过就跑了。因为动物随时都在考量。打到一定程度,他的考量出了结果,知道了对手比自己强,再打不但没有用,而且会伤身。于是不打而走。强弱也是量的问题。人类或许可以发明一些度量单位和方法,把强弱数字化,但是动物不会数数,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问题都是量的问题,而非数的问题。他们用考量而非算数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高级一点的动物都会考量。人类也是动物,他先天继承了老祖宗的本领,就是会考量,而且喜欢考量。至于算数,那是后天学会的。我们应该想到,从二百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化的时候,人类还是不会算数,只会考量,但是那时候人类就必须制作工具,而制作工具需要更多的考量。因为工具的形状大小轻重软硬,全是量的问题。制作的时候用力的大小,敲击的部位,石器的效率,都是考量问题。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考量了至少两百万年,当然也作别的,所有的事情,都训练人的对量的判断和掌握。所以这二百万年,是“量学思考提高阶段”。可能快到新石器时代的时候,人类才发明了数字。人类于是进入了“数学思考提高阶段”。只是进入的这一阶段,实际上很多思考还是量学而非数学的。我们说过,现在人们买东西仍然使用量学思考。在旧石器时代,人的手和头脑,在考量中逐步进化。所以说考量对于人类的进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人类,都是进化的结果,他们天生都有考量的爱好,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在不停地考量。

科学家根据对病例的观察,可知道人的大脑用不同的部位,进行考量和计数。以下是“大脑如何思考”(威廉。卡尔文。上海科技出版社)中的一个病例:

“有一个著名的病例,病人是一位会计师,智商很高,对一系列心理学测试反应良好。但是他在安排自己的生活上困惑不已;在两年内,他多次被解雇,濒于破产,在冲动下结婚又两次离婚。尽管智商很高,他却时常不能作出简单、迅速的决定。如买什么牙膏或买什么衣服。他会无休止地进行比较和对照,最终常常作不了什么决定。要么就纯粹胡乱进行挑选。外出晚餐时,他会考虑每个可能的餐馆的座位布置,菜单、气氛和管理、却决定不了在哪里用餐。”(86页)

这人是个会计师,一定精于数字计算。但是不会“考量”。他在各方面作比较,却得不出什么结果。上面说的他买东西,定餐馆,找太太,都是考量的问题,“考”了半天考不出结果。他在算数方面是个专家,给他一大堆数字,他很快就算出结果了。可在考量方面完全不及格。可见量学和数学用的不是大脑的同一个部分。
喜欢attton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attto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