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我们和牛蛙的世界观,巴黎辩论99周年纪念随笔(已更新)

送交者: 塞翁寻马[♂★★认真打酱油★★♂] 于 2021-04-07 1:41 已读 1024 次  

塞翁寻马的个人频道

+关注

今天恰逢46日, 免不了八卦一下99年前的今天发生在巴黎的那一场辩论。这场辩论的辩方是三年前因将牛顿拉下神坛而轰动世界的爱因斯坦,反方则是当年被趋之若鹜的哲学家柏格森。如今人们大概都不熟悉柏格森这个名字,就像我们那一代的人们往往只知门修斯李德胜常凯申却不知王守仁何许人也。然而,百年前的西方学界,柏格森几乎与柏拉图康德齐名。现在法国先贤祠地下墓室中安放着伏尔泰,卢梭,雨果,居里夫妇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的棺木。而柏格森的名字却在地上大堂的墙上显著位置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咱遥远的东方这边,当年五四后的民国文人骚客们甚至可以不知道柏拉图康德,但不可不知道柏格森,“否则都不好意思和熟人打招呼”(《大腕》©️)。

这场辩论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撕”,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撕裂”。其振动不但据信是相对论落选1921年的诺贝尔奖的真正原因(爱因斯坦的另一个家庭作业,光电效应,被临时拉来替补。另外,小朋友们应该注意到获奖年份和那场“撕辨”时间先后上的因果颠倒了。这不是相对论时间穿梭效应,而是拖延症的结果),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哲学和科学从此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的撕裂。二战之前,胡塞尔曾在维也纳的演讲中痛陈这种撕裂导致的科学危机。而二战结束以后,英美的自然科学教育中就逐渐不再有真正的哲学经典阅读。所造成理工宅男们对哲学经典的茫然无知充分反映在有牛精剑桥双学历的霍金同学2010年的《大设计》一书之中。相比之下,当年休谟同学在法学院读书时却不务正业地闲读拉丁文的维吉尔。


99年前巴黎这场不期而遇开“撕”的导火索,可以用那本详述这场辩论的《物理学界和哲学家》一书的副标题“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观的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加以概括 ---“时间”(敲黑板)。然而,该书横向八卦佐料丰富,纵向休谟所说的探究分析不足(不过我是数年多前阅读的该书,且虽未将其付之一炬,但仍然中途弃剧,也许遗忘甚至遗漏了精彩之处)。似乎该书作者与霍金一样,也是这场撕裂的受害者,因为这个副标题本身并不贴切。改变我们的时间观的是这场争论之前100多年的康德。时间也是康德认识论中最根本和最颠覆的观念之一。所以在辩论中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康德时,面对一群虎视眈眈的哲学家,老爱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在其后年代的文章中,能够闻到老爱对康德的那种不屑一顾。而对柏格森时间观(伯格森称之为“绵延”,现在文学和艺术家们特别喜欢玩弄的词汇),在私下通信中,老爱干脆表示那些不过是词操华丽的扯淡。


现代人们对时间的熟悉不亚于空气,似乎都明白说的是什么,却都说不明白说的是什么(不是绕口令)。柏格森的时间观可以说是康德时间观2.0,给小朋友们说通俗些就是,时间只存在于人们主观意识之中,主观意识之外的时间和物理定律都没有意义。而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则认为时间是客观实在,与任何个人主观意识没有关系,缺了任何人,地球都照样转,却了整个人类宇宙也照样走过了137亿年的时间。以常识观点,哲学家的时间观荒诞不经无知无畏,科学家的则天经地义理性客观。然而,柏格森不是民科,也绝非科学盲或宗教原教旨主义者,而是个数学和自然科学上颇有造诣和阅读的严谨学者,更何况与其所见略同的还有相对论的另一开创者,对时间的本质有深入思考的庞加莱(后面详述)。解铃还须系铃人,让我们回到康德那颠覆常识的主客观认识来寻找是非曲直。


首先看世界上哪些事物是主观的,比如人们的感情,欢乐与痛苦,嗅觉,味觉,痛觉,冷热疾苦,都可以毫无违和感地说是主观意识。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存在都不存在(不是绕口令)。到这里,我们仍然没有违背常识,至少对大部分人来说。


接下来,贝克莱开始打擦边球了(对,就是那个说“存在在于被感知”和“闭上眼睛就没有悬崖”的贝克莱)。他问的问题是,森林里倒下了一棵大树,如果无人在场,声音是否存在?小朋友们也许会说,声音仍然存在,因为无论有无聆听者,空气都照样震动,丢个手机在那里照样可以录下声音回放就是证明。然而,空气振动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就像糖分子并不是“味觉”。如果没有人的品尝,即使糖分子存在,人主观意识中的味觉并不存在(相反,没有糖分子的存在,通过对舌尖上的味蕾施以适当电刺激,反而能让人产生甜的感觉,日本市场上有卖这种“意尝”小玩具的)。同样,如果没有人的聆听,声音也不存在(相反,没有空气振动,人们大脑却会无中生有地产生幻听,耳鸣等等意识)。手机只是将空气振动转换储存为电磁记录,回放并重新复制了空气振动而已。手机并没有录下“声音”,因为声音只存在于那些有听力的动物的主观意识之中。


现在轮到洛克出场挑战常识(对,就是那个提出“白板说”的洛克。人们总误以为他是位政治家,其实他是货真价实的哲学家,政治只是他搂草打兔子。另外,洛克的《人类理解研究》其实是在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之前出场。这里为了概念按违和感的循序渐进改变了叙述次序)。网上连篇累牍到处可见的一类科普文章是“为什么紫色不存在”?留给小朋友们作为课外阅读作业,这里不搬运了。然而,这些文章虽有启发,却有一个共同误导,似乎在暗示只有紫色(或者那些光谱中不存在的颜色)才不存在,而其他那些在光谱中存在的颜色则依然还是客观存在,错!!!。对紫色不存所下的正确结论轮到洛克敲黑板了。洛克300多年前在《人类理解研究》指出的,任何颜色,无论光谱中是否存在,都仅仅是主观意识中的存在,是大脑为不同波长光波的组合标注的“直观”标记。如果没有人类(或其他动物)大脑的脑补,所有颜色,甚至包括白色,都不存在。正如声音的例子中,客观存在的是空气振动,而不是我们大脑中的声音。在颜色问题中,客观存在的是光电磁波,而不是人们大脑中的颜色(大脑中甚至不需要光电磁波,而直接生理电流刺激下,包括对天生的盲人,也能产生颜色意识。留给小朋友们自行课外阅读)。特别有意思的是,大自然为我们大脑设计的这种“直观”标记的功能也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拿来主义模仿。比如人们会以不同颜色在地图上“直观”(敲黑板强调这个概念)地标识不同地区的新冠疫情,不同地区的风速和降雨,不同路段的交通堵塞状况,甚至不同地区的海拔高低。显然,颜色只是为了我们一目了然地直观这些信息,而这种主观的直观标记并不是诸如疫情,风雨,车速,和海拔等客观的事物本身(用康德的话说是thing itself)。


特别强调一下,首先,这里所说的主观感知指的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感觉。而那些在大脑对外部刺激作出“直观”生理标记之后因性格心态情绪信仰社会价值观等等对“直观”产生因人因时因地各异的心理经验,以及对不同颜色的共情(empathy),感质(quale/qualia)等等心理学话题都不在这个关于哲学上“直观”概念的讨论之内。第二(敲黑版),虽然颜色属于主观意识,甚至是心理学中的感质,但并非不能在不同个人的感知之间进行一定程度的客观比较。通常的方法即所谓外部化,大家都与同一外部光源的感知结果进行比较,比如比较你我是否都感觉某条裙子与薰衣草的颜色(或现代有国际标准调色板上的某种颜色)一样。当然,这假设人类具有相同的视觉生理结构。曾经有位女画家向自己的学生描述自己眼中湖水的绚丽多彩,却发现好像在对牛弹琴。最后才知道,女画家是位幸运的四色视觉者,能看见对其他90%的三视觉者来说不存在的颜色。而某些动物或昆虫甚至有20色视觉,他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颜色,对人类来说都不存在。我们甚至不能在电脑显示屏上调出这类颜色,因为几乎所有彩色显示屏都是为三色视觉者设计的。


细心的小朋友们应该注意到这里没有像讨论声音那样提及手机照相,以及其背后的三原色原理等等。其一是网上此类文章已经泛滥,其二则是相信有观察敏锐者已经从中闻到了这里一个超级违和的结论:“某个客观自然法则居然可以是由人类的某种主观意识所制定”。稍安勿躁,我们把这个令人兴奋的话题留到颠覆时间概念的讨论之后进行。这类违和结论其实是哲学思考和阅读中最令人兴奋之处。有兴趣者可以尝试着自己从上面的讨论中演绎出这个命题,肯定能自信心和多巴胺爆棚,和哈士奇拆家时一样兴奋。当年有个民科叫歌德(没错,就是写《少年维特》和《浮士德》的那个大文豪)不知动了哪根神经,忽然痴迷对颜色的研究,写了部1000多页的著作跟科学界打笔墨官司。他有个助手却从这些民科研究中悟出了这个哲学命题,写下了本《论视觉和颜色》的不知名小册子,之后又写了个后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成名,他叫叔本华。


讨论至此,我们任然小心翼翼地绕来绕去远离康德和柏格森。不耐烦的小盆友也许会说你怎么像《大话西游》中悟空的师傅一样娘炮啰嗦。没错,哲学就像是像唐僧取经,从长安城去天竺国不向南经康定走不丹,非要往西北走敦煌绕一大圈。杜兰朵曾说,要搞定康德切记“两点之间直线最远!!”(这就是哲学家与数学家的区别),你最后才该去碰的才是康德。否则,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直奔康德香巴拉而去,结果10年四读却走了麦城。


我们从柏格森的“运动”思路去理解康德的时间。什么是运动,估计初中生都答的上来。运动就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运动的速度就是位移除以时间。这个关系中,空间和时间是先验的条件,速度是则是后验的结果。很少有人去问为什么(除了古希腊的之诺),为什么必须应该是这样,这是真实的客观自然法则吗?答案是,我们之所以有如此根深蒂固的认知,并非由于什么超越人类的客观自然法则所决定,而完全是因为人类自己特定的感官和大脑功能所制约。人类感官和大脑对物体运动本身没有像对空间位置和类似颜色那样提供“直观”的标注。所以,人类对运动的认知,是通过大脑记忆中物体位置的变化的结果。而时间,在这里是人们大脑内部记忆排序所提供(康德称之为纯直观)。这种主观意识中的直观,类似颜色,可以被外部化。比如与墙上的时钟作比较。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人们就认为时间是真实的外在客观存在。就像尼采所说的,“所谓真实就是被忘记是虚幻的虚幻”。


如果人类感知和大脑功能对运动具有“直观”,不是通过排序的记忆间接“推断”运动,那么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甚至会有一套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物理法则。


天文学家可以观测出几十亿光年以外那些星体离我们的距离,但他们无法通过测量它们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来计算这些星球相对我们的运动速度。因为这需要上万年的测量间隔才能有可以比拟几十亿光年的位置变化(就像我们观看远处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往往是停留在空中是一样的道理)。所幸的是,这些星球的速度是可以直接从它们的光谱红移“直观”地测量出来。这种情况下,距离(位置)和运动(速度)反而成为先验的条件。而时间则成了后验的结果,是距离除以速度,等于大爆炸之后这些星体达到现在与我们的距离所经历的时间。


非洲有种牛蛙,因为捕食的需要,对运动速度有及其敏感的“直观”和精确的判断,而不是依靠大脑记忆的后验作出不精确的间接估计。因此,在牛蛙的世界观之中,位置和运动是先验的,是第一性的,时间是第二性的,如果它们世界观中有时间的话。


2500年前古希腊的之诺就曾提出过质疑过我们人类世界观中运动和时间的关系(之诺悖论)。然而,因为人类感知和大脑功能强加给我们的这种世界观即根深蒂固且又潜移默化,2500多年来,绝大多数人均对这个质疑耸耸肩膀不屑一顾,根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柏格森给出的解答与传统教条完全相反。不是考虑什么距离时间比例取极限等等。而应该是直接将运动(速度)本身看成是先验,第一性的。而时间则成为主观意识中位置除以时间的第二性结果。这恰恰得出与康德100多年前的批判哲学同样的结论,即时间只存在于人类主观意识之中。


假如人类有类似牛蛙的感官和大脑功能,可以直观空间(应该说是状态)与运动。那么,我们会有一套什么样的物理定律?可惜,柏格森没有给出解答。否则爱因斯坦和物理学家们也许不会视他的那些学说为扯淡。


绝大多数物理定律都不难转换到牛蛙的世界观中,以位置和运动(速度)表示系统状态,而不是以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来表达。换句话说,物理定律中不再含有对时间的导数(速度是直接测量量,而不是位置对时间的导数)。不难重新写出这种世界观中的大多数定律


所以,时间,不过是人类特定的感官和大脑功能下的主观意识中的存在。这种特定的感官和大脑功能决定了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心目中的“客观”自然法则(物理定律)。这就好比通常的数字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相比,两者会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以及不同的“外在”法则。而这个世界观和外在法则并非是它们去外界寻找的结果,而是外界附和它们运算结构的结果。


必须声明的是,我们仅仅涉及了康德认识论的最入门的概念,也就是时间的主观性。而康德讨论的人类的认知结构在感觉直观之上还有知性范畴,制约着我们的世界观,也就是制约着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客观”自然法则。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人类知性为自然立法”(其实这不是康德的原话,而是某些翻译者和讲述者提炼的句子)。虽然这些自然法则都是客观的,不因某个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可以被外部化的,但和颜色一样,它们都是人类主观表象界之内才存在。这个表象界之外的外在之物,我们无法知道(之前我们还说光波是自在之物,但现在我们知道,因为麦克斯韦方程本身也是人类认知结构的世界观表象,所以也只在我们主观感知世界之内才有意义)。


休谟曾经说过:当留连忘返于图书馆之内,随手拾起架上一卷著作之时,让我们问一下自己,这本书中有任何定性定量的抽象追问吗,有任何与事实或存在的实验相关的探究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此书不过是空辩和虚幻,可以直接将其付之一炬。休谟的直率态度反映了启蒙年代哲学家们,从笛卡尔直至康德,对哲学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精神。他们的哲学与其后的德国思辨哲学的天壤之别就是,他们不是以玩弄逻辑思辨去建立脱离人类知识自娱自乐对错的空辩体系为目的,而是从事情本身出发来质疑批判和颠覆人类知识中貌似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常识世界观,从而解决人类知识中待解的根本问题。所以,他们的哲学绝不会拿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无聊的托词,也不会以夏虫语冰让你因看不见那件国王的华丽新衣而自卑,更不会以“说服不了你就说糊涂了你”的文字游戏,或者微言大义一切尽在不言中之类的阿Q让你感觉不明觉厉。他们的哲学直接面对实际问题,以浅显易懂合情合理的批判,循序渐进抽丝剥茧地引导读者跨越常识的藩篱,达到龙场之夜的恍然大唔,“原来这么就to me了”(《无贼》©️)。


贴主:塞翁寻马于2021_04_07 13:00:55编辑
喜欢塞翁寻马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塞翁寻马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光合作用本身不是意识,。。。。 - 塞翁寻马 (452 bytes) 04/07/21
这里说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意识”, - 塞翁寻马 (69 bytes) 04/07/21
希尔伯特没有混淆,也失败了。 (无内容) - 塞翁寻马 (0 bytes) 04/07/21
而且,时空膨胀本身,恰恰是。。。 - 塞翁寻马 (225 bytes) 04/08/21
文中提到了。。。。。 - 塞翁寻马 (626 bytes) 04/07/21
这恰恰说明,审美没有外部客观标准, - 塞翁寻马 (54 bytes) 04/07/21
“外化“在文中又特定的内涵外延。 - 塞翁寻马 (331 bytes) 04/07/21
对不去,。。。 - 塞翁寻马 (45 bytes) 04/07/21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