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从茅台院士误解-评中美两院院士的不同(中)

送交者: studer[★品衔R5★] 于 2021-02-18 9:04 已读 1803 次  

studer的个人频道

+关注

另外一个争议就是经常有一些我国科研工作者评上了海外的院士,特别时美过的海外科学院院士,而不是我国的科学院院士,比如袁隆平,周忠和,李爱珍。

很多人关注这一点,觉得是不是两院的评选有问题,我从大的方向和每个人境遇不同分别讲一下。

首先就是按中美科学院的本国院士的意义就不同,按照周忠和的说法,美国科学院的本国院士属于荣誉衔,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一种职位,这一点在上一讲我有提到“中国社会给院士附加东西太多”。另外如果说本国科学院是还属于圈内互评。还可以说是相互学术认证。而各国的外籍院士是委员会评选看热点更多。更类似于奥斯卡的颁奖和学术关系就更远了。

再其次那么问题就在于美国科学院评了外籍院士。我们是不是就一定要评为科学院士?

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也开始评外籍院士,那么在被我们评为外籍院士的人,其他国家要不要也给他们评科学院院士?

其实我国也开始评外籍院士,我国的外籍关键要是和中国科技有交流或贡献的,也是一种荣誉衔,更像一个颁奖,其他国家未必觉得拿我国的外籍院士,对本国的院士评选就要有什么帮助。

中国的本国两院院士评选,赋予的东西更多,有人说赋予太多政治化的东西,但事实上其实是相互影响,实际上是我国政府相关决策的咨询机构,而美国一般要请个人,大学或智库来承担这个角色。现阶段,院士制度是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平衡官场的官僚主义,通过专家参与决策的方式,对政府部门的决策起到纠正、辅助的作用。

我国的两院,本身就是一个科研复合体,中科院连续八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美国承担这个职能的是大学,而美国的2院更多是一个颁奖委员会。

所以成为海外院士而没有成为本国院士,不是我国院士评选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各国本国评选机制都是圈内互评,我国也不例外。就算要比较也该是各国评各国自己院士的制度比较,为不是外国的海外院士和我国自评院士来比较。

袁隆平1995年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评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实际上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外籍院士更接近颁奖。评上美国科学院院士也不给美国做研究,就是蹭个热度。而袁隆平的研究还是属于工程类的,我国的科学院院士基本还是基础科学研究,袁隆平自然没办法屏上我国的科学院院士,和外面传的会不会英文没什么关系。

周忠和先评上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再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但2者并无关联。

最遗憾的就是李爱珍,她是唯一一位不是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而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研工作者。李爱珍落选的几次都是由于年龄原因,当前评选十分强调年轻化,李爱珍在第一次被推荐时就已经六十三岁了,院士个人推荐上,规定候选人年龄大于60岁的,需要有6位院士推荐,这就和两院院士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荣誉,还是一个“职位”有关系。实际上有人觉得她会因为这个把研究重点放在海外,其实科研经费,待遇什么的并不因为没有评上两院院士就会遇到不足或困难,工作的重点也一直在国内。

但是我国的两院评选也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实际上我国的院士选举开始就是借鉴西方院士选举制度也没有必要现在还要照抄,但也有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请看下期。

喜欢studer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studer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