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大手印正修法之一,专注瑜伽(三)

送交者: 空行菩提[♂☆★★声望品衔12★★☆♂] 于 2021-01-21 3:17 已读 2270 次  

空行菩提的个人频道

+关注

好,这下"嗡阿吽"三个藏文种子字算齐了。

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1,切断想念法(切念法)

[法要]一念方生,刹那齐根切断,如空中闪电。人在禅定中,因心受激动感应,想念继续生長,即使一念抑制,继起之念,纷至沓来,应以警觉心继续抑制。于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齐根切断,继续禅定。

努力抑制继起之念,延长禅定时间,行者最后始知想念接踵而来,永无止境。认识想念是敌人,即所以"初能止",得到精神上安止第一步。瑜伽行者感觉无终止的想念之流,如平静流水,状似静坐岸上,看流水常逝。

心一旦到达安止之境,即使极短,亦可了解想念之生灭。此项了解,使行者感觉想念愈来愈多,但事实上常常发生,不增不减。想念刹那发生,剖析想念并能立即捕捉其发生者,是认知想念之流的知觉。

[诠释]这种立断想念法,为修习禅定的初步法门。习定之时,妄念增多,烦恼特盛,心不能安,是进步而非退步。因为妄念之流,只有在禅定有了相当进步时,才能察觉到。

学者可禅定中一旦认为想念难驯,视之若仇敌,则得"初能止"之境,即最初寂静之境。在这种境界中,心已离开想念而自主,则念可使断,如使用了电流开关,可任意启开电流,如此可以进修更高法门。

如行切念之法,切不胜断,穷于应付,遂不得不用放任想念之法。

2,放任想念法(纵念法)

(法要)下面一个练习是放任想念。行者漠不关心,不管不理,即非随他去,亦不阻止他。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听其散漫行动,漠不关心。行者继续禅定,因此想念不在发生,心到达安止静。

禅定如前,持续时间加長,是所谓"中能止"境,心如平静流水。

练心放松,沉淀心中渣滓(即想念)。

白教祖师说:"心不整则自明,水不扰动則自清。"

密勒日巴祖师说:"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

又萨啰哈大师总结习定双重方式如次:

"若束缚之,此心反欲奔驰于十方,若放任之,此心反得安止而不动,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骆驼。

[诠释]纵念法为切念法之进一步修法。从人体生理而言,心意本属活泼,实不可制止和束缚,引导达到念念相继,任运流行,略无沾恋,则更符合自然。切念法为习定之初步,皆在调伏其心,而能切然后能纵。纵者,放任想念,不随不止。正如诺那祖师所说:"念头来时不压迫它,亦不随它去。"所以不管不理,不整治,即不随不止。

想念易动,如天上流星闪烁,亦如发矢贯空,或如缕烟风前荡漾,学者宜体会之。

"中能止"之境。为纵念法所达境地。此境心如平静流水,清净无扰,亦即密勒日巴祖师所说的"明"和"满"。"明"者,心体无过失,垢染,浑浊,如秋日无云晴空。学者能知能觉,自体本有。此种境界,与《六祖坛经》和《阿弥陀经》所谓"一心不乱"的境界,大致相同。

3,心不动念法

(1)捻婆罗门线法

(法要)第一法,禅定恰到好处,如捻婆罗门线,细心而均衡。不可太紧,不可太松,但要均匀。禅定亦然,心不可过于紧急,否则,不是调伏想念。如太放纵,行者失之怠惰。因此,禅定必然均匀。

行者最初入定,易于紧张,使用刹那切断念头法,但想念纷至沓来,切不胜切,当疲劳时,转变方式,用放任想念法。

考虑使用紧张及放松的交替方法,一如学校所用。心之放松及紧急,犹如捻婆罗门线,張弛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诠释]婆罗门教徒以婆罗门线为护身之象征。此线由处女捻之,不可太紧,亦不可太松。如捻时中断,则认识将发生灾祸。

切念法与纵念法之后,又喻此法,皆在禅定不是不松,要在均匀。

(2)斩绳两段法

(法要)第二法,使心与想念隔离,如斩绳二段,以不屈不挠之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因以前控制想念之努力,产生新的想念之故。

因为上述抑制想念的方式,没有放弃认知的本能一一"能知",于是产生新的想念,禅定被损毁。

放弃"能知",及"所知",心停在被动的安止境,这种方法称为斩绳二段法,使心隔离所有心智作者。

[诠释]学者用切念,纵念,捻线等法习定,如终不免想念纷纭,难得安止,乃因没有放弃认知的本能,所有抑制想念及不控制想念的努力,无可避免地产生新的想念,心与想念纠缠胶着,如稻草之扭结为绳,每一节草绳象征一念,全绳表示念念相继,成为想念之流。此时学者当已自觉,禅定进入究属有限,与所期目的相距甚远,欲求前进,必须行斩绳二段法,斩断想念之流,一如断裂草绳,令心离开一切想念,放弃认知,于是达到高度安止。

(3)儿童覌画法

(法要)第三法是儿童观画法。儿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觉,看寺中壁画。

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各种灵息摄入自己的脉道。

如是练习,出现轻妙的状况,出神的极乐,行者几乎昏晕。因练习身心不认知状态,感觉身浮在空中,产业幻觉或出现幽灵,即不因悦而取,亦不因不悦而舍。这种即不抓紧亦不阻止视觉的方法,称儿童观画法。

[诠释]学者修习至此阶段,可能经历种种奇异境界,得見种种奇异现象。为使学者对这些奇异的内外景,不产生丝毫爱憎取舍,故设此有如儿童观画的视觉方法。

儿童观画法如儿童乍入寺庙,骤观种种奇形怪状之壁画,必注目凝神,一一观看,极悦目怡神,却因天真烂漫的幼稚心理,其心志毫不染念于所观者。学者持心要必类此。

上文以心之顽强难驯,喻如骆驼,此处则以心喻象,因象笨重而不野。以栓系象之宝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即喻将幻识之心加以调伏,而对一切八识幻境,采取无取无舍的心态和视觉方式。如此修持,此时各种灵息即可摄入自身脉道,出现轻安,极乐,昏晕种种状况。灵热由气流推送流入主要孔道~~中脉。本节所述之果相,即为气流进入中脉之功效。除此心物两质织成一因外,尚有与之平行之圣净之因,那行者初次瞥见,不随念转之真心性境。如是大安乐境界的,欧西谓为圣灵之启发,实则得定之初果。

(4)象体无觉法

(法要)第四法,以象喻心,象皮特厚,虽遇荆棘之刺,毫无所觉,心不为所动。

当心安止,认知发展时,防止意识(受瑜伽训练之意识,有强烈警觉性,控制想念)及被阻碍想念,被引来相时,一个想念防止另一个想念发生。

因防止意识不寻自来,在不断的知觉之流中,防止意识自动发展。

此种心之状态,当想念起时,即不阻碍,亦不为所动,称象体无觉法。

[诠释]学者修习禅定有一定之定力后,一有杂念生起,即必有一种自能制止杂念的"防止意识",同时自动发展,一逢杂念,自能不容其增盛而灭之,这正像象体天赋与俱生之厚皮,以护其体,虽遇荊棘而不觉刺痛一样。

以上不专注物体之瑜伽,自切念法至象体无觉法共七种密法,顺序以进,自成一系统,不可分割,总成一法,且与专注无气息物体之瑜伽和专注有气息物体之瑜伽的六种密法相平列。学者修持此七种密法总成之一法,取得圆满成就,才能转入修持无生瑜伽。

(四)专注瑜伽最后安止境

(法要)这种状态称为最后安止境,如海洋平静无波。

在这安止境,想念生灭之心动,仍有认知。然而,心已达到平静之本元状态,与动无关重要。这种状态,心已落入隔离动的区分。

因此,行者了解制心一处。

当行者正确明白时,认知动与不动不可分者,称"妙观察智",知一切为一元。

经典上说:"由于身心特优之练习,现在达到反射及分析时期。

[诠释]专注瑜伽的最后安止境,有如海洋平静无波,此时仍不免有所觉知,不免有想念的动荡。但其真心已达到平静之本元状况,即个体意识已与宇宙意识接通,融为一体,化为一元,亦即认知一切为一元的"妙观察智"生起,学者不复能为任何幻动所迷,所以"幻动无碍于真止",亦所谓已善于"制心一处"了。

学者从心不动念法开始修习,到达最后的安止境,有甚長一段距离,须持之以恒地练习,先达到行,住,坐,卧均可入定,然后达到最后安止境。到达此境,功德圆满,"妙覌察智"生起,达到"反射及分析"时期,方可修习无生瑜伽。从无生瑜伽之后的三瑜伽的修习,其体系都以"妙观察智"作为基础,进行种种内省分折,在禅定中从内在求得圆明的自性,从而走向大手印瑜伽的更高层次

专注瑜伽介绍完。

谢谢看貼。
喜欢空行菩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谢谢! (无内容) - 空行菩提 (0 bytes) 01/23/21
谢谢老乡。 (无内容) - 空行菩提 (0 bytes) 01/22/21
?? 感恩! (无内容) - wockey (0 bytes) 01/21/21
谢谢。 (无内容) - 空行菩提 (0 bytes) 01/21/21
?? (无内容) - 雨地 (0 bytes) 01/22/21
索达吉的很好。 (无内容) - 空行菩提 (0 bytes) 01/21/21
谢谢您。班长。 (无内容) - 空行菩提 (0 bytes) 01/21/21
明白了。 (无内容) - 雨地 (0 bytes) 01/22/21
(^-^) 空行菩提 给 雨地 送上一包开心果! - 空行菩提 (87 bytes) 01/21/21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