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超我、自我
如果要大家评出谁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哲学家,估计意见很难统一,有人觉得是苏格拉底,有人认为是柏拉图,有人觉得该是亚里士多德。当然也会有人认为是孔子、老子甚至是释迦牟尼。大家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观点。但要说谁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心理学家,那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当之无愧。弗洛伊德对人类潜意识的研究与分析,开启了人类现代心理学的篇章。他使现代人们认识到人格有自我本我超我的区别,人格之间的对立性是造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他正视人类欲望的态度,使精神类疾病从基督教神学的“魔鬼附体”的错误认知中脱离出来。使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免于错误的宗教摧残与迫害。他将伴随生长发育期的心理变化与性满足联系起来,让人们认识到,不正确的性引导,只会带来悲剧与伤害。他开创的精神分析疗法,至今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而弗洛伊德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的潜意识与精神结构理论。今天九歌想和大家聊聊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与自我。人类的主观意识是精神活动中能被自己清晰觉察观测到的那一部分;潜意识是精神活动中不能被自己觉察与观测的那一部分。“本我”代表的是人类的欲望。从现代进化论的观点,人类虽然脱离禽兽的范畴已经有数百万年乃至更久的历史,但我们依然具有兽性。残忍、好杀、滥交、贪婪、欺骗等等这些源自生物的本能,从来未离开我们,某些时候人类甚至比禽兽更加不堪。无可否认,人与生俱来就有恶的一面。“超我”代表的是人的良知、道德与操守。即使再凶残的人,依然有光辉的一面。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地点,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就会触动我们的心弦,也许是同情心,也许是共鸣感,驱使我们做一些有利他人却对自己无利甚至不利的事。在动物世界里,我们也不难看到有行侠仗义的行为。善良,也同样是人生而具有的特质。“自我”是我们处理显示事物的思想,往往是“本我”与“超我”妥协过后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本我”可以说意味着人性本恶,“超我”意味着人性本善,“自我”意味着人生如白纸。在哲学史上,古希腊苏门三杰倾向于人性本恶。在中国,回溯到战国时期,荀子也持有这个观点。而基督教更是宣扬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原罪的。比荀子略早的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这个观点在国外直到启蒙运动时,英国的哲学家洛克才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而人生如白板,这个论点是在中国由传说中的告子提出,在国际上则由卢梭所倡导。这三种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因此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理论,在哲学上突破了前面几个论调,认为人性本就有善有恶乃至空白的一面。但是,有一位先哲早在性本善与性本恶理论产生之前,就对此做了极为详细的阐述。这位哲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法的人生观认为,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在轮回中转世。累生累世的信息都存储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中有善也有恶。绝大多数人在转世后,未经训练的话并不能很好地沟通阿赖耶识,思想意识基本等于一片空白。后天的学习、训练,乃至生活环境等接触到的信息会逐渐在“白纸”上渲染,有限度地唤醒与渲染相应的阿赖耶识内的信息,并不断加强。到了特定的年纪,储存在阿赖耶识中的一小部分善恶信息,都会有所释放与现实中的境遇彼此发生交错。交错而得的信息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存储在阿赖耶识里,可以驱动眼耳鼻舌身意的软件叫六根。在胎儿过了孕期的头二十周后,六根随身体的感官逐渐形成而发生作用。在这个过程里,六根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形成的判断与记忆就叫六识。所以,佛法中,人既是本有善恶又是生为白板,即潜意识里是生有善恶的,而主观意识上生为白板。九歌认为,佛陀的这个观点对人性阐述得更为透彻。相较之下,弗洛伊德的理论从侧面证明了佛陀的正确性。现代心理学中,有无数的理论与实践和佛法不谋而合。九歌会慢慢把这些理论发上来给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喜欢。坛主:79ying于2021_01_12 10:30:55编辑
已标注为79ying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贴: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