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的神话体系之三清四御考
中国的神话传说属于多神体系,但在上古的时候并非如此。中华神话体系的形成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受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按照历史进程,九歌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一 汉朝佛教传入道教成立之前的时期,为朴素先祖崇拜时期。二 道教成立后到基础科学盛行前的迷信崇拜时期。三 基础科学与禁止宗教信仰又解禁之后的正教与邪教并存时期。这三个时期,先后继承,却又不断夹杂、融入外来因素,逐渐信仰从原始的哲学、原始的辩证思维、教育,发展为包含迷信色彩的宗教。以至今日任何未曾深入研究过佛道文化的人,将之简单地列为迷信。我们先说说第一个时期。在佛法传入中国之前,先秦时期还未有三清四御的概念。任何一本先秦的典籍里,我们都找不到有关三清四御的名号。那个时候,华夏的典籍里多是对三皇五帝的崇拜祭祀(也有部分地区民族盛行蚩尤崇拜)。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出自《吕氏春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而三皇五帝,都是先秦中华民族的历代领袖、祖先与先贤。从汉朝及先秦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判断,佛教传入之初道教成立之前,朴素的祖先崇拜,对自然的敬畏,才是中华民族的信仰。这个时候我们只能称之为哲学思维、传说而非神话。我们来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个时候的道居于自然之下。那么道是什么呢?《道德经》第二章 “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刑,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相随”。这两章一相印证就明白了,道是规则,是自然规则。所以这时的道,没有主宰,也无形无相。汉初的道家之学,还未形成宗教的概念,还是一种哲学思想。到了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华传统思维中,开始有了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概念,以及三世诸佛、四大天王等超越人类文明的崇拜。这个时候,单纯的哲学思想开始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以及外部宗教神话的启迪。中国的神话体系开始进入了第二时期。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沛人张陵於蜀中创立正一盟威道(亦称天师道)。据《三国志·张鲁传》、《後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张陵於顺帝时入蜀,学道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造作符书,向百姓传教。受其道的出五斗米。在这个时期,张(道)陵以《道德经》为蓝本,结合佛教文化,五行学说,创造出了《老子想尔注》。《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这样,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学家老子就成为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于是天地有了主宰,乃至于有了形象,这与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已经完全相悖了。《想尔注》认为善保精气就可以实现仙寿。主张和五脏五行之气,“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阐述房中术要领:“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认为得此要领,也可长生不死。为了自守,就要求做到无思欲、无为无名、不贪荣求宠、不争强好胜、不为恶事等。“奉道诫,积着成功,积精成神,成神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这就是《想尔注》成仙之纲领。而《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所阐述的核心含义是不自生(私),没有分别没有私欲。《想尔注》的核心思想注重“奉道诫,积着成功,积精成神,成神仙寿,以此为身宝矣”,将身列为至宝与《道德经》“外其身”的说法已经相去颇远了。至此,中华的神话体系已经开始初步形成,有了第一位统御者:以老子为原型的“道的化身”:太上老君。那么同为三清的原始天尊在哪里呢?抱歉,这个时候原始天尊还没出现。据晋代葛洪的《枕中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比如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也就是说到了隋唐,道教又以盘古氏为蓝本,创造了元始天尊。唐代末期,道士闾丘方远在《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把元始天尊编排在神谱的最高位置。在宋代,道教逐渐推崇玉皇大帝,三清尊神成为一种象征,元始天尊的地位有所下降。后来三清尊神改名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沿用至今。至于四御,到了元朝《修真十书》才出现。《修真十书》由道教丹经汇编。集唐末五代宋元数十种著作,多为内丹专著。书中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丹道、养生著作,从各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丹道、养生、导引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为道教丹道一大专集。《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中“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这才真正出现了四御的概念。
已标注为79ying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贴: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