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从"刀锋"想起《心经》

送交者: 空行菩提[♂☆★★声望品衔12★★☆♂] 于 2020-12-14 4:20 已读 1368 次  

空行菩提的个人频道

+关注
刀即是锋,锋即是刀,刀和锋不可分,刀无异于锋,锋无异于刀。这个格式联想到《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到底在讲什么?颠来倒去的。

《心经》是佛门三藏十二部八千五百卷经典的总持,若入佛海寻真,溺水三千,只要抓住这一卷经,其余众多则犹如提纲携领。当年唐玄奘奉诏西天取经,并译注般若最胜大经六百卷,其中最简要的就是《心经》。《心经》共二百六十七字,其文最简,其意最难哓。

说实话,现在网络上,现实中讲《心经》的人很多。这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是末法时期,大家要保持—个清醒的头脑和明亮的眼睛。

讲《心经》和翻译《心经》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从事《心经》禅解的人微乎其微。一般的就是简介,把它的字面解释清楚,对《心经》的全面考查,对佛学整个修持方法进行考查的人却很少。在这里我只讲三点,一,《心经》讲什么?二,覌自在菩萨,三"心"是什么。希望对您有一点小小帮助。

佛学整个把《心经》认为是释迦牟尼思想的宣传。宣传什么呢?释迦牟尼的基本思想就是开经偈上的第一句话,即"无上甚深微妙法、、、。"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意。"真实意是什么?就是微演妙法,就是"法身",上座部就将无上甚深微妙法直接翻译成"法身"。实际上《心经》的主体思想是宣传甚深修持的。您掌握了甚深修持以后,就基本上比较了解《心经》所讲的深刻的内涵了。微妙身也是佛学上说的发生源头现象,这种发生現象,又把它叫做真种子。

第一句"覌自在菩萨"是什么?没弄清楚,下面还说什么呢?其本上我们听到的都是解释为"覌音菩萨",难道是唐髙僧翻译的问题?不可能。因为在整个修禅定的过程中,无论是"四禅八定"还是"想受灭尽定。"都始终贯穿着"五大自在",每向前一步,都以五大自在为要求。这五大自在是一,入定自在,二,在定自在,三,覌察自在,四,转向自在,五,出定自在。那么很清楚,这里的覌察自在就是覌自在菩萨。这是一种禅定状态,一种菩萨境界。而不是名词"覌音菩萨",所有修观音法门的人,包括你,我,他在进入这种状态后都可称为"覌自在菩萨",当然也包括"观音菩萨。

讲一下《心经》的"心"字,这个"心"的概念即不是"心脏",也不是西医指的"大脑"。实际上佛学所说的"心"范围要广得多。《金刚经》有一句话来给"心"作定义是正确的。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没有任何薰习,没有任何条条框架和畀定。凡有界定的心,对"心"这个概念都不理解。现在比较流行的覌点,把心解释为意识,这是缺乏佛学基本常识。

佛学证明我们的感官是八种感觉器官。有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意识是第六感官,而佛学最根本研究的是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特别是研究阿赖耶识,研究种子识。那能不能把"心"解释成"心识"(第八识)。还不够,因为佛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华严宗","华严宗"就将"心识"认为是九种识,这后又发明了"阿摩罗识"。将"阿赖耶识"中的藏识和种子识加以区别。

假如随着我们体能和功能修持的进步。将来可能
还要分下去。所以《金刚经》中用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的概念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而现在所流行讲"心"的覌点,都对"心"有界定。这些界定显然不符合释迦牟尼的基本思想。
喜欢空行菩提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已标注为空行菩提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