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疫情后,哲学能否浴火重生?

送交者: 河山依旧[♀☆妙明真心☆♀] 于 2020-11-20 11:02 已读 556 次  

河山依旧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世界哲学日最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启动,其目的是鼓励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他们的哲学遗产,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哲学知识,使更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体悟哲学的魅力,让哲学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005年,应摩洛哥王国的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




2020年世界哲学日,联合国希望邀请全世界共同反思此次疫情的意义,并且强调,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诉诸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帮助我们应对当前的多重危机


 



1

反思与反智




哲学帮助我们确定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相互关联,如何与所生活的世界相关联……让我们承诺:尽我们所能来防止两极分化的政治,并抵制固执、无知和仇恨




这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0年世界哲学日的致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段话好像是说给十年之后的预言。







2020年的疫情像个照妖镜,把人类的各种偏见都放大了抖搂出来,甚至让“全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民主和自由都折腾成一地鸡毛。


 


很多国家的医学科学家宣扬“群体免疫”,误导媒体和民众,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指责中国是疫情源头,否定中国已经被实践证明成功和正确的抗疫措施。


 


更滑稽的是,很多科学家怀疑带口罩是否有用,是否带口罩甚至成为美国政治对立的标签。尽管大选已经结束,仍有多达16个州的州长和众多民众反对带口罩,反对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当选总统拜登说:“我恳求你们戴上口罩。为了你自己,也为了你的邻居。戴口罩不是一个政治声明,它能让国家团结起来。”







2020的人类,真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人和智者了。




越是混乱的时候,越需要清醒的头脑。所以,联合国的倡议中说,哲学可以激发我们对早已存在,但受此次疫情推波助澜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我们采取必要的手段,更好地向前迈进。


 


但是,哲学要面对的这些问题确实非常严重,比如反智主义、民粹主义,以及掺杂其中的民族、种族和宗教问题,都是数十年沉积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有全球资本的阴影。




即便是利用反智和民粹上台的特朗普,执政四年也没有“使美国重新伟大”,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伤害了“铁锈州”劳工阶层,低利率带动股市楼市上涨,让富人更富,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美国最高的20%的家庭,收入占比超过总额的一半,正在加速蚕食其他四层的收入。







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看着图中令人触目惊心的阶层分布曲线,哲学如何独善其身,又如何攻坚破锐?







突破语言的樊笼




从古代文明的信仰体系,到医学伦理的最新前沿,哲学的探究和摸索不断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哲学存在的价值,就是要不断地反躬自省,不断地浴火重生。




哲学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语言的樊笼,回到它的出生之地,真实地进行沟通。


 


《圣经·创世记》记载,当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时,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变乱了天下人的言语,使他们相互之间不能沟通,人类自此各散东西。那座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虽然人类的语言不通了,文化、经济、政治各异,但是,哲学超越一般学科,它探究人类的底层思维,这赋予它非凡的力量,可以突破语言及其附属的樊笼,帮助构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开辟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渠道。




哲学还要再次提出真正的大问题,突破语言的樊笼去思考。 


 


人们表面上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实际上却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语言表述中。当代哲学话语体系的繁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任何时代的神学和经院哲学了。


 


维特根斯坦说过: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尽管人们天天在使用语言,但是已经很难再获取语词的准确含义、独特认知,以及批判性理解了。当哲学话语自甘沉沦于语言的樊笼,就会玩弄各种“假问题”,炮制各种别致而无用的推论,哲学就死了。




在中文语境之中,就是要回归孔子强调的“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回到语词的原点,不玩弄概念的把戏,真正发现问题,明了当下的知之或不知。


 


我们很幸运,中文语境下的哲学,最有可能率先突破语言的樊笼,因为我们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方法:重新认识汉字,重新解读经典,重新思考世界












探源哲学与哲字



汉语中的“”字,虽然颜值也一直很高,但是它能在现代成为网红,全是因为有贵人在幕后捧场。
这个贵人就是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西周(1829-1897),他把英文philosophy的译名最先翻译为了“哲学”,让”字意外火得一塌糊涂。

philosoph是一门起源于古希腊的古老学问,是一门探求知识、智慧的专门学问,philo是爱,sophy是智慧,希腊文原意直译为“爱智慧”。它在西方一直独立缓慢发展着,还受到宗教思想的束缚,直到启蒙运动之后才和自然科学一起,一路高歌猛进。
其实,西周在翻译philosophy一词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选择过程,他至少用过“斐卤苏比”等直译方式,还用过“西洋之性理之学”等意译方式,后来受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士希贤”之说的影响,翻译为了“希哲学”,即“希求贤哲之学”,最后省称为“哲学”。
西周说:“本译中所称哲学,即欧洲儒学也,今译哲学,所以别之于东方儒学也。

还有一个小插曲,西周虽然翻译引入了大量西方思想,但是骨子里非常崇拜东方儒学和宋明理学,至少是被洗脑很深的,因为“希哲学”的译词里面藏有玄机,我应该替大家彰扬一下西周的满腹幽情。
希哲学之前,他原来考虑过“希圣学”“希贤学”这样的译词,但是他觉得philosophy只相当于东方儒学,是“亚贤”之学,“希圣学”“希贤学”不仅不客观,而且是对圣贤的不尊,因为圣人专指孔子,孟子仅为亚圣,历代贤人也屈指可数。那么,次于圣人、贤人的,就是哲人了。
我一直觉得,如果西周把philosophy直接翻译为“西思学”,即西方思维之学,可能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都扯不清的“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的伪命题了。
虽然哲字现在火了,但是我们对它的认知并不全面。哲人次于圣人、贤人的说法,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定论,在儒家的圣贤独尊之前,哲人的地位也很高。
哲字从口折声,不过这是直到小篆字形才有的,古文字尚未见到这种字形。
甲骨文的折字,像以斧斤砍断树木形,砍断引申为决断、裁决,所以折狱就是裁断案件。
古文字中的哲字字形很复杂,意涵具体又丰富。
首先,有从彳的字形,表示行为、行动;从阜,表示高大,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其次,从省,表示省察、谋虑;或者从言、从心、从志,都表示心志言语。

现在字典上哲字的义项很少、很偏狭,基本上等同于智、知二字,丢失了原本丰富的意涵。
我们以往对于哲字的理解这么偏狭,不知道限制了多少“哲学”在中文语境下的想象空间。
不管“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当代中国的哲学,一定会像中国的疫情一样,率先浴火重生!
喜欢河山依旧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昨天是世界哲学日! (无内容) - 河山依旧 (0 bytes) 11/20/20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