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居百科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细数风水一二

送交者: sky9[♂★★★中和★★★♂] 于 2021-11-15 10:20 已读 791 次  

sky9的个人频道

+关注
细数风水一二三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很少有不讲究风水的,商人建楼要讲依山傍水和四至朝向,平民葬亲要请风水先生相阴宅,古时官员选办公场所也要挑拣挑拣,看看是否能升官旺财。就连皇帝也一样,不论是皇宫还是帝陵,都要挑选能使皇族兴旺的龙脉。 

那么,到底什么是风水呢? 

资深文化记者博倪方六认为,风水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历史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文的学问。 

在创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曾著书《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的俞孔坚教授看来,风水是中国文化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方式,一种景观认知模式,包括对环境的解释系统、趋吉避凶的控制和操作系统。“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景观吉凶感应(风水吉凶感应),构成风水的深层结构;中国传统哲学和包括罗盘和天文地理的观测和分析在内的技术,以及中国其他民间信仰,三者构成了风水的表层结构。” 

可见,从实用层面来看,风水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评价体系和建筑(阴阳宅)选址依据,即所谓堪舆理论,确切地说,应该叫做“风水术”。但是风水绝非这么简单,它的背后更深藏着中国人代代传承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它关乎我们的祖先如何看待自身、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在天地中自处的基本理念,承载着包括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建筑、民间信仰等在内的诸多古老学问和民俗,可以说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风水定名应该始于东晋郭璞,他在《葬经》中写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还有一个别名——“堪舆”,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堪是天道、舆是地道,所以它是上观天文、下知地理的学问。为什么叫风水呢?《地理新书》一卷解释:“出处为水,入处为风”,观察阴阳宅地,就得看水脉、风路,要使这个房子或墓地能藏风、能得水,得水就能够有活路,藏风就有生气。所以叫做“风水”。 

郭璞人像 倪方六 提供

中国理想景观模式之强化特征(俞孔坚 提供)

1.隐匿的战略:使文人隐藏于自然景观之中

2.防守的战略:占据重关四赛得空间

3. 依恋于自然之中

4.偏向于内向的“性格”

欧洲理想景观之强化特征(俞孔坚 提供)

1.炫耀的战略:强调建筑自身的文饰和地位

2.进攻的战略:占据制高点和视空点

3.凌驾于自然之中

4.偏于外向的“性格”

 


一件事情如何出现,出现在什么地方?怎么起源?是关乎到这门学问能否长远流传、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起源,风水是如何起源的? 

风水的理论和方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不清楚,但肯定很早。《诗经》里有一章:“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这首诗说的是周人的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山川的阴阳向背,选择居外营建住房,和军民一起治理田地,种植庄稼。山坡上建筑鳞次栉比,田野丰收在望,好一派悠哉的田园风光。这说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了相土尝水等风水术的基本方法。 

风水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一是“数”,和阴阳数术有关,可能是“堪舆”的一系,汉代有《堪舆金匮》;一是“形”,和形势地理有关,汉代也有《宫宅地形》等,可以叫“形法”。东汉班固解释说:“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相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凶吉,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 

把“形”和“数”合起来,就有了风水的基本内容。“形”是看房屋、墓地的朝向、位置、大小、形状,以及它周边的水脉山势等外在的空间,“数”是根据一套精细的理论,看房屋、墓地与阴阳八卦九宫二十八宿等的配置关系。 

最有名的风水开山鼻祖非郭璞莫属,正是他从之前流行的相地术里单独提取出了“风水”二字,风水术才从此深入人心,大行其道。据《晋书•郭璞传》(卷二十七)载,郭璞是山西闻喜县人,跟随郭公学习,郭公精于卜筮,有《青囊中书》九卷,后授予郭璞。 

最早的风水书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已不可考,因为长期以来渐渐丢失了。现存最早的相宅书,还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即睡虎地第11号秦墓《日书》中的一篇《睡虎宅经》,因为其中讨论到内室、井、廊房、门、厕、出水口等。从这个文献看,理论并不复杂,各种配置关系也还没有那么讲究,后来渐渐发展,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增订删改,面貌大变。到了敦煌本唐代的《宅经》(今本《黄帝宅经》上卷即本此)、宋代的《重校正地理新书》等,就越来越复杂。 

宋代可能是中国历代最重视文化事业的朝代,学堂、书院遍布,开朝之初还定下“不杀文人”的规矩。读书人数量激增,可最终能通过科举这座独木桥的人毕竟少之又少。于是,那些做不了官的读书人,只好进入下层社会,做儒医、代笔、教师,还有一部分人进入了风水领域。由于文人的进入,风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派别,一个是福建闽派,讲究五行八卦方位,根据相生相克的道理决定吉凶;赣派则盛行于江西,以研究形势见长。 

为了对“风水”知识进行垄断,进入风水领域的知识分子,就把这个知识变得很系统、很复杂,以便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没学过的人看不懂,他们的生计就有了保证。于是,这些人就成了元明清几朝的专业风水先生,他们的职业地位也得到提升。 

及至明清,风水学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风水师的勘察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各类场所,不论在皇家还是民间都十分盛行。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100棍,又在牛鼻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清朝历任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3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朝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 

 

《三才图会》中的中国三大干图

风水学认为,天下山脉祖于昆仑,成“三龙入中国”之势。“三龙”即山脉的三大干系:北干系指黄河以北广大区域诸山;中干系指黄河和长江之间地域之山系;南干系指长江以南区域山系。倪方六 提供

风水学中理想风水格局

风水学对阳宅的要求是背山临流,前有场围。《宅经》认为,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倪方六 提供


风水学发展到现在,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峦头派,渊源就是赣派,又称峦山派、形法派,可细分为大峦头与小峦头。大峦头着眼于山川形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尝水法”和“山环水抱法”。其理论是“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必有气”“觅龙(主山脉-大环境的地理形势)、察砂(土壤资料-农业)、点穴(寻觅主要地区)、观水(水源及不积水)、取向(阳光阴影、气流方向-适宜居住)”等古典地理五科。小峦头主张建房或选房要“背山、向阳、面水、案山好”;二是理气派,渊源是闽派,主张“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应天地”。主要理论来自八卦术数与占星术,论及“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注重方位朝向和布居,主要操作方法是依照元运,选择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内动线。形法、理法、日法、符镇法是确定城市选址、建房、装潢的基本方法。主要术数为“九宫八卦法”和“十二地支法”。理气派因理论分歧,传至唐宋之后逐渐分为数个派别,如三合派、九星派、玄空三元派等等。历史上有名的风水家都是同时精通形势与理气两派理论,并融会贯通使用;三是江湖方术派,以方术化解风水上不吉利的方位,以布局更改地运及种生基等民间信仰方式进行。 

古代中国有所谓“三才说”,三才就是天、地、人,这三者有着很微妙的呼应关系。天上有风,地下有水,人也有经络气脉血流。据说,地和人一样,也有“生气流注”的脉络,这就是龙脉。古人认为,从昆仑山延伸出五条龙脉,中国就有三条大龙脉源自昆仑,分为北条、中条、南条,向东延伸。 

这个具体的龙脉怎样寻找和确定呢?按照一般说法,风水分为四大要素,叫做“龙”“穴”“砂”“水”。具体说来,“龙”:背后的山是龙,要有起伏绵延,脉络清晰,有如人的血脉一样运行无碍,背后遮罩的那座主山,就叫“镇山”,又叫“来龙”。砂:周边环抱的山水形势、星辰缠度,和主山要相配。风水学关于砂有种种象征性的说法,比如,锦屏、三台、宝顶、华盖、笔架等等。“水”:选择阴宅与阳宅,周边环抱都要注意水势,水是一地的生气血脉,除了要注意水脉的来去方向、弯曲环绕之外,还要注意水和山的相配。穴:所谓“穴”,是从人体出发的比喻,就像中医里面讲人的“穴位”,是生气血脉凝聚的那一点,风水理论里面讲,这是“山水相交,阴阳融凝”的地方,就是龙、砂、水的聚合点,好像画龙点睛一样,风水也要有“眼睛”才能灵动有生气。 

以上所说,只是简化了的理论和方法,真正看风水的方法极为复杂,不光看形势、配五行、观察龙脉水口,而且还要下合九宫、上配星辰,这里无法一一细说。 

其实,好风水也有简洁模式,可概括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四种神话中的神物其实就是对山的指代。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这样的:背依绵延的群山,这山是靠山、主山、祖山,是龙脉,也就是所谓的“玄武”;面临开阔的平原,称“明堂”,明堂也不是一览无余,前面还有像屏风一样的山,叫“案山”“朝山”,案山如在案前,朝山拱揖相迎,这就是风水中的“朱雀”;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环绕流过,两侧有重重山脉遮掩拱卫,这两侧的山就是“青龙”“白虎”。 

风水宝地就是这样一幅意象: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按照这种风水理论选址建成的村落、城市,背山面水,山环水抱;山顾盼有情,水曲折有致。这里面的对称构成均衡,开敞亦有遮蔽,直露和含蓄相得益彰。据说早期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虽将风水说视为巫术邪说,但看到中国村落、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丽,他们不得不惊叹:“中国人的内心一定充满了诗意。” 

要掌握风水的精髓,“防守”和“藏匿”是两个关键词。中国人的理想风水模式中具有强化的捍域结构,体现出其内心深处对庇护的强烈偏执。比如,风水中对水口及捍门星(护卫水口的景观结构)和罗星(罗列在穴场周围的景观结构)的强调,以及中国人对门的重视,一个本来作为与外界联系、用以探索和开拓未来的通道,在中国人心中却有浓厚的“关”的色彩,并守以骇人的龙虎、狮象之类。 

而理解风水的另一个关键词“藏匿”,则表现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总的特征:对自然的眷恋和依赖。在5000年的建筑文化中,从半坡先民的草棚到紫禁城的太和殿,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几乎一成不变的、简洁而朴素的模式。建筑物本身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所在的自然景观。人的活动只是在自然龙、砂、水环护下的一点“穴”。 

紫禁城可以说着重体现了统治者的至高无上,即便如此,正北中轴线上的景山,与其说是一道阻截西北寒风的屏障,不如说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靠山”,隐隐透露出对自然景观的眷恋和依赖心态。再如,太和门前的曲水和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也有同样的意义。而这样的水体,在欧洲宫苑中是作为视轴上的景来处理的,是观玩的对象而非依赖的对象。这与欧洲濒海的海洋民族的基督教文化下的景观理想形成截然不同。


经典篇: 

北京城的秘密 

中国历代都城之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北京古城乃元、明、清各朝定都之地。在中国,历朝选址定都,均有风水和易学论证,所谓“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 

今天,我们在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中心的太和殿上,仍可以看到这样一副楹联:“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谐颂平章。”“龙德正中天”是一句风水中的语言,说的是太和殿地处中央龙穴,是风水中最高境界、最佳选择。中国古代都城、宫殿的选址,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务必使其在全国的地理位置、京畿的外局大势、城市内局布置等诸方面,都臻于尽善尽美。 

风水上认为,国都的西北要有龙脉。所谓龙脉,简单说就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龙脉的中心为祖山,是王气郁积之处,以此起始,引入京城,到达宫殿背后的靠山即“主山”。主山两翼,左以河流为青龙,右引道路为白虎。主山之前、青龙白虎之间的最佳选点,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为龙穴,明堂就应坐落此处。 

 

紫禁城


北京第一次“龙翻身”在公元12世纪中叶,时金主将国都由东北迁到这里。但公元1216年,蒙古军队占领燕京,将金的宫室整个焚毁。成吉思汗无意定都北京,但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汉臣刘秉忠建议,元都迁定到燕京为佳。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改燕京为大都,并指定刘秉忠和他的弟子郭守敬、赵秉温等主持大都的设计和建设。刘秉忠依汉人传统的风水观点,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功能布局,历时24年方建成,这就是现代北京城的轮廓。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风水术也颇为在行,曾对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带风水大加赞赏,“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从朱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地理形势是完全符合传统的风水要义“左青龙右白虎”格局,呈“四方朝觐”态势:北京坐落在华北平原的北部,位于平原与山地奇绝的交会处和交通要冲,集山脉之险峻、河流之幽静、平原之肥沃于一身,在藏风蓄水之吉地形成古都。 

延至明、清,北京城风水格局之讲究、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中国历代京城之最。明、清北京城在整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上,运用了易学中极为丰富的文化方位和象数义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风水的理论基础。 

老北京城有不少入水口,像内城的入水口是北侧西面的积水潭水关和西直门南侧的金水河水关;紫禁城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其入水口在筒子河西北角外沿西侧偏南,系一个双孔暗道;紫禁城之内金水河(在正五行方位中西方属金,来自西方的河水称作“金水河”)的入水口为今神武门西面筒子河内沿的单孔暗道。它们均在西北乾方即“天门”方位。北京内城水系的出水口,均设在东南巽方即“地户”方位(入通惠河)。按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去处谓之地户闭。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与此相应,在建筑设计上,北京内城城墙的西北角和筒子河西北角的外沿,都缺一角。西北之天门方位缺一角,谓之“天口缺”,象征天门开。入水口和出水口均为暗道,分别象征天门开和地户闭。 

 

80年代北京航拍图

北京西山各寺庙整体地形俞孔坚绘制

 

紫禁城中轴线布局原则


当年明代迁都北京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缩回不多不少整5里,而且,为了避开水面广阔的太平湖,不惜将西北方向的城墙缺一角,形成“天口缺”的布局。其道理与筒子河西北角外沿缺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与入水口空间方位的安排密切相关。 

如果说北京城本身就是经典的风水活化石,那么,紫禁城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浓缩了中国礼制和风水理念的建筑群。紫禁城处于北京城最佳位置,三大殿所处即明堂所在,它居天下中心,与天空中央天皇大帝所居紫微宫对应。 

在紫禁城营建的时候,原来没有金水河和万岁山(后改名为景山),基于风水格局的考虑,紫禁城正北设有玄武门(后改名为神武门),犯了古人不宜正北开门的忌讳,其后需建山为屏障。万岁山与十三陵的天寿山遥相呼应,将天寿山的龙脉之气引入紫禁城,既成为紫禁城的镇山,又可阻挡北风穿堂。金水河从万岁山西北方而来,沿万岁山西麓注入紫禁城的护城河中,河水再由西北角楼下引入紫禁城内,流入太和殿前。在八卦中西北方属干位,代表天门,因此古人赋予金水河一个美丽的寓言:来自天河之水,通过金水河的流动,将天上的“生气”源源不绝地引入紫禁城。 

紫禁城严格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中轴两端的建筑阴阳对称。中轴即是中央子午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进行布局,分布在中轴线两端。 

自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 

尤其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猛发展,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但现代不少建筑却是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附近的国家大剧院。鉴于许多重要文物建筑都集中在从永定门至钟楼的南北中轴线,以及从文津街至景山前街和五四大街的东西中轴线上,故维护北京古都风貌的核心应是对这两条中轴线附近的文物建筑加以重点保护。新建的国家大剧院等大型现代建筑物矗立在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附近,与维护北京古都风貌的精神不符。 

北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山上的万春亭等已经当之无愧地被世界公认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这正是北京城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不应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喜欢sky9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