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川风情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四川自貢美食的密碼

送交者: 蓝莓我不蓝[♀☆★★★蓝🐱★★★☆♀] 于 2021-09-27 16:12 已读 965 次  

蓝莓我不蓝的个人频道

+关注
    

一開始,我以爲自貢菜的自成一體又兼容並蓄,是因爲祖上闊過。但假魚海椒、激胡豆和酸菜胡豆湯這幾個家常小菜,讓我意識到,在富裕之外,是人們對平淡生活永恆的熱愛,才真正開創了那些撫慰我們胃口的美食。


記者/王海燕


攝影/寶丁

火鞭子牛肉是自貢牛肉菜系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道涼菜,如今自貢已經很少有人會手工製作火鞭子牛肉



自貢菜的關鍵詞:味


我在自貢吃的第一道菜是冷吃兔,不是正餐,也不是小吃,而是佐茶的。到自貢探尋美食的第一天,我去拜訪原《自貢日報》的副刊主編陳茂君,他退休後以研究自貢美食爲己任,已出版了多本相關書籍。陳茂君選擇見面的地方在阿細·銀河餐廳的茶樓之上,「阿細」是自貢城裡一個開業了20來年的老餐廳,在自貢全城連鎖,出品自貢菜,也出品粵菜。


阿細·銀河餐廳的六樓,種滿蒼翠綠植的頂樓玻璃房,開飯時是餐廳,可擺十幾桌宴席,飯點之外就成了茶樓。我跟陳茂君聊天時,服務員上了菊花茶,無甚奇特,但佐茶小食卻出其不意,是冷吃兔,用白瓷盤子裝上來,晃眼一看,只看到醬紅色的干辣椒段,切成1厘米至2厘米,滿滿當當一盤,已經被紅油浸潤了,泛著透亮光澤。


[iframe]"[/iframe]

冷吃兔看著就駭人,兔肉切成丁,最大的不過小指頭一點,小的比花椒粒還小,埋在辣椒段里,也是醬紅色,完全是在佐料里找食材,耗神費事。但舉著牙籤,我扒著扒著就停不下來了:小小的一粒肉,煎過,又被紅油浸透,變得綿軟,咀嚼的過程中,口腔會變得酥酥麻麻,混著一股紅油香竄來竄去,七竅舒張。仔細一看,盤子裡果然還堆著層層花椒,和裝點門面的辣椒比起來,花椒對口腔的刺激更微妙,如被電擊,且餘味不止。


冷吃兔是一道典型的自貢菜調味菜,味重,且講究搭配得宜,層次豐富。阿細·銀河餐廳的主廚黃偉告訴我,自貢人做冷吃兔,用的是毛重不到3斤的肉兔子,最好選後腿,不帶皮,醃好後爆炒,至兔丁表皮金黃後下辣椒、蔥姜蒜,香料用得很少,並且提前要用水泡,否則發苦,綿密的香味實際來自陳皮。除了陳皮,另一樣與外地人做菜不一樣的調料是醪糟汁,用來代替料酒和糖,既去腥提味,又沒有濃重的酒味。

[iframe]"[/iframe]

調味菜是自貢廚師入門的基礎,普通人可能很難準確說出這個詞,但都知道什麼意思。今年已經年過七旬的自貢特級廚師陳李德告訴我,自貢自古產鹽,因而尚咸,太咸易齁,就要其他味道,如麻、辣、香來中和,但味道的中和,並不是簡單的調料堆疊,而是講究層次豐富,交相輝映。

自貢有不少專賣涼菜的飯店,按兩齣售菜品。涼菜也是自貢菜中的特色,只要味道調得好,萬物皆可涼拌



陳李德70年代就在當時的國營食品公司學做菜,那時還沒有嚴格的鹽幫菜概念,但自貢廚師在味型的講究上,已經顯露出有別於周邊地區的特點。比如同樣調麻辣涼菜,其他川渝地區,是用菜籽油燒熱,澆到辣椒麵上做成紅油。自貢人就麻煩得多,先用菜籽油把長條椒麵「酥」一遍,「酥」就是小火少油滾;然後另起鍋煎紅油,就是菜籽油燒熱,滾燙時澆到辣椒麵上,燙熟,煎紅油的菜籽油先燒到160度左右,才能去掉菜籽的腥味,再涼到120度左右才能澆辣椒麵,否則辣椒麵會煳,辣椒用的則是小尖椒,辣度大約是條椒的8倍,大部分人做紅油就到此爲止了,但講究的自貢廚師,會把紅油靜置一晚,濾掉辣椒渣滓,再和之前「酥」好的條椒麵拌勻,才算一碗正宗的自貢紅油辣椒。在常用的辣椒里,條椒主香,尖椒主辣,自貢人兩樣都要。

自貢街頭的夜宵攤點,賣的是簡單的餛飩、醪糟湯圓和麵條。攤主告訴我們,他的這張攤子已經開了10多年



其實過去自貢人做辣椒麵的方法也跟現在不一樣,現在統一用機器打成面,過去的辣椒是摘下來先剪開,將辣椒籽和辣椒肉分開,辣椒籽炒香,打成粉,辣椒肉則炭火烘熟,烘到顏色剛變醬色,搗碎,再和辣椒籽的粉末拌在一起,這樣做出來的辣椒麵有芝麻香。但烘辣椒殼是門技術活,過則煳,不過則不香,所以現在人做得少了。陳李德跟我講這一例子,是想說,鹽幫菜的妙處在味,而味的講究,在細節處。這個自貢老廚師有自己的職業驕傲,「你去成都問,他們絕對不知道辣椒麵還有這個講究」。


和辣椒搭配在一起的另外兩樣調料,一是花椒,一是仔姜。花椒中的青花椒主要用來打粉,炒菜起鍋時放,另有乾花椒油、鮮花椒油,煮湯、收汁都合適。仔姜是白嫩的姜芽,傳統來說,立夏以後,白露以前採收的最好,鮮嫩脆爽,再老一點就起了絲,成了二黃姜。仔姜一般和新鮮的辣椒、青花椒搭配用,可做青蛙、魚、兔子,麻辣脆爽,五味交織,無論哪個菜,都能吃得人大汗淋漓,直衝天靈蓋。

[iframe]"[/iframe]

對味型的極致追求,使得自貢菜里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烹調手段:小煎。這是一種介於小炒和火爆之間的翻炒手法。小煎的食材都是切成顆粒,最大不會超過小指頭,下油鍋,火候是關鍵,不夠則肉太軟塌,沒有焦脆香味,過頭則肉發硬,咬不動。肉煎好,下調料,最主要的陪菜就是新鮮辣椒段,紅綠兩種,先下紅的,後下綠的,最後加水和醪糟收汁,起鍋後,一盆菜,三分之二是艷麗的配料,或者說調料。


和冷吃兔一樣,小煎的菜也是在調料里尋找食物,吃的就是那口豐滿複雜的味道。嚴格說來,小煎的食材小炒、火爆、燜煮都可以,但只有小煎,既能讓食材入味,滋味濃厚綿密,又有爽脆柔韌的齒感。其中最合適的食材當屬雞鴨肉,瘦肉多,水分能快速煎干,又不死板,相比之下,兔子的瘦肉就過多,嫌死板了。吃小煎系列菜,挺像啜五香瓜子皮,明知攝入能量的效率極低,但就是越啜越上癮,停不下來。

由燒牛肉、火鞭子牛肉、豇豆牛肉、炸牛排、火爆黃喉、小煎牛肉、水煮牛肉和冷吃牛肉組成的全牛宴



式微的牛肉


在外地吃自貢菜會陷入怪圈,要麼分不出與普通川菜有何區別,要麼總覺得自貢人吃得怪,尤其怪在食材上,如田雞(蛙)、黃鱔,但如果來到自貢本地,除了豬肉以外,自貢曾經最流行的是牛肉。自貢吃牛肉的風氣起源很早,原因是早從戰國時期開始,自貢就開始了人力鑿井,北宋時代更是發明了卓筒井技術,井的口徑僅有竹筒大小,打到地下幾百米上千米深。要將滷水從深遠的地下汲出來,需要用牛,據考證,清代是自貢井鹽的最興盛時期,用於鑿井、采鹵、運輸以及備用的牛,保持在約3萬頭。


陳李德的父親是廣東佛山人,民國時期來到自貢開鹽場,他記得,那時鹽場用水牛,重達千斤,遠比耕地黃牛高大壯實。鹽場的牛出力大,餵的都是精料,如穀草、麥麩、蠶豆等,即便如此,鹽場上的牛壽命也極短,買回來,短則2年,多則4年就過了盛年期,必須淘汰。因此,在過去的自貢,牛肉最不值錢,陳李德印象里,有一次發牛瘟,死牛太多,無法處理,只能砍成塊,央求路過的挑夫幫忙,帶到河邊去扔了。所以當地曾有民諺,「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鹽場曾讓自貢擁有了源源不斷的廉價牛肉,也就擁有了豐富的牛肉菜品。

[iframe]"[/iframe]

陳茂君告訴我,過去的自貢,有不少專門做牛肉的餐館,如今少了,只有同興路上一家叫鹽味館的餐廳,還能得到當地不少人推薦。我們在店裡點了一桌全牛席,分別是:燒牛肉,用的是牛腿,很軟糯;火爆牛黃喉,爽脆,考驗的是火候;小煎牛肉,要點是選連筋帶肉的部分,切成丁,非常有嚼勁,下酒極好;水煮牛肉,嫩滑;冷吃牛肉、豇豆牛肉、火鞭子牛肉,都屬冷菜系列,可以當零食吃著玩;倒是一盤改良的西式炸牛排,下桌時幾乎還沒動。


一桌菜里,在當地名氣最大也最難吃到的,屬火鞭子牛肉。這一碟不是在鹽味館點的,而是我們帶過去的,來自李玉彬,如今整個自貢市唯一還在手工做火鞭子牛肉售賣的師傅。火鞭子牛肉這名字聽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就是烘乾的牛肉片,與燈影牛肉相似,取的都是可穿透燈火的意思。吃飯的當天上午,李玉彬現場給我們演示了一次火鞭子牛肉的做法,先去菜場選肉,選的是牛腿上經絡最順的一塊肌肉,整體剖下,如殷紅肥厚的冬瓜,當地人稱爲冬瓜棒。選好的肉先去經絡,然後淡滷水鹵一天,隨後片成薄如紙翼的肉片,片與片之間要恰好粘連又不斷,偏好後就可上炭火房烘烤,烘熟再次用滷水滷製,就可以當冷餐上桌了。

做涼菜的牛肚,切得薄如蟬翼,極考驗刀工



火鞭子牛肉的精髓是薄,有牛肉乾的筋道綿韌,卻無吃牛肉乾的費勁耗時,加上兩次滷水浸透,味道醇香厚重。李玉彬80年代就在自貢的國營食品公司上班了,那時候食品公司有一個專門的小組,全是做火鞭子牛肉的,他就在這個組當學徒。當時的火鞭子牛肉,普通人家大都是買來送禮的,所以品相是重中之重。而決定品相的,主要是廚師刀工,一次做出的牛肉片越長,便品級越高。李玉斌說,他光是基礎刀工就練了3年。


如今,費時費力做手工火鞭子牛肉的廚師幾乎沒有了,但也有基於火鞭子牛肉的創新菜。阿細餐廳有道菜叫鹽井牛肉,是切成長條狀,2厘米見方,七八厘米長,規規整整,別無修飾,是自貢菜里少有的素淨利落。但咬一口才發現,咸鮮香味卻一點不少。黃偉告訴我,鹽井牛肉看著清爽,做起來其實極複雜,光是買回牛肉後備料,就最少需要兩天,因爲需要小心去筋膜,改刀切塊兩次,漂水兩次,滷製兩次,直到第二次滷好了才算半成品。而成品,則要客人點單時,現場下鍋再次油炸。

[iframe]"[/iframe]

鹵得好、炸得好的鹽井牛肉,應當是外面咬一口,脆脆的,內里卻酥軟綿密,如燉煮般汁液飽滿,肉厚味足,既挑逗牙齒,也撫慰舌頭。鹽井牛肉和火鞭子牛肉的成品相去甚遠,但黃偉推測,前者實際參考了後者的做法,反覆滷製入味。另外,兩者選取牛肉部位的思路也頗一致,都要經絡整齊,鹽井牛肉做成後,很提倡用手撕著吃,頗有樂趣,這一點也和火鞭子牛肉的吃法相近。


不過,無論火鞭子牛肉,還是鹽井牛肉,都算不得家常。自貢菜對牛肉的最大貢獻,應屬水煮牛肉,一個說法是,水煮牛肉是鹽工們圖省事創製的,他們最早用清水加鹽、辣椒、花椒等煮熟,再將牛肉片放入,煮沸即成。這個推測很有道理,陳李德告訴我,自貢鹽井往往既出鹽滷,也出天然氣,天然氣出井就燒掉,正好用來燒滷水,提純鹽巴。爲了節省成本,鹽工們常從燒鹽的竈里挖個洞,引出餘熱,另築一個小竈台,便可吊鍋做飯,做飯的方式則常常是一鍋亂燉。水煮牛肉的最終成型,一個公認的說法是,來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極爲活躍的自貢名廚范吉安。


范吉安,人稱范三爺,陳李德學廚時,已年過八旬,但仍然一張高凳,坐鎮廚房,指點年輕的廚師們。陳李德從范吉安那裡學來的水煮牛肉做法是,選牛肉裡脊,切片,碼鹽,反覆揉抓,直到肉片沾手(這樣的肉片才嫩滑入味),再加豆粉爲芡,隨後倒入紅油燜幾個小時,燜好後,鍋里下油,姜蒜炒香,配菜翻炒到剛變色,迅速加水,煮至翹頭徹底斷生,就可以下牛肉片了。牛肉片是一片一片下鍋的,邊下邊用筷子攪散,此時火要小,否則先下的肉片就起卷了,那是肉片變柴的標誌。所有肉片下鍋煮熟後,微微勾芡,再下一點紅油,就可以起鍋了,淋香油,撒花椒麵,加香菜,菜成。


外地廚師做這道菜,會在起鍋後肉片上覆辣椒麵,再滾油澆淋,滋啦作響,熱鬧非凡。但正宗的自貢廚師不會這樣干,陳李德認爲,這是因爲外地人需要澆熱油讓這道菜彌散出暴烈香味,但自供人做水煮牛肉時,牛肉已經在紅油里浸泡了幾個小時,而紅油本身已經足夠香,不需要在起鍋後壯聲勢了。事先用紅油浸泡,其實還有個作用,就是讓牛肉中飽含油脂,起鍋後,咬一口,嘴裡有滾燙的爆漿感。另外,陳李德從范吉安處得到的教導是,水煮牛肉要以菜爲主,配菜最好是冬天的蘿蔔、萵筍、去瓤的絲瓜等,取鮮脆清爽,才好搭配牛肉的嫩滑鮮香。

阿細·銀河餐廳廚師長黃偉做的自貢特色菜:鹽井牛肉、冷吃兔、水煮牛肉和小煎雞



兔肉的崛起


不過,現在你去自貢,牛肉類菜品並不是最被推薦的,自貢如今時興的食材是兔肉。「沒有一隻兔子能活著走出自貢」,這是採訪期間,我們聽到的重複度最高的段子。2018年,自貢美食協會做過粗略統計,得出的結論是,加上每年外銷的冷吃兔類產品,自貢人當年消費的兔子達到1.2億隻,而自貢的戶籍人口,截至2017年底,只有323.94萬人,等於每人每年消費兔子接近30隻。


如果去自貢的菜市場逛一圈,會對自貢人的食兔熱情有更直觀的感受。在自貢,大小菜場裡,一定有專門的「兔市」區域,兔市里販賣的一般是當地肉兔,毛重3斤左右,出欄時間在一兩個月左右,價格也便宜,今年是7元一斤。攤主一般還提供宰殺服務,宰殺是不收錢的,因爲攤主可以留下兔頭,打包銷往成都。兔頭,自貢人是不吃的。在兔市的角落裡,一定還有幾家店鋪,專門幫忙處理兔子,宰成塊,4元一隻,多加一元即可剔骨。兔子的小骨頭細如牙籤,且多,但攤主毫不怯場,一把小刀順著脊樑,唰唰往下,來回往復,不到兩分鐘,一隻兔子就變成了爽爽利利一張肉,如同雜耍。

[iframe]"[/iframe]

很難確切考證自貢人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大量吃兔子的,根據《四川省志·農業志》,1889年前後,兔皮已經成爲四川特產,每年可輸出數百萬張。在我採訪的人里,大多數人都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兔子已經成爲家常食材,出現在自貢人的餐桌上了,但兔子在中國並不算傳統食材,陳茂君記得,那時他到離自貢不遠的宜賓打工,當地人知道自貢人吃兔子,還嘲笑說,「餓癆餓蝦的,啥子都要吃」。


自貢兔子的做法多樣,我到自貢的第一天,從長途汽車站打車去酒店,出租司機是個胖大中年男子,皮膚黝黑,臉上幾縷橫肉,看起來不好惹,結果我一上車,他看我是外地人,立刻熱情洋溢給我介紹當地美食,囑我一定要去試試廁所兔。「廁所兔」,顧名思義便是開在廁所邊的兔肉餐館,位置在自貢老城區同興路南邊的無名小巷裡。這家餐館在當地已經開了十幾年,店面是一條偏僻小路上的破舊居民樓底樓,竈台也在戶外,可以現場觀摩出菜。因爲生意好,室內面積不夠用,店家另拉了彩條塑料布搭成簡易棚子招呼顧客。廁所兔的主打菜共兩樣,乾鍋兔和雙椒兔,158元一份,盛菜的器具也用得簡陋,就是尋常人家裡用來洗菜的不鏽鋼中號盆。我們點了乾鍋兔,吃起來外皮筋道,內里軟嫩,不過我更喜歡配料香菇,切成厚片,油汁飽滿,有彈牙的肉質感,且毫不肥膩。


廁所兔的兩種招牌兔肉做法,在自貢其實稍顯古典,如今自貢的市面上,除了冷吃兔,最流行的是「鮮鍋兔」。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在自貢城北的匯東路上,有數百米的街面,兩邊全是賣鮮鍋兔的餐館,諸如「鹽幫兔膳門」「好吃兔」「兔行天下」「鴻鶴鮮鍋兔」……去之前,我們找不同的人打聽,到底哪家好吃,結果無論是廚師、美食家還是出租司機、普通居民,答案都出奇一致,「隨便哪家都可以,差不多」。


鮮鍋兔是典型的江湖菜,兔丁炒熟,加大量的仔薑絲和新鮮青紅辣椒段,用收汁的方法出鍋。其「鮮」,一在配料,青椒主清香,紅椒主辣,仔姜提供特殊的鮮姜風味,必不可少;二在兔肉,必須用毛重3斤半以下的仔兔,肉才足夠軟嫩。在肉類食材中,魚和蛙是以「鮮嫩」見長的,但自貢人眼裡,仔兔更勝一籌。和乾鍋兔比起來,鮮鍋兔吃起來更清爽,汁液淋漓,的確把兔肉的鮮嫩發揮到了最大限度。

特級廚師陳李德,曾受川菜名廚范吉安的指導,編寫過《自貢鹽幫菜經典菜譜》



雖然在自貢本地極爲流行,但鮮鍋兔的歷史並不長遠。陳李德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自貢人做兔子,主流做法還是熘,就是小炒。陳茂君則說,鮮鍋兔大約出現在21世紀初,最早做得比較出名的,是鴻鶴壩鄉政府的某食堂師傅。他當時還在《自貢日報》做政法記者,下鄉時,當地公務員常以這道菜爲鄉里特色,專門招待過他。隨後,鄉政府附近開始出現大量模仿者,鮮鍋兔也遍地開花,終成一派。

採訪期間,一位朋友爲我們做了一桌自貢菜家宴,包括鮮鍋兔、小煎鴨、回鍋肉和蔥蔥鯽魚



家常味


由鄉鎮小館出發,變身傳奇,是自貢人喜歡講述的美食故事。採訪期間,陳茂君特意帶我們到距離市區40公里遠的橋頭鎮,這裡有家鄉鎮飯館,名叫「橋頭三嫩」,專門做小炒腰花、肚頭和豬肝這三樣菜。豬肝和腰花都好理解,肚頭則令外地人困惑,其實就是豬肚與腸道連接的部分。橋頭三嫩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豬肝切薄片、腰花切麥穗狀、肚頭切丁,碼水芡粉,升起猛火,油熱冒煙時,主料倒進熱油,隨後迅速將事先已抓好的輔料、調料一次性倒進鍋中,三五鏟後立即將鍋從大火上移開,再上下來回翻炒幾下,裝盤上桌。從下鍋到起鍋,一氣呵成,全程不超過10秒,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材料的鮮、脆、爽、嫩。


橋頭鎮有兩家店都叫「橋頭三嫩」,店鋪相鄰,是兩兄弟開的,更受歡迎的一家是大哥謝信元家。因爲對手上功夫要求極高,這件飯館從90年代至今,謝信元都是三道招牌菜的唯一掌勺人。如今,他兒子跟著做了墩子切菜,切了也有十幾年,但始終沒能傳承掌勺技術。謝信元本人五短身材,胖胖的,愛笑,我本來想找他聊兩句,他一聽,急得抓耳撓腮,一個接一個給做收銀的兒媳打電話。兒媳回來後,他一溜煙上樓躲了起來。

[iframe]"[/iframe]

謝家兒媳告訴我,謝信元的父親原是橋頭鎮國營食堂的廚師,80年代國營食堂解散後,就在自家開了這間鄉鎮飯店,後來謝家兄弟習得手藝,各立了門戶。雖然地處偏僻,但這幾年,橋頭三嫩的名聲大了,仍然擋不住周邊城市的饕餮客,不辭辛苦,尋味而來。多年前,他攜家人曾將餐館開進過自貢城,但後來感到經營壓力大,還是遷回了橋頭鎮,做起自己的小本生意。


對安穩閒適的追求,一方面限制了橋頭三嫩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也的確是部分自貢人的性格寫照。不過,也正是笑對波折榮辱的安穩和閒適,讓自貢人對美食的追求格外靈活纖巧,從未中斷。


陳茂君在書里記錄過兩樣別具一格的自貢傳統家常菜,讓我大感興趣,一樣是激胡豆,一樣是假魚海椒。假魚海椒指的是初秋辣椒過季,市場上有不少賤賣的殘破歪扭的秋辣椒,買來搗碎,加少量姜蒜末,再取泡菜罈子裡的泡酸菜、泡海椒、泡姜蒜同樣剁碎,菜籽油下鍋燒熟,將先前備好的料,一同下鍋煸炒,待香味四溢時,摻點水和熟豬油,再翻炒幾下,自然收汁,即可起鍋裝盤,撒點藿香絲,就成了「假魚海椒」。和魚香茄子一樣,這道菜無魚而有魚香,可騙得味蕾多吃幾碗米飯。

自貢一菜場裡,兩位工人挑著兔籠去兔市



激胡豆更絕,做法是預先備好一兩碗泡菜水,加紅糖,另將干胡豆,也就是蠶豆下鐵鍋里炒熟,鏟進大碗中,隨後迅速端起備好的泡菜水淋進大海碗裡,立時就能看到炒熟的干胡豆在海碗裡翻滾,嗞嗞作響,再將另一隻碗扣在大海碗上,20來分鐘後揭開,干胡豆已經熟得飽滿,就成了「激胡豆」。陳茂君告訴我,「激」是自貢家常菜的一種烹飪技法,但官方烹飪詞典里沒有,如果非要解釋,大約就是冷水與滾燙食材打了一場遭遇戰,騰湧飛濺,迸發美味。陳茂君說,激胡豆的味道是綿軟酸甜韌香,非常爽口又有嚼頭,伴綠豆稀飯吃,絕配。


這種花盡心思的食物,曾是不少人貧苦日子裡的光,可惜如今在市面上已經見得少了,我無緣得嘗。我自己在自貢最愛的一道家常菜是酸菜胡豆湯,做法頗簡單,取家家都有的酸菜或梅乾菜切碎,炒香,加水,再加入早已煮熟去皮的蠶豆瓣,水開即可起鍋,有奇異悠長的清香味。這道菜即使在如今的自貢餐館,依然家家都有。傳言清代文豪金聖歎臨死前曾在獄中傳出遺囑:「吾兒,花生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味。」不知爲什麼,喝酸菜胡豆湯時,我總想起這句話。

李玉彬在對火鞭子牛肉做烘烤處理,一些人認爲,這一步驟跟早期的鹽工生活習慣有關



某種程度上,假魚海椒、激胡豆和酸菜胡豆湯是幫我打開大門、理解自貢美食的真正鑰匙。自貢其實很小,是四川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不到5000平方公里,下轄四區二縣,僅相當於兩個六環以內的北京城區。在百度地圖上,如果把標尺設置到50公里每單位,它就會包圍在樂山、內江、宜賓和瀘州當中,消失不見。剛離開自貢時,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讓自貢生長出了迥別於周邊地區,同時兼容並蓄的美食基因。


一開始我以爲只是自貢人在祖上闊過,比如清末至民國,依託井鹽產業,自貢的經濟極爲發達,移民衆多,不亞於當今的深圳。抗日戰爭爆發時,自貢鹽商和平民曾在民國政府發起的戰爭募捐中,捐資位居全國第一的往事,至今仍是自貢人津津樂道的城市記憶之一。天南海北富裕食客的挑剔舌頭,在一些人看來,是美食發展的基礎。但在我看來,富裕之外,是對平淡生活永恆的熱愛,才真正開創了那些撫慰我們胃口的食物。陳李德早就是高級廚師了,曾爲多國領導人掌勺做菜。但他自己永遠想念的一口美味,卻是他父親的火爆大腸頭絲炒韭黃,料用得簡單,做法也只是爆炒而已,但成品精絕,又脆又好吃,他自己始終沒學會。

喜欢蓝莓我不蓝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