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汉阳防务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与“晓枪老王”商榷,关于枪弹系统研究与发展的规律

送交者: 炫笔伏逼[♂☆★★★不闻风知★★★☆♂] 于 2021-05-07 0:04 已读 321 次  

炫笔伏逼的个人频道

+关注
 

这是来自微博的一篇读后感,也是我见过最好的读后感。虽然我并不同的全部观点,但这篇优秀的读后感值得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原文


买了“晓枪老王”编写的《一本书看懂枪械百年史》,并看了他后期关于对书本补充做的视频讲座,有些问题想在这里探讨一下。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不是那种到处乱抄的书,书是枪械专业人士编写,力图把枪械史串起来并在其中找寻规律,这点是很多所谓枪械书所不具备的。实际上枪械的百年变化既有技术因素,还有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看法以及如何应对的经验教训,这些是驱动枪弹系统发展变化的深层次东西,真的值得探讨,《一本书看懂枪械百年史》的确是想在枪械发展规律上做一些探讨。书中提到的STG-44突击步枪是“自上而下”的设计,GLOCK手枪是“自下而上”的设计。从这两种枪的起源来说,的确STG-44是德国陆军部门主导的,GLOCK更像是厂商提出的,符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说法,但是具体的内涵方面,个人认为还应该更深入探讨其背后隐藏的规律。


这里要先说一下,“晓枪老王”说GLOCK的研制者没有设计经验的说法不准确,GLOCK公司的确在研制GLOCK手枪前研制没有多少枪械研制经验,但是GLOCK的设计师并非没有经验。GLOCK的老板人很聪明,他不会贸然的找几个没有经验的人员去设计,他是找了AUG的设计师Horst Wesp和其他人一起设计GLOCK手枪,显然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网络上关于Horst Wesp这个人的介绍不多,但目前找到的信息是此人从GLOCK离职后去了德国卡尔.瓦尔特公司,设计了P99手枪,可以说此人参与设计的枪械充满了创意,性能不俗,上面三款枪都算是历史留名的。


(老王注:GLOCK的老板找了AUG设计师Horst Wesp这事我确实不知道。我当时就琢磨,GLOCK一些设计实在不像是老板本人设计出来的,肯定背后有一双手,现在我终于知道是谁了)



△ Horst Wesp设计的PPQ手枪和AUG,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他的照片


那么,GLOCK的“自下而上”的说法还能成立么?从枪械设计行为上来说,可以认为是“自下而上”,但是结合枪和弹系统来说,我个人认为更准确的是在现有子弹基础上如何更好的解决好枪应该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结构简单、便于使用、价格低廉、性能可靠等方面能够巧妙的、创造性的解决好这些问题。那么STG-44时候的“自上而下”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呢?实际上相当程度是接近弹的问题。所以,个人认为STG-44和GLOCK的研制,实际一个面临的更多是如何选择弹,一个是如何设计枪。


(老王注:枪弹的演化比枪械更明显、更稳定。我在写作《一本书看懂枪械百年史》也考虑过把这一点加上去,但后来想了想那庞大的工作量,还是算了吧。一般而言,枪弹大多都是自上而下的国家级的科研计划,而自下而上的设计,比如GLOCK、HK416往往都使用现成的枪弹,不会自研枪弹,因为实在太麻烦了)


对于弹与枪,大多数军迷会把目光投向枪,因为枪结构比弹更复杂,外形更大更有视觉冲击力,摆个POSE也很吸引人。但是,真正决定枪的更深层的东西是弹,所有枪械设计都是基于某种子弹,子弹不一样枪的设计取向就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弹的实际使用和耗费远比枪大,一把枪生命周期内消耗的子弹的金额远比枪要大,子弹是比枪更大的生意。那对于子弹这样重大的事情,能够决定的人只能是军队这样的用户,所以几乎是必然的“自上而下”。而对于枪,通常会在弹选定好后,选择几个厂家来进行竞标,看谁设计的更有创意,更有优势,更能把各方面权衡好,所以其显然是设计师主导,看上去似乎是“自下而上”。实际上,比较知名的枪都有一个经过军队“认证”的过程,典型的AK-47和M16系列,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军队主持下经过竞争选出来的,就是GLOCK,实际上也是在奥地利的军队主持下研制的。军队“认证”之所以能够让一种枪声名远扬,其原因就是军队是巨大的用户,其选择的枪械过程是有很多人员参与,大多数老百姓会认为军队的选择不算太离谱,当然实际中军队选择错误的也不少,譬如美军拿着M14去上战场,总体来说军队选择算是比较靠谱罢了。


我们接着往深了去思考,弹的研制和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枪的研制和选择的背后是什么?《一本书看懂枪械百年史》在这方面探讨的很好,个人看法是:弹的选择本质上就是对战场认知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要拿步枪打什么样的仗:是打400米范围内就可以还是要超过400米到更远?是打击点目标还是面目标,是泼洒子弹还是一枪毙命…… 这些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我们拿典型的AK-47、M16、SCAR、HK416来说道说道。AK-47枪有名,实际上决定AK-47的出现是因为7.62×39mm的中间威力弹药的出现,中间威力弹药的出现时因为二战战场上步枪的使用范围缩短到400米,德国人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研制了中间威力弹,苏联和德国作战过程中吃了中间威力弹的亏,所以他们研制了7.62×39弹,进而促使AK-47的出现。AK-47出现后美国人并没有跟上,而是搞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枪械设计,结果越南战场上仍然是用不适合时代的和越南作战环境的M-14,在丛林中一下子吃了大亏。美国人猛然醒悟后针对性的研制了小口径5.56×45弹和M16,顺应了战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一下子开拓了小口径潮流,突击步枪由此进入小口径时代。


枪的选择方面,我们看看美国人的选择。在阿富汗作战时,小口径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阿富汗地广人稀、山地众多,美军虽然装备豪华能够空地一体,但是对于短时间山上出现的目标,最快能够响应的还是步兵手上的枪。所谓“望山跑死马”,山上的目标看近实远,M16的小口径子弹射程不够用了,需要用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弹,美军选择了7.62×51弹,但是枪却还是老枪M14,M14本身设计上有很多落后时代的东西,所以美军自然而然的提出:能不能有一种枪能够很方便的换换枪管和枪机等就能发射不同的枪弹,这样就出现了研制模块化枪的需求,出现了SCAR。SCAR的出现时一片叫好声,但是不久阿富汗的战争逐渐平息,采购一种不同于M16系列的枪械面临着成本高和操作习惯的改变,在没有了阿富汗的这个作战场景也就没有了需求,然后SCAR在一片叫好声中并没有赢得多少用户,显得有点黯然,而HK416这个没有象SCAR那么多创新性的东西频频斩获订单,让人们大跌眼镜。实际上这是在弹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当一种枪已经具有相当的人机工效和使用效果,在其它枪械无法在这方面有明显超越时,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维持现有的基本操作,把现有枪械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样成本最低。这个成本包括的并不只是枪械的采购成本,还有人员训练的成本,尤其是军队训练士兵是要达到肌肉记忆的程度,很多战术的开展都是依赖于基于某种枪械的肌肉记忆,那么如果枪械的改动幅度大,那么原有的肌肉记忆就失去作用,同时基于肌肉记忆所形成的战术动作也需要调整,这个难度是相当相当的大。很多所谓不愿意换枪,并不只是看枪值多少钱,而是背后的操作习惯的巨大改变。实际上,大家想想自己日常生活中要改变习惯有多难,就能想想让几十万上百万的士兵改变操作习惯的难度只会难上加难。这个所谓习惯还出现在AK-12上,一开始AK-12设计相比AK-74有不少改变,而后来AK-12的一些改变是越改越回去,我相信这些越改越回去并不是卡拉斯尼科夫公司没有能力去改AK-12,背后的原因恐怕有军队的习惯等因素。


(老王注:这里分析得很好,使用习惯是现代必须被考虑的一个因素,特别是枪械本身进步有限的前提下)



△ FN SCAR虽然没有替换掉M4、M16,但7.62mmNATO口径的FN SCAR替换掉M14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M14太垃圾了,两个有代差,就算习惯不一样,也能替代



△ AK12:它改变了AK,它又改回去了



△ HK416:在美国试图改变M4的枪都死了,而我选择加入它们


探讨了上面弹和枪的一些历史和背后深层原因后,可以简单总结一下:


1、弹的研制是个很核心的东西,直接决定了枪:弹的研制需要军队层面对未来作战的认知来决定仗怎么打,然后是选定弹;弹决定了枪的威力和枪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选定弹后,枪的研制就是要在可靠性、精度、成本、使用便利性、使用习惯等方面解决好,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AK-47、M16、AUG等名枪都是在各方面做得很好的。


说到这里提提95步枪。95步枪出现时让人欣喜,的确从中国传统的木铁材料的有托枪变成塑料、铝合金和钢铁结构的无托枪还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但是不久就有很多说95步枪如何不好的,主要的问题集中在抛壳、高提把、快慢机、安装瞄准镜太高等方面。的确95是落后国外和当时的世界主流,但当我们了解95出现的背景后,就不要在这么无脑的埋怨。想一下95研制起始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定型时的中国工业基础是啥,就知道不能事后诸葛亮式的去埋怨当时的研制者。我国在那个时候,材料、加工工艺方面都远不是现在可以比的,与西方有着巨大的差距,想象一下八、九十年代的桑塔纳相当有身份的人的座驾而我国还不能生产,就知道当时的工业基础是什么样的。在那样的工业基础下,军队对铁瞄的重视显然是要超过光瞄的,对武器的成本要求也是要便宜,这就象《山海情》电视剧中的缺水的宁夏人到福建要节省水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骨子里穷怕了,自然而然就在武器方面抠抠搜搜。另外那个时候不抠抠搜搜也不行,“军队要忍耐”,国家要优先发展经济,哪有那么多钱能买高大上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的工业基础和资金情况下,95的研制算是成功了而不是失败了。当然95后期发展没有解决好持续改进这个事情,这与我国成体系的自行研制突击步枪和弹药开展较晚有关。全新的弹药和全新的枪,必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但是很遗憾的是后来没有持续改进或者是改进的太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63式步枪在后期乱造过程中让定型后的武器很难由厂家推动改进,另一个原因是解散了研制队伍。这里要提一下81步枪,81步枪的弹是成熟的弹,枪的结构基本成熟,因为前期有AK47可参照,材料也是传统的钢材和木头,其在面临要解决的问题上不如95面临的那么多。81步枪可以在研制成功后解散队伍,95步枪就不适合这样解散队伍。


(老王注:这里不太同意,虽然95式的问题大多是谣言,但还有一些问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并不能完全以时代作为掩饰或者解释)



△ 出口的97就要比95式潮多了,这背后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优秀设计师能改变的


在探讨了枪和弹的研制背后深层原因后,下面展望一下未来:弹要怎么进化?枪要怎么选择和优化?


我们都知道,目前防弹技术发展很快,现有的小口径步枪都面临着挑战,5.8mm弹也不例外。美国人现在在折腾6.8mm弹,我国要不要跟进,还是我国继续挖掘5.8mm弹的潜力,让弹和枪的整体体系耗费少一些,折腾的也少一些。我们看美国6.8mm弹,几种弹药和配套的枪,都面临高膛压不得不在枪口装上消声器,枪和弹的的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会减少弹药数量降低持续火力,有些枪进而选择了无托结构。总之美国人折腾一番6.8mm弹后,有可能像其历史上折腾的多种枪械方案(ACR、OICW等)后最后放弃。这方面我国真的要深入研究弹,挖掘弹的潜力后再做决定,这个决定是非常关键的,一旦选择错了,就有可能面临M14在越南战场那样的情况。


枪的选择和优化方面,到底是完全放弃无托而选择有托,还是无托继续发展,有托也装备?95装备部队后的确由于和81的差距让军队很不熟悉,但是95装备多年后也已经开发出来很多便于在无托枪上操作的战术动作,换弹匣的速度提上去了,左脸贴腮射击也有了一定的解决办法(95-1的抛壳方向固定在向前45°和抛壳口前移了几毫米),增加导轨也有了解决方案,而无托枪短小便于乘车和狭小空间作战的优势还是很明显,在长度不长的情况下其枪管长度能够确保威力,重心靠后便于单手操作在某些时候还是很有用,短小也有利于背着枪跑等。可以说装备无托枪并非完全不可接受,如果能够像AUG那样创造性的解决好很多问题,无托枪仍然还是具有潜力。而在有托枪方面,我们知道国内已经研制了QBZ-191,但有托枪要缩短必然面临枪管短的问题,枪管短要维持威力就得增加弹的燃速,这要增加枪管壁厚,高膛压也不利于枪管寿命,很多东西都得加强。总之有托枪也不是什么都能超过无托枪。


(老王注:那肯定啊,191设计再牛,枪管也短啊。95式枪管比较长,所以我们拼命宣传威力,你见过191啥时候宣传过威力?191宣传的是五高一长,即高精度、高可靠性、高舒适性、高安全性、高系统性、枪械本身寿命长。威力这一块不是191不努力,是和无托比实在是无能为力啊)



△ 191帅倒是帅,就是有托的管子实在是不够长啊,不过就算长了,也没啥用,这年头防弹衣发展太迅速了


我个人看法是,5.8mm弹仍然有潜力,需要继续挖掘,毕竟换口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弹也需要探索,如果真的5.8mm弹药潜力挖尽也解决不了防弹衣的问题,新弹药也要跟上。而无托枪和有托枪方面也不要过快做出一刀切的决定,未来弹药威力提升后枪也面临着体积增加等多方面问题,无托枪仍然是可能的一个解决思路,譬如美军的6.8mm步枪中就有无托结构。而我国即便是替换95也是逐步的,所以是有条件可以兼顾几种情况,现实中出于省钱的目的也不得不逐步调整,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把各方面的东西摸索好。


最后提一下“晓枪老王”提到的限制现代枪械威力的是人这个说法,可以说“晓枪老王”的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因为枪械能够很容易增加威力,但是人体承受重量和后坐力是有上限的,美国OICW项目失败就与此相关,6.8mm弹和枪的研制要求也脱离不了人体的限制。如何在人体能力限制下把弹的问题解决好,通过创新设计把枪的发射大威力弹药面临的高膛压、高噪音、大后坐力和增加重量和体积等问题解决好,是个非常考究军队决断力和枪械设计师创新能力。我想是否可以搞一个弹和枪的系统体系研究,即弹的威力和枪的手段一起综合考虑,搞一下数学推导。数学推导时把多种弹药的对枪的后坐影响与枪的各种可选结构(譬如降低后坐力的设计)等综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通过排列组合式的综合创新式的探讨,从中选择出一个比较好的未来弹与枪的发展路径。



△ NGSW计划中的三款6.8mm步枪


(老王注:新一代6.8mm枪械有两个问题,减后坐和减重,这是美国人的两个研究方向,这两个选择又带来了抽壳问题,抽壳问题这一期的付费文章里讲得很好,欢迎大家看一看,我个人很看好6.8mm枪弹,不是这个枪弹有多好,而是如今防弹衣太猛了。另外我自己也从事设计,所谓的系统体系研究我觉得实在是没啥用,所谓的数学推导就更邪乎了)


全文完



作者@tsqzsl


本文由《晓枪》编辑&发布


喜欢炫笔伏逼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