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江南同乡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封神之作:拍下正在消失的经典老房子,看完破防!

送交者: 江南同乡[★品衔R6★] 于 2022-01-17 13:14 已读 6174 次  

江南同乡的个人频道

+关注

提到中国传统建筑,你最先想到什么?



气势磅礴的皇家宫殿



还是风情婉约的江南园林



与这些火了几千年的宏大建筑相比



小而旧的中国民居渐渐被人遗忘





城市越来越大,家却越来越小



在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之时



一座座古老小院走向坍塌



所幸,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野村落



还有人守护着久历风霜、岁月斑驳的土砖房








B站评分9.8,由几位民居爱好者



自筹资金拍摄的《中国民居



以寻根问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方式



走访丹巴碉楼、开平碉楼和福建土楼三个极具代表性民居



探索百姓生活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房子不只是房子



更是“何以为家,何以为根。我们从何而来,终将回到何处”的答案所在







丹巴石碉楼:与神对话



石块可以做什么?



堆砌出一个俯仰天地的奇迹!



四川丹巴藏寨依坡而建,垒石为墙高达几十米的碉楼,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屹立百年甚至千年而不倒。







它的诞生源于特殊地貌,峡谷地区在易造成灾害同时也带来丰富的石料资源,垒石而居成为当地人最明智的做法。



于是底下宽,高处窄,由下至上有明显收分的造型,外面放大石块,缝隙嵌入小石头,尾部咬紧,再灌上混合浆,牢固又防震的碉楼顺势而成。



入口设在二层以上,底层是储物空间的碉楼,要花两三年才能建立起来。







自己住的普通民居,为何千辛万苦的往高处建呢?



能抵御战争、泥石流带来的危险,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靠近天、与神近。



听起来或许难以体会,但当踩着木梯登上脱然物外的楼顶,一切豁然开朗。



眼前天地山河静谧不动,怎样实现与山、与天对话,高耸、静谧的碉楼成了最好场所,而登高成了一个渐离世俗的过程。





如今,随着民族文化与居住场所的演变,碉楼和藏寨房子连成一体的建筑形式逐渐盛行。



这些新房子除了自己住,有些被投资商承包下来做成民宿,装修成村民住不起的样子,一边做工一边守护家园成为一种新选择。







老旧到不再适合居住的碉楼,当地人也在努力守护着。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曾经的容身之地,更是精神图腾与家族形象的标志。





这些长期深居大山守卫家园的人,也在期待儿女能走到城市,感受外面世界的繁华,但不强求,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能更好地为生活奋斗着。



毕竟,人和建筑是一体的, 有碉就有家



我们总是向往诗和远方,或许大千世界走一圈,万里归来之后家里的老房子,才是心安之所。







广东开平碉楼:中西合璧



同样是碉楼,岭南大地上的开平碉楼则是另一番面貌。



拔地而起的数千座逆天碉楼,不再是传统的东方面孔,变为融合古希腊、罗马、伊斯兰教多种风格的中西合璧民居。







百年前的老房子为何建成如此面貌?



这得从清末民初时期,为躲避洪涝灾害与战争之苦的开平人,为了有口饭吃、把日子过下去,不得不下南洋、北美、澳洲做工说起。





在异国他乡,吃苦耐劳的人们挖矿种植、开荒修路,干着最艰苦的工作,过着最卑微的日子。



努力付出并不能让他们换来平等对待,在处处被歧视、打压下,带着赚来的物资回到家乡盖房生活。



为了保护好留守在家的妇女儿童,大家一起众筹建立起以防护性为目的的“众楼”。





它的结构是从西方引进防护性非常好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厚度达到40公分,在各种铁窗和枪孔的加持下,成为村民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无碉楼不成村,为了体现显赫地位、适用于居住的“居楼”与“众楼”相比,则融入了更多个人审美喜好。



当地人把从外面看到的风格带回家乡,将更多西方文化元素设计到碉楼中,爱奥尼克风格廊柱、巴洛克风格图案、拜占庭穹顶,与传统中式装饰相结合,追求华丽的装饰感。



把中西混搭玩出新高度的开平人,即使身处乱世,也在努力建设家园,追求精致与艺术感。









随着一代代的年轻人往外走,无人居住的碉楼渐渐荒废,与洪水、炮火相比遗忘更无法抵抗。



人在碉在,为了守护好老一辈耗尽心血拼来的家园,也有人花巨资、耗时间做好修复工作,尽最大努力让碉楼的生命延长下去。





当部分华侨后代回到这里寻根溯源,莫名产生一丝不曾有过的感动,原来在万里之外自己还有一个家,跨越距离、战火,最终时空相认。



百年前,先辈赋予建筑的温度,又传到了他们的后代身上。







福建土楼:方圆之道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圈,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这圈圈圆圆说的就是,极具中国风韵魅力的福建土楼。



它是《大鱼海棠》中女主椿与族人共同生活的村落,也是客家人安身立命的场所。







几百年前为躲避战乱,黄河流域的人们经过多次迁徙,来到福建西南部的山区。



但此处地形复杂多匪患与猛兽,改变居住方式成为守护家园的关键所在。



以居为墙,以墙为居,围墙高筑的方形、圆形土楼诞生了。







一个家族相拥而住,看似画地为牢与世隔绝,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团结。方圆之间,找到人与自然,家与世界的分寸尺度。



它整体施工直接取法于自然,山上的石块、坡上的土、林中的树成为主要材料,在墙枋内经过木杵反复锤打的夯土墙是建筑中心所在,里面掺入石灰水、小石块,抵御白蚁侵蚀增强抵抗力。





看着软糯的材料,坚固度比钢筋水泥强很多,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犹如破土而出的春笋,将“根”深深扎入地下,人与天地合二为一。









尽管足够牢固,但经历数百年风吹雨打仍有所损坏,修复土楼成了一项大工程。



一土一木、一石一瓦,都由老匠人、后世人守护着。



方寸之间他们守住了巨大的宝藏,随着申遗成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纷纷参观土楼,曾经“坐井观天”的守楼人,眼界打开,把建筑历史客家文化传递给世人。







走出去的年轻人渐渐重回土楼,家也热闹起来。



在对天地敬畏、对祖国忠诚、对父母孝敬、对老师敬重的家训下,继承祖宗留下来的瑰宝。



建筑是家的外壳,文化是内核,整个纪录片虽然介绍的是建筑,解读的却是人生。



虽然整部片子仅有九集介绍了三种建筑样式,但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大地上,还存在着像陕西窑洞、北京四合院等不同地域的民居。



发展到现在,这些老房子不少已人去楼空,在坍塌与遗忘前认识到它们,保护一方传统守护一种生活方式,倾听一下那些不为人知的人类文明故事。



部分图片来源小红书、纪录片截图



部分文案源于《中国民居》解说词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坛主:绿岛阳光于2022_01_17 13:34:39编辑

喜欢江南同乡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