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江南同乡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福建著名土特产大全(三)

送交者: 江南同乡[★品衔R6★] 于 2021-10-22 13:15 已读 7538 次  

江南同乡的个人频道

+关注
 顺昌海鲜菇

顺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78.8%,阔叶木屑、杉木屑等原料资源丰富,结合先进的栽培技术工艺,采用优质地下水作为栽培用水,形成了顺昌海鲜菇的独特品质。外在感官特征:子实体丛生(每丛60~80根)、白色;菌柄洁白、实心、棍棒状、长度110~160mm、直径9~16mm;菌盖光滑呈半圆形、表面有斑纹、直径8~17mm。顺昌海鲜菇口感细腻,质地脆嫩、有弹性,具有明显的海鲜味。顺昌是福建省食用菌主产区,据《顺昌县志》记载:1980年以后开始人工培育海鲜菇,是顺昌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2014年,全县海鲜菇1.8亿袋、产量5.4万吨,产值6.5亿元。顺昌海鲜菇销往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浙江、新疆、云南、福建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到欧洲、美国、越南、香港等境外市场,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近年来,顺昌县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及产业园建设,也涌现一些海鲜菇生产龙头企业,如:福建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海鲜菇生产企业,现总投资3.6亿元的神农菇业产业园。2013~2015年,该产业园被确定为福建省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其“神农白雪”是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目前,顺昌县正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推动海鲜菇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实现“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富民产业”的发展目标。



  永定红柿
原为野生植物,果实细小,青黑色,客家话称它为“猴椑子”,也叫“山猴椑”,后经嫁接培育成为人工种植的果树。永定红柿是永定特殊气候条件下.经过数十代柿农历时500余年逐步驯化栽培选育而成,它具有株型结构紧凑、耐脊、耐寒、耐旱、寿命长、产量高、品质优、效益高等特点。株产500kg以上,树龄百年以上的红柿果树随处可见。1994年,经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红柿”。其特征特性是树体高大,树形结构紧凑,枝条粗长,棕黄色;叶片大,广椭圆形,色浓绿,无毛茸,有光泽;花中小,黄白色,雌雄同株;果实中大,单果重120-180g。果形扁圆略方,成熟果黄绿色,带少量红晕,后熟果果皮鲜红,有薄果粉。萼片中大4片,三角形,呈中心捏合状卷曲。生长势、抗逆性强,嫁接苗三年始果,七年盛产。丰产,稳产,经济寿命长;3月萌芽,果实8月中旬至11月下旬成熟,需采后脱涩,11月中下旬开始落叶。在永定气候条件下,海拔在300~800m之间柿果品质最优,耐贮运,原因主要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累积;海拔300m

以下地区栽培产量虽高.但果实生长不充实,品质较次,不耐贮。在90年代初的山地开发热潮中,永定红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我县的特色果品和支柱果业。县政府还扶持果农自建烤房5000余个,鼓励果农加工柿饼,年加工柿饼10万斤的村超过10个,实现产业链的延伸,确保果农增产增收。

  福安刺葡萄
是福安当地的一种野生葡萄,明万历(公元1597年)版《福安县志》记载:“葡萄,白者为水晶。”说明在当时福安就种植多个葡萄品种。清光绪版《福安县志》亦载:“葡萄有紫、碧二种,白者为水晶”。福安市穆云乡高岭村现留存一株葡萄古树,相传,后唐时黄巢起义,战乱百年,当地先人为逃避战乱在此建村时,就发现这里的葡萄林,历经多年砍伐仅剩这株古葡萄。上世纪50年代,穆阳乡溪塔村民开始驯化栽培,利用溪涧逐渐建起一条葡萄沟,被全国葡萄专家学者认为是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福安刺葡萄具有含酸低、风味甜、抗病虫、耐粗放管理、耐高温高湿、耐贮运等优点,是我国珍贵野生葡萄种类,是东亚种群中最好的酿酒品种,果实的白藜芦醇、原花青素的含量远高于种群内的其他种类,经常吃刺葡萄有助于软化心血管、美化皮肤。是具有鲜名的地方特色水果,可利用溪岸、路沟旁、房前屋后边角地等各种非耕地发展2万亩多刺葡萄,成为地方区域名特优水果。
福安刺葡萄果穗长条形,果粒着生疏,平均重185g,果粒椭圆形,平均粒重3.1g。果皮为紫黑色,果粉厚,果肉绿黄色,有肉囊,多汁,味甜,有香气,可溶性固形物14%~16%,酸0.3%,可食率76%,出汁率66%。属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与湖南等地刺葡萄相比,具有果皮薄、果粉厚、转色好、可溶性固形物高及含糖量稍高等特点,综合性状更好。
 福安芙蓉李

福安种植李果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其中芙蓉李(方言称粉李,因芙蓉李果面的果粉特别多而得名)明朝期间开始栽培,距今已有180多年。据明万历年县志记载:“李(麦李、蜜李、御李、粉李、黄蜡鹅、黄胭脂等李。)”,说明福安明朝就已种植李树。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物产卷》记载:“有粉李、麦李、白李、黄蜡李、胭脂李、红腹,皆佳品”。说明福安清朝种植多个品种李树。福安农业志记载“清道光二年(1832)福安便有粉李、白李、黄蜡李、麦李、胭脂李等佳品。清宣统二年(1910)城关南湖坂已成片种植芙蓉李。”福安芙蓉李是我市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名优水果,是在长期的风土适应过程中培育出的地方优良品种,素有“李中珍品”的美称,具有果粉多、颗粒大、果肉厚、果核小、不粘核、耐储存、甜酸适中等综合性状极佳的品质特性,不仅可以鲜食,更是加工供出口的上乘蜜饯原料。由于芙蓉李品质优、耐粗放、效益好,适合山地发展,果农种植芙蓉李积极性很高,如今以潭头为中心的福安北部成为芙蓉李主要产区,全市芙蓉李面积4.7万亩,年产4.9万吨,所产芙蓉李果皮色泽鲜红,蜡粉厚,果大质脆,肉厚核小,可食率80%以上,单果重达45-60克,果肉深红色,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12.5%-14.5%。



  冠豸山铁皮石斛

福建连城冠豸山位于北纬25度,它特有的丹霞地貌结构,及地理环境特别适合野生铁皮石斛生长,因此铁皮石斛原生态种群分布广泛。连城冠豸山铁皮石斛,是多糖型药用、食用、观赏兼具的珍稀草本植物,其茎秆粗壮,茎皮薄,叶片厚,粘汁多,脆而易折断,口感香甜细腻,有清热解毒、化瘀止血、提神解困、消除疲劳、清咽护嗓、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氧化、防癌、改善糖尿病症状、缓解风湿类风湿等功效。经上海中医药大学药物研究所权威检测,冠豸山野生铁皮石斛的液相图谱与野生铁皮石斛图谱高度吻合,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植物多糖含量达54.3%,远超国家标准(国标为25%),品质十分优异。2013年11月,连城冠豸山铁皮石斛荣获国家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称号。连城人开发利用石斛已有200多年历史,清嘉庆、道光年间,连城民间已利用野生鲜石斛作凉茶退低烧、治喉痛、胃痛、止血排毒等。清朝末年,揭乐乡吕屋村的谢志濂到广西百色开药店行医,他精于用针灸和铁皮石斛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因为医德高尚,艺术高明,被誉为神医。其时,百色地区是全国石斛集散地,市场行情极好。其弟谢静江在他店里帮忙打理业务,他们看到铁皮石斛药用价值高,销路好,想起家乡冠豸山的悬崖峭壁上“吊兰”比比皆是,经过商量,谢志濂留守店中,谢静江与侄儿谢地生回连城雇请当地善于攀爬的药农上山采铁皮石斛,建起了连城首家家族式加工枫斗的作坊。产品除了运往广西百色,还销往杭州、上海、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冠豸山铁皮石斛的生产发展以福建省连城冠江铁皮石斛有限公司、福建九益堂药业有限公司、福建连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冠豸山铁皮石斛种源为冠豸山的野生石斛种源,是第一代原种经过组培与驯化后,进行种植,让铁皮石斛种苗回归到大自然继续生长,保证药材的道地性,从而大大的提高了铁皮石斛成品药村的品质,堪与纯天然野生石斛相媲美。如今,冠豸山铁皮石斛产品除了有传统的枫斗、石斛花、石斛粉还研创了铁皮石斛叶茶、茎节茶、铁皮石斛香酥条及铁皮石斛全枝干品饮料。特别是冠豸山铁皮石斛茎节茶采用福建九益堂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创的加工技术、保证了铁皮石斛的营养成分的同时,可使石斛中的内溶物可迅速溶于水,相比传统的石斛枫斗具明显优势。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款可直接冲泡便可饮用的石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欢。目前,冠豸山铁皮石斛产业迅速发展,加盟户6000多户,年产值5亿多元。



  武平仙草
为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茎初披疏柔毛和细刚毛,稍老脱净;叶对生,阔卵形至狭卵形,叶柄长2~15毫米;总状花序长2~8厘米,顶生。仙草干品为棕黑色、叶片多、未开花、草香味浓。武平仙草胶质和可溶性物质含量高,草味清香,制得饮料清香爽口,味浓;是生产清凉茶、仙草蜜、烧仙草、黑凉粉的优质原料。仙草在武平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客家人自古就有食用仙草冻(当地人称“仙水冻”)的习惯。武平是客家之乡,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喜欢用仙草为原料制作“仙水冻”,当作防暑降温的佳品。民间自古田间地头就有种植仙草的习惯,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1986年中山乡人民政府(现武平县中山镇)就把仙草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多年前,在中山乡和下坝乡部分农民进行人工规模种植仙草,且多数产品销往广东梅州地区,部分县内销售用于制作仙水冻。目前武平已成为全国产量最高、品质最优、面积最大的仙草种植基地。主栽品种“闽选仙草1号”,亩产400~800公斤;并于2010年3月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认定。武平仙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后,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据统计种植仙草每亩平均纯收入1000元以上,与传统水稻相比增加40%以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资源优势转化、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永定六月红早熟芋

永定早熟芋栽培历史悠久,乾隆《永定县志》记载“芋:大者数斤,小者如卵,呼之早芋”。许多客家美食以早熟芋作原料,如芋子包、芋子粄等,1990年在永定峰市乡泥角村发现变异株,经过多年选育实验,1995年定名“六月红”早熟芋(闽认菜2004002),“六月红”早熟芋是我国最早成熟的芋子品种,是永定独具特色的地方优良品种。
永定“六月红”早熟芋典型特点如下:该品种属多子芋类型。株高100厘米左右,全生育期总叶片数16-17叶,叶为盾形,互生,叶柄和叶缘边呈紫色,叶脉绿色,单株结芋数一般8-12个,单子芋重60克左右,子芋呈卵型,皮薄,白芽,肉乳白色,肉质细嫩、粘滑,品质优,商品性好。“六月红”早熟芋独具风味,肉质细嫩、粘滑,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E含量5.2mg/kg以上,淀粉含量6.5g/100g以上,蛋白质含量1g/100g以上。
永定“六月红”早熟芋是永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种,该产业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永定县政府十分重视,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预计到2016年种植规模为4.5万亩,直接带动农户每亩增收2500元。



  清流雪薯

清流县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全县客家风情浓郁。明朝修编的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藷藇,俗谓之雪薯。一种生山中,极紧实,味美益人,谓之雪薯”。《清流县志》记载,雪薯在传统节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除夕夜各家普遍以鸡、雪薯或萝卜燉肉为食料,团圆过年。清流县种植和食用雪薯的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栽培中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栽培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品种特性和产品特征。清流雪薯植株生长势中等,叶三角形,基部为戟形,先端渐尖,顶叶绿色,成叶深绿色,叶缘微波,叶面不光滑。雪薯个体粗大,浑圆、均匀,表皮黄褐色,少须根,质坚实、粉性足、肉洁白,切口黏液多,味鲜质细腻。在周边地区堪称首屈一指,是薯中上品。清末明初,清流雪薯就因品质上乘而声名鹊起,进人了京城。清流县是福建省雪薯最大主产区,种植历史悠久。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户规模化种植,有力地促进了清流县雪薯的规模化生产,栽培面积4800亩左右,年产近万吨,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已成为本县的名、优、特农产品之一。



  漳平青仁乌豆
产于福建省漳平市,栽培历史近百年,据说在解放前由漳平新桥农民从漳州某中药店买到少量种子试种繁殖培育而成,1956年被列为全国名贵大豆良种(《漳平县志》1990年)。漳平青仁乌豆引进种植已百年,被列入福建省大豆地方品种(《福建大豆地方品种志》)。主产地海拔170-300米,主产区属河谷冲积地,土壤疏松肥沃,温光充足,适宜大豆生长。该品种属秋大豆类型,有限结荚习性,茎直立,株型收敛,叶色浓绿,花紫色,茸毛棕色,荚熟时黑褐色,籽粒扁椭圆形,百粒重23-25克。一般立秋前播种,生育期105天左右。种皮黑色,子叶绿色,种脐黑色,脐中带有一条白色小勾线,形成了漳平青仁乌豆的显著特征。
青仁乌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其营养丰富,种皮颜色乌黑,内仁碧绿,花青素含量高达30毫克/千克以上,品质上乘。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食用滋补保健,具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故又名“清凉乌”,可入药,在《本草纲目》中仅用乌豆作单方治病的处方就达59条之多,涉及内科、妇科、外科、五官科以及药物中毒等,用途广泛,通常作为清凉性滋补强壮药来应用,也可制做凉茶,还是很好的食品佐料,如青仁乌豆炖猪脚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保健佳肴。在市场上倍受青睐,售价每公斤30-40元,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福安巨峰葡萄

福安,葡萄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南国葡萄之乡”,明万历版《福安县志》记载:“葡萄,白者为水晶。”说明在当时福安就种植多个葡萄品种。清光绪版《福安县志》亦载:“葡萄有紫、碧二种,白者为水晶”。福安市穆云乡高岭村现留存一株葡萄古树,相传,后唐时黄巢起义,战乱百年,当地先人为逃避战乱在此建村时,就发现这里的葡萄林,历经多年砍伐仅剩这株古葡萄。上世纪50年代,溪塔村民利用溪涧逐渐建起一条葡萄沟,被全国葡萄专家学者认为是全国三大葡萄沟之一。1984年,象环村陈玉章在自家的责任田里选育出巨峰葡萄优良单株,对福安自然环境比较适应,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耐湿特点,逐渐推广种植。福安巨峰(优株)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海西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优势产业,仅赛江流域,福安巨峰面积就达3.1万亩,产量4.2万吨,产值2.9亿元,福安是海峡西岸、东南沿海面积最大、规模连片、生产规范的县(市)级葡萄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列入“2009年~2015年全国葡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市,2011年被列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示范县市,被中国财政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全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
“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并被授予“建海峡西岸葡萄之乡,树全国果业楷模”和“南国葡萄之乡”称号。



  穆阳水蜜桃

福安种植水蜜桃历史悠久,据明万历年二十五年(1597年)版《福安县志》第一卷.舆地志—土产记载:“桃”,
说明福安明朝就种植桃树。清光绪十年(1884年)版《福安县志·物产卷》记载:“有胭脂桃,实大味甘;又有白桃、苦桃、匾桃、银桃、合桃、山中毛桃”。说明福安清朝种植多个品种桃树,穆阳溪流域属于畲族聚集区,整个民族发展伴随桃树的发展史。
穆阳水蜜桃为地方特色水果,具有香浓、质优的特性,深受消费者、种植户喜爱,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认定(闽认果2011005);编制了穆阳水蜜桃综合标准,并由宁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穆阳水蜜桃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荣获201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申报了地理标志农产品,2013年4月荣获登记颁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虎桃”水蜜桃商标明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据统计,目前穆阳水蜜桃在福安市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1.43万吨,总产值2.3亿元。计划内优势区域内发展到3万亩,成为穆阳溪流域的主导产业,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
穆阳水蜜桃近圆形,果皮黄中透红,单果重130~160g,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5%,可食率87%~90%,粘核。果实味浓甜、质柔多汁,芳香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14.5%。


 明溪金线莲
明溪金线莲为兰科开唇植物花叶兰属多年生珍稀中草药, 鲜品叶面墨绿色中有金黄脉网,叶背淡紫红色,卵圆形叶,第三片叶1.5~2.4cm×1.5~2.4 cm,平均单株重1.3~1.6g,折干率≥7%。烘干品平均叶宽1.5~1.8 cm,叶长1.5~2.2 cm,平均单株重0.10~0.16g,具有该品种固有的甘醇香气。明溪金线莲干品粗多糖、总黄酮含量较高,分别达81.12mg/g和5.09mg/g以上,具清热凉血、除湿解毒、平衡阴阳、扶正固本,生津养颜、调和气血、五脏之功效。从古至今的明溪人十分看重金线莲独有药用、保健功能,将其冠以“药王”、“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千百年来是民间首选常用草药之一,居民们争相储藏;明溪原有“路隘林深苔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金线莲生长,金线莲布及境内各大大小小的山涧、连绵起伏的深山老林中,资源尤为丰富。《明溪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11月)卷三十一第五章第一节“中草药资源”(第881—882页)“三、全草类(106种)”。其中就有金线莲的记载。明溪金线莲在自然界的蕴藏量很稀少,1990年被福建省政府列为濒危药用植物。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突破“明溪金线莲”从野生--组培--田间仿生规模化种植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成功开发了明溪地道金线莲珍稀药用植物的组培种苗,并进行仿生规模化种植试验,掌握了在现有气候条件下不同季节的仿生栽培技术。明溪县建立了集金线莲组培、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基地,年可种植明溪金线莲200000万株,年生产量200吨。

 宁化米仁

米仁,又称薏苡,薏苡仁,薏米等,因宁化客家裕“薏”与“玉”同意,为便于区分,宁化将薏苡仁称米仁。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在宁化种植历史悠久,明崇祯版《宁化县志》中便有薏苡的记载。古时宁化人称其为“弥陀粟”。米仁可药食兼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仁属上阳明药,能健脾益胃。在客家祖地—宁化的传统宴席习俗中,菜式以“八大碗”最为普遍,其中最后一道压轴菜便是米仁红枣汤,几乎每宴必有,相传已有数百年之久。

宁化年种植薏米2000公顷,年总产量6000-7000吨,年产值7500-8000万元。现已在城南、石壁、淮土等3个乡镇建立薏米品种认定和丰产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千亩片。2012年,宁化地方品种“翠薏一号”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进一步打响宁化米仁品牌,提升宁化米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2012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3年获得“中国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称号,2014年获得“中国薏米之乡”称号。宁化米仁以其煮食汁浓无渣,食味甘甜爽滑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久享盛名,产品远销广东、上海、江浙及本省闽东、闽南等地。深受广大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宁化米仁色白、饱满、圆润、光滑,腹沟深宽;宽卵形,千粒重为58-68g,外观尺寸为4-6mm×3.8-5.5mmm。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淡,味微甜;煮后糯软、粘香、细腻、软滑、气馨甘爽,具有“糯、甘、稠”等典型特征。含粗蛋白质13-17%,薏苡仁油2-3%,氨基酸总量14-16%。



  德化淮山,
俗称寸金薯、薯仔,种植历史悠久,主产区位于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脉,海拔500-1200米,温差大,雨水充沛,长期的人工选留种形成了独特的优良品种寸金薯。在当地享有“天下百薯,不如寸金薯”美誉。德化淮山块茎表皮淡褐色或淡黄色,长条圆型,龙头短,薯长50-80cm,须根多,切口乳白色,有浓稠黏液,蒸煮易熟烂,薯味清香,口感松嫩,粒状感明显,具有“色味极珍品”的独特品质。
德化淮山主栽品种“寸金薯”,早在清朝《德化县志》(清?乾隆十二年)已有记载。“天下百薯,不如寸金薯”以“色味极珍品”(清.乾隆版县志语言)。相传道德仙在芹峰修练期间,在芹峰山下“道德仙水圳”附近种薯子(今称寸金薯淮山)为食。据传芹峰山下,有一位社人患隔食(今称食道癌)久治不愈,上山向道德仙求医,送薯子、红菇煮汤服后病愈,后人称“薯子”为“仙薯”。蓝田(今称洋田)、欧山(今称英山)历代民众筛选繁育种植,成为英山“寸金薯淮山”品种,其品质松香、口感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健脾养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延年益寿之功效。
德化淮山现有栽培面积1万多亩,年产量1.3万吨以上,产品主要销往泉州、厦门、潮汕以及台湾、香港等市场,其产品疏松可口、“色味极珍品”(县志语言)的独特品质享誉闽南传统销区。
 武平西郊盘菜

武平是盘菜的传统产区,客家先民自古就有种植和食用盘菜的历史。据康熙《武平县志》记载:油头(盘菜)“出西郊者佳”。武平西郊盘菜是从当地盘菜品种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且人们在长期的栽培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栽培方式;武平西郊盘菜皮肉洁白,肉质致密,味甜,品质好;生食、煮食与腌制均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盘菜种植已成为主产区农民致富主要途径之一。
武平西郊盘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苔属芜菁品种,生长期90-100天,叶簇生,叶色深绿,叶面有绒毛。肉质根圆盘形,根顶部凹陷,平均盘径13厘米,平均盘高6.3厘米,表皮光滑、黄白色、须根少、皮薄、平均重0.62公斤,肉质根组织柔嫩致密,口感清甜,回甘好,具有武平西郊盘菜独特的风味,可生、鲜食,亦可盐渍加工。
盘菜种植时间为晚稻收割后,充分了利用农闲地种植盘菜,新增大量就业岗位。种植盘菜时间短、效益高。盘菜从种植(10月上、中旬—1月上、中旬)到采收,时间短(90天左右)。据统计:2010年平均亩产值7180元、2011年8385元,亩纯收入4000元以上。武平西郊盘菜皮肉洁白,肉质致密,味甜,品质好;生食、煮食与腌制均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到厦门、广州等地市场;目前,盘菜种植已成为主产区农民致富主要途径之一。



北苑贡茶

产自有“千年古茶都”之美誉的福建省建瓯市,历史悠久,名响内外。产品以散茶为主,并有砖茶、饼茶等。千百年来,提炼和形成了一套以“清和澹静”为最高品茗境界的“四茶谛”,以“香甘重滑”为最佳品茗标准的“四茶规”。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茶叶种植从建瓯水仙、矮脚乌龙拓展培育了奇兰、肉桂等十多个茶品种。北苑贡茶品质优异,其外形条索紧结沉重,色泽油润暗沙绿,香气浓郁持久,具有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绿叶红镶边。

“北苑贡茶”始于唐盛于宋,历经了五代闽、宋、元、明四个朝代,29位皇帝,持续御贡458年。历代朝廷都在建安北苑(今建瓯)建立“龙焙”(供皇帝享用),并遣使臣督造贡茶,名冠天下。包括官焙、私焙在内,全市各乡镇均有产茶。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里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周绛在《补茶经》中盛赞“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丁谓在《北苑焙新茶》称颂“北苑龙茶著,甘鲜的是珍”“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诗人陆游在《建安雪》中高度评价“建溪官茶天下绝”……从古至今,文人雅句赞美之词不胜枚举。根据《福建茶树品种志》记载,矮脚乌龙起源于建瓯,东峰桂林村对岸种植有树龄160年以上的“矮脚乌龙”茶园,为建瓯祖传茶树品种,是台湾“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的母树。建瓯小桥百丈村的千年建瓯水仙古茶树也依然枝繁叶茂。



  福州福桔

《福建通志》有“闽为古代桔柚锡贡之地”的记载。《闽游纪略》亦有王潭谓“闽桔之美,达于京师”之说。明何乔远《闽书》说:“唐时本地有沙桔,尝贡。”宋韩彦直撰的《桔录》,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种植柑桔的专书之一,书中称福桔为沙桔。他说:“沙桔,取细小而甘美之称。或曰种之沙洲之上,地虚且干洁,故其味特珍。”明朝遗老陈淏子所著的一部《花镜》中指出:“福桔大而红,为诸桔之最。

闽人笃爱福桔,因其成熟期恰在岁末,而福州风俗又以“红”见好,且福州方言“桔”与“吉”谐音,故有着纳福招吉,福寿吉祥之意。”福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吉祥的象征意义,所以福桔做为新春佳节家家陈列、馈赠亲友的佳品,驰名国内外,深受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福州古时常制桔灯,寓以吉利、高升之意。桔灯的制法是,在大颗福桔近蒂处平切,取出瓣肉,留下桔壳,用红丝线穿过桔壳堤挂,再用小钢丝扎成烛托放人灯中,插上小蜡烛,点燃后即成新颖别致、小巧玲珑的桔灯。著名女作家冰心曾作一篇散文《小桔灯》,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且广为流传,堪称佳作。

福桔其果实扁圆形,果顶微凹;果皮朱红,有光泽;皮薄,易剥离;果心小而空,果肉多汁;风味浓郁,酸甜适口,有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1%-13%,种子8-15粒。




 大田高山茶

大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400年前,已有茶树与茶贸易的文字记载,生产上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旺于2000年以后。现可查阅的最早县志为明朝万历辛亥三十九(1611)年版《大田县志》。该版卷之八记录有:“货之属:……茶、茶油……;木之属:松、柏、……茶……。”元朝,大田县广平人郭居敬著的《百香诗》之一《茶》,为大田最早的茶诗,距今至少有640年历史,说明大田人对茶道早已深悟怡然。
大田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垂直温差显著,常年云雾缭绕。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
600米以上的茶园面积6.6万亩,其中90%以上茶园面积在海拔高度800米—1200米之间。大田高山茶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发展,面积、产量、品质等均得到同步的提升,在省内外茶叶消费者中获得较好的声誉,2010年大田县茶叶生产区域确认为“中国高山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2015年“大田高山茶”列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
大田高山茶品质特征为:乌龙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乌绿油润;香气清高悠长,花香显;滋味浓厚甘爽;叶底肥厚软亮;具有显著的高山茶韵和持久耐泡的品质特征。红茶外形条索紧结;香气高锐;滋味甘甜鲜爽;汤色金黄明亮;叶底嫩艳匀红;具有高山红茶特有的品质。


贴主:江南同乡于2021_10_22 13:22:46编辑
喜欢江南同乡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