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闽大地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诏安小街之夜

送交者: 都是可怜人间[★★★Mia&Levin★★★] 于 2020-07-11 5:22 已读 938 次  

都是可怜人间的个人频道

+关注

诏安小街之夜


闽南的夏天非常炎热,火红的太阳散发着强烈的暑热,大地翻滚着红色的热浪。今天是阴天,时有毛毛细雨,却潮湿闷热,闷汗夹背。


我们车子进入诏安县一个居民小区。一个下午,跟我们约好的中学沈老师,一直呆在家等着我们。沿路上的古迹吸引我们,走过一个点又到一个点,唯恐没看到。原订与沈师约好下午2、3点钟到县城,却失约了,让沈老师夫妇久等了。


热情沈老师夫妇请我们一行人到他家里,喝一杯“功夫茶”,缓解下我们一路的疲劳。难得可贵,他还给我们每人赠送一本他写的地方文史书。我正苦于对诏安地方史不了解,可是雪里送炭,回家可要好好读一读。




小县城有自己独特的格调,令人产生了不同的印象。有的热情豪放,有的平静清爽,有的古色古香红色,又有一个红色传奇的地方。诏安却集之大成,看你走在哪一个地方,你的感受就不同了。


沈老师诚挚向我们推荐,先去沈氏宗祠。



车子开出小区,上了县城主街道,华灯已上,霓虹灯闪烁,来来往往人群川流不息,从我车旁风驰电掣的摩托车,挤在人群中的小轿车不停的响起啦叭声,警示着行人。嘈杂街声谱成一曲紧张而剌激的“惊愕交响曲”。


据家庙里的碑记记载:沈氏家庙飨保堂,明朝万历初年建于城内,明末清初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年间重建于东城村。



宗祠背着大街,四周折迁,一片狼藉,一幢四方传统“燕仔尾”古厝孤零矗立瓦砾之中。


我们来到宗祠正面,它的豪华壮丽显示在我们面前。中国传统封建礼制,不同阶层建筑有它的建制规格,不能僭越。整个建筑格局与其它的宗祠是一模一样,我们目测,它建筑面积,高度明显比其他的高大,壮观多了。



宗祠前灯光明亮,大门上是四个金字的门匾“文献世家”,乃浙江尚书沈宗敬题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大门两边是一对抱石鼓,大门的两扇门上都是红底金字,左边是“春暖梅园秀”,右边是“风和俎豆馨”;两侧边门也是红底金字,左侧是“祖德宗功”,右侧是“敦宗睦族”。还有两个巷门,俗称“子孙门”,左巷门门匾黑底金字“崇德”,门扇红底金字“入孝出悌”;右巷门门匾黑底金字“象贤”,门扇红底金字“左昭右穆”。


进入家庙大门,门楼之上悬挂着黑底金字的长方形牌匾“沈氏家庙”。整座家庙内部由门楼、天井、两廊、拜亭和大殿组成,门楼和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斗拱为一斗三升式。一般来讲,规模较大的宗祠,都属“五门二十四柱”结构。“五门”指一个大门、两个边门、两个巷门,“二十四柱”是指连同门前两柱共二十四根石柱,这是最完整的结构了。然而,这座沈氏家庙却有“五门三十二柱”。


家庙里共有十二盏宫灯,两廊和拜亭各挂四盏,天井里摆放着三角梅等盆景,拜亭上一个铜制大香炉,上面三个红漆大字“飨保堂”。石柱柱础有圆形、方形、八边形。



从天井走上拜亭,从外到内,石柱上依次挂着三副黑底金字的木匾联。第一副木匾联是“姬开梅圃十三户;门向南山第一峰”,第二副木匾联是“光州一脉源流远;梅圃千秋世系长”,第三副木匾联是“伊洛发源深由固始入漳南奕世簪缨永耀;梅塘垂业远溯隆兴迄当代四时俎豆常新”。这些对联都是沈氏在全国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所题写。



以前,我多次到诏安县城,一次也没到老街去逛。


人们曾经认为,老街、老房见不得人,是落后陈旧的遗迹,它们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传统建筑学价值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贯穿县城东西两门之间的主街-县前街到东门中街,从城隍庙到灵侯庙,距离770米的古建筑民居群中,坐落着7座雄壮华丽、气宇轩昂的古牌坊,其中六座位于县前街,有“明代牌坊一条街”之称,百岁坊则位于原北门附近。


石牌坊均为花岗岩仿木结构,故按照建造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夺锦坊、卿典坊、百岁坊、天宠重褒坊、父子进士坊、诰敕申貤坊、关帝坊。



我这次的有幸,沈老师夫妇为我们带路,走了一回老街。如果没他们带路,我们可能会多费一番周折,七问八问才能找到地方。没他们带,狭窄而又复杂的小路,也容易迷路。


我们穿过一条小街,来一个灯火辉煌大广场,广埸左侧一间经过重新装修的老式大房,座落正中。沈老师告诉我们,以前这是县衙门,县政府所在地,现是县图书馆,颇具规模。往东走就是县前老街。



老街道并不宽畅,灯光也不怎么明亮,幽幽暗暗,混混沌沌中,我们对这条街的历史了解不多,更显得神秘,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借着广埸的光,第一座牌坊,横垮在街前,人们从牌坊下,来来往往。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就是老街的起始点。



街面有的地方还是原来石板路,暗暗的灯光下晃起一道幽光。两边的老式店面已经关门,个别开着,卖着人们日常用品。小店没有显赫的招牌,人们生活油盐酱醋柴米,一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纽带,市井文化半遮半掩出现我们面前。



有人说,这是一条神街,神多、神奇。这条大约一二里长街道,如果细数一下,各种神庙有十余座,既有规模又有历史而且至今香火繁旺的粗略计来也有五六处。确实,没走几步路,看到一座庙。或是一座牌坊,孤孤零零矗立黑幕中。我们不理解这县城,不是在这里生活,接受中国民间传统意识与原始观念。我们也就觉得奇怪,不可理解的现象,百姓觉得正常,是依伴他们生活保证的神明。



在小街道走着走着,有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摩托车轰轰声,响切这有限的空间,引起一种共鸣,由远而近,一个年青人载着女朋友从我们旁边驶过。有时,是一辆自行车,一个小男孩骑着,不紧不慢地驶过。小城,就是小城,才有我们没经历的现象,也去了解一次小县城人们生活的一个侧面。



沈老师夫妻俩热情请我们去尝一尝诏安小吃“猫仔粥”。我们也没推辞就接受。以前每次来诏安,主人的盛宴上,“猫仔粥”一大盆放在诸菜中,每人只能盛一小碗,只有点到为此,没有吃个赢。这次大大一碗,感受够诏安地方特色小吃的“劲”。


夜幕中,我们与沈老师夫妻挥手惜别。




作者简介


原名:段冬寿,笔名:栗子。福建医科大学75级中医系,副主任医师。文章发表文汇报,无锡晚报,福建卫生报,闽南日报。

喜欢都是可怜人间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