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林氏府🏩🏫
林氏府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俗称“府内”。它在老鼓浪屿人心中的地位,有如故宫之于北京。修建“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林氏府的变迁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从其前身英国船长的别墅到成为林氏家族的居所,再到成为鼓浪屿上的重要历史遗迹,林氏府见证了鼓浪屿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的前身是1895年英国船长的别墅,后来被林维源购得。林维源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的成员,该家族在清末民初是东南地区的名门望族。林维源在鼓浪屿扩建了这座别墅,形成了林氏府的初步规模。
鼓浪屿林氏府1915年,林尔嘉之子在室内进行化学实验时发生爆炸,烧毁了一部分建筑。同年,林尔嘉在原址上建起了一栋巴洛克式的五层别墅,因其八边形外观,被命名为八角楼。八角楼成为林氏府的主体结构
。林氏府的设计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以西洋风格为基底,搭配中国风屋顶,展现出中西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位于鼓浪屿鹿礁路13-15号的别墅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游客。
鼓浪屿林氏府鼓浪屿鹿礁路13号至15号共有三幢别墅,它们各自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其中,大楼是一座英式风格的建筑,原为1895年英国船长的住所,后由林维源购得,如今已略显残损。鼓浪屿林氏府小楼则是一座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由林维源在空居鼓浪屿时建造,如今也已不复昔日风采。
鼓浪屿林氏府八角楼原本是小楼的一部分,1915年因林尔嘉之子在室内进行化学实验不慎引发爆炸而毁,同年林尔嘉在原址建造了巴洛克式五层别墅,命名为八角楼。
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始建于1895年,由五幢建筑组成,包括本源楼、定静楼、西洋楼、名仕楼以及作为林氏家族博览馆的八角楼。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西洋风格,还融入了巴洛克元素和中国传统设计
。每栋楼都有独特的装潢风格,例如复古风格的衣柜、老式台灯、民国风电话机和雕花木床等,仿佛住进了一个历史博物馆。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的设计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是中西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尽管前门紧邻主干道,但宽敞的前庭有效地隔离了道路与房间,营造出宁静的环境。后院的设计融合了江南庭院的元素,如卵石小径、古木绿植和亭台水榭,体现了屋主对江南风情的深深眷恋
。八角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独特,外形呈不规则角面,形成许多个八边形,窗楣塑有白鸽和缠枝花卉,洁白高雅,具有巴洛克气韵。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的内部装潢古朴大气,尽管房间不大,但床品非常舒适,房间内有一股淡淡的香气,令人心神宁静。洗漱用品全部采用欧舒丹,特别是马鞭草的香味,深受游客喜爱。 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主要建筑风格是英式风格,外观呈现不规则的边角。对称的布局元素使整个别墅非常独特,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鼓浪屿林氏府1949年前,林尔嘉带妻妾及子女迁居国外,留下第三妾和几个佣人看守林氏府4。1997年,由于大楼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加上政府落实华侨住房政策,林氏府被归还给林菽庄的后代,家族从此搬出。1999年,一场台风导致林氏府进一步受损,最终整个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并改造为鼓浪屿林氏府公馆酒店。鼓浪屿林氏府 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大楼和八角楼分别体现了英式和巴洛克式风格,而小楼则具有西班牙风格。八角楼的建筑设计由一名法国传教士完成,既有南欧风格又融入了巴洛克元素,外观呈八边形,内部设计合理,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 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的设计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既有西洋风格,又搭配了中国风的屋顶,展现出屋主对中西文化的坚守和热爱。 鼓浪屿林氏府八角楼的建筑设计充满了巴洛克元素,外观呈现淡雅的黛色,内部则是高调华贵的巴洛克风格,房间多棱体设计,门窗和柱廊上有精美的浮雕装饰。 鼓浪屿林氏府林氏府的空间布局也非常合理,前庭宽敞,有效隔离了道路与房间,营造出宁静的环境。后院设计融合了江南庭院的元素,如卵石小径、古木绿植和亭台水榭,体现了屋主对江南风情的深深眷恋。
鼓浪屿岛上唯一一座称为“府”的别墅群——林氏府更是位列为鼓浪屿十大豪宅之首,现在林氏府的一部分改为酒店对游客开放。
鼓浪屿林氏府 林氏主人他和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是堂兄弟。这个家族都比较有钱,一开始先是在鼓浪屿开设了一个钱庄,而后又和一个美籍荷兰人一起设计建造了12号别墅。
林氏府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导致林尔嘉家族经济负担沉重。尽管林尔嘉家族在鼓浪屿有着显赫的地位和财富,但建造和维护这样一座大规模的豪宅使得他们逐渐耗尽了家财。最终,林尔嘉家族因经济压力和财务问题而衰败。
已标注为Burton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