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闻导读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古人眼中的沙尘暴:改变刘邦和中国犀牛的命运

送交者: 阿乡小饪[☆★★声望品衔11★★☆] 于 2021-04-18 23:51 已读 946 次  

阿乡小饪的个人频道

+关注

沙尘暴并非今天才有,在中国先秦时期,沙尘天气也被称为“霾”,而“霾”在现存古籍中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邶风·终风》,其中就有“终风且霾”的字样,如果说这个记载文本太过孤立,那么在公元前3世纪的楚汉相争中,终于出现了有关沙尘暴的详细记载。


一场改变历史的沙尘暴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5年,刘邦与项羽的大军在今天的安徽彭城一带大战,刘邦的汉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刘邦本人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救了刘邦的命,使得楚军大乱,刘邦得以带着残存的数十个骑兵慌忙逃命——“项王···大破汉军……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假如刘邦当时被俘,很有可能会被项羽杀掉,没想到一场沙尘暴,竟然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图:一场沙尘暴救了刘邦的命,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正是从楚汉相争时期的这一场载入史册的沙尘暴开始,在先秦时期罕见于史册的沙尘暴,开始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


《汉书·五行志》就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意思是说,公元前32年的四月辛丑夜,这一天从白天到晚上,到处都是弥漫的沙尘黄土,天上大风猛吹,好像是着了火一样。


下面是一张近些年沙尘暴的相片,看了以后,你就会理解2000多年前的《汉书》记载的,像火烧一样的沙尘暴天气,是什么样子了,见下图:



图:红似火烧的沙尘暴


正是从汉朝开始,一个时时遭受沙尘暴侵扰的时代,到来了,而这与汉朝开始大量增加的人口关系密切,并最终影秦朝时,中国地区的人口数量约为2000万人,到了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的全国人口统计是5959万人,急剧增加的人口,也使得中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成体系的破坏,而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开始遭遇了第一次大规模破坏,大量人口增加使得毁林造田越来越密,而这时期中国的农业甚至一直延伸到了北方的阴山脚下,连草原森林都开始被大规模破坏;正是在这个时候,古史中记载的“河”,名字最终变成了“黄河”。


从“清”到“黄”的黄河


由于森林被大量破坏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加剧,这就使得大量泥沙在秦代以后被冲刷进入黄河。而黄河在先秦时期,原本是一条清流河,在古史中记载是叫“河”或者“大河”,《诗经·伐檀》中就记载了先秦时期“河”水的清澈: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到了战国末期,由于砍伐森林、水土流失越来越厉害,“河”开始被改称“浊河”;而到了西汉初年,“黄河”这一个称谓才正式出现,黄河名称的变化,也反映了黄土高原森林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个直接后果,一个是“河”从清到黄的重大改变,还有就是沙尘暴策源地的不断扩大。



图:黄河,在先秦时期原本是清澈的


毛乌素从水草丰美变成沙漠


西汉以后,关于沙尘暴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大概每30多年,史书中就会出现一次有关沙尘暴的记载,例如东汉时,《后汉书·郎岂页传》就记载了当时“时气错逆,霾雾蔽日”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这个时期,沙尘暴也经常从北方,一直吹到江南的南京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癸未,史书中就记载了当时的东晋首都健康城(南京)“黄雾四塞”的一次沙尘天气。


在提到这些年猖獗的沙尘暴时,经常会有专业人士指出,毛乌素沙漠是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然而谁会想到,就在2000多年前,毛乌素根本不是沙漠,而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游牧地区,并且匈奴人曾经在这里快乐生活呢?


在经历长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后,随着中国再次进入大一统的隋唐时期,中国的人口规模也开始增长了,而伴随的则是森林、草原的再次大规模砍伐和开发,从唐代开始,在汉代时原本水草丰美的毛乌素地区开始出现了小片沙地;而到了明朝,位处陕西榆林的毛乌素地区已经变成了流沙千里的茫茫大漠。


由于流沙堆积穿越榆林段的长城,因此在明朝时期,地方官员经常要为长城“扒沙”,以防止北方的蒙古人乘沙跨越长城进犯。


沙尘进逼中原腹心:洛阳


沙尘可怕,也成了唐宋以后当时人心中的不快回忆。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初秋时节,宋徽宗府学教授、太学博士陈与义,由洛阳经中牟入京城开封讲学,不料途中却遇上了沙尘暴,对此陈与义非常不爽,并写了两首诗歌《中牟道中》,其中一首记载道: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而到了北宋时,先秦时期森林密布,到处是老虎、大象和犀牛的河南地区,由于人口剧增、森林砍伐,不仅大象和犀牛消失了,这时候即使是洛阳地区,也经常出现沙尘天气了。对此宋朝科学家沈括就曾经在一首诗歌中,描绘当时发现可以燃烧的“石油”,而这种“石油”燃烧以后烟尘太多,就跟洛阳的沙尘一样多:“石烟多似洛阳尘”。


沙进、物灭:消失的犀牛、大象和老虎


人多、沙多,减少的则是森林和动物。


由于人口剧增,沙尘天气越来越多,曾经在广大华北地区生存的犀牛在汉朝以后逐渐消失;唐朝以后,大象也从华北地区消失了;明朝以后,东北以南、广东以北的广大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关于老虎的记载也逐渐消失了。


位处在食物链最顶端的老虎和大象在中国北方的大规模消亡,也代表了中国生态环境的日趋破坏和恶劣,而林消、物灭之间,沙尘就前进了。



图:出土的先秦时期的犀牛尊青铜器,表明中原地区古代曾广布犀牛


到了明朝,北京有时刮起的沙尘暴,已经非常恐怖了,明代人屠隆就在《在京与友人》一篇文章中写道:“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意思是说当时北京刮着沙尘暴,他骑着马在街头走,虽然带着面罩,但回到家一下马,才发现两个鼻孔已经被沙尘吹得跟烟囱一样黑了。


真是可怕。


古代的沙尘暴虽然可怕,但是见诸史册的记载仍然不多,据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至1949年的2100多年间,有记载的大沙尘暴一共出现了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沙尘暴天气次数却越来越频繁,据统计,仅1966—1999年间,发生在中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就达到了60次,相当于33年间,中国的沙尘暴发生次数就达到了过去1000多年的总和。


2000年后,中国开始广泛实施退耕还林等防沙固沙政策,并大规模建设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在人们的印象中,近几年来似乎沙尘暴的次数有所减少了,但不应忽视的是,毫无疑问,就以这几天这场从中国的最西北吹到了最东北的沙尘天气而言,中国,仍然处在最“沙尘”的时代。

喜欢阿乡小饪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