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清幽闲适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此僧仅一首《绝句》,就被载入宋代诗史,朱熹和朱自清都称赞不已

送交者: 东海独钓叟[♂★★★★风清云淡★★★★♂] 于 2020-05-24 13:41 已读 1897 次  

东海独钓叟的个人频道

+关注

自佛教传入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化群体——诗僧。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词人都喜欢与诗僧一起交往、游乐。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尤其为后人称道。作为一个新兴的诗人群体,诗僧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史上也诞生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如王梵志、寒山、皎然、贯休、齐己、佛印、志南等都是著名的诗僧。众多诗僧中,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佛印和志南了。




志南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只知道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及“二泉先生”(上饶二泉:赵蕃与韩淲)诸人的风头那么盛。但凭借短短的一首诗,也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就让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这首诗就是《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我们一起来读: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蒙蒙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一番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不禁让人心向往之。




宋人赵与《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时人评价诗僧之诗除了诗本身的意境,还需要考量这首诗有没有书生气,苏东坡谓之“酸焰气”也。志南这首《绝句》可以说是彻底摆脱了书生气。但其实有无书生气并不重要,只要能写出好诗就行,苏东坡诸多作品也不乏有书生气者。


除了朱熹特别喜欢这首诗,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朱自清也对这首诗称赞不已,而且引用在其散文《春》中,进入中学课本,被更多人读到。




虽然诗僧志南留给我们的作品仅有这一首诗,但当我们看到“杏花微雨,杨柳清风”的大好春光,心里头会不自觉吟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刻,就够了!

喜欢东海独钓叟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