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四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自作聪明全给废掉了?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厉害的皇帝。
其拥有一个很低的起点,但凭借着自己的不断努力,成功坐上了那张尊贵的龙椅,是当时人们所能够达到的顶点。
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双手,创建了一个璀璨的王朝,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重大的打击。
其所心爱的,并且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暴病而死,而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又过于年幼稚嫩,无依无靠的。
朱元璋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倒,单凭朱允炆难以操控得了局面。
所以便为其精心留下了四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自作聪明全给废掉了?
一、暴毙的长子朱标公元1392年5月17日,对于戎马一生的朱元璋来说,定是无比心痛的一天。
因为在这一天,他心爱的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突然在外面暴病而死,享年不到四十岁。
朱元璋对于朱标向来是寄予厚望的,一直都将其当作一个皇储来精心培养。
早在朱标还只有十三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将其立为了太子,此时朱元璋也才刚刚称帝没多长时间,就早早把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给定了下来。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为朱标配备了最好的教育资源。
先是特意挑选了10多个饱读诗书的国子生做太子的伴读,希望朱标能够阅遍经典、精进学业。
然后又让大量的朝廷重臣,去担任太子的老师和太子府的属官。
比如李善长、徐达、冯胜、汤和、刘伯温、常遇春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大明王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和杰出谋臣。
现在有不少网友都说,假设太子朱标没有早死的话,老四朱棣是绝对不敢造反,他一辈子只能在北方当他的燕王而已。
然而假设终究只是假设而已,历史事实就是太子朱标暴病而死了。
一代枭雄的朱元璋在痛苦之余,还需要面临一个极为艰难的抉择,那就是选择谁来充当皇位的继承人。
这个抉择越早决定越好,如果拖延的日子太久的话,就更加容易让底下的人形成党争。
自己年纪也已经很大了,如果突然遭遇不测的话,那可就糟了。
然而朱元璋环视一周发现,底下的其他儿子,都已经早早地被分派到各个重镇去驻守,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一身的毛病。
每一个都不是善类,如果让其中的某一个儿子继承大统的话,很容易引起其他儿子的不满。
这个继承大统的儿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难免会对其他儿子痛下杀手。
兄弟相残,这是朱元璋所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朱元璋看中了朱标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朱允炆。
这个朱允炆的品性很好,同他父亲有几分相似,都是属于那种比较仁慈的主。
如果让他来当上皇帝的话,想必能够成为一个推行仁政,对老百姓和自家兄弟、叔父都很好的君主。
当时朱允炆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在朱标病重卧床的时候,他日夜在卧榻前悉心照料着。
在朱标去世之后,又对弟弟们进行周到的照顾,成功博得了朱元璋的好感。
更为重要的是,朱允炆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这是朱标在世时,留给他最大的财富,也是他能够与朱棣争夺皇储职位的根本。
还有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背景单薄,没有太强的势力支持。
而朱允熥(朱标的嫡次子)的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同时猛将蓝玉还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朱允熥母亲常氏的舅舅。
所以说,朱允熥背后有着整个明朝开国元勋集团的支持,朱元璋担心立朱允熥为储君会导致外戚专权。
总之在各种权衡考虑之下,朱元璋最终在朱标去世的四个月后,正式立朱允炆为储君。
二、朱元璋为朱允炆精心布局朱允炆虽然被正式确立为储君了,但事情远远还没有结束。
朱允炆在朝中的势力是比较薄弱的,而其他藩王的势力又在朝中盘根错节。
朱元璋心里清楚,如果自己倒了,其他藩王恐怕很难服从朱允炆的统治。
而缺乏良臣、智臣辅佐的朱允炆,恐怕也会很难很好地处理这些藩王。
所以朱元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拼了老命地为朱允炆清除各种各样的政治障碍。
朱元璋一方面为朱允炆建立了辅佐体系,为朱允炆尽力选择了一批忠诚且有能力的大臣作为辅佐,如齐泰、黄子澄等。
这些大臣在朱允炆继位后,成为他的重要智囊和支柱。
同时朱元璋深知朱允炆性格仁厚、崇尚文治,因此他加强了文官体系的建设,提高了文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这为朱允炆继位后推行文人治国的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又积极做了清理功臣和削藩的准备工作。
朱元璋在晚年时期,为了确保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并稳定统治,对朝中的功臣进行了清理。
著名的蓝玉案,就发生在朱允炆被立为储君后不久。
他担心这些功臣在朱允炆继位后,可能会拥兵自重,对皇权构成威胁。
因此他借各种缘由除掉了许多开国将帅,如蓝玉等,只留下少数忠诚且对皇权无威胁的大将,如耿炳文等,以守护南京。
此外朱元璋原计划在自己生前进行削藩,以削弱诸王势力,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一计划,便去世了。
然而他仍为朱允炆的削藩行动做了一定的铺垫和准备。
比如加强了对诸王的监视和约束,以及改革军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逐步削弱藩王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朱元璋还对部分藩王进行了调整和撤换,以减少他们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三、朱元璋的四张底牌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大限将至,他深知自己时日已经无多了,便把朱允炆叫到自己的身边来,想要考验一下朱允炆的能力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问朱允炆,他登基之后,将要去如何面对你的那些手握重兵,在地方各有权势的藩王叔叔们。
对于朱允炆给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四步走计划。
第一步就是先向这些藩王叔叔,展示皇家的仁德和宽容。
让这些藩王叔叔清楚地知道,只要他们安分守己地替皇家驻守边疆,尽忠职守,不怀二心,皇家绝对不会亏待他们的。
如果这些藩王叔叔,置皇家的仁德和宽容于不顾的话,就采取第二步,那就是制定严格的礼法制度,来规范这些藩王叔叔的行为举止。
限制他们的权力,防止他们做出危害朝廷的事情。
如果这些藩王叔叔,置皇家的礼法制度于不顾的话,就采取第三步,那就是直接下令削除这些藩王叔叔的封地。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削弱藩王叔叔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以降低他们对朝廷的威胁。
同时这也是一种警示,让其他藩王叔叔看到朝廷的决心和力量。
如果这些藩王叔叔,依旧置皇家的警示于不顾,死不悔改,继续选择对抗朝廷,违反制定的礼法制度,就采取第四步,那就是直接下令举兵讨伐。
这是他所不得不采取的最后手段,虽然会留下个残害骨肉的罪名,但却可以很好地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皇权的尊严。
朱允炆这四步走计划,正是朱元璋理想中对付藩王的手段,也是他这些年来想要让朱云炆明白的。
是他给朱允炆留下的,稳固朝廷统治的四张底牌,也可防朱棣造反。
所以朱元璋听后十分高兴,认为朱允炆年龄虽小,但已经懂得了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将来如果他严格按照四步来走的话,可以很好地确保大明江山无恙。
然而最终历史告诉我们,朱允炆把这件事情给彻底搞砸了。
在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直接下令所有藩王,禁止来到京城。
很明显,这是朱允炆害怕会有个别藩王进京后,强行武力抢占皇位,方才做出的决策。
然而这一决策在其他藩王的眼中,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朱允炆接下来肯定是要大力削藩,所以他们都感到很害怕,很心寒。
朱允炆的这种做法,无疑违背了其之前所说的那四步走计划。
这四步走计划,第一步就是要他主动向藩王们施以仁德和宽容,而明令禁止藩王进京悼念,同仁德和宽容可是半点关系都没有。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朱允炆各种激进削藩,更是激起了藩王们的不满。
不少藩王明明都比较安分守己,也惨遭朱允炆的毒手。
这无疑是越过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直接执行了第三步。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藩王们对朱允炆的怨气很大。
当朱棣举兵造反的时候,也没有几个藩王是站在朱允炆这边的。
再加上当时朝廷里能够打仗的武将都被朱元璋处理得差不多了。
所以朱允炆根本无法在战场上击败久经沙场的朱棣,很快就被推翻了。
总而言之,朱允炆就是一个明明拥有一手好牌,但打得稀巴烂的典型存在。
因为自己的自作聪明,把朱元璋留给他的四张废牌全部都废掉了。
同时也把朱元璋为他所做的精心布局给彻底毁掉了。
朱允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操之过急。尤其在削藩这样的大事上,更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太过于急性子。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