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杨勇将军访英,发现蛋糕上有国民党旗,他一招巧妙解决
文/海晏
编辑/河清
1979年杨勇将军访问英国,不料饭桌上发生插曲,一个蛋糕上竟插了面国民党旗!面对挑衅,他仅用一招就让英国人心服口服。
1979年7月杨勇作为我国代表访问英国,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访问西方的军事代表团,可见意义非凡。
然而,在众人一起进入饭厅时,发生了一个不太愉快的插曲。
当英国人作为东道主热情招待中国代表团入座时,在场没有一个人坐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桌上摆了个大蛋糕,而上面竟插了一面国民党旗!
不管是第一次访英的代表,还是外事局的老同事们,全都愣住了。
这究竟是挑衅,还是试探?
就在这时,杨勇将军站了出来,那么他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巧妙化解了这次外交事件呢?
灵活应对
1979年,杨勇将军作为代表访问英国,然而英方却在蛋糕上放国民党旗。这究竟是挑衅,还是试探?
杨勇将军在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以后,曾多次作为代表出国访问,这次访问英国的时候,他还还把夫人林彬也带上了。
1972年中英建交,两国关系逐步升温,按理讲,这正是两国进行友好交流的黄金时期。
这才过去7年,而且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派遣军事代表团访英,显然是要做军事交流的。
这个节骨眼上,英国在蛋糕上做文章实在太不地道。
不过,这个时候去确认英国是不是故意挑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如何妥帖处理这件事。
首先,面对这种关乎国家主权的外交事件,必然要明确指出其错误,给予与一定的提醒与批评。
其次,也不能反应太激烈,不能给媒体做文章的机会,但也不能委曲求全。
快速思考后,杨勇直接一个箭步走到桌前,不声不响地将国民党旗拔下,往地上一扔,踩在了脚底。
杨勇的举动出乎所有人意料,站在一旁的英国人更是目瞪口呆。
随后,负责招呼客人的东道主,又有说有笑地将大家引入了座。
杨勇将军拔旗子这一举动,是相当得体大方的。
这种外交事件,必然是要表明态度的,现在已经是新中国了,用国民党旗肯定不对。
但如果真的这面旗子就不吃这顿饭了,那就违背了这次访问进行友好交流的目的。
这其实恰恰遂了英方的愿,毕竟人家从头到尾都是笑脸相迎,僵持在原地或是罢宴都不稳妥。
如果没有处理好,英方等欧美国家便又可大做文章,说中国人如何。
也可以说,这是他们故设下的圈套,忍着情绪入座了,那失掉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当然我们绝不入座。
杨勇虽然没有正式学习过外交的知识,也没有经历过外交官的训练。
但他在外交场合上的言行举止,实际相当得体的,反应非常敏捷迅速。
就在此前,杨勇曾经去往埃及,作为代表访问当地。
那时,埃及作为东道主,为来访的杨勇代表团表演了防暴警察的表演。
表演结束后,东道主想听听杨勇的意见,其实应该是想要他夸奖。
他既不过度夸奖,也不贬低,言语间所用的都是中性词,连外事局的人都感叹,杨勇的回答非常好。
他拔旗子这一举动,是将两边的都稳住了,可谓巧妙。
外交场合最重要的就是要不卑不亢,既要捍卫国家的尊严,又要非常有分寸地处理掉这样的外交突发事件。
将旗帜扔到丢上,其实也不动声色地告诉英方,这样是错误的,中国并不在意,也不怕这些,希望英方也不要太得寸进尺。
在这段插曲结束之后,大家随后转场去参观英国的指挥机构和海陆空军事基地。
英方非常热情,还介绍了那时他们引以为豪的各种武器。
在参观空军基地的时候,英国详细介绍了鹞(yào)式飞机,并表示想要将这类飞机卖给中国。
军事代表团成员试飞了一下,这种飞机轻便,也不需要长跑道,确实很好。
而且,那时我国的空军正逐步发展,还没有成熟。英国或许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非常卖力地推销。
针对这一点,杨勇看得很清醒。他说,这次来他们身上没有这个任务。
而且,那时国家的外汇有限,要引进什么还需要多多考虑。况且,买少了也没法形成战斗了,买多了,我们又没钱付。
再说了,把飞机买回去,里头的零件组成一问三不知,图纸、部件全捏在对方手里。
要是打仗,要修飞机,要使用这种机型战斗,还要经过别人的批准?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杨勇直接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建议的是不要买。
显然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后来我国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将空军建设成了一支优秀的队伍,增强了军事实力。
这是杨勇在出国访问时所展现出来的机敏与远见,实际上,在以往的战场之上,他还是毛主席与周总理钦定的军事能手。
军政兼优
1979年,中英进行友好交流,然而英方搞小动作,在蛋糕上插国民党旗。军政兼优的杨勇将军,只用一招化解外交插曲。
1955年的全军首次授衔中,有三名上将,他们分别是杨得志、杨勇和杨成武。
这三人被周总理称为“三杨”,至于“三杨开泰”的逸闻则是在朝鲜战场上流传开的。
为何这三人被叫做“三杨开泰”,其实不只是三人同姓,而是他们的军事生涯大多有交集和相似的地方。
他们三人都在1930年左右参加革命,并加入红军队伍。更凑巧的是,红军时期,这三人都在红一方面军,领导各自的兵团。
红军待在陕北的这段时间里,“三杨”作为战友与同事,留下了不少难忘的回忆。
他们三人各有所长,而杨勇是他们当中军政兼优的人才。
早年参加红军时,他是先从政工干部开始干的,在部队各级岗位上都曾负责军政方面的事务。
而这也让杨勇相当了解应该如何建设、指挥队伍,这也为他后来参与一系列重要的战役,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红军长征初期,他那时还在红10团担任政委一职。
行至湘江,军团意外遭遇敌袭,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较大,红10团在湘江与敌人激战一天,牺牲了两名团长。
作为团政委的杨勇奋力指挥全团,掩护中央渡江,最后成功将中央护送到了下一个目的地。
这一战十分惊险,虽然损失严重,但也证明了杨勇个人出色的指挥能力。
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杨勇正式在指挥岗位上大放异彩,开始独当一面。
1938年9月,正是抗日战争初期交战激烈的时刻。
日寇为了进一步蚕食中国领土,多次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为了做好大举进攻的准备,日军往往会在占领地区将物资和武器集中,随后再运到战场前线。
此时,日方派遣108旅团进驻吕梁地区,负责汾阳城内集中弹药、粮草等物资,随时等待前线运输物资的命令。
再来看红军这边,国民党军队在前线正面战场与日军周旋,而红军则利用打游击战的丰富经验,在后方战场拖住日军。
而杨勇所带的686团获取了日方运输物资的消息,决定埋伏在运输路上,打一场阻击战。
开打之前,杨勇带着战士们在汾离公路上踩点,发现最佳阻击位置上,敌方设置了碉堡。
不论战前战后,摘掉碉堡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他与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在打阻击的时候,同时打碉堡。
很快,杨勇接到消息,敌方已经出动了。
时不待我,他立马带着战士们沿路设下埋伏,只等敌方和20辆载满物资的汽车进入埋伏圈。
一切都按计划执行,果不其然,这群日军大喇喇走进埋伏,杨勇一声令下,3发炮弹便把碉堡炸上了天。
第一天负责运输的200多名日军,除了投降的3人,其他全被歼灭。
杨勇这边截断了支援,日军前线供应艰难,只得杀马充饥。过了几日,他们又准备悄悄运输。
只是这次他们学聪明了些,先放出一辆探探风。
不想杨勇早就识破了他们的诡计,故意放走了第一辆车。
第二天敌人果然大胆出动,直接放出了18辆物资车。
这次杨勇和战士们又一次大获全胜,日军被打怕了,下一次运送物资的时候,便决定在公路重要地段设置据点和重兵。
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次杨勇换了计策,直接深入虎穴,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纵使日军设下重重机关,剩下来的300敌兵,在据点王家池里做了杨勇及将士的枪下鬼。
事后,日军还在祭奠其战友的“慰悼会”上,全体签下一份挑战书,送到杨勇所在的吕梁山区。
信中大致说的是他们对此前的战斗感到非常遗憾,只是因为他们队伍不愿意在山地作战,希望能到兑九峪平原上决战。
杨勇看后,一笑而过,完全不把这份“耍赖”的挑战书放在眼里。
这就是著名的“吕梁三捷”,这一战充分展示了杨勇出色的战术规划,后来这一战也成为了队伍里广为流传的经典案例。
战场之外,杨勇也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献给了革命事业,但到了晚年,他也有一个心愿,没能如愿以偿。
未完心愿
1979年,杨勇将军访英,一招化解外交危机,然而军政兼优的他,也说他这一辈子还有一个心愿难了。
自打17岁参加红军,杨勇就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一直到1949年他带队挺进大西南时,才顺道回老家文家市休息了几天。
此后又过了33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直到身体不适后,他才起了回乡看看的想法。
当时机关里一听杨勇将军想回家看看,他家乡的工作机关便准备严密安排此事。
后来他听闻因为自己回乡,地方干部的工作压力增大,他便立马放弃了回乡的心愿。
他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给母亲送终服丧。
杨勇说,他母亲是个很坚韧的女性。当年自己参加红军的时候,家里人受了牵连,国民党军毁掉了他们家的饭店,父亲因病去世。
而母亲也被抓进监狱7次,逼迫她把“土匪”儿子给交出来。
但无论做什么,她都不会交代杨勇的去处,就是这样杨勇才能顺利加入红军,展开他的军旅生涯。
后来新中国成立,杨勇把她接到城里,老人家住不习惯,还是回乡里了。
1963年5月,杨勇母亲去世,那时杨勇身兼数职,还要处理国内外事务,国际局势风云变化,他只好强忍悲痛将手里的工作处理好。
为了避免铺张浪费,他自己寄回200元治丧费用,并发电报说:“一切从简,速送老母归山。”
时间飞逝,1982年,就在杨勇放弃回乡探望的那一年,10月份里杨勇因工作操劳过度病倒了。
一查,便查出来他是肝癌晚期,时日无多了,后来他弟弟胡耀邦来看他,他还说:“你身上担子重,别为我浪费时间了,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杨勇自己身患重病,还担心着自己家人的身体,不仅如此,老战友杨得志来看他的时候,他也说别为他这个病人耽误了工作。
1983年1月6日的清晨,这位为革命奉献一生的战士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为他那绚丽而宏大的生命篇章画下了句号。
在他身后,黄克诚曾写《怀念杨勇同志》一诗,其中“革命忠心贯日月,战功卓著载史篇”是对他一生最为准确的概括。
斯人已逝,但英雄的精神永在!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