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去尼姑庵借宿,夜半竟失童子身,尼姑:我在帮你!
唐朝永淳年间,襄邑县有一个名叫王典的书生。王典自幼饱读诗书,
十八岁时便考中秀才,二十一岁考中举人,是当地有名的青年才俊。但是举人只不过是个称谓,倘若想要做官的话,还必须参加会试。只有考中进士的话才能有机会做官。会试的难度可比乡试的难度大得多。乡试的话是一个府县的书生一起考试,从中选拔出来几十个优秀的出来,被选拔出来的称之为举人。而会试的话,则是汇集全国的举子参加考试,这些举子们可以说都是各个地方顶尖的人才,想要在这万千人中出人头地绝非易事。
王典一连参加三次会试都未能得中,不免有些气馁。到了永淳元年的时候,朝廷开恩科张榜取士,王典再次踏上赶考的征程。他心中暗想,倘若此番再不得中,恐怕是自己学问不够,今生与仕途无缘,到时索性断了念想,另寻出路。
从襄邑县到长安,一千七百多里。王典担心误了考期,提前几个月便早早出发赶路。王典有时步行,有时搭乘过路的马车,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过了两个多月之后,来到一个名叫蓝田的地方。等过了蓝田,再往前走不到百里就到达长安城了。王典这才将心放下。蓝田有许多名山大川,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蓝田玉就是出自那个地方。
王典心想,时间还早,不如在蓝田走走转转,一来可以看看山川景致,二来可以舒缓一下考前的紧张和焦虑。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难当,王典在山中走得有些累了,便在一个树荫下打盹。就在王典迷迷糊糊之时,隐约听见远处传来女子的求救声。王典寻着声音找去,发现山涧下面有一个水潭,而水潭中有一个年轻的小尼姑正在垂死挣扎。
王典看到这一幕,不由得大吃一惊,不知道这尼姑是如何掉到水潭当中的。王典有心救那尼姑,但是自己又不太会水,倘若自己贸然下水去救的话,有可能自己也会淹死。最后王典眼前一亮,发现水潭旁有根长的枯树枝。王典将自己的腰带解下,一头拴在树上,一头拴在树枝上,然后手抓着树枝,最后将尼姑成功托举上岸。
或许是尼姑喝水太多的缘故,只见她脸色发青,浑身冰凉。王典曾经见过有人抢救溺水者,他先是帮尼姑打开气道,防止尼姑窒息。针对溺水者的急救,第一件事就要保证溺水者的呼吸恢复正常。此时王典也顾不得什么男女授受不亲,心里想着救人要紧,解开尼姑的海青长袍,进行胸外按压,连续按了好多次,没反应。王典捏紧尼姑的鼻孔,托住尼姑的下颌,朝尼姑口中吹气。就这样,王典大概忙活了有半炷香的时间,尼姑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渐渐有了意识。
此时尼姑见自己上衣解开,瞬间满面通红。王典连忙解释道:"师傅莫要见怪,小生是外地来赶考的举子,方才见师傅溺水,急忙跑来将你救起。我是在医上学的,这些急救之法并无冒犯之意,还望师父恕罪。"那尼姑说道:"承蒙公子搭救,小尼感激。还来不及和谈,怪罪一说。"王典见尼姑这般一说,才稍稍将心放下。
王典接着问道:"师傅在何处修行?又为何会落到这水潭之中?"那尼姑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峰,说道:"小尼名叫慧镜,前方山头上便是我修行的安庙。因安中缺食,我来山中采些山菇野菜,中途嫌天气炎热,本想到水潭边洗把脸,不成想石头太滑,竟然跌落水中。倘若不是公子搭救,恐怕此时我早已性命休矣。公子救命之恩,小尼永生难忘。"
王典听罢之后,连忙说道:"举手之劳,师傅不必挂怀。如今我遇到师傅,正好请教一下,此去长安城还有多远,走哪条路会近一些?"尼姑面露幽色,说道:"此去长安城还有八十多里,而且都是绵延山麓,恐怕你一人难走出这大山。而且入夜之后,山中常有虎狼出没,不少过往客商被野兽分食。倘若公子不嫌弃的话,今夜暂且到庵中留宿一晚,明日是农历十五,有城中富商到庵中上香,你随他们一起进城便是。"
王典听尼姑这样一说,感觉尼姑说的有道理,自己人生地不熟,倘若冒险业走山路的话,指不定会出什么意外。看眼前的慧镜尼姑气质不俗,应该不是个坏人,索性就与她同往到庵中暂住一宿。
此时慧镜尼姑的衣服也晾干了,她扣好衣服,两人又挖了一些山菇野菜,这才一同回到庵里。只见尼姑庵的山门上挂着一块牌匾,上写"白云庵"三个篆体大字。那牌匾锈迹斑斑,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慧镜尼姑将王典引到大殿,王典先是给神像上了香,然后才到后殿喝茶休息。
慧镜尼姑说道:"公子,等会我下面给你吃吧。"王典瞬间满脸通红,说道:"下面“慧镜尼姑怕王典会错了意。"补充说道:"庵里还有些面粉,正好今天挖的有山菇野菜,可以煮几碗面条。"王典这才明白慧镜尼姑说的是下面条,当即说道:"面条好,都说陕西面食甲天下,今天正好尝尝。"不大会的功夫,慧镜尼姑端来一碗三鲜面。那三鲜面汤鲜味美,面条爽滑有嚼劲,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王典连吃了三大碗,才满足的放下筷子。
慧镜尼姑说道:"公子还要再吃不?锅里还剩有半碗,我给你盛过来吧。"王典连连摆手,说道:"我从小到大也算是吃过不少美食,但是像今天这样的美味,还是平生第一次吃到。师傅的厨艺果然了得,一碗普通的面条,竟然让师傅做成人间美味。我已经连吃了三碗,实在吃不下了。"
慧镜尼姑见王典夸赞自己手艺,羞红了脸,说道:"这只是一碗普通的面条罢了,一定是公子爬山太饿了,故而才会觉得好吃。我平时吃饭也就是熬点米粥喝,吃不了太多东西的。倘若那半碗面条公子不吃,放到明天就该馊了倒掉,怪可惜的。"
王典揉了揉肚子,说道:"既然如此的话,那半碗我就饶上吃了吧。不知明日一别以后,还能不能吃上如此美味的三鲜面。"最后王典又吃了最后半碗,算是正儿八经饱餐一顿。
慧镜尼姑在厨房刷洗,王典则在尼姑庵四处转悠。尼姑庵并不大,前面是一个大殿,后面有几间禅房,在尼姑庵的西南搭的有两间小棚子,一间用来放柴,一间当作厨房。
等慧镜尼姑忙完之后,王典与之攀谈。王典问道:"慧镜师傅,这庵里就你一人吗?我转了一圈,怎么没有看见其他人?"慧镜尼姑说道:"之前我们这庵里有三个人,一个是我师父,还有一个与我一同进山修行的女子。后来我师父先逝了,那个与我一同进山修行的女子因受不了庵里清贫的日子,自己下山去了。故而庵中只剩下我一人。幸得山下的富商百姓供奉,庵里的香火才得以延续。"
王典听罢之后点了点头,对慧镜尼孤心中敬佩不已,能干守清廷,追求大道,可谓圣人之治。王典因为吃得太撑,一时半会也睡不着,干脆自己到禅房中读书,一直读到半夜三更。王典实在支撑不住,便趴在桌案上睡着了。
在睡梦当中,王典隐约感觉有个女子爬到了自己的床上,那女子身材婀娜,肤白如玉。王典只当是在梦中与女子做成好事。次日天光放亮,王典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不知何时竟然躺在床上。他在掀开被子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自己浑身赤条条的,床单上还有些许粘液以及一片落红。王典不由得心中懊恼,莫非自己昨夜并非做梦,但是那梦中女子又是何人,自己平白无故丢了童子身,着实心里憋屈。
就在这时,慧镜尼姑喊王典吃饭,见王典醒来,笑着说道:"公子醒了,昨夜睡得安稳否?"王典感觉慧镜尼姑肯定知道内幕,于是说道:"慧镜师傅,你老实告诉我,昨夜我在桌案上读书睡着了,如何会躺在床上,又如何身上赤条条的,昨天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慧镜尼姑说道:"我是在帮你,你先起床,穿好衣服,我带你见一个人。"等王典穿好衣服,慧镜尼姑将王典领到厨房,只见厨房中有个女子正在做饭。那女子并非旁人,正是王典昨夜梦中相会的女子。那女子看见王典,也是羞红了脸,说道:"相公,你醒了。"
王典愈发感觉莫名其妙,问道:"你是何人,为何会喊我相公?我已有未婚妻,而且我曾发过誓言,此生非她不娶。小娘子莫要认错人。"女子说道:"你未婚妻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如何竟不认得?"王典仔细打量女子一番,不由得惊讶道:"你是月娘,此处距离襄邑县一千多里,你是如何赶来的?就你一个人来的吗?伯父是如何肯放你出来的?"
原来那女子确实是王典的未婚妻周月娘。周月娘和王典自幼定下娃娃亲,两家商定等孩子长大之后完婚。后来周月娘随父亲到外地经商,王典与周月娘一别十几年没见,故而一时没能认出来。两人抱头痛哭好大一阵,周月娘这才讲述事情始末。
当初周月娘和王典定亲之时,周家和王家都是襄邑县的富户,两人定亲也算是门当户对。后来周月娘的父亲周有成到汴梁经商,因为经营有方,积累了万贯的家财,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与之相反的是,王典的父亲摊上官司,死在狱中,自此家道中落。
后来王典走投无路,到周家去求岳父周有成,一是希望周有成能够让他和周岳娘完婚,二是希望岳父能够资助自己读书,到时好出人头地,重振家风。周有成见王家已经破败,而且王匾又屡试不第,心中便有了悔亲的念头。周有成对王典说道:"让你们完亲也不难,你把婚贴原帖拿来,我这就给你们安排完婚。"王典不知事迹,老石将婚帖交给周有成。谁知周有成接过婚帖之后,便扔到火炉当中,瞬间化为灰烬。周有成勃然大怒道:"哪里来的地痞,竟敢妄称是我家女婿?我女儿从未婚配,何来女婿?来人给我将这地痞乱棍打出去。"
王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攀亲不成,竟然还挨了一顿毒打。王典登门之时,早有丫鬟禀告小姐周月娘。周月娘得知未婚夫登门,也是欢喜不已。按照当时的礼节,未婚男女不得相见,周月娘只能在屏风后面偷眼观瞧。他见王典一表人才,谈吐文雅,心中欢喜不已。但是当周月娘见到父亲烧毁婚帖,并将王典赶了出去,心中很不是滋味。但是父亲脾气暴躁,自己又不敢上前去劝,只好自己回到卧房暗暗流泪。
这时旁边丫鬟劝道:"小姐,空伤悲无益。如今王公子没落,故而老爷看不上他,这也是人之常情。不如资助王公子一些钱财让他去参加科考,倘若他能够高中,到时老爷定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倘若到时没有考中,我们再从长计议。"周月娘认为丫鬟说的有道理,将自己的金银首饰收拾一包,又写了一封书信交给贴身丫鬟。丫鬟趁上街买针的时候,悄悄找到王典,将包裹连同书信交给他。
王典十分感动,发誓一定要考取功名回来,到时迎娶周月娘过门。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王典第四次赶考的一幕。就在王典出发之后不久,周有成给女儿说成一门亲事,男子名叫贾虎,是汴梁城一个贾姓富商的儿子。贾富商十分富有,周友成之所以能够在十几年之内发家,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贾富商的关照。周有成让女儿嫁给贾富商的儿子,有巴结和讨好的意思,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与贾家的联姻,让自己的生意做大一些。
但是汴梁城的人都知道贾虎是个傻子,二十多岁了还是在床上吃喝拉撒。有人说,只要给贾虎娶个媳妇冲冲喜就好了。但是,谁家会愿意让自己女儿嫁给一个傻子?因此贾虎年近三十,依然是光棍一人。贾富商得知周有成要将女儿嫁给自己儿子,当即送来三千两彩礼。周有成看见整箱的金银抬到自己家,乐的都找不到北了。但是等迎娶的那天,周有成却突然傻了眼,自己的女儿竟然不翼而飞。
当时周有成为了防止女儿逃跑或者发生意外,将她锁在一间空房里,而且将屋中的剪刀绳索等物通通拿走,防止女儿寻短见。门窗都是用大铁钉钉死的门口,还有七八个家丁昼夜看守。但是当贾家迎亲的轿子赶到时,周月娘却不见了踪影。周有成找遍了整个汴梁城,也没找见女儿的踪影。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女儿周月娘早已到了王典的身边。原来周月娘的外祖母信佛,周月娘四岁的时候跟着外祖母如素。周月娘十分聪慧,不但琴棋书画十分了得,佛学经典也是一点就通。家中设有佛龛,朝夕祭拜。那日周有成将周月娘锁在空房之中,周月娘心想好女不嫁二夫,自己已然许配给了王典,自己生是王家的人,死是王家的鬼。倘若让自己嫁给一个傻子,还不如死了算了。
于是周月娘便准备撞墙自尽,但就在这时,从墙上画中走出一位观音大士。那观音大士说道:"切勿寻死,我带你去见王典。"说罢观音大士拉着周月娘走进画中,腾云驾雾来到白云庵。周月娘见王典正在酣睡,便钻入王典的被窝行了夫妻之事。王典困顿至极,以为自己是在梦中,不成想夫妻千里团聚。
王典听罢妻子的讲述,这才瞅向内尼姑,然后喃喃说道:"如此说来,您就是观音大士?"那尼姑缓缓点头说道:"王典,你祖上几辈都是积善之家,而且你又是文曲星下凡,将来能够造福十方百姓。周月娘你本是天上的荷花仙子下凡,只因当年蟠桃宴上失手打碎王母的琉璃盏,这才被贬下界。你们二人注定今世有这样一段尘缘,我不忍你们夫妻离散,故而出手相助。望你们以后多行善事,教化众生等,你们功德圆满之时,我们天庭再会。"说罢那尼姑化成一道白光,消失不见。
此时有不少富商百姓来庵里上香,王典上前打听道:"老人家,这庵里平日有尼姑吗?"那老人说道:"据我爷爷说,这庵刚建号时有个老尼,后来老尼先世后,便没有尼姑在庵了。虽说没有尼姑在庵,但是在这庵里上香却十分灵验。我们父老乡亲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到庵里上香祭拜,更换贡果香烛,将里里外外打扫一番。其他时间无人到庵里搅扰。"
王典听罢之后,这才明白原来自己遇到的尼姑果然是神仙。王典和周月娘朝观音离开的方向拜了又拜,然后随众人下山。多日之后,王典参加会试,考中投名状元,朝廷钦点为河南巡抚。王典带着妻子周月娘走马上任,风光返乡。
周有成见王典如今已然成了朝廷命官,他怕王典记仇报复,吓得趴在门前跪迎。王典搀扶起周有成,说道:"岳父大人不必行礼,过往之事一概不提,只是以后莫要再嫌贫爱富才是。"王典又将妻子请来与岳父相见,周有成见女儿失而复得,当时是喜极而泣。贾家得知周月娘又找回来了,准备迎娶完婚。但是,当他们听说周月娘已经成了巡抚夫人,知道自己惹不起,也只好罢休。那三千两银子的彩礼也不敢要了,全当送给王典的贺礼。
王典到任之后,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周月娘为王典生下五儿五女,王氏一族开枝散叶,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后来王典和周月娘皆是寿活九十无疾而终。他们下葬之时,两只仙鹤落在墓旁,空中仙乐齐鸣,人们方知王典和周月娘已然成了神仙。百姓在墓旁建庙供奉,香火鼎盛,十分灵验。
已标注为九梦儿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