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什么被后世称为五百年里的一个完人?
2024-08-07 07:00作者:赵心放
王守仁(1472—1529年),幼年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现代大学者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屈指可数,如王阳明。
(一)问世前后有异象
传说王阳明问世前后就有特殊的预兆和气质。他在母亲肚里待了十四个月。其出生时,他的婆婆梦见穿着绯红色服装,在云中吹着乐器的仙子,抱着一个赤条条的娃娃来了。因此爷爷为他取名“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他五岁仍不会说话,但已能默记爷爷所读过的书。家里为他改名“守仁”后,他就开口说话了。由于家庭条件不错,他从小就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他立志高远,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有次他和塾师探讨天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一般人都会认为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吧,他却认为是读书,做圣贤人。当时社会不稳定,时任皇帝明英宗当了敌人俘虏,朝廷赔款求和。他发誓要学好兵法,为国家效忠。十五岁那年上书朝廷,为国家大事献计献策。但一腔热情换来的是冷遇,朝廷对他置之不理。他出关到塞外去游览了一个多月,查看各处地形,思考处理大事的方略。
(二)他有“狡诈专兵”之名
多年来南中地带一带社会不稳定,贼寇蜂起占山为王,他们纠集人马攻占抢掠各处府县,一些地方官吏战死,处于了无政府状态。王阳明一上任就立马清理内贼,坦白交待后实行赦免,让他们侦探贼寇情报,从而掌握了贼寇的动静。随后他传令福建、广东的军队前来汇集,首先讨伐大帽山的贼寇。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阳明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屯兵上杭后又假装撤退,趁敌人麻痹大意攻其不备,连破四十余寨,消灭了七千多敌人。接着乘胜前进,进兵大庾、左溪、横水等地,连战连克,消灭敌军近万人。一举解决了这一带地方数十年存在的社会不稳定的老大难问题,朝野人士都认为他是神。
王阳明一生有众多的军事功业,其中最大的就是平定宁王之乱。宁王的封地本来在边陲,朱棣登基后,将其弟二代宁王朱宸濠改封于江西,并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特别禁止其拥有武装力量。但朱宸濠“贼心”不死,还是纠集人马闹起事来。王阳明接到朝廷的诏令后,由于手中无兵,他首先用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宁王就占有了一定的主动,朝廷平叛就会有困难。
他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征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的同时,假装传檄各处地方武装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宁王朱宸濠,声称奉朝廷命令赶来的各路军马已有十六万人,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人马,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
在十多天里宁王犹疑不定,最后探明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率军沿江东下,准备攻打南京。这时王阳明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朱宸濠无法两头兼顾,被迫率军回撤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进行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历时35天的平叛宣告结束。
为了避免朝廷内部的各种矛盾,王阳明急流勇退。将朱宸濠交付给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声称是奉皇上的方略征讨的,即把大功归于武宗皇帝和左右,然后病辞归家。闲居在乡不久父亲病亡,他丁忧守灵,郁郁了数年。
(三)创建自己的哲学思想
素有大志的王阳明,并没有因故“躺平”虚度时光,而是利用这难得的平静时间,创建了自己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观念可用三个字蔽之:致良知。中国的古代哲学说来话长。明代以前主要是由宋代的程朱理学占主导,它强调的是“存天理,去人欲”,是“格物致知”,从实践来看,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在礼教的道德规范之内,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贞女,构成一系列普遍道德价值型人格。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出现,对程朱的这一套理学思想产生了强大冲击力,成了思想解放的催化剂。王阳明的学说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除在中国传播外,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王阳明的将儒家思想通俗化,带有世俗人情的味道,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影响了明末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后期的文化艺术,出现了包括小说、戏剧、瓷器、木刻、版画等在内的市民文化。如小说,有赤裸裸展露情欲的书,也有具备爱情审美意义的《牡丹亭》。
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在现代也一直被不少人诟病,特别是那句没看花时花就不存在话,说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表现。但见仁见智,也有不同看法。比如余秋里就说,这是多高超的悟性,多精致的表达,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