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意浏娱乐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大学与大师》① |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送交者: 你好毒[♀☆★★★ヾ毒来毒往ヾ★★★☆♀] 于 2020-11-25 8:15 已读 276 次  

你好毒的个人频道

+关注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

本书是关于梅贻琦校长的第一部传记文学,其中除详细记载梅校长的生平事迹外,还将清华大学从建校到梅校长逝世的历史沿革做了一番梳理。

全书使用材料来自海峡两岸与美国等地,行文严谨,资料翔实,力争实事求是,探寻历史真相。

梅贻琦校长是一位传奇人物,他37岁时便从大师如林的清华教授群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教务长;42岁时又在众望所归下担任校长,一直到 73 岁时在新竹“清华”校长任内去世,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清华大学。

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讲述,来了解一代大师梅贻琦背后的故事,走进他的传奇人生,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南开少年

1908年夏,一个19岁的青年学生于天津南开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当他摆动长衫、神情盎然地走出这座学府十年后,学府的门前竖起了一块纪念铜牌,上面还镌刻着他的名字,以示永久纪念。

这位学子,便是后来被称为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

梅贻琦,清光绪十五年腊月初八(1889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内照壁胡同一处普通院落。

关于梅氏家世及其与天津的瓜葛,许多年后,梅贻琦曾亲笔书写了一篇短文,简要叙述自己家族延续的历史脉络。据他本人说,在北京从未遇到过天津姓梅的,在天津,他们的家口亦不多,幼时家人常往来的只不过七八家,还都是中产以下人家。

家族中人多半教书,或做盐商经理的业务,偶有做官的也不过知县等级,所以梅家人在天津一向有“穷念书”的雅号。

梅贻琦父母共生育五男五女十个孩子,梅贻琦虽是家中的老大,但若放到整个家族里去排,他大概排行第五,所以他的弟弟妹妹都称他为“五哥”。

梅贻琦自幼忠厚老成,聪颖好学,读小学时已具学霸气象。每次先生提问总能对答如流,深得先生喜爱。

读书之余,年幼的梅贻琦知道自己作为长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和担当,自觉帮助父母做事,如踩着小板凳帮助父亲记账,协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等。

1900年,天津成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主战场之一。烈火硝烟中,11岁的梅贻琦随父母及弟弟妹妹合家逃亡保定避祸。

当一家人再次回到天津后,发现原本并不富裕的家业已经被洗劫一空。经过此次浩劫,天津工商业受到重创,梅贻琦父亲失业,家中生活顿陷困境,只好从亲朋好友处借得粮钱暂时度日,每日以玉米面充饥,家人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

后来,父亲总算找到一份差事,但薪水低微,仍难维持一家生活。

许多年后,梅贻琦五弟梅贻宝回忆起当时的生活状况说:“除去几间旧房居住以外,我家够得上准无产阶级了。父亲的收入有限,家里人口可观,一切周章挪补,都要母亲伤脑筋。但家境虽然清苦,人口虽然众多,父亲却咬定牙,叫每个儿子受教育。后来天津开办了女子学校,他叫两个未出嫁的女儿也上学读书。”

1904年秋,15岁的梅贻琦进入南开中学前身——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堂就读。南开中学堂首批毕业的33名学生,有4人留校任教,有的继续升入高校深造,有的辗转出国留学。

时年19岁的梅贻琦,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继续深造。

◎海外留学

走出南开中学校门的梅贻琦,保送进入直隶高等学堂就读。当时的梅家经战乱冲击,家庭更加破落,生活亦趋艰难。十几口之家,急需一个强壮劳力予以支撑,有叔伯戚友劝其父,等贻琦高等学堂毕了业,就该回家就业,哪怕当个中小学教员,也可贴补家用,替父母分些重担。

但当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于全国招考的消息传出时,刚好学满一年的梅贻琦怀着几分好奇与继续求学的理想,毅然前往北京报名,欲实现出国留学之梦。

在师长的鼓励下,以梅贻琦为首的数名南开毕业生,于第二年率先参加清廷设立的游美学务处考试并顺利过关。

从此,这一班学生,将公款赴美留学。这年10月,梅贻琦一行47名录取新生全部集中到上海,由游美学务处会办唐国安率领,搭乘“中国号”邮轮启程赴美。

当时的上海码头站满了送别人群,人头攒动,鲜花混杂着泪水在岸边摇动挥洒,颇为壮观。

唐国安率领梅贻琦等学生登陆春田市暂住,因美国各大学秋季开学已经两月了,他们没赶上本学期入学,于是校方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先行分别送入波士顿附近各预备学校插班进修,第二年再往各大学及专门学校就读。

1910年新学期到来之际,梅贻琦等赴美的47名留学生,按各自选择进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就读,大部分学子选择的是哈佛、耶鲁、斯坦福、马萨诸塞州理工等名校。

作为第一批径直留美的“史前生”梅贻琦,他没有选择哈佛、耶鲁等名校,他奔赴的是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的吴士脱工科大学,在那里就读电机工程系。这个选择令很多与他交好的同学初感意外,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他们认为,梅贻琦对学问和社会的理解,总是与众不同的。

除学校课业与活动,梅贻琦在美期间,曾先后担任“留美学生会”书记、《留美学生月报》经理等职,由此可见,梅贻琦不仅在校为优等生,在留学生团体中,也是一个活跃人物。

◎鱼和熊掌

1914年夏,梅贻琦自吴士脱大学毕业,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按他的学业成绩与志向以及当时留学生的待遇,本可继续入研究院进修,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后归国。

但天津家中兄弟姊妹众多,父亲于战乱后一直失业,二弟高中毕业后即不再继续学业,被迫去中学任教,月薪只有四十余元。

家人无法满足一家老小吃喝穿衣,只有靠当卖衣物维持生活。对这一状况,梅贻琦一直牵挂于心,在美四年,他时常把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五块十块地寄回家以补贴日用。

毕业前,梅贻琦决心放弃继续攻读学位而回国做事,一是负担家计,二是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这年暑期,梅贻琦作别留美的同学好友,乘船归国,初秋回到天津家中。此时的他并未意识到,这一个求学经历,竟成为后来结缘并掌舵清华大学的坚固基石。

梅贻琦回到了阔别近五年的家乡,海还是那个海,城市还是那座城市,周围的人还是那些人。只是,当年在京考试并留下自己青春印记的游美学务处已经被裁撤,移往京城西北郊清华园并更名为清华学校。

当时,大清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中华民国于炮火血水中诞生已逾三年,一个王纲解纽、诸侯蜂起、异族入侵、科学与民主生根发芽的“大变局”,就此在中华大地上形成。

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一时机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的乱世与盛世,一批特立独行的学者与风云人物破壁而出,一飞冲天,构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灿烂星河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个风景大幕上,梅贻琦与陆续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以沉着冷静的心态、明快开朗的格调,于大时代中勇往直前,很快在社会各界中脱颖而出,虎气生生又神采奕奕。

【结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梅贻琦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外出留学的情况。梅贻琦是一块“真金”,无论是在国内读书,还是去国外留学,他都表现优异。但由于家庭负担过于沉重,他最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回国就业、补贴家用。

那么,回国后的梅贻琦究竟会做些什么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喜欢你好毒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